李時珍

《本草綱目》~ 草部第十八卷 (44)

回本書目錄

草部第十八卷 (44)

1. 落雁木

(《海藥》),

【校正】自木部移入此。

【釋名】珣曰:藤蘿高丈餘,雁過皆綴其中,或云雁銜至代州雁門而生,以此為名。

白話文:

【更正】 將文章從「木部」移入「此處」。

【解釋名稱】 珣記載:「藤蘿高約一丈多,雁飛過時會停留在藤蘿中,也有人說雁將藤蘿的種子帶到代州雁門關才生長,因此得此名稱。」

【集解】珣曰:按:徐表《南州記》云:落雁木生南海山野中。蔓生,四邊如刀削。代州雁門亦有之,蜀中雅州亦有。

白話文:

集解:珣說:參考徐表《南州記》記載:落雁木生長在南海的山野中。它是蔓生的,四邊鋒利如刀削。代州雁門也有,蜀中雅州也有。

頌曰:雅州出者,苗作蔓纏繞大木,苗葉形色大都似茶,無花實。彼人四月採苗,入藥用。

莖葉

【氣味】甘,平、溫,無毒。

白話文:

頌曰: 產於雅州的茶苗,藤蔓纏繞著大樹生長。茶苗的葉子和形狀顏色都很像茶樹,但不會開花結果。當地人在四月採摘茶苗,用於入藥。

莖葉

【氣味】味甘,性平溫,無毒。

【主治】風痛傷折,腳氣腫,腹滿虛脹。以枌木皮同煮汁洗之,立效。又婦人陰瘡浮泡,以椿木皮同煮汁洗之(李珣)。產後血氣痛,並折傷內損諸疾,煮汁服(蘇頌)。

白話文:

【主治症狀】風濕性疼痛、跌打損傷、腳氣腫脹、腹部脹滿。用枌木皮和水一起煮成汁,洗患處,立竿見影。另外,婦女陰部瘡口有水泡,用椿樹皮和水一起煮成汁,洗患處(李珣)。產後血氣疼痛,以及跌打損傷、內部損傷等各種疾病,煮汁服下(蘇頌)。

【附錄】折傷木(《唐本草》)

恭曰:生資州山谷。藤繞樹木上,葉似莽草葉而光厚。

白話文:

【附錄】折傷木(《唐本草》)

恭謹地說:折傷木生長在資州山谷中。它的藤纏繞在樹木上,葉子像馬勃葉,但是葉面光滑而厚實。

八月、九月採莖,日乾。味甘、咸,平,無毒。主傷折,筋骨疼痛,散血補血,產後血悶,止痛。酒水各半,煮濃汁飲。

白話文:

在八月和九月採摘植株莖,並曬乾。味道甘甜、鹹,性情平和,無毒。此藥主要用於治療受傷骨折、筋骨疼痛、散血補血、產後血瘀、止痛。將藥材與酒水各取一半,煮成濃汁服用。

每始王木(《唐本草》)恭曰:生資州。藤繞樹木上,葉似蘿藦葉。二月、八月採莖,陰乾。味苦,平,無毒。主傷折跌筋骨,生肌破血止痛。以酒水各半,煮濃汁飲之。

白話文:

每始王木(《唐本草》):

據恭說:它生長在資州。它的藤蔓纏繞在樹木上,葉子像蘿藦葉。二月和八月採摘莖藤,在陰涼處晾乾。味道苦澀,性平,無毒。主治跌打損傷、筋骨折斷,可以生肌止血,止痛。用酒和水各半,煮成濃汁服用。

2. 風延母

(《拾遺》)

白話文:

《拾遺》

黃耆一錢,人參、麥冬各七分,甘草五分,以水一盞,煎至半盞,去滓溫服。治血虛發熱、心煩、失眠、多夢。

何首烏一兩,川芎、生地黃各五錢,以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治血虛頭暈、目眩、耳鳴、盜汗。

當歸、芍藥各五錢,川芎、白芍各三錢,以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治血虛經痛、月經不調、崩漏。

熟地黃一兩,當歸、枸杞子各五錢,山茱萸三錢,以水二盞,煎至一盞半,去滓溫服。治血虛腰膝酸軟、頭暈目眩、失眠健忘。

黃芪一兩,黨參、白術各五錢,茯苓、山藥各三錢,以水二盞半,煎至一盞半,去滓溫服。治氣虛倦怠、乏力、食少、腹瀉。

人蔘、白朮各五錢,茯苓、甘草各三錢,以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治氣虛脾胃虛弱、腹痛、泄瀉。

補骨脂、杜仲、五加皮各五錢,以水二盞半,煎至一盞半,去滓溫服。治腎虛腰膝酸軟、筋骨疼痛、遺精、尿頻。

山藥、茯苓各五錢,澤瀉、丹參各三錢,以水二盞 半,煎至一盞半,去滓溫服。治腎虛水腫、小便不利、尿頻、夜尿。

附子一錢,生薑五片,以水一盞,煎至半盞,去滓溫服。治陽虛畏寒、肢冷、腰膝冷痛、小便不利。

肉桂一錢,炮薑五片,以水一盞,煎至半盞,去滓溫服。治陽虛脾胃虛寒、脘腹冷痛、手足逆冷、小便頻數。

藏器曰:生南海山野中,他處無有也。蔓繞草木上,細葉。《南都賦》云「風衍蔓延于衡皋」是也。味苦,寒,無毒。主小兒發熱發強,驚癇寒熱,熱淋,利小便,解煩明目,並煮服之。

白話文:

藏器說:生長在南海山林野地中,其他地方沒有。藤蔓纏繞在草木上,葉子細小。《南都賦》中說「風衍蔓延在衡皋」就是這樣的植物。味道苦寒,沒有毒性。主要用於治療兒童發熱、發抽搐、驚痙、寒熱、熱淋、利小便、解煩、明目,並將其煮服用。

珣曰:主三消五淋,下痰,小兒赤白毒痢,蛇毒瘴溪毒,一切瘡腫,並宜煎服。

千里及(《拾遺》)

【校正】併入《圖經》千里光。

【集解】藏器曰:千里及,藤生道旁籬落間,葉細而厚。宣湖間有之。

頌曰:千里急,生天台山中。春生苗,秋有花。土人採花葉入眼藥。又筠州有千里光,生淺山及路旁。葉似菊葉而長,背有毛。枝幹圓而青。春生苗,秋有黃花,不結實。採莖葉入眼藥,名黃花演。蓋一物也。

【氣味】苦,平,有小毒。頌曰:苦、甘,寒,無毒。

白話文:

此藥主治三消五淋,化痰,小兒赤白痢疾,蛇毒、瘴氣、溪毒,各種瘡腫,煎服皆宜。

千里及(《拾遺》)

【校正】併入《圖經》千里光。

【集解】藏器說:千里及,藤蔓生長在道旁、籬笆旁,葉片細長而厚。宣湖一帶有分佈。

頌曰:千里及,生長在天台山中。春天生長嫩苗,秋天開花。當地人採集花葉作為眼藥。此外,筠州也有千里光,生長在低矮山丘和道路旁。葉子像菊花葉,但較長,背面有毛。莖幹圓形而青綠。春天生長嫩苗,秋天開黃花,不結果實。採集莖葉做成眼藥,稱為黃花演。這兩種植物其實是同種。

【氣味】苦,性平,有小毒。頌曰:苦、甘,性寒,無毒。

【主治】天下疫氣結黃,瘴瘧蠱毒,煮汁服,取吐下。亦搗敷蛇犬咬(藏器)。同甘草煮汁飲,退熱明目,不入眾藥(蘇頌)。同小青煎服,治赤痢腹痛(時珍)。

白話文:

【主治】治療各種因疫氣引起的黃疸、瘴氣、瘧疾、蠱毒等疾病,將艾蒿煮成汁服用,可催吐、瀉下。也可用艾蒿搗爛敷在被蛇狗咬傷的部位(《藏器》)。將艾蒿與甘草同煮成汁服用,可以退熱、明目,但艾蒿不能與其他藥物混合服用(蘇頌)。將艾蒿與小青一起煎服,可以治療赤痢、腹痛(李時珍)。

【附方】新一。

爛弦風眼:千里光草,以筍殼葉包煨熟,捻汁滴入目中。(《經驗良方》)

白話文:

【附方】新一

爛弦風眼:千里光草,用筍殼葉包裹後煨熟,擠出汁液滴入眼中。(《經驗良方》)

3. 藤黃

(《海藥》)

【校正】自木部移入此。

【釋名】樹名海藤。

白話文:

校正: 將本文從「木部」移入此分類。

釋名: 樹木的名稱,稱為「海藤」。

珣曰:按:郭義恭《廣志》云:出岳、鄂等州諸山崖。樹名海藤。花有蕊,散落石上,彼人收之,謂之沙黃。就樹採者輕妙,謂之臘黃。今人訛為銅黃,銅、藤音謬也。此與石淚採之無異。畫家及丹灶家時用之。

白話文:

珣說:根據郭義恭的《廣志》記載:出產於嶽州、鄂州等州的諸山崖上。樹的名稱是海藤。花有蕊,散落在石頭上,當地人採集它,稱之為沙黃。在樹上採摘的輕盈靈巧的,稱之為臘黃。現在的人誤稱為銅黃,銅、藤的發音錯誤。這與石淚的採集方法沒有區別。畫家和煉丹家常常使用它。

時珍曰:今畫家所用藤黃,皆經煎煉成者,舐之麻人。按:周達觀《真臘記》云:國有畫黃,乃樹脂。番人以刀斫樹枝滴下,次年收之。似與郭氏說微不同,不知即一物否也?

白話文:

李時珍說:現在畫家所用的藤黃,都是經過煎熬和提煉而成的,舔一口就會讓人麻痺。根據周達觀的《真臘記》中記載:真臘國有藤黃,它是一種樹脂。當地人用刀砍在樹枝上,樹液就會滴下來,次年再收集。這與郭氏的說法略有不同,不知道是否就是同一樣東西。

【氣味】酸、澀,有毒。

【主治】蚛牙蛀齒,點之便落(李珣)。

白話文:

【氣味】酸、澀,有毒。

【主治】蛀牙,用它點患處即可脫落(李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