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草部第十二卷 (1)

回本書目錄

草部第十二卷 (1)

1. 草部第十二卷

李時珍曰:天造地化而草木生焉。剛交於柔而成根痎,柔交於剛而成枝幹。葉萼屬陽,華實屬陰。由是草中有木,木中有草。得氣之粹者為良,得氣之戾者為毒。故有五形焉(金、木、水、火、土),五氣焉(香、臭、臊、腥、膻),五色焉(青、赤、黃、白、黑),五味焉(酸、苦、甘、辛、咸),五性焉(寒、熱、溫、涼、平),五用焉(升、降、浮、沉、中)。炎農嘗而辨之,軒岐述而著之,漢、魏、唐、宋明賢良醫代有增益。

白話文:

李時珍說:天地相交而產生草木。剛性與柔性交合而成草木的根莖,柔性與剛性交合而成草木的枝葉。葉和苞屬於陽,花和果實屬於陰。因此草中含有木,木中含有草。獲得精華之氣的草木,就是良藥;獲得粗暴之氣的草木,就是毒藥。因此,草木有五種形狀(金、木、水、火、土)、五種氣味(香、臭、臊、腥、羶)、五種顏色(青、赤、黃、白、黑)、五種味道(酸、苦、甘、辛、鹹)和五種特性(寒、熱、溫、涼、平)。炎帝嚐試並辨別了草木的藥性,軒轅黃帝和岐伯記載並著述了草木的藥性,漢、魏、唐、宋、明各代的賢能良醫,也對草木的藥性也有所增益和完善。

但三品雖存,淄澠交混,諸條重出,涇渭不分。苟不察其精微,審其善惡,其何以權七方、衡十劑而寄死生耶?於是剪繁去復,繩繆補遺,析族區類,振綱分目。除谷、菜外,凡得草屬之可供醫藥者六百一十一種,分為十類:曰山,曰芳,曰隰,曰毒,曰蔓,曰水,曰石,曰苔,曰雜,曰有名未用。(舊本草部上、中、下三品,共四百四十七種。

白話文:

但是三品雖然存在,但良莠不齊,條目重複,好壞不分。如果不仔細觀察其精微之處,審核其好壞,怎麼能權衡七方、衡量十劑而寄託生死呢?於是剪除繁雜重複之處,繩繆補遺,析族區類,振綱分目。除去穀物、蔬菜,凡是能供醫藥的草屬共有六百一十一種,分為十類:山、芳、隰、毒、蔓、水、石、苔、雜、有名未用。(舊本草部上、中、下三品,共四百四十七種)

今併入三十一種,移二十三種入菜部,三種入谷部,四種入果部,二種入木部。自木部移並一十四種,蔓草二十九種,菜部移並一十三種,果部移並四種,外類有名未用共二百四十七種)

白話文:

現在共增加三十一種藥材,把二十三種移到菜部,三種移到谷部,四種移到果部,二種移到木部。從木部移出並列的十四種藥材,蔓草二十九種,菜部移出並列的十三種藥材,果部移出並列的四種藥材,其餘未具名的共二百四十七種藥材。

《神農本草經》一百六十二種(梁陶弘景注)

《名醫別錄》一百三十一種(陶弘景注。七十八種有名未用)

《李氏藥錄》一種(魏李當之)

《吳氏本草》一種(魏吳普)

《唐本草》三十三種(唐蘇恭)

《本草拾遺》六十八種(唐陳藏器)

《食療本草》二種(唐孟詵)

《海藥本草》六種(唐李珣)

《四聲本草》一種(唐蕭炳)

《開寶本草》三十八種(宋馬志)

《嘉祐本草》一十七種(宋掌禹錫)

《圖經本草》五十四種(宋蘇頌)

《日華本草》七種(宋人大明)

《用藥法象》一種(元李杲)

《本草補遺》一種(元朱震亨)

《救荒本草》一種(明定王)

《本草會編》一種(明汪機)

《本草綱目》八十六種(明李時珍)

白話文:

古代文字:

《神農本草經》一百六十二種(梁陶弘景注)

《名醫別錄》一百三十一種(陶弘景注。七十八種有名未用)

《李氏藥錄》一種(魏李當之)

《吳氏本草》一種(魏吳普)

《唐本草》三十三種(唐蘇恭)

《本草拾遺》六十八種(唐陳藏器)

《食療本草》二種(唐孟詵)

《海藥本草》六種(唐李珣)

《四聲本草》一種(唐蕭炳)

《開寶本草》三十八種(宋馬志)

《嘉祐本草》一十七種(宋掌禹錫)

《圖經本草》五十四種(宋蘇頌)

《日華本草》七種(宋人大明)

《用藥法象》一種(元李杲)

《本草補遺》一種(元朱震亨)

《救荒本草》一種(明定王)

《本草會編》一種(明汪機)

《本草綱目》八十六種(明李時珍)

《神農本草經》收錄一百六十二種藥物(梁代陶弘景作注)

《名醫別錄》收錄一百三十一種藥物(陶弘景作注,其中有七十八種有名而未記載用法)

《李氏藥錄》收錄一種藥物(魏代李當之撰寫)

《吳氏本草》收錄一種藥物(魏代吳普撰寫)

《唐本草》收錄三十三種藥物(唐代蘇恭撰寫)

《本草拾遺》收錄六十八種藥物(唐代陳藏器撰寫)

《食療本草》收錄兩種藥物(唐代孟詵撰寫)

《海藥本草》收錄六種藥物(唐代李珣撰寫)

《四聲本草》收錄一種藥物(唐代蕭炳撰寫)

《開寶本草》收錄三十八種藥物(宋代馬志撰寫)

《嘉祐本草》收錄一十七種藥物(宋代掌禹錫撰寫)

《圖經本草》收錄五十四種藥物(宋代蘇頌撰寫)

《日華本草》收錄七種藥物(宋代人大明撰寫)

《用藥法象》收錄一種藥物(元代李杲撰寫)

《本草補遺》收錄一種藥物(元代朱震亨撰寫)

《救荒本草》收錄一種藥物(明代定王撰寫)

《本草會編》收錄一種藥物(明代汪機撰寫)

《本草綱目》收錄八十六種藥物(明代李時珍撰寫)

【附註】宋雷斆《炮炙論》,北齊徐之才《藥對》,唐楊損之《刪繁》,唐孫思邈《千金》,蜀韓保升《重注》,南唐陳士良《食性》,宋寇宗奭《衍義》,唐慎微《證類》,陳承《別說》,金張元素《珍珠囊》,元王好古《湯液》,吳瑞《日用》,明汪穎《食物》,王綸《集要》,陳嘉謨《蒙筌》,定王《救荒》寧原《食鑑》

白話文:

  1. 宋代雷斆的《炮炙論》: 內容涉及藥物的炮製和應用,是中藥炮製學的經典著作之一。

  2. 北齊徐之才的《藥對》: 記載了藥物的配伍禁忌和配伍方法,對中藥配伍學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3. 唐代楊損之的《刪繁》: 簡化了藥物的劑量和配伍,使藥物治療更加簡便易行。

  4. 唐代孫思邈的《千金》: 匯集了歷代醫家治療經驗,是一部重要的中醫臨牀參考書。

  5. 蜀韓保升的《重注》: 對《千金》的內容進行了補充和校正,使《千金》的內容更加完整和準確。

  6. 南唐陳士良的《食性》: 記載了各種食物的性味、功用和禁忌,對中醫食療學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7. 宋代寇宗奭的《衍義》: 闡釋了《本草綱目》的內容,使《本草綱目》的內容更加深入淺出,易於理解。

  8. 唐代慎微的《證類》: 按照疾病的分類,蒐集了歷代醫家治療該疾病的方劑和方法,是一部重要的中醫臨牀參考書。

  9. 陳承的《別說》: 對一些中藥的炮製方法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對中藥炮製學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0. 金代張元素的《珍珠囊》: 記載了各種藥物的性能和配伍禁忌,對中藥配伍學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1. 元代王好古的《湯液》: 記載了各種藥物的煎服方法和注意事項,對中藥煎服學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2. 吳瑞的《日用》: 記載了各種藥物的配伍和用量,是一部重要的中醫臨牀參考書。

  13. 明代汪穎的《食物》: 記載了各種食物的性味、功用和禁忌,對中醫食療學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4. 王綸的《集要》: 彙集了歷代醫家治療各種疾病的方劑和方法,是一部重要的中醫臨牀參考書。

  15. 陳嘉謨的《蒙筌》: 介紹了各種藥物的性能和配伍禁忌,對中藥配伍學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6. 定王的《救荒》: 介紹了各種野菜的性味、功用和食用方法,對中醫食療學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7. 寧原的《食鑑》: 記載了各種食物的性味、功用和禁忌,對中醫食療學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