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針經節要》~ 十二經穴治證 (2)

回本書目錄

十二經穴治證 (2)

1. 手厥陰心包絡經

中衝(井) 勞宮(滎) 太陵(俞) 間使(經) 曲澤(合)

○中衝二穴,木,也在手中指端,去爪甲如韭葉陷中,手厥陰心主脈之所出也,為井,治熱病煩悶,汗不出,掌中熱,一身如火,心痛煩滿,舌強,針入一分。

白話文:

●中衝穴:位於手的中指指端,指甲後緣陷下去的地方,是手厥陰心主脈的起始點,屬木。為井穴,治熱病煩悶,汗不出,手心發熱,全身如火燃燒,心痛煩滿,舌強直,針灸一分鐘。

○勞宮二穴,火,也在掌中央動脈中,以屈無名指取之,手厥陰脈之所流也,為滎,治中風,善怒,悲笑不休,手痹,熱病三日,汗不出,怵惕,胸脅痛,不可轉側,大小便血,衄血不止,氣逆嘔噦,煩渴,食飲不下,大小人口中腥斃,胸脅支滿,黃疸,目黃,可灸三壯。

白話文:

勞宮穴,歸屬為火,也在掌心動脈中央,用無名指彎曲尋找穴位,是手厥陰脈氣血流經的地方,屬於滎穴,用於治療中風、容易發怒、悲傷喜笑不停、手部麻痺、熱病三天、不出汗、心悸、胸脅疼痛、無法轉身、大小便出血、鼻血不止、氣往上逆、嘔吐、煩渴、飲食不下、大便和小便中帶有血腥味、胸脅脹滿、黃疸、眼睛發黃,可以使用艾灸,灸三壯。

○太陵二穴,土,也在掌後兩筋間陷中,手厥陰脈之所注也,為腧,治熱病,汗不出,臂攣,腋腫,善笑不休,心懸若飢,喜悲泣,驚恐,目赤,小便如血,嘔逆,狂言不樂,喉痹,口乾,身熱,頭痛,短氣,胸脅痛,針入五分,一灸三壯。

白話文:

太陵穴是土穴,也在手掌後面的兩筋之間的凹陷處,是手厥陰脈氣血流注的部位,是腧穴,可以治療熱病、汗不出、手抽筋、腋下腫痛、喜歡傻笑不止、心懸起來像飢餓一樣、高興時悲傷哭泣、驚恐,眼睛發紅、小便像血一樣,嘔吐反胃,發狂胡言亂語不高興,喉嚨腫痛,口乾、身熱、頭痛、呼吸急促、胸脅痛,針刺入五分,灸三壯。

○間使二穴,金,也在掌後三寸兩筋間陷中,手厥陰脈之所行也,為經,治心懸如飢,卒狂,胸中澹澹,惡風寒,嘔吐,怵惕,寒中少氣,掌中熱,腋腫,肘攣卒,心痛,多驚喑不得語,咽中如梗,可灸五壯,針入三分,岐伯云,可灸鬼邪。

白話文:

●間使兩個穴道,屬金,也在手掌後面三寸兩條筋之間的凹陷處,是手厥陰脈所經過的地方,為經脈,可以治療心懸吊著好像飢餓,突然發狂,胸中感到空虛,厭惡風寒,嘔吐,心神不安,在寒冷中感到氣短,手掌發熱,腋下腫脹,手肘突然攣縮,心痛,容易受到驚嚇而失聲不能說話,咽喉中好像梗塞著東西,可以用艾灸五壯,針刺深度三分,岐伯說,可以用艾灸治鬼邪。

○曲澤二穴,水,也在肘內廉陷中,屈肘取之,手厥陰脈之所入也,為合,治心痛,善驚,身熱,煩渴,口乾,逆氣嘔血,風胗,臂肘,手腕善動搖,可灸三壯,針入二分,留七呼。

白話文:

○曲澤穴:屬於水行經脈,位於肘關節內側的凹陷處,彎曲手肘時可找到此穴。為手厥陰心包經的合穴,能治療心痛、善驚、身發熱、煩渴、口乾、逆氣嘔血、風治、手肘、手腕過度活動等。灸三壯,針刺深度二分,留針七呼。

2. 手少陽三焦經

關衝(井) 液門(滎) 中渚(俞) 陽池(原) 支溝(經) 天井(合)

○關衝二穴金也在手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葉,手少陽脈之所出也,為井,治喉痹,舌卷,口乾,頭痛,霍亂,胸中氣噎,不嗜食,臂肘痛,不可舉,目生翳膜,視物不明,針入一分,可灸一壯,慎豬、魚、酒、面、生冷等物。

白話文:

關衝穴和二間穴在手上的小指和無名指的指端,距離指甲角的距離如同一根韭葉,是手少陽經脈的起始穴,屬於井穴,可以治療喉嚨腫痛,舌頭捲縮,口乾,頭痛,霍亂,胸中氣結,不愛吃東西,臂肘疼痛、不能抬起,眼睛產生翳膜,視物不清晰等症狀。針刺深度為一寸,可以用艾灸治療,但要注意避免食用豬肉、魚、酒、麵條和生冷等食物。

○液門二穴水也在手小指次指間陷中,手少陽脈之所流也,為滎,治驚悸,忘言,咽外腫,寒厥,手臂痛,不能自上下,痎瘧,寒熱,目眩,頭痛,暴得耳聾,目赤澀,齒齦痛,針入二分,可灸三壯。

白話文:

液門穴和二穴都是水動的地方,位於手上的小指和中指之間的凹陷處,屬於手少陽經。液門穴是滎穴,可以治療驚悸、失語、咽喉腫痛、手腳冰冷、手和手臂疼痛、無法自如地上下舉動、瘧疾、寒熱交替、頭暈、頭痛、突然性耳聾、眼睛發紅發澀、牙齒和牙齦疼痛等疾病,針刺深度為二分,可以灸三壯。

○中渚二穴木也在手小指次指本節後間陷中,手少陽脈之所注也,為腧,治熱病,汗不出,目眩,頭痛,耳聾,目生翳膜,久瘧,咽腫,肘臂痛,手五指不得屈伸,針入二分,可灸三壯。

白話文:

○中渚二穴木也,在手小指次指本節後間陷中,是手少陽經脈分佈的部位,也是腧穴,能治療熱病、汗不出、目眩、頭痛、耳聾、目生翳膜、久瘧、咽腫、肘臂疼痛、手五指不能屈伸。針刺深度二分,可以灸三壯。

○陽池二穴,一名別陽,在手表腕上陷中,手少陽脈之所過也,為原,治寒熱瘧,或因折傷,手腕捉物不得,肩臂痛,不得舉,針入二分,留三呼,不可灸,慎同前。

白話文:

  • 陽池兩個穴位,又名別陽,位於手腕上凹陷處,是手少陽經脈經過的地方,為原穴。

  • 陽池穴可以治療寒熱瘧疾,或者因骨折受傷,手腕抓東西無力,肩臂疼痛,無法舉抬。

  • 針刺陽池穴,深度二分,留針三呼,不可艾灸,慎重要與前面幾個穴位相同。

○支溝二穴火也在腕後三寸兩骨之間陷中,手少陽脈之所行也,為經,治熱病,汗不出,肩臂酸重,脅腋痛,四肢不舉,霍亂,嘔吐,口噤不開,暴啞,不能言,可灸七壯,針入二分,慎同。

白話文:

◯支溝穴(手少陽三焦經)位於腕後三寸,在兩條骨之間的凹陷處,是手少陽經脈行經的地方,治療熱病,不出汗,肩臂酸重,脅腋疼痛,四肢無力,霍亂,嘔吐,口不能開,聲音嘶啞,不能說話,可用灸七壯,針刺入二分,要注意不要傷及同名動脈。

○天井二穴土也在肘外大骨後,肘後上一寸兩筋間陷中,屈肘得之,手少陽脈之所入也,為合,甄權云:曲肘後一寸,義手按膝頭取之,兩筋骨罅,治心胸痛,咳嗽上氣,唾膿,不嗜食,驚悸,瘛瘲,風痹,臂肘痛,捉物不得,針入三分。

白話文:

○天井穴屬於土,位於肘關節外側的尺骨後面,肘後上一寸,兩個肌腱之間的凹陷處,彎曲手肘就能找到它,是手少陽三焦經絡氣血進入的通道,也是合穴。甄權說:彎曲手肘後一寸,用右手拇指按住膝蓋取穴,位於兩塊骨頭中間的縫隙處。這個穴位可以治療心胸疼痛、咳嗽氣喘、吐膿痰、食慾不振、驚悸、癲癇、風濕痹痛、手臂肘部疼痛、抓不住東西等疾病。針刺深度為三分。

3. 足少陽膽經

竅陰(井) 俠谿(滎) 臨泣(俞) 丘墟(原) 陽輔(經)陽陵泉(合)

○竅陰二穴金也在足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葉,足少陽脈之所出也,為井,治脅痛,咳逆不得息,手足煩熱,汁不出,轉筋,癰疽,頭痛,心煩,喉痹,舌強,口乾,肘不可舉,卒聾,不聞人語,可灸三壯,針入一分。

白話文:

○竅陰穴和二穴都在足小指和次指的末端,距離指甲像韭葉一樣,是足少陽經脈的發源穴,為井穴。用於治療脅痛,咳嗽逆氣喘息不停,手足煩熱,汗汁不出的,筋脈痙攣,瘡癤,頭痛,心煩,喉嚨腫痛,舌頭僵硬,口乾,手肘無法舉起,突然耳聾,聽不見人說話,可以用艾灸三壯,針刺入一分。

○俠谿二穴水也在足小指二岐骨間,本節前陷中,足少陽脈之所流也,為滎,治胸脅支滿,寒熱,汗不出,目外眥赤,目眩,頰頷腫,耳聾,胸中痛,不可轉側,痛無常處,可灸三壯,針入三分。

白話文:

俠谿二穴的水道位於腳的小指二趾骨之間,在關節的前端陷下去的地方,是足少陽經脈流經的地方,是滎穴,用於治療胸脅部的脹滿,寒熱交替,汗不出,眼睛的外眼角發紅,眼睛眩暈,臉頰和下巴腫脹,耳朵聾,胸中間疼痛,不能轉動身體,疼痛沒有固定的位置。可以用灸法,灸三壯,用針刺入三分。

○臨泣二穴木也在足小指次指本節後間陷中,去俠谿一寸五分,足少陽脈之所注也,為腧,治胸中滿,缺盆中及腋下腫,馬刀瘍瘻,善齒頰,天牖中腫,淫樂䯒酸,目眩,枕骨合顱痛,灑淅振寒,婦人月事不利,季脅支滿,乳癰,心痛,周痹痛無常處,厥逆,氣喘不能行,痎瘧日發,可灸三壯,針入二分。

白話文:

○臨泣穴、二間穴同屬足少陽經。在足小指次指的本節後面的凹陷中,距俠谿穴一寸五分。是足少陽經氣血聚集的穴位,為經穴,主治胸中滿悶,缺盆穴與腋下腫脹,馬刀瘡及瘡瘍,善腫的頰齒,天牖穴腫脹,房事過多,酸困無力,目眩,枕骨與顱骨結合處疼痛,寒戰,婦女月經不調,季脅部位脹滿,乳癰,心痛,四肢痹痛且無固定部位,厥逆,氣喘不能行走,瘧疾每日發作。可灸三壯,針刺深度二分。

○丘墟二穴在足外踝下如前陷中,去臨泣三寸,足少陽脈之所過也,為原,治胸脅滿痛不得息,久瘧,振寒,腋下腫,痿厥,坐不能起,髀樞中痛,目生翳膜,腿䯒酸,轉筋,卒疝,少腹堅,寒熱,頸腫,可灸三壯,針入五分,留七呼。

白話文:

○丘墟二穴位於足外踝下方3寸,足少陽脈經過的地方。為原穴,治療胸脅滿痛,久瘧,振寒,腋下腫,痿厥,坐不能起,髀樞中痛,目生翳膜,腿䯒酸,轉筋,卒疝,少腹堅,寒熱,頸腫。可灸三壯,針刺五分,留針七呼。

○陽輔二穴火也在足外踝上四寸,輔骨前絕骨端,如前三分,去丘墟七寸,足少陽脈之所行也,為經,治腰溶溶如坐水中,膝下膚腫,筋攣,諸節盡痛,痛無常處,腋下腫瘻,喉痹,馬刀,膝䯒酸,風痹不仁,可灸三壯,針入五分,留七呼。

白話文:

○陽輔二穴位,也在外腳踝上四寸,輔骨前面的絕骨尖端,就像前面三分之一的地方,距離丘墟七寸,是足少陽經脈行經的地方,為經穴,治療腰部水腫,就像坐在水裡一樣,膝蓋以下小腿皮膚腫脹,筋攣縮,全身各關節都疼痛,疼痛沒有固定的地方,腋下腫大,喉嚨腫痛,口腔潰瘍,膝蓋痠痛,風濕痹痛,麻痺不仁,可以用艾灸治療,灸三壯,針刺深度五分,留針七次呼吸的時間。

○陽陵泉二穴土也在膝下一寸外廉陷中,足少陽脈之所入也,為合,針入六分,得氣即瀉,又宜久留針為要也,治膝伸不得屈,冷痹,腳不仁,偏風,半身不遂,腳冷無血色,又以蹲坐取之,灸亦良,日灸七壯,至七七壯即止。

白話文:

○陽陵泉穴位於膝蓋下方一寸,外側凹陷處,是足少陽膽經的起始穴,為合穴。針入六分,得氣後立即瀉針,但應適當留針。此穴可治療膝蓋伸展不能彎曲、風寒痺阻、足部麻木、偏頭痛、半身不遂、腳部冰涼無血色等疾病。也可以通過蹲坐取穴,效果亦佳。艾灸此穴每天七壯,灸至四十九壯即可停止。

4. 足太陰脾經

隱白(井) 大都(滎) 大白(俞) 商丘(經)陰陵泉(合)

○隱白二穴木也在足大指端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足太陰脈之所出也,為井,治腹脹喘滿,不得安臥,嘔吐食不下,暴泄衄血,卒屍蹶,不識人,足寒不能溫,針入三分。婦人月事過時,刺之立愈。

白話文:

隱白穴和太沖穴為木穴,位於腳大拇指末端內側,離指甲尖約韭葉的寬度,屬於足太陰脾經脈氣所出之處,為井穴,治療腹脹、喘息、胸悶,無法安穩入睡,嘔吐,吃不下飯,突然腹瀉、鼻子出血,猝死、昏倒,神志不清,腳寒冷而無法溫熱,針灸深度三分。女性月經延後,刺灸此穴可立即痊癒。

○大都二穴火也在足大趾本節後陷中,足太陰脈之所流也,為滎,治熱病汗不出,手足逆冷,腹滿善嘔,煩熱悶亂,吐逆目眩,可灸三壯,針入三分。

白話文:

○大都穴和二間穴都在足大趾第一個趾節後面的凹陷中,是足太陰脈的流經之處,屬於滎穴。治療熱病汗不出、手足冰冷、腹脹愛嘔吐、煩熱胸悶、吐逆眩暈,可以用灸法,灸三壯,針刺深度三分。

○大白二穴土也在足內側核骨下陷中,足太陰脈之所注也,為腧,治身熱煩滿,腹脹食不化,嘔吐泄濃血,腰痛大便三壯。

白話文:

  • 大白穴和二白穴也是在左腳內側的跟骨下凹陷,足太陰脾經的所主穴,為輸穴,可以治療身體發熱煩滿、腹部脹氣、不消化、嘔吐、拉肚子、大便帶血,腰痛、大便不通,可灸壯治療。

○解谿二穴火也在衝陽後一寸五分,腕上陷中,足陽明脈之所行也,為經,治風面浮腫,顏黑厥氣上衝,腹脹大便下重,瘈驚,膝股䯒腫,轉筋,目眩,頭痛,癲疾,煩心悲泣,霍亂,頭風面赤,目赤,針入五分,灸三壯。

白話文:

○解谿穴:在手腕部,陽溪與俠谿之間,腕後一寸五分,腕上凹陷的中點,屬於足陽明脈的循行部位,是一個經穴。主治風病引起的顏面浮腫,面色發黑,厥氣上逆,腹部脹滿,大便下墜感,驚嚇引起的神志異常,膝蓋與大腿腫脹疼痛,足部抽筋,頭暈目眩,頭痛,癲癇,煩躁不安,悲傷哭泣,霍亂,頭痛面紅,眼睛發紅。針刺深度為五分,灸壯三壯。

○三里二穴土也在膝下三寸,䯒外廉兩筋間,當舉足取之,足陽明脈之所入也,為合,治胃中寒,心腹脹滿,胃氣不足,聞食臭,腸鳴腹痛,食不化。秦丞相云:諸病皆治,食氣水氣,蠱毒痃癖,四肢重滿,膝䯒痠痛,目不明。華佗云:療五勞羸瘦,七傷虛乏,胸中瘀血,乳癰。外臺明堂云:人年三十己上,若不灸三里,冷氣上衝目,可灸三壯,針入五分。

白話文:

○三里穴位位於膝蓋以下三寸,小腿外側腓腸肌和比目魚肌之間,需要抬起足部取穴,為足陽明脈的入合穴,能夠治療胃中的寒氣、心腹脹滿、胃氣不足、聞到食物有臭味、腸鳴腹痛、飲食不化等症狀。秦朝丞相曾經說過:三里穴位可以治療各種疾病,包括食氣、水氣、蠱毒、痃癖、四肢重滿、膝蓋痠痛、視力模糊等。華佗也說過:三里穴位可以治療五勞羸瘦、七傷虛乏、胸中瘀血、乳癰等疾病。外臺明堂中記載:如果人們到了三十歲以上,如果不灸三里穴位,那麼冷氣就會上升到眼睛,可以用艾灸的方式灸三壯,針刺深度為五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