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謐

《針灸甲乙經》~ 卷十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十二 (1)

1. 欠噦唏振寒噫嚏軃泣出太息羨下耳鳴齧舌善忘善飢第一

黃帝問曰:人之欠者,何氣使然?岐伯對曰:衛氣晝行於陽,夜行於陰;陰主夜,夜主臥;陽主上,陰主下。故陰氣積於下,陽氣未盡,陽引而上,陰引而下,陰陽相引,故數欠。陽氣盡,陰氣盛,則目瞑;陰氣盡,陽氣盛,則寤。腎主欠,故瀉足少陰,補足太陽。曰:人之噦者何?曰:谷入胃,胃氣上注於肺。

白話文:

黃帝問道:人們打呵欠的原因是什麼?岐伯回答道:衛氣白天在陽位運行,夜晚在陰位運行;陰主宰夜晚,夜晚主宰睡眠;陽主宰上面,陰主宰下面。因此,陰氣積聚在下面,陽氣沒有耗盡,陽氣引導向上,陰氣引導向下,陰陽互相牽引,所以幾次打呵欠。陽氣耗盡,陰氣旺盛,眼睛就會閉上;陰氣耗盡,陽氣旺盛,就會醒來。腎臟主宰打哈欠,所以用瀉足少陰的方法治療打哈欠,用補足太陽的方法治療打哈欠。黃帝問道:人們為什麼會打嗝呢?岐伯回答道:食物進入胃中,胃氣上行,到達肺。

今有故寒氣,與新穀氣俱還入於胃,新故相亂,真邪相攻相逆,復出於胃,故為噦。肺主噦。故補手太陰,瀉足太陰。亦可以草刺其鼻,嚏而已,無息而疾引之立已,大驚之亦可已。曰:人之唏者何?曰:此陰氣盛而陽氣虛,陰氣疾而陽氣徐,陰氣盛陽氣終,故為唏者。陰盛陽絕,故補足太陽,瀉足少陰。

白話文:

現在,舊有的寒氣與新生的穀氣同時進入胃中,新舊氣息混亂,真氣與邪氣互相攻伐,又從胃中排出,因此會產生噫氣(打嗝)。肺主導噫氣。所以要補手太陰經,瀉足太陰經。也可以用草刺鼻孔,打噴嚏就可以了,不要停止,快速拉動它,一下子就會好了,嚇一大跳也可以好。請問:人為什麼會打嗝?回答說:這是因為陰氣盛而陽氣虛,陰氣急促而陽氣緩慢,陰氣盛而陽氣終結,所以會打嗝。陰盛陽絕,所以要補手太陽經,瀉足少陰經。

曰:人之振寒者何?曰:寒氣客於皮膚,陰氣盛陽氣虛,故為振寒寒慄,補諸陽。曰:人之噫者何?曰:寒氣客於胃,厥逆從下上散,復出於胃,故為噫。補足太陰、陽明(一云補眉本)。曰:人之嚏者何?曰:陽氣和利,滿於心,出於鼻,故為嚏。補足太陽滎、眉本(一云眉上)。

白話文:

問:人為什麼會發抖?

答:寒氣侵犯皮膚,陰氣盛而陽氣虛,所以會發抖、畏寒,治療方法是補益諸陽。

問:人為什麼會打嗝?

答:寒氣侵犯胃部,從下往上逆散,再從胃裡出來,所以會打嗝。治療方法是補益太陰、陽明經(另一種說法是補益眉毛的本原)。

問:人為什麼會打噴嚏?

答:陽氣調和順暢,充滿心臟,從鼻子裡出來,所以會打噴嚏。治療方法是補益太陽經的滎穴和眉毛的本原(另一種說法是補益眉毛上方)。

曰:人之軃者何?曰:胃不實則諸脈虛,諸脈虛則筋脈懈惰,筋脈懈惰,則行陰用力,氣不能復,故為軃。因其所在補分肉間。曰:人之哀而泣涕者何?曰:心者五臟六腑之主也;目者宗脈之所聚也,上液之道也;口鼻者氣之門戶也。故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搖則宗脈感,宗脈感則液道開,液道開故涕泣出焉。

白話文:

問:人為什麼會打哈欠?

答:當胃中空虛時,諸脈就會虛弱,諸脈虛弱則筋脈鬆弛懈怠,筋脈懈怠,則會陰力不足,氣息不能恢復,因此會打哈欠。根據出現的位置,可以在體表的不同部位進行補充。

問:人為什麼會哀傷哭泣?

答:心臟是五臟六腑的主宰;眼睛是諸多脈絡彙聚的地方,也是液體通道;口鼻是呼吸出入的門戶。因此當一個人悲哀、憂愁的時候,心臟就會受到觸動,心臟受到觸動,則五臟六腑都會受到震動,震動則會影響到諸多脈絡,諸多脈絡受到影響,則液體通道就會打開,液體通道打開,所以眼淚就會流出來。

液者所以灌精濡空竅者也,故上液之道開則泣,泣不止則液竭,液竭則精不灌,精不灌則目無所見矣,故名曰奪精,補天柱,經俠頸,俠頸者頭中分也。曰:有哭泣而淚不出者,若出而少涕,不知水所從生,涕所從出也?曰:夫心者五臟之專精也,目者其竅,華色其榮。是以人有德,則氣和於目,有亡憂知於色。

白話文:

因此,悲傷時就會流下淚水,流下的淚水就是「宗精」的來源。「宗精」(《素問》中稱之為「水宗」)是積聚的水,積聚的水是至陰之物,至陰就是腎臟的精華。宗精的水之所以不會流出,是因為精華將之凝聚、包裹著,所以水不會流動。氣的傳輸,水之精華是意志,火之精華是精神,水火相互感應,精神意志都悲痛,所以眼淚就產生了。因此,俗語說:「心悲也叫做志悲」。

是以悲哀則泣下,泣下水所由生也。眾精(《素問》作水宗)者積水也;積水者至陰也;至陰者腎之精也。宗精之水所以不出者,是精持之也,輔之裹之,故水不行也。夫氣之傳也,水之精為志,火之精為神,水火相感,神志俱悲,是以目之水生也。故諺言曰:心悲又名曰志悲。

志與心精共湊於目也。是以俱悲則神氣傳於心精,上下傳於志而志獨悲,故泣出也。泣涕者腦也,腦者陽(《素問》作陰)也;髓者骨之充也;故腦滲為涕。志者骨之主也;是以水流涕從之者,其類也。夫涕之與泣者,譬如人之兄弟,急則俱死,生則俱生(《太素》作出則俱亡),其志以早悲,是以涕泣俱出而相從者,所屬之類也。曰:人哭泣而泣不出者,若出而少,涕不從之,何也?曰:夫泣不出者,哭不悲也。

白話文:

眼睛的功能,是靠心神和心精一起作用而完成的。所以,當人悲痛時,心神和心精凝聚在一起,傳遞到心志,引起志悲,於是哭泣就出現了。流出來的涕,是腦部產生的,腦部屬陽(《素問》中寫作陰);髓是骨骼的精華成分,所以,腦部滲出涕來。志是骨骼的主人,所以,涕水流出時,淚水也跟著流出,這是同類相隨的緣故。涕和淚,就像兄弟一樣,緊急危難時同死,出生之後同生(《太素》中寫作生死同命),因為彼此同屬一類,所以,志悲時,涕淚就同出一源。有的人哭泣時,卻沒有涕,或者涕很少,淚水流出時,涕水也沒有跟著流出,這是為什麼呢?那是因為,此人哭泣時不悲傷,所以沒有涕。

不泣者,神不慈也。神不慈則志不悲,陰陽相持,泣安能獨來。夫志悲者惋,惋則沖陰,沖陰則志去目,志去則神不守精,精神去目,涕泣出也。夫經言乎,厥則目光無所見。(自涕之與泣者以下至目光無所見原本漏,今以《素問》《靈樞》補之)。夫人厥則陽氣並於上,陰氣並於下,陽並於上,則火獨光也;陰並於下則足寒,足寒則脹。

白話文:

不哭泣的人,是因為精神不慈祥。精神不慈祥,意志就不會悲傷。陰陽互相作用、相互制約,所以哭泣不能單獨發生。意志悲傷的人會嘆息,嘆息就會衝擊陰氣,衝擊陰氣則意志會離開眼睛,意志離開了,精神就不能保持精華,精神離開眼睛,眼淚就會流出來。經典上說,眼睛發黑則目光什麼也看不見。(從眼淚和哭泣以下到目光什麼也看不見原本遺漏,現在用《素問》《靈樞》補上)。人發黑了,就是陽氣聚集在頭部,陰氣沉積在身體下方,陽氣聚集在上面,則只有心火上炎;陰氣沉積在下面,則雙足寒冷,雙足寒冷就會腫脹。

夫一水不能勝五火,故目盲。是以氣衝風,泣下而不止,夫風之中目也。陽氣內守於精,是火氣燔目,故見風則泣下也。有以比之,夫(《素問》下有火字)疾風生,乃能雨,此之類也(《九卷》言其形,《素問》言其精,亦互相發明也)。曰:人之太息者何?曰:憂思則心系急,心系急則氣道約,約則不利,故太息以伸出之。

白話文:

就好像用水無法撲滅大火,所以眼睛會失明。因此,風氣衝撞眼睛,導致流淚不止。這就是所謂的「風中有眼」。陽氣內守於精,形成火氣灼燒眼睛,所以眼睛遇到風就會流淚。用一個比喻來說,大風颳起來,才能下雨,兩者類似。有人問,人為什麼會嘆氣?回答是,憂思過度就會讓心情急躁,心情急躁就會讓氣道變窄,氣道變窄就會不順暢,所以嘆氣可以幫助舒緩。

補手少陰、心主,足少陽留之。曰:人之羨下者何?曰:飲食皆入於胃,胃中有熱,熱則蟲動,蟲動則胃緩,胃緩則廉泉開,故𬌺下。補足少陰。曰:人之耳中鳴者何?曰:耳者,宗脈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則宗脈虛,虛則下,溜脈有所竭者,故耳鳴。補客主人,手大指甲上與肉交者。

白話文:

問:為什麼人會自己咬舌頭?

曰:人之自齧舌者何?曰:此厥逆走上,脈氣皆至也。少陰氣至則自齧舌,少陽氣至則齧頻;陽明氣至則齧唇矣。視主病者補之。曰:人之善忘者何?曰:上氣不足,下氣有餘,腸胃實而心肺虛。虛則榮衛留於下,久不以時上,故善忘也。曰:人之善飢不嗜食者何也?曰:精氣並於脾則熱留於胃,胃熱則消穀,消穀故善飢,胃氣逆上故胃脘塞,胃脘塞故不嗜食。善忘及善飢,先視其腑臟,誅其小過,後調其氣,盛則瀉之,虛則補之。

答:這是因為厥逆之氣上行,脈氣都到了舌頭的緣故。少陰氣到了就會自己咬舌頭,少陽氣到了就會咬嘴脣。要根據病人的情況來補益。

問:為什麼人會健忘?

答:這是因為上氣不足,下氣有餘,腸胃實而心肺虛弱。虛了,榮衛之氣就停留在下部,長久不按時上升,所以就健忘了。

問:為什麼人會經常飢餓但又不愛吃東西?

答:這是因為精氣都集中在脾,熱停留在胃中,胃熱就會消磨穀物,消磨穀物所以會經常飢餓,胃氣逆行上升所以胃脘閉塞,胃脘閉塞所以不愛吃東西。對於健忘和經常飢餓的人,先看他的臟腑,去除他的小過失,然後再調養他的氣,實了就瀉,虛了就補。

凡此十四邪者,皆奇邪走空竅者也。邪之所在,皆為不足。故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善鳴,頭為之傾,目為之瞑;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腸為之善鳴,補之足外踝下留之;下氣不足,則乃為痿厥心悶。急刺足大指上二寸留之,一曰補足外踝下留之。

白話文:

以上列出的十四種疾病,都是由奇異邪氣侵襲空洞部位所導致的。邪氣存在的地方,都會出現功能不足的現象。因此,上氣不足,腦部就會不充實,耳朵會經常鳴響,頭部會傾斜,眼睛會閉合;中氣不足,小便和大便會出現異常,腸胃會經常鳴響,可以通過補充外踝下方的穴位來補中氣;下氣不足,就會導致四肢麻痺、昏厥和心臟悶痛。可以通過快速刺入大腳趾上方二寸的穴位,並留針以補充下氣;或補充外踝下方的穴位來補下氣。

2. 寒氣客於厭發喑不能言第二

黃帝問曰:人之卒然憂恚而言無音者,何氣不行?少師對曰:咽喉者水穀之道路也;喉嚨者氣之所以上下者也;會厭者音聲之戶也。唇口者音聲之扇也;舌者音聲之機也;懸壅垂者音聲之關也;頏顙者分氣之所泄也;橫骨者,神氣之所使,主發舌者也。故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頏顙不閉,分氣失也。

白話文:

黃帝問道:「人為什麼會突然感到憂愁憤怒,而說不出話來?」少師回答說:「咽喉是食物和水經過的通道;喉嚨是氣體上下流通的管道;會厭是聲音的門戶;嘴脣和口腔是聲音的扇子;舌頭是聲音的機關;懸壅垂是聲音的關卡;頏顙是氣體排泄的地方;橫骨是神氣所控制的,主管著舌頭的發聲。所以,人的鼻子常流鼻涕,頏顙不閉合,是因為分氣喪失所造成的。」

其厭小而薄,則發氣疾,其開闔利,其出氣易,其厭大而厚,則開闔難,其出氣遲,故重言也。所謂吃者,其言逆,故重之。卒然無音者,寒氣客於厭,則厭不能發,發不能下至其機扇,機扇開闔不利故無音。足少陰之脈上繫於舌本,絡於橫骨,終於會厭,兩瀉血脈,濁氣乃闢。

白話文:

如果厭小又薄,就會發氣疾;厭開闔利索,呼出氣容易;如果厭大又厚,則開闔困難,呼出氣緩慢,所以重說了厭。所謂「吃」,其言逆,所以重說。突然沒有聲音,是寒氣客於厭,則厭不能發,發不能下至其機扇,機扇開闔不利,所以沒有聲音。足少陰經脈上連於舌根,絡於橫骨,終於會厭,兩側瀉血脈,濁氣才疏通。

會厭之脈,上絡任脈,復取之天突,其厭乃發也。

暴喑氣硬,刺扶突與舌本出血。

喑不能言,刺腦戶。暴喑不能言,喉嗌痛,刺風府。舌緩,喑不能言,刺喑門。喉痛喑不能言,天突主之。暴喑氣哽,喉痹咽腫,不得息,食飲不下,天鼎主之。食飲善嘔,不能言,通谷主之。喑不能言,期門主之。暴喑不能言,支溝主之。喑不能言,合谷及湧泉、陽交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