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謐

《針灸甲乙經》~ 卷十一 (3)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一 (3)

1. 邪氣聚於下脘發內癰第八

黃帝問曰:氣為上鬲。上鬲者,食入而還出,余已知之矣。蟲為下鬲,下鬲者,食晬時乃出,未得其意,願卒聞之?岐伯對曰:喜怒不適,食飲不節,寒溫不時,則寒汁留於腸中,留則蟲寒,蟲寒則積聚,守於下脘,守下脘則腸胃充郭,胃氣不營,邪氣居之。人食則蟲上食,蟲上食則下脘虛。

白話文:

黃帝詢問說:氣往上逆,食入即出,我知道了。蟲在下逆,食後方出,我不瞭解,希望你說說。岐伯回答說:喜怒不適度、飲食無節制、寒熱不當節令,寒冷的痰飲就會停留在腸中,停留在腸中,蟲就會受寒,蟲受寒就會積聚在下脘,在下脘停滯,腸胃就會被蟲堵塞,胃氣就不再運行了,邪氣就會留在此處。人吃東西,蟲就會吃,蟲吃東西,下脘就會空虛。

下脘虛則邪氣勝,勝則積聚以留,留則癰成,癰成則下脘約。其癰在脘內者,則沉而痛深;其癰在脘外者,則癰外而痛浮,癰上皮熱。按其癰,視氣所行,先淺刺其傍,稍內益深,還而刺之,無過三行,察其浮沉,以為淺深,已刺必熨,令熱入中,日使熱內,邪氣益衰,大癰乃潰,互以參禁,以除其內,恬淡無為,乃能行氣,後服酸苦,化谷乃下鬲矣。曰:有病胃脘癰者,診當何如?曰:診此者,當候胃脈,其脈當沉澀(《素問》作細)。

白話文:

如果下脘虛弱,邪氣就會乘虛而入,邪氣積聚就會形成膿包,膿包形成後,就會壓迫下脘,導致下脘部位疼痛。如果膿包在胃脘內部,疼痛就會比較深沉;如果膿包在胃脘外部,疼痛就會比較浮淺,而且膿包部位的皮膚會發熱。在治療時,要根據膿包的位置和氣血運行情況,先淺刺膿包周圍,然後逐漸刺入膿包深處,反復刺入,最多不要超過三次。要根據膿包的浮沉情況,來確定針刺的深淺。針刺後,一定要用熱敷的方法,讓熱量深入到膿包內部,每天都要讓熱量深入到膿包內部,這樣邪氣就會逐漸衰弱,大膿包就會潰爛。在治療過程中,要配合服用參、禁等藥物,以清除體內的邪氣。同時,也要保持清心寡慾,不要有過多的慾望,這樣才能使氣血運行通暢。在膿包潰爛後,可以服用酸苦類藥物,幫助消化食物,使食物順利進入腸胃。當詢問到判斷胃脘癰的方法時,回答的人說:診斷胃脘癰時,應該檢查胃部的脈象,正常的胃脈應該是沉穩而澀滯的。

沉澀者氣逆,氣逆者則人迎甚盛,甚盛則熱。人迎者,胃脈也,逆而盛則熱聚於胃口而不行,故胃脘為癰。肝滿腎滿肺滿皆實,則為瘇。肺癰喘而兩脛(《素問》作胠)滿;肝癰兩脅(《素問》作胠)下滿,臥則驚,不得小便;腎癰胠(《素問》作腳)下至少腹滿,脛有大小,髀脛跛易偏枯。

白話文:

氣息壓抑不通暢,氣逆就造成人迎經脈嚴重阻塞,阻塞嚴重就會發熱。人迎經脈是胃的脈絡,逆行且阻塞嚴重,熱量就會積聚在胃口不散發,因此胃脘部就會形成癰。肝臟、腎臟、肺臟如果都實熱,就會形成瘇。肺癰會氣喘,兩條小腿腫脹;肝臟腫脹時,兩肋下方腫脹,睡覺容易驚醒,小便困難;腎臟腫脹時,雙腳下方到小腹都腫脹,小腿大小不等,大腿和小腿跛行且容易偏向一邊。

2. 寒氣客於經絡之中發癰疽風成發厲浸淫第九(上)

黃帝問曰:腸胃受谷,上焦出氣,以溫分肉,以養骨節,通腠理。中焦出氣如霧,上注溪谷而滲孫脈,津液和調,變化赤而為血,血和則孫絡先滿,乃注於絡脈,絡脈皆盈,乃注於經脈。陰陽乃張,因息而行,行有經紀,周有道理,與天合同,不得休止。切而調之,從虛去實,瀉則不足,疾則氣減,留則先後,從實去虛,補則有餘,血氣已調,神氣乃持。

白話文:

黃帝問道:腸胃消化食物,上焦生出氣以溫暖身體各處,以滋養骨節,通暢腠理。中焦生出的氣就像霧一樣,向上滋潤身體各處經絡,津液和調,變化成赤色的血液,血液調和則經絡先滿,然後注入絡脈,絡脈充滿後,再注入經脈。陰陽因此而張,隨著呼吸而運行,運行有規律,周流有無窮的道理,與天地相合,不得休止。分清虛實,從虛弱處調理,瀉掉多餘的,病就會減少,滯留則先後失調,從實際情況去除虛弱,補益就會有餘,氣血調和後,精神才會保持。

余已知血氣之至與不至,未知癰疽之所從生,成敗之時,死生之期,或有遠近,何以度之?曰:經脈流行不止,與天同度,與地合紀,故天宿失度,日月薄蝕,地經失紀,水道流溢,草螢不成,五穀不殖,經紀不通,民不往來,巷聚邑居,別離異處。血氣猶然,請言其故。夫血脈營衛,周流不休,上應天宿,下應經數。

白話文:

我已經知道血氣的到來與不來,不知道膿瘡的產生原因,病情的發展變化,生死的期限,或者有遠有近,怎麼推斷呢?回答說:經脈運行不停,與天同度,與地合紀。所以天象失常,日月蝕,地經失紀,河水氾濫,草木不生,五穀不長,經紀不通,人民不往來,分散聚集各處。血氣還依然有,請解釋一下原因。血液循環,周而復始,上應天宿,下應經數。

寒邪客經絡之中則血泣,血泣則不通,不通則衛氣歸之,不得復反,故癰腫也。寒氣化為熱,熱勝則肉腐,肉腐則為膿,膿不瀉則筋爛,筋爛則骨傷,骨傷則髓消,不當骨空,不得泄瀉,則筋骨枯空,枯空則筋骨肌肉不相親,經絡敗漏,熏於五臟,臟傷則死矣。

白話文:

寒邪侵犯經絡,就會使血液凝滯,不通暢。氣血不通,衛氣就會聚集在侵犯部位,不能迴流,因此形成癰瘡腫脹。寒氣會轉化為熱氣,如果熱氣超過寒氣,就會腐蝕肌肉。肌肉腐敗化膿,如果膿汁不能排出,就會侵蝕肌肉,使筋腱腐爛。筋腱腐爛,骨骼就會受傷。骨骼受傷,骨髓就會消失。如果不讓骨髓空虛,不讓膿汁排出,筋骨就會枯竭,枯竭到筋骨肌肉不能互相連接,經絡敗壞,侵害五臟。五臟受傷,就會死亡。

3. 寒氣客於經絡之中發癰疽風成發厲浸淫第九(下)

黃帝問曰:病之生時,有喜怒不測,飲食不節,陰氣不足,陽氣有餘,營氣不行,乃發為癰疽,陰陽氣不通,而熱相搏,乃化為膿,小針能取之乎?岐伯對曰:夫致使身被癰疽之疾,膿血之聚者,不亦離道遠乎。癰疽之生,膿血之成也,積聚之所生。故聖人自治於未形也,愚者遭其已成也。

白話文:

黃帝問:疾病的發生,有的人喜怒無常,飲食沒有節制,陰氣不足,陽氣有餘,營氣運行不暢,於是發作為癰疽,陰陽之氣不通,而熱氣互相搏擊,於是化為膿,用小針能治療嗎?岐伯回答:使身體患上癰疽之疾,膿血聚集,不也是遠離了正道嗎?癰疽的發生,膿血的形成,是積聚所造成的。所以聖人在疾病還沒有形成的時候就進行自我調理,愚昧的人等到疾病已經形成了纔去治療。

曰:其已有形,膿已成,為之奈何?曰:膿已成十死一生。曰:其已成有膿血,可以小針治乎?曰:以小治小者其功小;以大治大者其功大;以小治大者多害大,故其已成膿血者,其惟砭石䤵鋒之所取也。曰:多害者,其不可全乎?曰:在逆順焉耳。曰:願聞順逆曰:已為傷者,其白晴青黑,眼小,是一逆也;內藥而嘔,是二逆也;腹痛渴甚,是三逆也;肩項中不便,是四逆也;音嘶色脫,是五逆也。除此五者為順矣。

白話文:

醫生說:這種情況腫脹已經出現了具體形狀,膿液已經形成,該怎麼辦?

患者說:膿液已經形成,十死一生,請問還有救嗎?

醫生說:已經膿腫形成,會出現小針治療可以治療膿腫嗎?

患者說:用小針治療小膿腫,療效不大;用大針治療大膿腫,療效顯著;但是用小針治療大膿腫,害處很大,所以已經形成膿腫的,只有用砭石䤵鋒來取膿液。

患者說:造成這麼多傷害,就不能完全治癒嗎?

醫生說:這就取決於是順還是逆了。

患者問:請說說順和逆。

醫生說:已經成為傷寒的患者,眼白發青發黑,眼睛很小,這是逆症之一;服用內藥後嘔吐,這是逆症之二;腹痛口渴很厲害,這是逆症之三;肩頸部不舒服,這是逆症之四;聲音嘶啞,面色萎黃,這是逆症之五。除了這五種情況,其他情況都屬於順症。

邪之入於身也深,其寒與熱相搏,久留而內著,寒勝其熱則骨疼肉枯,熱勝其寒則爛肉腐肌為膿,內傷骨為骨蝕。有所疾前,筋屈不得伸,氣居其間而不反,發為筋瘤也。有所結,氣歸之,衛氣留之,不得復反,津液久留,合而為腸(一本作瘍)疽,留久者數歲乃成。以手按之柔。

白話文:

邪氣進入人的身體很深,寒氣和熱氣互相搏擊,長時間停留並在體內紮根,寒氣勝過熱氣,就會骨頭疼痛,肌肉枯萎;熱氣勝過寒氣,就會皮膚潰爛,肌肉腐化為膿,內部傷害骨頭,形成骨蝕病。有疾病以前,筋脈屈曲不能伸展,氣血滯留在其中而不能流通,就會發作為筋瘤。有所結塊,氣血歸屬於此,衛氣將之留住,不能再返回,津液長期停留,凝聚成腸癰或膿瘡,積留時間長久了,幾年以後才形成。用手按壓時,感覺柔軟。

有所結,氣歸之,津液留之,邪氣中之,凝結日以易甚,連以聚居為昔瘤,以手按之堅。有所結,氣深中骨,氣因於骨,骨與氣並息,日以益大,則為骨疽。有所結,氣中於肉,宗氣歸之,邪留而不去,有熱則化為膿,無熱則為肉疽。凡此數氣者,其發無常處而有常名。

白話文:

如果某個地方有東西結塊,那麼氣就會趨聚於此,津液就會淤留於此,邪氣就會趁虛而入,這種情況日復一日會愈發嚴重,連續這麼累積,就會形成瘤,用手按壓會感覺到硬塊。如果某個地方有東西結塊,氣就會深入到骨頭裡,氣因為深入了骨頭,骨頭和氣就一起停止活動了,日復一日會逐漸增大,就會形成骨疽。如果某個地方有東西結塊,氣就會進入到肌肉裡,人體的宗氣就會趨聚於此,邪氣淤留而不散發,如果此時有熱邪存在,就會化為膿,如果沒有熱邪存在,就會形成肉疽。這幾種氣的病變,發作的位置不固定,但都有各自的名稱。

曰:病癰腫,頸痛胸滿腹脹,此為何病?曰:病名曰厥逆,灸之則喑,石之則狂,須其氣並,乃可治也,陽氣重上(一本作止),有餘於上,灸之,陽氣入陰,入則喑;石之,陽氣虛,虛則狂;須其氣並而治之,使愈。曰:病頸癰者,或石治之,或以針灸治之,而皆已,其治何在?曰:此同名而異等者也。

白話文:

他說:「病徵是癰腫,頸部疼痛,胸滿腹脹,這是什麼病呢?」回答說:「這種病名叫厥逆,使用艾灸治療就會失聲,使用砭石治療就會發狂,必須等到氣血調和之後,才能治療,陽氣重心在頭部,在頭部過剩,使用艾灸,陽氣就會進入陰部,進入之後就會失聲;使用砭石,陽氣就會虛弱,虛弱就會發狂;必須等到氣血調和後才能治療,纔可以痊癒。」

他說:「頸部癰腫的病,有人用砭石治療,有人用針灸治療,都痊癒了,治療方法在什麼地方呢?」回答說:「這是同一病名而治療方法卻不同等第的問題。」

夫癰氣之息者,宜以針開除去之;夫氣盛血聚者,宜石而瀉之。此所謂同病而異治者也。曰:諸癰腫,筋攣骨痛,此皆安在?曰:此皆寒氣之腫也,八風之變也。曰:治之奈何?曰:此四時之病也,以其勝治其俞。暴癰筋濡(一本作軟),隨分而痛,魄汗不盡,胞氣不足,治在其經俞。

白話文:

當癰腫的氣息平息時,應該用針刺開,將它除去;當氣勢正盛,血液聚集時,應該用砭石刺破,放出血來。這就是所謂的相同病症但不同的治療方法。有人問:“各種癰腫,筋攣骨痛,這些病症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回答說:“這些都是寒氣引起的腫脹,是外風變化的結果。”又問:“要如何治療這些病症呢?”回答說:“這是四季都會發生的病,所以要根據季節的變化來選擇相應的治療方法。如果癰腫突然發作,筋脈濡軟,隨處疼痛,汗出不止,胞氣不足,這時治療時要注意經絡和俞穴。

腋癰大熱,刺足少陽五,刺而熱不止,刺手心主三,刺手太陰經絡者,大骨之會各三。癰疽不得頃回。癰不知所,按之不應手,乍來乍已,刺手太陰傍三,與纓脈各二。治癰腫者刺癰上,視癰大小深淺刺之,刺大者多而深之,必端內針為故止也(《素問》云:刺大者多血,小者深之,必端內針為故止)。

白話文:

1.腋下癰腫發熱厲害,用針刺足少陽經五次,刺後熱勢不退,再刺手心主經三次,刺手太陰經絡穴,包括大骨穴,各刺三次。腫痛仍然沒有好轉。

2.癰疽的發作沒有規律,按壓它時沒有反應,時好時壞。用針刺手太陰經傍側的穴位三次,再加上纓脈穴各刺兩次。

3.治療癰腫的,針刺癰腫上部的穴位,要根據腫的的輕重深淺進行針刺,大的癰腫刺得較多較深。針刺時一定要端正內針,這樣才能取得好的效果。《素問》說:「刺大的癰腫,出血要多,小的癰腫刺得要深,一定要端正內針,這樣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項腫不可俯仰,頰腫引耳,完骨主之。咽腫難言,天柱主之。䪼腫唇癰,顴窌主之。頰腫痛,天窗主之。頭項癰腫不能言,天容主之。身腫,關門主之。胸下滿痛,膺腫,乳根主之。馬刀腫瘻,淵腋、章門、支溝主之。面腫目癰腫,刺陷谷出血立已。犢鼻腫,可刺其上,堅勿攻,攻之者死。癰疽,竅陰主之。

白話文:

  1. 項部腫脹,不能俯仰活動,或面頰腫脹,牽拉耳朵,顴骨上的完骨穴可以治療。

  2. 咽喉腫脹疼痛,難以說話,天柱穴可以治療。

  3. 頸項腫脹伴有脣癰,顴骨下的顴窌穴可以治療。

  4. 面頰腫痛,天窗穴可以治療。

  5. 頭部和頸部腫脹,不能說話,天容穴可以治療。

  6. 身體腫脹,關門穴可以治療。

  7. 胸部以下疼痛,胸部腫脹,乳根穴可以治療。

  8. 馬刀腫脹形成瘻管,淵腋、章門、支溝穴可以治療。

  9. 面部腫脹,眼睛腫脹,刺破陷谷穴放出血,立刻可以痊癒。

  10. 鼻子腫脹,可以在鼻子上面刺穴放血治療,但不要用力過猛,否則會導致死亡。

  11. 癰疽,竅陰穴可以治療。

厲風者,索刺其腫上,已刺以吮其處,按出其惡血,腫盡乃止,常食方食,無食他食。脈風成為厲。

管疽發厲,竅陰主之。頭大浸淫,間使主之。管疽,商丘主之。瘃蛘欲嘔,大陵主之。痂疥,陽谿主之。

黃帝問曰:願盡聞癰疽之形與忌日名?岐伯對曰:癰發於嗌中,名曰猛疽。不急治化為膿,膿不瀉塞咽,半日死;其化為膿者,膿瀉已,則合豕膏,冷食三日已。發於頸者,名曰夭疽。其狀大而赤黑,不急治則熱氣下入淵腋,前傷任脈,內熏肝肺,熏則十餘日死矣。陽氣大發,消腦瘤項,名曰腦爍。

白話文:

黃帝問道:「希望能夠完全瞭解癰疽的形狀和忌日的名稱?」岐伯回答說:「癰疽發作在咽喉中,叫做猛疽。如果不緊急救治,就會化膿,膿如果不排出,就會堵塞咽喉,半天就會死。那些化膿的,膿排出後,就用豬油混合塗抹,冷食三天就能治癒。發作在頸部的,叫做夭疽。它的形狀很大,而且呈赤黑色,如果不緊急救治,熱氣就會下降進入腋下,前面損傷任脈,裡面燻蒸肝肺,燻蒸則十幾天就會死亡。陽氣大發,消蝕腦髓和頸項,叫做腦爍。」

其色不樂,腦項痛如刺以針,煩心者,死不治。發於肩及臑,名曰疵疽。其狀赤黑,急治之。此令人汗出至足,不害五臟,癰發四五日,逆焫之。發於腋下,赤堅者,名曰米疽。治之以砭石,欲細而長,疏砭之,塗以豕膏,六日已,勿裹之。其癰堅而不潰者,為馬刀挾癭,以急治之。

白話文:

面色看起來不愉快,腦後頸部疼痛像針刺,心煩的人,即使治療也無法治癒。從肩膀到小腿,名為疵疽。它的症狀是發紅或發黑,必須緊急治療,這種病症會讓人汗流到腳,但不損傷五臟器官,患病四五天後應當用逆焫方法衝刺。腋下發病,發紅腫塊堅硬的,名為米疽。用砭石治療,砭石要細長,疏鬆地砭治,再塗抹豬油,六天就會好轉,不要包紮。患處堅硬而不潰爛的,稱為馬刀挾癭,應緊急治療。

發於胸,名曰井疽。其狀如大豆,三四日起,不早治,下入腹,不治,七日死。發於膺,名曰甘疽。色青,其狀如谷實栝蔞,常苦寒熱。急治之,去其寒熱;不急治。十歲死,死後出膿。癰發於脅,名曰敗疵。此言女子之病也,灸之。其狀大癰膿,其中乃有生肉大如赤小豆,治之以陵翹草根及赤松子根各一升,以水一斗六升,煮之令竭得三升,即強飲,厚衣坐於釜上,令汗至足已。發於股脛(一作胻),名曰股脛疽。

白話文:

發在胸部的,名為井疽。它的形狀像大豆,三四天後,如果不早點治療,就會進入腹中。如果不治療,七天後就會死亡。發在胸部前側的,名為甘疽。它的顏色青綠,形狀像小麥果實或栝蔞。經常會感到寒冷和發熱。趕緊治療,就會消除寒熱;如果不及時治療,十年後就會死亡,死後會流膿。發在脅部的,名為敗疵。這是婦女的疾病,可以用艾灸來治療。腫瘤狀的大膿瘡,其中有像赤小豆那麼大的生肉,用陵翹草根和赤松子根各一升,加水一斗六升,煎煮至只剩三升,然後強灌病人喝下。病人要穿著厚衣服坐在鍋爐上,讓汗流至腳底,即算完成治療。發在股部和大腿的,名為股脛疽。

其狀不甚變色,癰膿內薄於骨,急治之,不急治,四十日死。發於尻,名曰銳疽。其狀赤堅大,急治之,不治,三十日死。發於股陰,名曰赤弛。不治,六十日死;在兩股之內,不治,十日死。發於膝,名曰疵疽,其狀大癰,色不變,寒熱而堅者,勿石,石之者即死;須其色異柔,乃石之者生。諸癰之發於節而相應者不可治,發於陽者,百日死,發於陰者四十日死。

白話文:

症狀並無太大變化,癰膿在骨頭內積聚,應緊急治療,若延誤治療,四十日後喪命。生長在臀部的叫做銳疽。症狀為朱紅色、堅硬而且大,應緊急治療,若延誤治療,三十日後喪命。生長在大腿內的叫做赤弛。若延誤治療,六十日後喪命;生長在兩大腿之間的,若延誤治療,十日後喪命。生長在膝部的叫做疵疽,症狀為大膿瘡,顏色不變,時而寒時而熱且堅硬者,不可施以針灸之法,施以針灸之法則立刻喪命;須等到膿瘡顏色改變而柔軟纔可以施以針灸之法,如此可活命。一切癰疽生長在關節上並且互相呼應的均無法治療,生長在陽經上的,百日後喪命,生長在陰經上的,四十日後喪命。

發於脛,名曰兔齧,其狀如赤豆,至骨,急治之,不急治,殺人。發於內踝,名曰走緩。其狀癰,色不變,數石其俞而止其寒熱,不死。發於足上下,名曰四淫。其狀大癰,不急治之,百日死。發於足傍,名曰厲癰。其狀不大,初從小指發,急除去之,其狀黑者不可消,輒益不治,百日死。

白話文:

  1. 發於脛,名曰兔齧:這種病發作在小腿上,狀如赤豆,直到骨頭,必須緊急治療,否則會致命。

  2. 發於內踝,名曰走緩:這種病發作在內踝,狀如癰,顏色不變,用針刺俞穴放血,可以停止寒熱,不至於死。

  3. 發於足上下,名曰四淫:這種病發作在腳的上下,狀如大癰,如果不緊急治療,一百天後會死亡。

  4. 發於足傍,名曰厲癰:這種病狀不大,最初從小指發作,必須緊急去除,如果狀如黑色的則無法消除,且會不斷惡化,一百天後會死亡。

發於足指,名曰脫疽。其狀赤黑者,死不治;不赤黑者不死。治之不衰,急斬去之,不去則死矣。

黃帝問曰:何為癰?岐伯對曰:營氣積留於經絡之中,則血泣而不行,不行則衛氣歸之,歸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曰熱。大熱不止,熱勝則肉腐,肉腐則為膿。然不能陷肌膚於骨髓,骨髓不為焦枯,五臟不為傷,故名曰癰。曰:何謂疽?曰:熱氣純盛,下陷肌膚筋髓骨肉,內連五臟,血氣竭絕,當其癰下筋骨,良肉皆無餘,故名曰疽。疽者,曰其上皮夭瘀以堅,狀如牛領皮;癰者,其皮上薄以澤,此其候也。

白話文:

黃帝問道:「什麼是癰?」岐伯回答說:「營氣積聚在經絡中,血凝固了就不能流動,不能流動就會吸引衛氣,衛氣歸結在一起卻不能流通,壅塞閉塞而無法運行,所以稱之為熱。大熱不去,熱盛則肌肉腐爛,肌肉腐爛就形成膿。但是,它不能深入肌膚到達骨髓,骨髓不會焦枯,五臟不會受傷,所以稱之為癰。」黃帝問道:「什麼是疽?」岐伯回答說:「熱毒盛極,深入肌膚筋骨、骨髓和肌肉,內連五臟,血氣乾枯斷絕,當它的膿液下流時,筋骨和好的肌肉都所剩無幾,所以稱之為疽。疽的症狀是:上皮黑紫而堅硬,形狀像牛脖子上的皮;癰的症狀是:上皮薄而有光澤,這是它們各自的辨證特徵。

曰:有疽死者奈何?曰:身五部:伏兔一,腨(《靈樞》作腓)二,背三,五臟之俞四,項五。此五部有疽死也。曰:身形應九野奈何?曰:請言身形之應九野也。左手(一作足)應立春,其日戊寅己丑;左胸(一作脅)應春分,其日乙卯;左足應立夏,其日戊辰己巳;膺喉頭首應夏至,其日丙午;右手應立秋,其日戊申己未;右胸(一作脅)應秋分,其日辛酉;右足應立冬,其日戊戌己亥;腰尻下竅應冬至,其日壬子;六腑及鬲下五臟應中州,其日大禁,太乙所在之日,及諸戊己。

白話文:

他說:有疽瘡死掉的人該怎麼辦?答:人的身體有五個部位:一是伏兔穴,二是腨穴,三是背部,四是五臟的背俞穴,五是項上。這五個部位有疽瘡就會死。他說:身形應和九野是什麼意思?答:現在來說說身形應和九野的意思。左手(一種說法是左腳)應和立春,其日是戊寅或己丑;左胸(一種說法是左肋)應和春分,其日是乙卯;左腳應和立夏,其日是戊辰或己巳;膺、喉、頭、首應和夏至,其日是丙午;右手應和立秋,其日是戊申或己未;右胸(一種說法是右肋)應和秋分,其日是辛酉;右腳應和立冬,其日是戊戌或己亥;腰、尻、下竅應和冬至,其日是壬子;六腑及膈膜以下的五臟應和中州,其日是大禁日、太乙所在之日,以及諸戊己日。

凡此九者,善候八正所在之處,主左右上下身體有癰腫者,欲治之,無以其所直之日潰治之,是謂天忌日也。

五子夜半,五醜雞鳴,五寅平旦

五卯日出,五辰食時,五巳㽷中

五午日中,五未日昳,五申晡時

五酉日入,五戌黃昏,五亥人定

以上此時得疾者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