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謐

《針灸甲乙經》~ 卷五 (5)

回本書目錄

卷五 (5)

1. 針道終始第五

凡刺之道,畢於終始。明知終始,五臟為紀,陰陽定矣。陰者主臟,陽者主腑。陽受氣於四肢,陰受氣於五臟。故瀉者迎之,補者隨之。知迎知隨,氣可令和。和氣之方,必通陰陽。五臟為陰,六腑為陽。謹奉天道,請言終始。終始者,經脈為紀,持其脈口人迎,以知陰陽有餘不足,平與不平,天道畢矣。

白話文:

針灸治療的基本原則,就是必須從頭到尾貫徹始終。如果能夠清楚地知道施術的始終,那麼以五臟為準則,陰陽就能確定。陰主臟,陽主腑。陽氣由四肢接收,陰氣由五臟接收。所以,瀉法要迎著氣流進行,補法則要隨著氣流進行。懂得迎著氣流進行,懂得隨著氣流進行,氣血就能調和順暢。調和氣血的方法,一定是要使陰陽通暢。五臟屬陰,六腑屬陽。遵循天道的規律,敬請說明施術的始終。施術的始終,是以經脈為準則,抓住脈口人迎,以此來判斷陰陽的虛實、平不平,天道的規律也就完全顯現了。

所謂平人者,不病也。不病者,脈口人迎應四時也,上下相應而俱往來也,六經之脈不結動也,本末相遇,寒溫相守司,形肉血氣必相稱也,是謂平人。若少氣者,脈口人迎俱少而不稱尺寸。如是者,則陰陽俱不足,補陽則陰竭,瀉陰則陽脫。如是者,可將以甘藥,不可飲以至劑。

白話文:

所謂健康的人,是指沒有疾病的人。沒有疾病的人,他的脈搏、口氣、人迎穴的脈搏與四時相應,上下相應而俱往來,六經的脈絡不結動,本末相遇,寒溫相守司,形肉血氣必定相稱,這就是健康的人。如果一個人氣虛,他的脈搏、口氣、人迎穴的脈搏都少而不稱尺寸。如果是這樣,那麼陰陽都虛弱,補陽的話陰就會竭,瀉陰的話陽就會脫。如果是這樣,可以用甘藥,不能服用至劑。

如此者弗灸。不已者,因而瀉之,則五臟氣壞矣。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陽,一盛而躁在手少陽。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陽,二盛而躁在手太陽。人迎三盛,病在足陽明,三盛而躁在手陽明。人迎四盛且大且數,名曰溢陽,溢陽為外格。脈口一盛,病在足厥陰,一盛而躁在手心主。

白話文:

出現這種情況,就不能行灸法。如果不停止使用灸法,就順著身體的陰陽平衡,而使之瀉,則五臟的氣就會壞了。人迎的脈象有一盛,則疾病存在於足少陽經;有一盛而躁動,則疾病存在於手少陽經。人迎的脈象有二盛,則疾病存在於足太陽經;有二盛而躁動,則疾病存在於手太陽經。人迎的脈象有三盛,則疾病存在於足陽明經;有三盛而躁動,則疾病存在於手陽明經。人迎的脈象有四盛,而且大且數,叫做溢陽。溢陽是外格。脈口有脈象一盛,則疾病存在於足厥陰經;有一盛而躁動,則疾病存在於手心主經。

脈口二盛,病在足少陰,二盛而躁在手少陰。脈口三盛,在足太陰,三盛而躁在手太陰。脈口四盛且大且數,名曰溢陰。溢陰為內關,不通者死不治。人迎與太陰脈口俱盛四倍以上,名曰關格。關格者與之短期。人迎一盛,瀉足少陽而補足厥陰,二瀉一補,日一取之,必切而驗之,疏取之,上氣和乃止。

白話文:

脈口二盛,病在足少陰經;二盛而躁動在手少陰經。脈口三盛,病在足太陰經;三盛而躁動在手太陰經。脈口四盛,且又大又數,稱為溢陰。溢陰為內關,不通暢的會死,不能治癒。人迎與太陰脈口皆盛,四倍左右,稱為關格。關格的患者與他約定短期內死亡。人迎一盛,瀉足少陽經而補足厥陰經,二瀉一補,每天取一次,一定要切實而驗證,緩慢取,上氣和緩才能停止。

人迎二盛,瀉足太陽而補足少陰,二瀉一補,二日一取之,必切而驗之,疏取之,上氣和乃止。人迎三盛,瀉足陽明而補足太陰,二瀉一補,日一取之,必切而驗之,疏取之,上氣和乃止。脈口一盛,瀉足厥陰而補足少陽,二補一瀉,日一取之,必切而驗之,氣和乃止,疏取之。

白話文:

人迎穴脈搏盛滿,瀉足太陽經的氣血,補足少陰經的氣血,兩次瀉法、一次補法,每兩天取一次,一定要仔細診視,疏散取之,上氣調和了就停止。

人迎穴脈搏非常盛滿,瀉足陽明經的氣血,補足太陰經的氣血,兩次瀉法、一次補法,每天取一次,一定要仔細診視,疏散取之,上氣調和了就停止。

脈口穴脈搏盛滿,瀉足厥陰經的氣血,補足少陽經的氣血,兩次補法、一次瀉法,每天取一次,一定要仔細診視,氣血調和了就停止,疏散取之。

脈口二盛,瀉足少陰而補足太陽,二瀉一補,二日一取之,必切而驗之,氣和乃止,疏取之。脈口三盛,瀉足太陰而補足陽明,二補一瀉,日二取之,必切而驗之,氣和乃止,疏取之。所以日二取之者,太陰主胃,大富於谷,故可日二取之也。人迎脈口俱盛四倍(《靈樞》作三倍)以上,名曰陰陽俱溢。

白話文:

如果兩條脈都過盛,瀉足少陰而補陽明,瀉兩次,補一次,每隔兩天取一次血。一定要切合病情,驗證後才能放血,直到氣血和緩為止,並適當減少放血的次數。如果三條脈都過盛,瀉足太陰而補陽明,瀉兩次,補一次,每天取血兩次。一定要切合病情,驗證後才能放血,直到氣血和緩為止,並適當減少放血的次數,之所以每天取血兩次,是因為太陰屬於胃,胃中富含食物,所以每天可以取血兩次。如果人迎脈和口中的脈都過盛,超過四倍以上,叫做陰陽俱溢。

如是者,不開則血脈閉塞,氣無所行,流淫於中,五臟內傷。如此者,因而灸之,則變易為他病矣。凡刺之道,氣和乃止,補陰瀉陽,音聲益彰,耳目聰明,反此者,血氣不行。所謂氣至而有效者,瀉則益虛,虛者脈大如其故而不堅也。大如故而益堅者,適雖言快,病未去也。

白話文:

如果這樣,不打開閉塞的血脈,氣就無法運行,流連在體內,五臟內傷。這樣的話,於是施灸,就會轉變為另外的疾病。凡是針灸的方法,在氣血平和的時候就停止施用,施灸以滋補陰氣,瀉出陽氣,聽覺和視覺就越發敏銳;與此相反,血氣運行不暢。所謂氣血充足而有效果,瀉出則更加虛弱,虛弱的人脈搏像以前一樣大而有力。脈搏像以前一樣大而更加有力的人,儘管自稱感覺好一些,但疾病並沒有消失。

補則益實,實者脈大如其故而益堅也。大如故而不堅者,適雖言快,病未去也。故補則實,瀉則虛,病雖不隨針減,病必衰去矣。必先通十二經之所生病,而後可傳於終始。故陰陽不相移,虛實不相頃,取之其經。凡刺之屬三刺至穀氣,邪僻妄合,陰陽移居,逆順相反,浮沉異處,四時不相得,稽留淫泆,須針而去。故一刺陽邪出,再刺陰邪出,三刺則穀氣至而止。

白話文:

如果用補的方法來治療疾病,身體就會更加強壯,強壯的人的脈搏會像原來一樣有力而且更加有力。如果脈搏和原來一樣有力但不是那麼有力,雖然當時可能覺得舒服些,但疾病還沒完全消除。所以用補的方法來治療疾病,身體就會強壯;用瀉的方法來治療疾病,身體就會虛弱,即使疾病沒有隨著針灸而減輕,疾病也一定會慢慢消退。一定要先搞清楚十二經脈發生的疾病,才能從頭到尾傳遍全身。因此陰陽不能互相轉化,虛實不能互相影響,要在經脈上取穴位。凡是針刺的治療方法,都要刺到穀氣,邪氣和虛邪互相結合,陰陽轉移位置,順逆相反,浮沉不同,四時不能相得益彰,病邪稽留不走,需要針灸去除。所以第一次針灸可以去除陽邪,第二次針灸可以去除陰邪,第三次針灸就到了穀氣,治療就結束。

所謂穀氣至者,已補而實,已瀉而虛,故知穀氣至也。邪氣獨去者,陰與陽未能調而病知愈也。故曰補則實,瀉則虛,病雖不隨針減,病必衰去矣。(此文似解前第三篇中。)

白話文:

所謂穀氣到達的時候,已經補而實,已經瀉而虛,因此知道穀氣已經到達了。邪氣單獨離去的時候,陰和陽還不能調和,病症就知道痊癒了。所以說補則實,瀉則虛,病症雖然不隨著針灸減少,病症一定會逐漸消失。(此段文字似乎是解釋前面第三篇的內容。)

陽盛而陰虛,先補其陰,後瀉其陽而和之。陰盛而陽虛,先補其陽,後瀉其陰而和之。三脈動於足大指之間,必審其虛實。虛而瀉之,是謂重虛,重虛病益甚。凡刺此者,以指按之,脈動而實且疾者則瀉之,虛而徐者則補之,反此者病益甚。三脈動(一作重)於大指者,謂陽明在上,厥陰在中,少陰在下。

白話文:

陽氣旺盛而陰氣虛弱,先補陰氣,再瀉陽氣以使陰陽調和。陰氣旺盛而陽氣虛弱,先補陽氣,再瀉陰氣以使陰陽調和。三脈搏動於大腳趾之間,必須審察它的虛實。虛弱就瀉之,這叫重虛,重虛的病會更嚴重。凡是針灸,用手指按脈,脈搏動而實且疾的就瀉之,虛弱而緩慢的就補之,反之則病更嚴重。三脈搏動(一種說法為重)在大腳趾,是指陽明脈在上,厥陰脈在中,少陰脈在下。

膺腧中膺,背腧中背,肩髆虛者取之上。重舌,刺舌柱以鈹針也。手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伸而不可屈者,其病在骨。在骨守骨,在筋守筋。補須一方實,深取之,稀按其痏,以極出其邪氣。一方虛,淺刺之,以養其脈,疾按其痏,無使邪氣得入。邪氣之來也緊而疾,穀氣之來也徐而和。

白話文:

膺腧穴在胸部中央,背腧穴在背部中央,肩髆穴虛弱的話,取穴應在上面。重舌,用鈹針刺舌根。手屈而不伸,是筋的問題;手伸而不可屈,是骨的問題。在骨的問題上就要保護骨,在筋的問題上就要保護筋。補一方實的地方,取穴要深,慢慢按壓其疼痛的地方,以便把邪氣完全逼出來。一方虛的地方,取穴要淺,以養其脈,快速按壓其疼痛的地方,使邪氣無法進入。邪氣侵入時急促而緊繃,穀氣來臨時,和緩而舒暢。

脈實者,深刺之以泄其氣;脈虛者,淺刺之使精氣無得出,以養其脈,獨出其邪氣。刺諸痛者深刺之,諸痛者其脈皆實。從腰以上者,手太陰、陽明主之;從腰以下者,足太陰、陽明主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頭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膕,病生於頭者頭重,生於手者臂重,生於足者足重。治病者,先刺其病所從生者也。

白話文:

如果脈搏實,應刺得較深,以洩去其氣;如果脈搏虛弱,應刺得較淺,使精氣不出,以滋養脈絡,只排出其中的邪氣。刺治痛症應刺得較深,因為所有痛症脈搏都實。在腰部以上的病,由手太陰、陽明經主治;在腰部以下的病,由足太陰、陽明經主治。下部有病,應在較高位置取穴;上部有病,應在較低位置取穴;頭部有病,應在足部取穴;腰部有病,應在膕部取穴。病症生於頭部,則頭部沉重;生於手部,則手臂沉重;生於足部,則足部沉重。治療疾病,應先刺病症發生的部位。

春氣在毫毛,夏氣在皮膚,秋氣在分肉,冬氣在筋骨。刺此病者,各以其時為齊。刺肥人者,以秋冬為之齊;刺瘦人者,以春夏為之齊。刺之痛者陰也,痛而以手按之不得者亦陰也,深刺之。癢者陽也,淺刺之。病在上者陽也,在下者陰也。病先起於陰者,先治其陰而後治其陽;病先起於陽者,先治其陽而後治其陰。

白話文:

春天,陽氣在毛髮中;夏天,陽氣在皮膚中;秋天,陽氣在肌肉中;冬天,陽氣在筋骨中。針刺治療此病,要根據季節來選擇合適的時間。針刺肥胖的人,以秋冬為合適的時間;針刺瘦弱的人,以春夏為合適的時間。針刺時感到疼痛的是陰證,疼痛後用手按壓疼痛部位而不能找到疼痛點的也是陰證,此時應深刺。發癢的是陽證,應淺刺。病在上部位的是陽證,在下部位的是陰證。疾病先從陰證開始的人,先治療陰證,然後再治療陽證;疾病先從陽證開始的人,先治療陽證,然後再治療陰證。

久病者邪氣入深,刺此病者,深入而久留之,間日復刺之,必先調其左右,去其血脈,刺道畢矣。

凡刺之法,必察其形氣。形氣未脫,少氣而脈又躁,躁厥(一作疾字)者,必為繆刺之。散氣可收,聚氣可布。深居靜處,占神往來,閉戶塞牖,魂魄不散,專意一神,精氣之分,無聞人聲,以收其精,必一其神,令志在針。淺而留之,微而浮之,以移其神,氣至乃休。男女內外,堅拒勿出,謹守勿內,是謂得氣。

2. 針道自然逆順第六

(前系逆順肥瘦文,後系根結文)

黃帝問曰:願聞針道自然?岐伯對曰:用自然者,臨深決水,不用功力,而水可竭也。循掘決沖,不顧堅密,而經可通也。此言氣之滑澀,血之清濁,行之逆順也。曰:人之黑白肥瘦少長各有數乎?曰:年質壯大,血氣充盛,皮膚堅固,因加以邪,刺此者,深而留之,此肥人也。

白話文:

黃帝問道:「我希望聽一聽針灸的自然之道。」岐伯回答說:「使用自然之道,就像臨深而決水,不費力氣,水就能乾涸。沿著孔穴挖掘決斷沖刺,不顧堅硬緻密,經脈就能夠暢通了。這是在講氣的滑利澀滯、血的清濁、運行順逆的問題。」黃帝又問:「人體的黑白胖瘦長短,都有定數嗎?」岐伯回答說:「年紀正當盛壯,血氣旺盛,皮膚堅固,在這種情況下再受到邪氣的侵犯,(使用針灸刺法)刺得這類人應該刺得比較深,針留的時間也比較長,這樣的人比較胖。

廣肩腋項,肉薄厚皮而黑色,唇臨臨然者,其血黑以濁,其氣澀以遲,其貪於取予,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數。曰:刺瘦人奈何?曰: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廉然,薄唇輕言,其血清,其氣滑,易脫於氣,易損於血,刺此者,淺而疾之。曰:刺常人奈何?曰:視其黑白,各為調之。

白話文:

體質端正純厚的人,氣血調和。對這樣的人進行針刺,不會影響到他的常數。有人問:針刺壯士真骨,該怎麼做?回答:針刺壯士真骨,肌肉結實,關節舒緩,動作敏捷。這樣的人,體重過重則氣澀血濁,針刺時應深刺,並讓針留置一段時間,增加針刺的次數;身體強健則氣滑血清,針刺時應淺刺,並快速出針。有人問:針刺嬰兒,該怎麼做?回答:嬰兒的肌肉柔嫩,氣血虛弱,針刺時應使用毫針,淺刺,並快速出針,每天可以針刺兩次。有人問:在水深的地方決水,該怎麼做?回答:氣血虛弱的人,快速瀉血,則氣竭而亡。

端正純厚者,其血氣和調,刺此者,無失其常數。曰:刺壯士真骨者奈何?曰:刺壯士真骨,堅肉緩節驗驗(一作監監)然,此人重則氣澀血濁,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數;勁則氣滑血清,刺此者,淺而疾之也。曰:刺嬰兒奈何?曰:嬰兒者,其肉脆血少氣弱,刺此者以毫針,淺刺而疾髮針,日再可也。曰:臨深決水奈何?曰:血清氣濁,疾瀉之,則氣竭矣。

曰:循掘決沖奈何?曰:血濁氣澀,疾瀉之,則氣可通也。

曰:逆順九體經絡之數,此皆布衣匹夫之士也;食血者(《九墟》作血食之君),身體空虛,膚肉軟弱,血氣慓悍滑利,刺之豈可同乎?曰:夫膏粱菽藿之味,何可同也。氣滑則出疾,氣澀則出遲。氣悍則針小而入淺,氣澀則針大而入深。深則欲留,淺則欲疾。故刺布衣者,深以留,刺王公大人者,微以徐。

白話文:

有人說:「普通平民百姓的經絡,與九體的數目相應,這都是普通老百姓的經絡。但那些以人血為食的統治者(《九墟》中寫作「血食之君」),身體空虛,皮膚肌肉鬆軟,血氣剛烈滑利,用針灸他們的身體,難道可以和普通人一樣嗎?」有人說:「富貴人家所吃的山珍海味,和平民百姓所吃的菽藿之類粗食,怎麼能一樣呢?血氣流暢滑利就出針快,血氣澀滯就出針慢。血氣剛烈就用小的針,針刺不深,血氣澀滯就用大的針,針刺較深。針刺較深就希望停留(針灸時間較長),針刺不深就需要出針快一些。所以,針刺平民百姓,針刺較深並且停留時間長一些,針刺王者公卿這些大人,針刺較淺並且慢慢地刺。

此皆因其氣之慓悍滑利者也。曰:形氣之逆順奈何?曰:形氣不足,病氣有餘,是邪勝也,急瀉之。形氣有餘,病氣不足,急補之。形氣不足,病氣不足,此陰陽俱不足,不可復刺之,刺之則重不足,重不足則陰陽俱竭;血氣皆盡,五臟空虛,筋骨髓枯,老者絕滅,壯者不復矣。形氣有餘,病氣有餘者,此謂陰陽俱有餘也,急瀉其邪,調其虛實。

白話文:

這些都是因為他們的氣勁過於剛烈而滑利。問:形體之氣與外來之氣如何順應?答:形體之氣不足,病氣有餘,這是邪氣勝過身體,需要緊急瀉下。形體之氣有餘,病氣不足,需要緊急補益。形體之氣不足,病氣不足,這是陰陽都虛,不能再針刺了,針刺會加重虛弱,加重虛弱則陰陽都竭盡;血氣都盡了,五臟空虛,筋骨髓枯,老人會死亡,壯年人也會垮掉。形體之氣有餘,病氣有餘,這是陰陽都有餘,需要緊急瀉下邪氣,調節虛實。

故曰有餘者瀉之,不足者補之,此之謂也。故曰刺不知逆順,真邪相搏,實而補之,則陰陽血氣皆溢,腸胃充郭,肺肝內脹,陰陽相錯。虛而瀉之,則經脈空虛,血氣枯竭,腸胃懾闢,皮膚薄著,毛腠夭焦,予之死期。故曰用針之要,在於知調,調陰與陽,精氣乃充,合形與氣,使神內藏,故曰上工平氣,中工亂經,下工絕氣危生,不可不慎也。必察其五臟之變化,五脈之相應,經脈之虛實,皮膚之柔粗,而後取之也。

白話文:

所以說,身體中過盛的就要瀉掉,不足的就要補足,這就是所謂的「有餘者瀉之,不足者補之」。如果針灸不分順逆,真邪交相搏擊,實證而補之,則陰陽血氣都會溢滿,腸胃充塞,肺肝內脹,陰陽相錯。虛證而瀉之,則經脈空虛,血氣枯竭,腸胃虛弱,皮膚薄而著骨,毛孔枯焦,這就會導致死亡。所以說,針灸的關鍵在於懂得調和,調和陰陽,精氣才能充實,使形體與氣血相合,使精神內藏。所以說,上等醫生能調和氣血,中等醫生能理順經絡,下等醫生則會絕人氣血,危及生命,所以不可不慎重。必須觀察五臟的變化,五脈的相應,經脈的虛實,皮膚的柔粗,然後才能進行針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