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謐

《針灸甲乙經》~ 卷五 (4)

回本書目錄

卷五 (4)

1. 針道第四

夫針之要,易陳而難入。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門。未睹其病,惡知其原。刺之微,在速遲。粗守關,上守機。機之不動,不離其空,空中之機,清靜以微。其來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知機道者,不可掛以發。不知機者,叩之不發。知其往來,要與之期。粗之暗乎,妙哉上獨有之也。

白話文:

針灸之法,很容易提出,但很難掌握。粗糙地觀其形,精微地守其神。神妙無比啊,好像客人已在門外。沒有看到病症,怎麼知道病因呢?針刺的精微在於快慢。粗糙地守住關竅,精微地守住機關。機關不動作,不離開它的空處,空處中的機關,清靜而又微妙。它的來不可逢遇,它的去不可追趕。知道機關奧妙的人,不可以掛礙而發動它。不知道機關奧妙的人,敲打它也不能發動。知道它的往來,就一定要與它相約。精粗的奧妙啊,妙不可言,只有高明的人才能掌握。

往者為逆,來者為順。明知逆順,正行無問。迎而奪之,惡得無虛。追而濟之,惡得無實。迎而隨之,以意和之。針道畢矣。凡用針者,虛則實之,滿則泄之,菀陳則除之,邪勝則虛之。《大要》曰:徐而疾則實,疾而徐則虛。言其實與虛,若有若無。察後與先,若存若亡。

白話文:

過去的是逆,未來的是順。清楚知道逆與順,照著正道走就是,不用特別去問。迎面而奪,怎麼可能沒有虛損。勉強趕上而濟助,怎麼可能沒有充實。順應著去隨從,用心意去與之和諧配合。針灸的道理就徹底圓滿了。凡是使用針灸的人,對於虛症就予以補虛,對於實證就予以瀉實,對於菀陳的邪氣就應該去除,對於邪氣盛的就要以瀉虛的方法來治療。《大要》說:徐而疾則實,疾而徐則虛。說虛與實,好像有又好像沒有。體察後與先,好像存在又好像不存在。

為虛為實,若得若失。虛實之要,九針最妙。補瀉之時,以針為之。瀉曰迎之。迎之意,必持而內之,放而出之。排揚出針,疾氣得泄。按而引針,是謂內溫。血不得散,氣不得出。補曰隨之。隨之意,若忘之。若行若按,如蚊虻止。如留如環,去如絕弦。令左屬右,其氣故止。

白話文:

虛實之分,本難以捉摸,但如果能掌握虛實的要領,九針之法最為精妙,補瀉之時,以針為工具。瀉法叫做「迎」,迎的意思,是必定扎入並在體內捻動,然後放手而出。排出揚起出針時,邪氣就會得到宣洩。按住並提起針,這是所謂的「內溫」,使血不得散溢,邪氣不得洩出。補法叫做「隨」,隨的意思,是好像順勢而行,邊行邊按,猶如蚊虻叮咬一般。好像停留在那裡又像一個環,快速取出又似斷弦。使左邊的神氣歸屬於右邊,邪氣因此止住。

外門已閉,中氣乃實。必無留血,急取誅之。持針之道,堅者為實,(《素問》注作寶)。正指直刺,無針左右。神在秋毫,屬意病者,審視血脈,刺之無殆。方刺之時,心在懸陽,及與兩衡(一作沖)。神屬勿去,知病存亡。取血脈者,在俞橫居。視之獨滿,切之獨堅。夫氣之在脈也,邪氣在上,濁氣在中,清氣在下。

白話文:

當外層皮肉已經縫合起來以後,那麼內部就會充實。一定沒有殘餘的血液,這時必須趕緊採取措施來處理。在持針的方法中,堅固的就是有效的(《素問》注中寫作「寶」)。正指直刺,不要針左右擺動。精神集中在毫髮間,專心放在病人身上,仔細觀察血脈,刺下去就沒有危險了。正要下鍼的時候,心臟正在懸陽經脈上,並且與左右均衡的經絡相連。精神專注不要分散,知道病情的存與亡。選取血脈的地方,在俞穴和橫穴之間。看它獨自飽滿,切它特別堅硬。氣在脈中的情況是,邪氣在上,濁氣在中,清氣在下。

故針陷脈則邪氣出,針中脈則濁氣出,針太深則邪反沉,病益甚。故曰皮肉筋脈,各有所處。病各有所舍,針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以任其所宜。無實實虛虛,損不足,益有餘,是為重病,病益甚。取五脈者死,取三脈者恇。奪陰者厥,奪陽者狂,針害畢矣。

白話文:

針灸刺入脈絡,病邪就會排出;針刺進入脈絡中間,濁氣就會散出;針刺太深,病邪反而會往身體深處沉積,病情會更加嚴重。因此說,皮膚、肌肉、筋脈各有其位置,病邪各有所處,針刺應該根據病情,選擇適當的部位和深度。不要過多或過少,不要損傷不足的部位,也不要增益有餘的部位,這是治療重病的方法,否則病情會更加嚴重。如果取五脈,患者會死亡;取三脈,患者會恍惚昏迷。奪取陰氣,患者會昏厥;奪取陽氣,患者會發狂。這樣,針灸的危害就會完全顯現出來。

知其所苦。鬲有上下,知其氣之所。先得其道,布而涿之(《太素》作希而疏之),稍深而留之,故能徐入之。大熱在上者,推而下之,從下上者,引而去之,視前痛者,常先取之。大寒在外,留而補之,入於中者,從合瀉之。針所不為,灸之所宜。上氣不足,推而揚之;下氣不足,積而從之。

白話文:

知道病人在哪裏痛苦。隔膜有上下之分,知道氣機所在。掌握了這一原理,在病竈處進行鍼灸,然後慢慢深刺。如果病熱在上,就推法瀉出,如果病熱在下,就從下瀉出。如果疼痛明顯,應該先去除疼痛。病寒在體表,就留針溫灸,讓正氣增強。如果病寒入裏,就用合谷穴瀉法。有些病症針刺無法治療,就應該使用艾灸。上氣不足,就用推法補益陽氣。下氣不足,就用補法來調理。

陰陽皆虛,火自當之,厥而寒甚,骨廉陷下,寒過於膝,下陵三里,陰絡所過,得之留止,寒入於中,推而行之,經陷下者,即火當之。結絡堅緊,火之所治。不知其苦,兩蹺之下,男陽女陰,良工所禁,針論畢矣。凡刺虛者實之,滿者泄之,此皆眾工之所共知也。若夫法天則地,隨應而動,和之若響,隨之若影,道無鬼神,獨來獨往。

白話文:

陰陽俱虛,火必自擔當,厥而寒甚,骨瘦陷下,寒過膝蓋,向下蔓延到三里穴,陰經絡脈所經過的部位,受寒邪停留而形成寒濕,寒氣侵入體內,推動運行,經絡陷下的部位,即由火邪來擔當。絡脈結聚堅緊,這是火邪應當治療的。不知道這些痛苦,兩蹺之下,男性為陽,女性為陰,良醫所禁止的部位,針刺論述到此結束。凡是刺虛者要使它充實,刺滿者要使它通暢,這些都是一般醫生都知道的。至於效法自然法則,隨應而動,和諧得像迴音,響應得像影子,大道無所謂鬼神,獨來獨往。

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臟已定,九候已明,後乃存針。眾脈所(《素》作不)見,眾凶所(《素》作弗)聞。外內相得,無以形先。可玩往來,乃施於人。虛實之要,五虛勿近,五實勿遠。至其當發,間不容瞚。手動若務,針耀而勻。靜意視義,觀適之變,是謂冥冥,莫知其形。

白話文:

凡是針灸治療,必須先使自己的精神集中。五臟的症狀已經確定,九種脈候已經清楚,然後才用針。眾脈所不見,眾兇所不聞。內外相得,不要把病形表現出來,可以熟練往來,然後才應用到人身上。虛實的要點,五虛不要靠近,五實不要遠離。等到該下針的時候,要快速果斷。手的動作像是在做事情,針鋒銳利而勻稱。靜下心來觀察病情的變化,這種情況下,就叫做冥冥之中,不知其形。

見其烏烏,見其稷稷;從見其飛,不知其誰。伏如橫弩,起若發機。刺虛者須其實,刺實者須其虛。經氣已至,慎守勿失。深淺在志,遠近若一。如臨深淵,手如握虎,神無營於眾物。

白話文:

看到烏鴉,看到粟穗;跟隨它飛,不知道飛向何方。潛伏時像拉滿的弩箭,發動時像射出的箭。刺擊虛弱處的人必須等待他虛弱之時,刺擊強壯處的人必須等待他虛弱之時。經氣已經到了,謹慎守住它,不要失去它。深淺由心而定,遠近都像很近。就像要掉入深淵,手像握著老虎,精神沒有被任何事物控制。

黃帝問曰:願聞禁數?岐伯對曰:臟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於左,肺藏於右。心部於表,腎治於裡,脾為之使,胃為之市。膈肓之上,中有父母。七節之傍,中有志心(《素》作小心)。順之有福,逆之有咎。瀉必用方(《太素》作員)。切而轉之,其氣乃行。疾入徐出,邪氣乃出。

白話文:

黃帝問道:我想聽聽關於禁忌的知識。岐伯回答說:臟腑各有自己的要害,不可不加註意。肝臟位於人體左側,肺臟位於右側。心臟主導人體表面,腎臟主導人體內裡,脾臟為腎臟的助手,胃臟為腎臟的市場。膈肌以上,有父母之氣。七節之旁,有志心。順應這些禁忌,會有福報;違背這些禁忌,則有災禍。瀉法必須使用正確的方法。輕輕切開並轉動,氣血才能運行。疾速刺入,徐徐退出,邪氣才能排出。

伸而迎之,搖大其穴,氣出乃疾。補必用員(《太素》作方),外引其皮,令當其門。左引其樞,右推其膚,微旋而徐推之。必端以正,安以靜,堅心無解,欲微以留,氣下而疾出之。推其皮,蓋其外門,真氣乃存。用針之要,無忘養神。瀉者以氣方盛,以月方滿,以日方溫,以身方定,以息方吸而內針,乃復候其方吸而轉針,乃復候其方呼而徐引針。補者行也。

白話文:

伸出針至穴位,搖動穴位周圍,使其氣透出疾動。補救時一定要使用圓形的針具,使皮下組織與針具貼合。左手拉動樞紐,右手推動皮下組織,旋轉同時慢慢推入。一定要穩定正確,心情安靜沉穩,意志堅定不懈,希望緩慢留住,氣下降時,迅速推出。推動其皮膚,為其外圍蓋上門,真氣才能存在。使用針灸時,不能忘記養神。瀉氣時當陽氣興盛,月圓時節,天氣溫和,身處穩定,呼吸內斂時刺入針灸,再次等待內斂時轉動針灸,最後等待呼氣時慢慢提出針灸。補氣時,行氣。

行者移也,刺必中其滎,復以吸排針也。必知形之肥瘦。營衛血氣之衰盛。血氣者,人之神,不可不謹養。形乎形,目瞑瞑。捫其所痛(《素》作問其所痛),索之於經,慧然在前,按之弗得,不知其情,故曰形。神乎神,耳不聞。目明心開而志光,慧然獨覺,口弗能言,俱視獨見,象若昏,昭然獨明,若風吹雲,故曰神。三部九候為之原,九針之論不必存。

白話文:

行走是移動的意思,使用針刺的方法時,必須紮中經絡的滎穴,並且配合吸氣時將針拔出。必須先知道病人的肥瘦和營衛血氣的盛衰。血氣是人體的精神所在,不可不謹慎地調養。形乎形,就是閉著眼睛,用手撫摸患者的疼痛部位,在經絡中尋求病因,頭腦中會清楚地顯現出來。用手按壓卻找不到病痛的位置,不知道病情的所在,所以稱為「形」。神乎神,就是聽而不聞,目明心開而志光,頭腦中會清楚地顯現出來,張口卻不能說出,大家一起看著的地方卻只有自己才能看清楚,像是昏暗中只有自己能看清楚,像風吹雲,所以稱為「神」。「三部九候」是診斷疾病的基礎,而「九針」的理論則不必拘泥。

凡刺之而氣不至,無問其數;刺之而氣至乃去之,勿復針。針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任其所為。刺之要,氣至而效,效之信,若風吹雲,昭然於天,凡刺之道畢矣。節之交,凡三百六十五會。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者,流散無窮。所言節者,神氣之所遊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

白話文:

  1. 針刺時,如果沒有感覺到氣的變化,無論針刺了多少次,都不必再針刺。

  2. 如果針刺時感覺到氣的變化,然後停止,不要再針刺。

  3. 不同穴位或疾病對應針的形狀不同,應使用不同的針來針刺。

  4. 針刺時,要注意氣的變化,當氣到穴位時,針刺的效果就會出現。

  5. 效果是確切的,就像風吹雲,天空晴朗。

  6. 針刺之道到此為止。

  7. 節與節的交接處共有三百六十五處。

  8. 知道要點的人,一言以蔽之;不知道要點的人,道理會說不完。

  9. 所謂的節,是神氣出入的行徑,不是指皮肉筋骨。

睹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復。一其形,聽其動靜,知其邪正。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氣至而去之。凡將用針,必先視脈氣之劇易,乃可以治病。五臟之氣已絕於內,而用針者反實其外,是謂重竭。重竭必死,其死也靜,治之者輒反其氣,取腑與膺。五臟之氣已絕於外,而用針者反實其內,是謂逆厥。

白話文:

觀察病人的神色,察看病人的眼睛,就可知道氣血的消散和恢復情況。瞭解病人的形體,聽病人的聲音,觀察病人的活動情況,就能知道病邪的邪正情況。右手拿針,左手拿針柄握住針,待氣至之時就刺過去。凡是用針,必須先觀察脈氣的緩急情況,纔能夠治療疾病。五臟之氣已經消耗殆盡,而用針的人卻反而去刺激它,這就是所謂的「重竭」。重竭必定死亡,其死亡時是安靜的,治療的人往往反而會刺激它的氣,取穴在腹部和胸部。五臟之氣已經消耗殆盡,而用針的人卻反而去刺激它,這就是所謂的「逆厥」。

逆厥則必死,其死也躁,治之者反取四末。刺之害,中而不去則精泄;害中而去則致氣;精泄則病甚而恇,致氣則生為癰瘍。刺針必肅,刺腫搖針,經刺勿搖,此刺之道也。刺諸熱者,如手探湯;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刺虛者,刺其去;刺實者,刺其來。刺上關者,㰦不能欠;刺下關者,欠不能㰦。

白話文:

如果逆厥症發作,必然死亡,其死亡時會煩躁不安。治療的人反而採取消除四肢症狀的方法。針灸的危害在於,針刺到病竈而不離開,則精氣洩漏;針刺到病竈又離開,則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精氣洩漏則病情加重而煩悶,氣血運行不暢則會化生為癰瘡。針刺必須嚴肅認真,刺腫脹部位時要搖動針具,常規針刺時不要搖動,這是針刺的方法。刺熱證,就像手探入熱湯;刺寒清證,就像人不願行走。刺虛證,刺其所去的部位;刺實證,刺其所來的部位。刺上關穴位,則俯仰不能;刺下關穴位,則俯仰能。

刺犢鼻者,屈不能伸;刺內關者,伸不能屈。病高而內者,取之陰陵泉;病高而外者,取之陽陵泉。陰有陽疾者,取之下陵三里。正往無殆,下氣乃止,不下復始矣。

白話文:

刺在犢鼻穴使得身體彎曲不能伸展;刺在內關穴使得身體伸展不能彎曲。疾病在身體高而內部處,從陰陵泉穴治療;疾病在身體高而外部處,從陽陵泉穴治療。陰處有陽症,用三里穴下取血。正確治療後沒有危險,下降之氣就會停止,如果不繼續治療,下降之氣又會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