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謐

《針灸甲乙經》~ 卷二 (4)

回本書目錄

卷二 (4)

1. 經脈根結第五

黃帝曰:天地相感,寒熱相移,陰陽之數,孰少孰多?陰道偶而陽道奇,發於春夏,陰氣少而陽氣多,陰陽不調,何補何瀉?發於秋冬,陽氣少而陰氣多,陰氣盛陽氣衰,故莖葉枯槁,濕雨下歸,陰陽相離,何補何瀉?奇邪離經,不可勝數,不知根結,五臟六腑,折關敗樞,開闔而走,陰陽大失,不可復取。九針之要,在於終始,能知終始,一言而畢,不知終始,針道絕矣。

白話文:

黃帝說:天地之間相互感應,寒熱交替變化,陰陽的數量,哪個少哪個多?陰道偶而陽道奇,發作於春夏之時,陰氣少而陽氣多,陰陽不調和,應該如何補充或瀉除?發作於秋冬之時,陽氣少而陰氣多,陰氣盛而陽氣衰,所以莖葉枯槁,濕雨下降,陰陽相離,應該如何補充或瀉除?奇邪離開經脈,無法勝數,不知道根源所在,五臟六腑,折斷關節,毀壞樞紐,開合而運行,陰陽大大失調,無法再恢復。九針之要,在於終始,能夠知道終始,一言以蔽之,不知道終始,針灸之術就斷絕了。

太陽根於至陰,結於命門,命門者目也。

陽明根於厲兌,結於頏顙,頏顙者鉗大,鉗大者耳也。

少陽根於竅陰,結於窗籠,窗籠者耳也。

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故關折則肉節潰緩而暴病起矣,故候暴病者取之太陽,視有餘不足,潰緩者皮肉緩膲而弱也。闔折則氣無所止息而痿病起矣,故痿病者皆取之陽明,視有餘不足,無所止息者,真氣稽留,邪氣居之也。樞折則骨搖而不能安於地,故骨搖者取之少陽,視有餘不足,節緩而不收者當核其本。

白話文:

太陽是開啟,陽明是閉合,少陽是樞紐。所以關節骨折,肉和關節就會鬆弛,痛苦的疾病就會發生。所以觀察痛苦的疾病,需要取太太陽經絡的脈搏,來看是否有過剩或不足。鬆弛緩慢,是皮膚、肉鬆軟無力。閉合骨折,氣就不能停止,就會出現痿病。所以痿病,都取陽明經絡的脈搏,來看是否有過剩或不足。不能停止,說明真氣滯留,邪氣乘虛而入。樞紐骨折,骨骼就會搖晃,不能安於地面。所以骨骼搖晃,取少陽經絡的脈搏,來看是否有過剩或不足,關節鬆弛而不收縮,要找出根本原因。

太陰根於隱白,結於太倉。

厥陰根於大敦,結於玉英,絡於膻中。

少陰根於湧泉,結於廉泉。

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故開折則倉稟無所輸膈洞,膈洞者取之太陰,視有餘不足,故開折者則氣不足,而生病。闔折則氣弛而善悲,善悲者取之厥陰,視有餘不足。樞折則脈有所結而不通,不通者取之少陰,視有餘不足,有結者皆取之。

白話文:

太陰經是開張的,厥陰經是閉合的,少陰經是樞紐。所以開張折損就會造成倉庫沒有糧食輸通,倉廩空洞這是取之於太陰經,查看是否有餘或不足,所以開張折損就會造成氣不足而生病。閉合折損就會造成氣虛而容易悲傷,容易悲傷這是取之於厥陰經,查看是否有餘或不足。樞紐折損就會造成脈絡不通。脈絡不通這是取之於少陰經,查看是否有餘或不足,有瘀結的都是取之於少陰經。

足太陽根於至陰,流於京骨,注於崑崙,入於天柱、飛揚。

足少陽根於竅陰,流於丘墟,注於陽輔,入於天容(疑誤)、光明。

足陽明根於厲兌,流於衝陽,注於下陵,入於人迎、豐隆。

手太陽根於少澤,流於陽谷,注於少海。入於天窗(疑誤)、支正。

手少陽根於關衝,流於陽池,注於支溝,入於天牖、外關。

手陽明根於商陽,流於合谷,注於陽谿,入於扶突,偏歷。此所謂十二經絡也,絡盛者,當取之。

2. 經筋第六

足太陽之筋起於足小指上,結於踝,斜上結於膝。其下者,從足外側,結於踵,上循跟結於膕。其別者,結於腨外。上膕中內廉,與膕中並上結於臀,上挾脊上項。其支者,別入結於舌本。其直者,結於枕骨,上頭下額(一作顏),結於鼻。其支者,為目上綱,下結於鼽(《靈樞》作頄字)。

白話文:

足太陽經的筋脈起於小腳趾上,匯聚於踝部,斜向上匯聚到膝蓋。其下行的經脈,從腳的外面,匯聚到腳後跟,向上循著阿基里斯腱,匯聚到小腿後側。其分支的經脈,匯聚到大腿外側。向上到達小腿中後面的內側,與小腿後部的經脈並排向上,匯聚到臀部,向上夾著脊柱上升到頸部。其分支的經脈,分別進入並匯聚到舌根。其直行的經脈,匯聚到枕骨,向上到頭頂,向下到額頭(有的說法是臉),匯聚到鼻子。其分支的經脈,分佈到眼上綱,向下匯聚到下巴。

其下支者,從腋後外廉,結於肩髃。其支者,入腋下,出缺盆,上結於完骨。其支者,出缺盆,斜上入於鼽。其病小指支踵跟痛(一作小指支踵痛),膕攣急,脊反折,項筋急,肩不舉,腋支缺盆中紐痛,不可左右搖。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腧,名曰仲春痹。

白話文:

手少陽三焦經的下支,向上從腋窩後外側的邊緣開始,經過肩胛骨下角,連接到肩膀後面。它的分支進入腋窩,從缺盆骨孔穿出,向上連接到肩胛骨上端。它的另一分支從缺盆骨孔穿出,斜向上進入肩胛骨後部。這種病症會引起小指疼痛、腳後跟疼痛(也有的作法是說小指疼痛、腳後跟疼痛),小腿肌肉痙攣、僵硬,脊柱向後彎曲,脖子筋緊,肩膀不能舉起,腋窩、缺盆骨孔中間的肌肉疼痛,身體不能左右搖動。治療方法是用灸針刺扎、放血,根據疼痛的地方和疼痛的程度來決定施治的位置和次數,這種病症叫做「仲春痹」。

足少陽之筋,起於小指次指之上,結於外踝,上循胻外廉,結於膝外廉。其支者,別起於外輔骨,上走髀,前者結於伏兔,後者結於尻。其直者,上乘䏚季脅,上走腋前廉,繫於膺乳,結於缺盆。直者,上出腋貫缺盆,出太陽之前,循耳後,上額角,交巔上,下走頷,上結於鼽。

白話文:

足少陽膽經的筋脈:起始於小趾跟無名指之間偏小趾的那一側,絡於外踝,向上沿著大腿外側後緣,上至膝蓋外側。其分支:另起於腓骨外側,向上走於大腿,前方絡於陰陵泉穴,後方絡於臀部。其直行的經脈:向上行經腹部與脅肋相接之處,循著腋下之前緣,經過胸部與乳房相接之處,絡於缺盆穴。再向上,從腋下穿出,經過缺盆穴,行程在太陽穴之前,沿著耳朵後面,向上行至額角,向上交會於頭頂,再向下至下頜,上絡於顴骨。

其支者,結於目外眥為外維。其病小指次指支轉筋,引膝外轉筋,膝不可屈伸,膕筋急,前引髀,後引尻,上乘䏚季脅痛,上引缺盆膺乳頸,維筋急,從左之右,右目不開,上過右角,並蹺脈而行,左絡於右,故傷左角,右足不用,命曰維筋相交。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孟春痹。

白話文:

這種疾病分支散佈,在眼睛外角結集成外維。它的症狀是小指次指支筋和外轉筋,膝蓋無法屈伸,小腿後側肌腱緊繃,前面牽引大腿,後面牽引臀部,向上延伸到肋下季脅疼痛,上面牽引到缺盆、膺乳、頸部,維筋緊繃,從左側到右側,右側眼睛無法睜開,向上經過右角,並沿著蹺脈走,左邊連接到右邊,所以損傷左角,右腳不能使用,命名為維筋相交。治療方法是用燔針劫刺,以知道為數,以疼痛為輸,名為孟春痹。

足陽明之筋,起於中三指,結於跗上,斜外上加於輔骨,上結於膝外廉,直上結於髀樞,上循脅屬脊。其直者,上循骭,結於膝。其支者,結於外輔骨,合少陽。其直者,上循伏兔,上結於髀,聚於陰器,上腹而布,至缺盆而結,上頸上俠口,合於鼽,下結於鼻,上合於太陽。太陽為目上綱,陽明為目下綱。

白話文:

足陽明經的筋,起於足中三指,止於足背上,斜向外、向上加於輔骨,向上止於膝的外側,直上止於大腿轉骨處,向上循行側腹部,屬於脊柱。

足陽明經的直行部分,向上循行小腿外側,止於膝部。

足陽明經的支出部分,止於外輔骨,與足少陽經筋會合。

足陽明經的直行部分,向上循行小腿外側,止於大腿,聚集於陰部,向上腹部散佈,直至缺盆(恥骨聯合處)而止,再向上頸部,沿著嘴的兩側,與足少陽經筋會合,下止於鼻孔,再向上與太陽經筋會合。

太陽經筋為眼上部的綱目,陽明經筋為眼下部的綱目。

其支者,從頰結於耳前。其病足中指支脛轉筋,腳跳堅,伏兔轉筋,髀前腫,㿗疝,腹筋乃急,引缺盆及頰,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熱則筋弛縱緩不勝,目不開。頰筋有寒則急引頰移口,有熱則筋弛縱不勝收,故僻。治之於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塗其緩者,以桑鉤鉤之,即以生桑灰置之坎中,高下與坐等,以膏熨急頰,且飲美酒,啖炙肉,不飲酒者,自強也,為之三拊而已。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

白話文:

支面神經麻痺的病因,「支」指面頰,病變將從面頰連接至耳前。病症:足中指伸展不下,小腿肌肉抽搐,腳不能跳躍,下蹲如兔子,走路一跳一跳的,大腿前側腫脹,陰囊也會腫痛、腹股肌抽搐,甚至牽引到脖子和麪頰,突然嘴巴歪斜,嚴重者眼睛無法闔上。發熱時,肌肉鬆弛,無法用勁,眼睛也無法張開。面頰肌肉如果寒涼,就會抽搐牽引面頰,導致嘴巴歪斜;如果發熱,肌肉鬆弛,無法收縮,所以會歪斜。治療方法:使用馬膏塗抹在抽搐的部位,用白酒和肉桂塗抹在鬆弛的部位,用桑樹枝的鉤子鉤住患部,再將生的桑樹灰放在火盆中,火盆的高度要和坐著的人一樣高,用馬膏熨燙抽搐的面頰,再喝烈酒,吃烤肉。不喝酒的人,就只能自己忍耐了,只能拍打三下而已。治療時以燒灼針刺破患處,將疼痛感延伸至必須治療的部位。

名曰季春痹。

足太陰之筋,起於大指之端內側,上結於內踝。其直者,上絡於膝內輔骨。上循陰股,結於髀,聚於陰器,上腹結於臍,循腹裡,結於脅,散於胸中。其內者,著於脊。其病足大指支內踝痛,轉筋,內輔骨痛,陰股引髀而痛,陰器紐痛,上臍兩脅痛,膺中脊內痛。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孟秋痹。

白話文:

足太陰經的筋,起始於大腳趾的內側端,向上連結到內踝。它的直行筋,向上絡於膝蓋內側的輔骨。再向上沿着陰股,交接於大腿,匯聚於陰器,再向上至腹部交接於肚臍,再沿著腹裡,交接於脅,散佈於胸中。它的內行筋,附著於脊柱上。此經的病症有:足大拇指疼痛,內踝疼痛,轉筋或痙攣,內輔骨疼痛,陰股引至大腿疼痛,陰器疼痛,上臍兩脅疼痛,胸中脊柱內疼痛。治療方法是使用燔針劫刺法,以疼痛的感覺來確定針刺的深度,以疼痛感消失為治療的標誌,這種病被稱為孟秋痺。

足少陰之筋,起於小指之下,入足心,並足太陰而斜走內踝之下,結於踝踵,則與足太陽之筋合而上結於內輔之下,並太陰之筋而上循陰股,結於陰器,循膂內俠脊上至項,結於枕骨,與足太陽之筋合。其病足下轉筋,及所過而結者皆痛及轉筋。病在此者主癇瘈及痓,病在外者不能俯,在內者不能仰。

白話文:

足少陰經的筋,起始於小指下方,進入足心,與足太陰經的筋並行,斜走內踝下方,結於踝骨和足跟,然後與足太陽經的筋相合,向上結於內踝下方,與足太陰經的筋並行,向上沿大腿內側,結於陰器,沿脊柱內側旁行,到達後項,結於枕骨,與足太陽經的筋相合。足少陰筋的病變,主要表現為足部轉筋,以及筋所經過之處結聚疼痛及轉筋。如果病變位於足少陰經外側,則不能俯身;如果病變位於足少陰經內側,則不能仰身。

故陽病者腰反折不能俯,陰病者不能仰。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在內者熨引飲藥。此筋折紐,紐發數甚者死不治,名曰仲秋痹。

白話文:

陽性疾病的人,腰部反折,不能彎腰,陰性疾病的人,頭部不能仰起。需要用燔針刺絡以治療,以知為治療的次數,以疼痛為治療的標準,如果是內在的筋骨痠痛,需要溫熨拔罐、服用藥物。這是筋骨折斷,骨折數次嚴重的,不治而死,稱之為「仲秋痹」。

足厥陰之筋,起於大指之上,結於內踝之前,上循沖胻,上結內輔之下,上循陰股,結於陰器,絡諸經(一作筋)其病足大指支內踝之前痛,內輔痛,陰股痛,轉筋,陰器不用,傷於內則不起,傷於寒則陰縮入,傷於熱則縱挺不收。治在行水清陰器。其病轉筋者,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季秋痹。

白話文:

足厥陰經的筋,起始於大腳趾上面,連結於內踝前面,往上沿著沖脈的跗部,再往上連結著內輔的下面,再往上沿著陰股,連結於陰器,並聯絡其他經脈。它的病症有:足大腳趾支撐內踝前面疼痛,內輔疼痛,陰股疼痛,抽筋,陰器無法使用,受內傷就會起不來,受寒就會縮入,受熱就會伸展挺出而無法收縮。治療方法是通過行水來清陰器。它的病症有抽筋的,治療方法是通過灼燒針刺的方法來治療,以針感為針刺的次數,以疼痛為輸穴,這種病症的名稱叫做季秋痹。

手太陽之筋,起於小指之上,結於腕,上循臂內廉,結於肘內兌骨之後,彈之應小指之上,入結於腋下。其支者,從腋走後廉,上繞臑外廉,上肩胛,循頸出足太陽之筋前,結於耳後完骨。其支者,入耳中。直者,出耳上,下結於頷上,屬目外眥。其病小指支及肘內兌骨後廉痛,循臂陰,入腋下,腋下痛,腋後廉痛,繞肩胛引頸而痛,應耳中鳴痛,引頷目瞑,良久乃能視,頸筋急則為筋痿頸腫。寒熱在頸者,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其為腫者復而兌之,名曰仲夏痹。

白話文:

手太陽經的筋脈,起始於小指上方,在手腕處相交匯,然後沿著手臂內側向上行,到肘部內側、兌骨後方,伸彈該處應感到小指上疼痛,筋脈在腋下相交匯。它的分支從腋下行向後側,往上繞過肩胛骨外側,再往上行到肩胛骨,沿著頸部後方,走到足太陽經筋脈之前,在耳朵後方的完骨處相交匯。它的分支進入到耳中。直行的筋脈從耳的上方出來,往下交匯在下巴上方,連接到眼睛的外眼角。它的病狀是:小指疼痛,並延伸到肘部內側兌骨後方、手臂內側下部、腋下、腋後、肩胛骨、頸部,疼痛並伴隨著耳鳴、眼睛閉合、視力下降,很久之後才能恢復視力,頸部筋脈緊張僵硬則會出現筋痿、頸部腫脹的症狀。寒熱在頸部出現時,治療方法是使用燔針刺劫法,以疼痛的部位作為治療的部位,腫脹的部位則要重複刺劫,這種病症叫做「仲夏痹」。

(原本復而兌之下有「本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屬目外眥,上頷,結於角,其痛當所過者支轉筋,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段)。

白話文:

原本在古書中又另有「本支」這一經脈,經脈走向是從上曲牙開始,沿著耳朵前面,經過目外眥、上頜骨,最終連接到頭角部,如果痛的話,疼痛的部位應該與這條經脈所經過的地方相符合,治療方法是採用燔針劫刺的方法,根據痛處來推斷出針灸的部位,根據疼痛的程度來選擇針灸的深度。

手少陽之筋,起於小指次指之端,結於腕,上循臂,結於肘,上繞臑外廉,上肩走頸,合手太陽。其支者,上當曲頰入繫於舌本。其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屬目外眥,上乘頷,結於角。其病當所過者,即支轉筋,舌卷。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季夏痹。

白話文:

手少陽經的筋脈,起於小指和無名指的指端,在手腕處聚集,沿著手臂向上,在肘部聚集,然後繞過上臂外側,向上經過肩膀,到達頸部,與手太陽經的筋脈相交。手少陽經的支脈,向上經過曲頰,連接到舌根。另一支脈,向上經過曲牙,沿著耳朵前面,連接到眼睛的外側,向上經過下巴,在面頰外側的骨縫處聚集。如果手少陽經的筋脈發生病變,經過的部位就會出現疼痛,並可能導致舌頭捲曲。治療方法包括用燒熱的針灸針刺破皮膚,以達到止痛止痙攣的效果。根據具體的症狀和疼痛的位置,來確定取穴和刺針的數量。這種病變通常稱為「夏痹」。

手陽明之筋,起於大指次指之端,結於腕,上循臂,上結於肘,上繞臑結於髃。其支者,繞肩胛,俠脊。其直者,從肩髃上頸。其支者,上頰,結於鼽。其直者,上出手太陽之前,上左角,絡頭,下右頷。其病當所過者,支(一本下有痛字及字)轉筋痛,肩不舉,頸不可左右視。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孟夏痹。

白話文:

手陽明經的筋,起始於大拇指和食指的指尖,聚集在手腕腕橫紋上,向上沿著前臂走行,在肘關節處聚集,再向上繞過肘關節外部,聚集在肩髃穴。它的分支繞過肩胛骨,沿著脊柱兩旁走行。正行的筋脈從肩髃穴向上走行到頸部。它的分支向上走行到臉頰,聚集在顴骨下的顴髎穴。正行的筋脈向上走行越過手太陽小腸經的前面,到達頭的左角,分佈到頭部,下行到右邊的下巴。陽明筋病,在經過的地方出現筋脈痙攣疼痛,肩部不能抬起,頸部不能左右轉動。治療時,在患處施加灼針刺法,以患者有所感覺為度,以疼痛部位附近為輸穴,這種病症稱為孟夏痹。

手太陰之筋,起於大指之上,循指上行,結於魚際後,行寸口外側,上循臂,結肘中,上臑內廉,入腋下,上出缺盆,結肩前髃,上結缺盆,下結於胸裡,散貫賁,合脅下抵季肋。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痛,甚成息賁者,脅急吐血。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仲冬痹。

白話文:

手太陰肺經的筋,起於大拇指上方,沿手指向上行,結於魚際穴後,走行於寸口外側,向上沿著手臂,結於肘中,再向上行於上臂內側,進入腋下,向上外出缺盆穴,結於肩前髃穴,再向上結於缺盆穴,向下結於胸中,散佈貫穿賁脈,與脅下相合,抵達季肋。此經絡病變時,經過之處會出現支轉筋痛,嚴重者會產生息賁,脅急吐血。治療方法是使用燔針劫刺法,以知道為度,以疼痛為輸,這種疾病在仲冬時節發作較多,故名為仲冬痹(冬痹)。

手心主之筋,起於中指,與太陰之經並行,結於肘內廉,上臂陰,結腋下,下散前後俠脅。其支者,入腋散胸中,結於臂。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痛,及胸痛息賁。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孟冬痹。

白話文:

手心的肌腱,起於中指,與太陰經平行,連至手肘內側,臂膀陰側,接連腋下,之後分佈於前後脇脅。它有一個分支,進入腋下分散在胸中,最後與手臂相連。

當此經絡發生病變時,會導致經過部位疼痛、抽搐,甚至胸痛、呼吸急促。治療方法是使用燔針或劫刺放血,以刺到的部位作為計數標準,以疼痛的部位作為放血的終點,此病症稱之為「孟冬痹」。

手少陰之筋,起於小指之內側,結於兌骨,上結肘內廉,上入腋,交太陰,挾乳里,結於胸中,循賁下繫於臍。其病內急,心承伏梁下為肘綱。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痛。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其成伏梁吐膿血者,死不治。凡經筋之病,寒則反折筋急,熱則筋縱緩不收,陰痿不用,陽急則反折,陰急則俯不伸。

白話文:

手少陰經的筋,起源於小指的內側,連結於兌骨,向上連結於肘關節的內側,向上進入腋窩,與太陰經交叉,挾持乳房的內側,連結於胸中,沿賁脈向下連結於臍部。它的病症是內急,心臟承接伏梁,向下形成肘部。其病症在經過的部位,會出現抽搐和筋痛。治療方法是使用燔針劫刺法,以知道為標準,以疼痛為標誌,如果形成伏梁,吐膿血者,死亡無法治療。凡是經過筋的病症,受寒則筋反折僵直,受熱則筋鬆弛緩慢無法收縮,陰痿無法使用,陽急則反折,陰急則俯身無法伸展。

淬刺者刺寒急也,熱則筋縱不收,無用燔針劫刺。名曰季冬痹。

足之陽明,手之太陽,筋急則口目為之僻,目眥急不能卒視,治此皆如右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