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繼洲

《針灸大成》~ 卷七 (2)

回本書目錄

卷七 (2)

1. 手少陽三焦經考正穴法

◎關衝:

白話文:

◎關衝:

原文: 衝,沖動之謂也。關衝者,在鳩尾、膈之上,心之下,肝膽之旁。

衝,指的是衝動。關衝穴位於鳩尾骨和橫隔膜上面,心臟下面,肝膽旁邊。

手小指次指外側,去爪甲角如韭葉。手少陽三焦脈所出為井金。《銅人》針一分,留三呼,灸一壯。《素注》灸三壯。

白話文:

在小指和無名指的外側,去除指甲角後,像是韭菜葉的形狀。這是手少陽三焦經的井穴金穴。

《銅人經》記載:針刺一分深,留針三呼的時間,灸一壯。

《素問注》記載:灸三壯。

主喉痺喉閉,舌卷口乾,頭痛,霍亂,胸中氣噎,不嗜食,臂肘痛不可舉,目生翳膜,視物不明。

◎液門:

手小次指歧骨間陷中,握拳取之。手少陽三焦脈所溜為滎水。《素注銅人》針二分,留二呼,灸三壯。

主驚悸妄言,咽外腫,寒厥,手臂痛不能自上下,痎瘧寒熱,目赤澀,頭痛,暴得耳聾,齒齦痛。

◎中渚:

白話文:

液門穴:

位於小指次指(無名指)之間的凹陷處,握拳取穴。手少陽三焦經脈的滎穴。

根據《素問銅人針灸甲乙經》記載,針刺深度為二分,留針時間為兩個呼吸,灸灸三壯。

主治:驚悸妄言,咽喉腫痛,寒厥,手臂疼痛不能自如活動,瘧疾發作,目赤乾澀,頭痛,突發耳聾,牙齒牙齦疼痛。

中渚穴:

手小指次指本節後陷中。在液門下一寸,手少陽三焦脈所注為俞木。三焦虛補之。《素注》針二分,留三呼。《銅人》灸三壯,針三分。《明堂》灸二壯。

白話文:

小拇指的次指節後有一個陷窩。在液門穴下一寸,手少陽三焦經經過的地方,是俞木穴。三焦虛弱時可以補。

《素問注》記載:針刺二分,留針三呼。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記載:灸三壯,針刺三分。

《明堂孔穴針灸圖經》記載:灸二壯。

主熱病汗不出,目眩頭痛,耳聾,目生翳膜,久瘧,咽腫,肘臂痛,手五指不得屈伸。

◎陽池(一名別陽):

白話文:

◎陽池穴(又名別陽穴):

主治:發熱出汗、眼睛發昏頭痛、耳聾、眼睛生成白翳、長期發作的瘧疾、喉嚨腫痛、手肘和手臂疼痛、手指無法彎曲伸直。

手表腕上陷中,從指本節直摸下至腕中心。手少陽三焦脈所過為原。三焦虛、實皆拔之。《素注》針二分,留六呼,灸三壯。《銅人》禁灸。《指微賦》云:『針透抵大陵穴,不可破皮,不可搖手,恐傷針轉曲。』

白話文:

手腕內側凹陷處,從手指根部的關節處一直沿著手腕中間摸下去。手少陽三焦經脈經過此處,所以此處是原穴。無論三焦虛或實,都可以通過拔罐治療。

《素問注釋》中記載:針刺深度二分,留針六次呼吸的時間,灸三壯。《銅人》中記載:禁止灸此穴。《針灸指微賦》中說:「針刺要穿透到胸前的大陵穴,但不能破皮,也不能晃動手,以免傷到彎曲的針。」

主消渴,口乾煩悶,寒熱瘧,或因折傷手腕,捉物不得,肩臂痛不得舉。

◎外關:

腕後二寸兩骨間,與內關相對。手少陽絡,別走手心主。《銅人》針三分,留七呼,灸二壯。《明堂》灸三壯。

主耳聾,渾渾焞焞無聞,五指盡痛,不能握物。實則肘攣,瀉之;虛則不收,補之。又治手臂不得屈伸。

◎支溝(一名飛虎):

白話文:

◎外關穴:

在手腕後方兩寸,兩根骨頭之間,與內關穴相對。屬於手少陽三焦經的絡脈,另行通往手掌心主。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中記載,針灸外關穴時針刺深度為三分,針留在穴位約七次呼吸的時間,施灸則灸兩壯。《明堂灸經》中記載,施灸三壯。

主治耳聾、頭昏眼花聽不清、五根手指疼痛、握物困難。實證表現為肘部僵硬,應瀉法治療;虛證表現為手不能握緊,應補法治療。此外,還可治療手臂屈伸不利。

◎支溝穴(別名飛虎穴):

腕後臂外三寸,兩骨間陷中。手少陽脈所行為經火。《銅人》針二分,灸二七壯。《明堂》灸五壯。《素注》針二分,留七呼,灸三壯。

白話文:

手腕的背面,手臂外側三寸處,兩塊骨頭之間的凹陷裡。手少陽三焦經的循行部位對應於火性。

《銅人針灸經》記載,針刺深度為兩分,灸壯數為二十七壯。 《明堂孔穴針灸圖經》記載,灸壯數為五壯。 《素問注》記載,針刺深度為兩分,停留的時間為七次呼吸,灸壯數為三壯。

主熱病汗不出,肩臂酸重,脅腋痛,四肢不舉,霍亂嘔吐,口噤不開,暴喑不能言,心悶不已,卒心痛,鬼擊,傷寒結胸,瘑瘡疥癬,婦人妊脈不通,產後血暈,不省人事。

白話文:

適用於:

  • 發高燒且不出汗
  • 肩膀和手臂痠痛沉重
  • 胸肋疼痛
  • 四肢無力
  • 腹瀉嘔吐
  • 嘴巴緊閉無法張開
  • 突然失聲無法言語
  • 心口悶痛
  • 劇烈的心痛
  • 鬼魅侵擾
  • 傷寒引起的胸痛
  • 膿瘡、疥癬
  • 婦女懷孕時經絡不通
  • 產後氣血暈厥,神志不清

◎會宗:

腕後三寸,空中一寸。《銅人》灸七壯。《明堂》灸五壯,禁針。

主五癇,肌膚痛,耳聾。

◎三陽絡(一名過門):

臂上大交脈,支溝上一寸。《銅人》灸七壯。《明堂》灸五壯,禁針。

主暴喑啞,耳聾,嗜臥,四肢不欲動搖。

◎四瀆:

在肘前五寸,外廉陷中。《銅人》灸三壯,針六分,留七呼。

主暴氣耳聾,下齒齲痛。

◎天井:

白話文:

◎會宗:

手腕後方三寸,往上空一寸處。《銅人經》灸七壯。《明堂經》灸五壯,禁止針灸。

主治五種癲癇、肌肉皮膚疼痛、耳聾。

◎三陽絡(又名過門):

手臂上大交脈,支溝穴上方一寸。《銅人經》灸七壯。《明堂經》灸五壯,禁止針灸。

主治突然失聲、耳聾、嗜睡、四肢不想活動。

◎四瀆:

位於肘關節前五寸,外側邊緣凹陷處。《銅人經》灸三壯,針刺六分深,保留針七次呼吸。

主治突然發作的耳聾,下排牙齒蛀痛。

◎天井:

肘外大骨後,肘上一寸,輔骨上兩筋叉骨罅中,屈肘拱胸取之。甄權云:『曲肘後一寸,叉手按膝頭取之。』手少陽三焦脈所入為合土。三焦實瀉之。《素注》針一寸,留七呼。《銅人》灸三壯,《明堂》灸五壯,針二分。

白話文:

在肘關節外側大骨的後面,距離肘關節上一寸的地方,是在輔助骨上兩條筋交叉的縫隙中。屈肘,將手臂放在胸前取穴。甄權說:「屈肘後一寸,兩手相交叉,按住膝蓋取穴。」手少陽三焦經脈進入此穴,稱為合土穴。三焦經有實症和虛症,皆可取穴治療。

《針灸甲乙經》記載:針刺一寸,留針七次呼吸的時間。《銅人經》記載:灸三壯,《明堂經》記載:灸五壯,針刺二分。

主心胸痛,咳嗽上氣,短氣不得語,唾膿,不嗜食,寒熱淒淒不得臥,驚悸,瘛瘲,癲疾,五癇,風痺,耳聾嗌腫,喉痺汗出,目銳眥痛,頰腫痛,耳後臑臂肘痛,捉物不得,嗜臥,扑傷腰髖疼,振寒頸項痛,大風默默不知所痛,悲傷不樂,腳氣上攻。

白話文:

主要症狀為胸痛、咳嗽、氣短、呼吸困難、吐膿、食慾不振、忽冷忽熱、睡不安穩、易受驚嚇、抽搐、癲癇、各種痙攣、風濕痹痛、耳聾嗓子腫痛、喉嚨痛出汗、眼睛痠痛、臉頰腫痛、耳後、手臂、肘部疼痛、拿東西困難、嗜睡、跌打損傷導致的腰疼、受寒導致的頸部疼痛、大風吹過後身體莫名疼痛、悲傷憂鬱、腳氣浮腫。

◎清冷淵:

肘上二寸,伸肘舉臂取之。《銅人》針二分,灸三壯。

主肩痺痛,臂臑不能舉,不能帶衣。

◎消濼:

肩下臂外間,腋斜肘分下。《銅人》針一分,灸三壯。《明堂》針六分。《素注》針五分。

主風痺,頸項急,腫痛寒熱,頭痛,癲疾。

◎臑會(一名交):

白話文:

◎清冷淵:

位於肘部上方二寸處,伸直手臂時取穴。銅人經記載,針刺深度二分,灸三壯。

主治肩部疼痛,手臂不能抬起或穿衣。

◎消濼:

位於肩部下方,手臂外側,腋下分出處。銅人經記載,針刺深度一分,灸三壯。明堂經記載,針刺深度六分。素注經記載,針刺深度五分。

主治風濕痺痛,頸項僵硬,腫痛發熱,頭痛,癲癇。

◎臑會(又名交):

肩前廉,去肩頭三寸宛宛中。手少陽、陽維之會。《素注》針五分,灸五壯。《銅人》針七分,留十呼,得氣即瀉,灸七壯。

白話文:

肩前凹陷處,距離肩頭三寸的柔軟位置。手少陽經和陽維脈在此會合。《素問注釋》記載:針刺五分,灸五壯。《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記載:針刺七分,留針十次呼吸,得氣時即放出血,灸七壯。

主臂痛酸無力,痛不能舉,寒熱,肩腫引胛中痛,項癭氣瘤。

◎肩髎:

肩端腨上陷中,斜舉臂取之。《銅人》針七分,灸三壯。《明堂》灸五壯。

主臂痛,肩重不能舉。

◎天髎:

白話文:

◎肩髎:

位於肩膀頂端凹陷處,舉臂斜伸時找到。根據《銅人經》,針刺七分,艾灸三壯。根據《明堂經》,艾灸五壯。

主治手臂疼痛,肩膀沉重不能抬起。

◎天髎:

肩缺盆中,上毖骨際陷中央,須缺盆陷處,上有空,起肉上是穴。手足少陽、陽維之會。《銅人》針八分,灸三壯。當缺盆陷上突起肉上針之,若誤針陷處,傷人五臟氣,令人卒死。

白話文:

肩胛骨肩峯內側,上焦的部分骨頭之間凹陷於中央,肩胛骨的凹陷處,上面有一個空洞,隨著肌肉隆起,就是這個穴位。手足少陽經、陽維脈相交於此。《銅人》記載,針刺深度八分,灸三壯。應在凹陷上方隆起的肌肉上針刺,如果誤針凹陷處,會損傷五臟氣,導致人突然死亡。

主胸中煩悶,肩臂酸疼,缺盆中痛,汗不出,胸中煩滿,頸項急,寒熱。

◎天牖:

白話文:

◎天牖:

胸中煩悶,肩臂痠痛,後腦疼痛,不流汗,胸中煩滿,頸項僵硬,寒熱交替。

頸大筋外缺盆上,天容後,天柱前,完骨下,髮際上。《銅人》針一寸,留七呼,不宜補,不宜灸。灸即令人面腫眼合。先取譩譆,後取天容、天池,即瘥;若不針譩譆,即難療。《明堂》針五分,得氣即瀉,瀉盡更留三呼,瀉三吸,不宜補。《素注》、《下經》灸三壯。《資生》云:『宜灸一壯、三壯。』

白話文:

頸部有大筋,從後方的盆骨延伸到前方,經過天柱穴前,完骨穴下,髮際之上。《銅人》記載,針刺一寸深,留針七次呼吸的時間,不宜補,不宜灸。如果灸,會導致面部腫脹和眼睛閉合。治療時,先針刺譩譆穴,後針刺天容穴和天池穴,這樣就能治癒;如果不針刺譩譆穴,就很難治癒。《明堂》記載,針刺五分,得氣後立即瀉針,瀉盡後再留針三次呼吸的時間,瀉三次再吸三次,不宜補。《素注》和《下經》記載,灸三壯。《資生》說:「宜灸一壯或三壯。」

主暴聾氣,目不明,耳不聰,夜夢顛倒,面青黃無顏色,頭風面腫,項強不得回顧,目中痛。

◎翳風:

白話文:

◎翳風:

暴發性耳聾,視力模糊,聽力下降,夜間夢境錯亂,面色青黃,沒有血色,頭痛面腫,頸部僵硬,無法回頭,眼睛疼痛。

耳後尖角陷中,按之引耳中痛。《針經》先以銅錢二十文,令患人咬之,尋取穴中。手足少陽之會。《素注》針三分。《銅人》針七分,灸七壯。《明堂》灸三壯。針灸俱令人咬錢,令口開。

白話文:

耳朵後面的尖角凹陷,按壓時會引起耳朵疼痛。《針經》中記載,先用二十枚銅錢讓病人咬著,然後尋找穴位。此穴位是手足少陽經的交會穴。《素注》中記載針刺的深度為三分。《銅人》中記載針刺的深度為七分,灸七壯。《明堂》中記載灸三壯。針灸時都要讓病人咬著錢,讓嘴保持打開。

主耳鳴、耳聾,口眼喎斜,脫頷頰腫,口噤不開,不能言,口吃,牙車急,小兒喜欠。

◎瘈脈(一名資脈):

耳本後雞足青絡脈。《銅人》刺出血如豆汁,不宜多出。針一分,灸三壯。

主頭風耳鳴,小兒驚癇瘛瘲,嘔吐,泄利無時,驚恐,眵瞢目睛不明。

◎顱息:

耳後間青絡脈中。《銅人》灸七壯,禁針。《明堂》灸三壯,針一分,不得多出血,多出血殺人。

主耳鳴痛,喘息,小兒嘔吐涎沫,瘛瘲發癇,胸脅相引,身熱頭痛,不得臥,耳腫及膿汁。

◎角孫:

耳廓中間,開口有空。手太陽、手足少陽之會。《銅人》灸三壯。《明堂》針八分。

主目生翳膚,齒齦腫,唇吻強,齒牙不能嚼物,齲齒,頭項強。

◎絲竹空(一名目髎):

白話文:

◎瘈脈(又名資脈):

耳後雞足處的青色經絡。根據《銅人》記載,針刺出血量應如豆汁,不宜過多。針刺深度一分,艾灸三壯。

主治頭風耳鳴,小兒驚癇抽搐,嘔吐,腹瀉不止,驚恐,視力模糊。

◎顱息:

耳後間的青色經絡中。根據《銅人》記載,艾灸七壯,禁止針刺。根據《明堂》記載,艾灸三壯,針刺深度一分,出血量不可過多,過多出血會危及生命。

主治耳鳴耳痛,喘息,小兒嘔吐帶有涎液,抽搐發癇,胸肋相牽扯,發熱頭痛,無法入睡,耳部腫脹或有膿汁。

◎角孫:

耳廓中間,有凹陷處。為手太陽、手足少陽經絡交會之處。根據《銅人》記載,艾灸三壯。根據《明堂》記載,針刺深度八分。

主治眼睛生翳膜,牙齦腫脹,嘴脣麻木,牙齒無法咀嚼,蛀牙,頭頸僵硬。

◎絲竹空(又名目髎):

眉後陷中,手足少陽脈氣所發。《素注》針三分,留六呼。《銅人》禁灸,灸之不幸,使人目小及盲。針三分,留三呼,宜瀉不易補。

白話文:

眉毛後面凹陷,這是手足少陽經氣發出的症狀。《素問注》指出,針灸深度為三分,留針六口氣。《銅人》中記載,禁止在此處艾灸,如果施灸不當,會導致視力下降甚至失明。針灸深度為三分,留針三口氣,適合瀉經絡之氣,不宜補養。

主目眩頭痛,視物䀮䀮不明,惡風寒,風癇,目戴上不識人,眼睫毛倒,發狂吐涎沫,發即無時,偏正頭痛。

◎和髎:

耳前銳髮下橫動脈中是穴。手足少陽,手太陽三脈之會。《銅人》針七分,灸三壯。

主頭重痛,牙車引急,頸頷腫,耳中嘈嘈,鼻涕,面風寒,鼻準上腫,癰痛,招搖視瞻,瘛瘲,口噼。

◎耳門:

耳前起肉,當耳缺者陷中。《銅人》針三分,留三呼,灸三壯。《下經》禁灸,病宜灸者,不過三壯。

主耳鳴如蟬聲,聤耳膿汁出,耳生瘡,重聽無所聞,齒齲,唇吻強。

白話文:

和髎穴(穴位)

耳前銳利頭髮下面,橫著的動脈中是穴位。手足少陽經、手太陽經三條經脈的交會點。《銅人經》針灸七分深,灸三壯。

主治頭痛重,牙關急促疼痛,頸部和下巴腫脹,耳朵裡嗡嗡叫,鼻涕,面部受風寒,鼻樑腫脹,膿瘡疼痛,視線模糊,癲癇,嘴角開裂。

耳門穴(穴位)

耳前長出的肉,在耳廓凹陷處。《銅人經》針灸三分深,留針三呼的時間,灸三壯。《下經》記載禁止灸,如果疾病需要灸,也不超過三壯。

主治耳鳴像蟬鳴聲,耳朵流膿,耳朵長瘡,重聽聽不見,牙齒蛀蝕,嘴脣和嘴角緊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