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繼洲

《針灸大成》~ 卷五 (4)

回本書目錄

卷五 (4)

1. 十二經之原歌

甲出丘墟乙太衝,丙居腕骨是原中,丁出神門原內過,戊胃衝陽氣可通,己出太白庚合谷,辛原本出太淵同,壬歸京骨、陽池穴,癸出太谿、大陵中。

白話文:

甲穴位於丘墟穴,乙穴位於太衝穴。 丙穴位於腕骨中,是原穴的中心。 丁穴從神門原穴中穿過。 戊穴歸屬胃經,衝陽的氣可以通過。 己穴從太白穴而出,庚穴與合谷穴相合。 辛穴原本與太淵穴相通。 壬穴歸於京骨穴、陽池穴。 癸穴從太谿穴而出,到大陵穴。

三焦行於諸陽,故置一俞曰原。又曰:『三焦者,水穀之道路,原氣之別使也。主通行三氣,經歷五臟六腑。原者三焦之尊號,故所止輒為原也。』

白話文:

三焦貫穿全身陽經,因此有一個俞穴叫做「原」。又說:「三焦是水穀運行的道路,是元氣的分派使者。負責通暢三氣,經過五臟六腑。『原』是三焦的尊稱,所以所停留的地方就稱為『原』。」

按《難經》云:『五臟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王海藏曰:『假令補肝經,於本經原穴補一針太衝穴是。;如瀉肝經,於本經原穴亦瀉一針。』餘仿此。

白話文:

根據《難經》記載:「五臟六腑如果有疾病,都應該找到病源。」王海藏說:「假設要補肝經,就在肝經的原穴太衝穴補一針;如果要瀉肝經,就在肝經的原穴也瀉一針。」其他經絡也以此類推。

2. 十二經病井滎俞經合補虛瀉實

手太陰肺經,屬辛金。起中府,終少商,多氣少血,寅時注此。是動病邪在氣,氣留而不行,為是動病。:肺脹滿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則交兩手而瞀,是謂臂厥。所生病邪在血,血壅而不濡,為所生病。:咳嗽上氣,喘渴煩心,胸滿,臑臂內前廉痛厥,掌中熱。氣盛有餘,則肩背痛,風寒疑寒字衍。汗出中風,小便數而欠。寸口大三倍於人迎。虛則肩背痛寒,少氣不足以息,溺色變,卒遺矢無度,寸口反小於人迎也。補虛則補之。用卯時隨而濟之。,太淵,為俞土,土生金,為母。經曰:『虛則補其母。』瀉盛則瀉之。用寅時迎而奪之。,尺澤,為合水,金生水,為子,實則瀉其子。

白話文:

手太陰肺經,屬性為辛金。起於中府,止於少商,氣多血少,寅時氣血注入此經。

動病: 邪氣在氣分,氣滯不暢,引起動病。症狀:肺脹滿,喘咳,缺盆處(即鎖骨上窩)疼痛,嚴重可交握兩手而頭昏目眩,稱為臂厥。

所生病: 邪氣在血分,血瘀不濡,引起所生病。症狀:咳嗽上氣,喘息口渴心煩,胸滿,胸脅內側疼痛麻木,手掌發熱。

氣盛: 氣盛有餘,則肩背疼痛,怕冷出汗,容易中風,小便頻繁而欠伸。寸口脈比人迎脈大三倍。

氣虛: 氣虛則肩背疼痛怕冷,氣短不足以呼吸,小便顏色變異,突然大便失禁。寸口脈反比人迎脈小。

補法: 氣虛則補之。應在卯時治療,取太淵穴,太淵穴是脾俞穴,脾屬土,土生金,為肺之母。經文說:「虛則補其母。」

瀉法: 氣盛則瀉之。應在寅時治療,取尺澤穴,尺澤穴是肺合穴,肺屬金,金生水,為心之母。經文說:「實則瀉其子。」

手陽明大腸經,為庚金。起商陽,終迎香,氣血俱多,卯時氣血注此。是動病:齒痛,䪼腫。是主津液所生病:目黃,口乾,鼽衄,喉痺,肩前臑痛,大指次指不用。氣有餘則當脈所過者熱腫,人迎大三倍於寸口;虛則寒慄不復,人迎反小於寸口也。補用辰時,曲池,為合土。土生金,虛則補其母。瀉用卯時,二間,為滎水,金生水,實則瀉其子。

白話文:

手陽明大腸經,五行屬金。

經絡走向: 起於手指拇指側的商陽穴,止於鼻翼旁的迎香穴。

氣血特點: 氣血旺盛,卯時(早上 5-7 點)氣血最盛。

相關疾病:

  • 動病:牙痛、腮腺炎
  • 津液失調:黃疸、口乾、鼻出血、喉嚨腫痛、肩部前側疼痛、拇指和食指活動受限

氣血盛衰表現:

  • 氣血過盛:經脈所過之處發熱腫脹,人迎穴的脈搏比寸口穴大三倍
  • 氣血虛弱:畏寒發抖,人迎穴的脈搏較寸口穴小

調理方法:

  • 補益:辰時(早上 7-9 點)取曲池穴,五行屬土,土生金,氣血虛弱時可補益其母
  • 瀉火:卯時(早上 5-7 點)取二間穴,五行屬水,金生水,氣血過盛時可瀉其子

足陽明胃經,屬戊土。起頭維,終厲兌,氣血俱多,辰時注此。是動病:洒洒然振寒,善呻數欠,顏黑。病至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心欲動,獨閉戶牖而處。甚則欲登高而歌,棄衣而走,賁響腹脹,是謂骭厥。是主血所生病:狂瘧溫淫,汗出鼽衄,口喎唇疹,頸腫,喉痺,大腹水腫,膝臏腫痛。循膺乳、氣街、伏兔、腨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氣盛則身以前皆熱,其有餘於胃,則消穀善飢,溺色黃。人迎大三倍於寸口。氣不足,則身以前皆寒慄,胃中寒則脹滿,人迎反小於寸口也。補用巳時,解谿,為經火。火生土,虛則補其母。瀉用辰時,厲兌,為井金。土生金,實則瀉其子。

白話文:

足陽明胃經,五行屬戊土。

  • 起點:頭維穴
  • 終點:厲兌穴
  • 氣血旺盛,中午 7-9 點最旺盛。

屬動病症狀:

  • 顫抖發冷,呻吟連連,打哈欠
  • 臉色發黑
  • 厭惡別人和火,聽到木頭的聲音會驚嚇
  • 心神不定,喜歡關窗閉戶
  • 嚴重時會想登高唱歌、脫衣奔跑,腹部鼓脹
  • 這叫做「骭厥」

屬血病症狀:

  • 狂亂發燒、濕熱,出汗、流鼻血
  • 嘴巴歪斜、嘴脣生疹,脖子腫脹
  • 喉嚨腫痛,腹水腫脹,膝蓋腫痛
  • 沿著前胸、胸肋、膝蓋外側、腳背上都有疼痛
  • 中指不能使用

氣盛症狀:

  • 胸部以上發熱
  • 胃火旺盛,消化好,經常飢餓
  • 尿液呈黃色
  • 脈搏處「人迎」穴比「寸口」穴大三倍

氣虛症狀:

  • 胸部以上發冷
  • 胃中寒冷,導致腹脹
  • 脈搏處「人迎」穴比「寸口」穴小

補充方法:

  • 下午 1-3 點(巳時),按壓解谿穴,激發胃經的火氣。火生土,可以補充胃經虛損。

泄除方法:

  • 上午 7-9 點(辰時),按壓厲兌穴,激發胃經的金氣。土生金,可以瀉除胃經實熱。

足太陰脾經,屬己土。起隱白,終大包,多氣少血,巳時注此。是動病:舌本強,食則嘔,胃脘痛,腹脹善噫,得後出與氣則快然如衰,身體皆重。是主脾所生病:舌本痛,體不能動搖,食不下,煩心,心下急痛,寒瘧,溏瘕泄,水閉黃疸不能臥,強立股膝內腫、厥,足大趾不用。盛者,寸口大三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補用午時,大都,為滎火。火生土,虛則補其母。瀉用巳時,商丘,為經金。土生金,實則瀉其子。

白話文:

脾經屬土,起於隱白穴,止於大包穴。氣多血少,巳時氣血會流注於此經。

實證:

  • 舌根發硬,進食後嘔吐
  • 胃脘部疼痛,腹脹多噯氣
  • 排氣後或嘔吐後症狀緩解
  • 身體沉重

虛證:

  • 舌根疼痛,身體無法動彈
  • 食不下,心煩意亂,心下急痛
  • 寒瘧,腹瀉,水腫,黃疸,不能平臥,強行站立,股膝內側腫脹,厥脈,足大趾不能活動
  • 盛證:寸口脈比人迎脈大三倍
  • 虛證:寸口脈比人迎脈小

補法:

  • 在午時(11:00-13:00)用大都穴,因為大都穴屬滎火,火生土,用於補虛。

瀉法:

  • 在巳時(9:00-11:00)用商丘穴,因為商丘穴屬經金,土生金,用於瀉實。

手少陰心經,屬丁火。起極泉,終少衝。多氣少血,午時注此。是動病:嗌乾心痛,渴而欲飲,是為臂厥。是主心所生病:目黃脅痛,臑臂內後廉痛、厥,掌中熱痛。盛者,寸口大再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補用未時,少衝,為井木。木生火,虛則補其母。瀉用午時,神門,為俞土。火生土,實則瀉其子。

白話文:

手少陰心經:屬性丁火

  • 起點:極泉穴
  • 終點:少衝穴
  • 氣血:氣多血少
  • 補養時間:中午十二點到一點

異常症狀:

  • 心悸、心痛、口乾、想喝水,為臂厥
  • 心臟疾病引起的:眼睛發黃、脅肋疼痛、手臂內側後緣疼痛、麻木、掌心發熱疼痛

盛實時:

  • 寸口脈比人迎脈大一倍

虛弱時:

  • 寸口脈比人迎脈小

補益方法:

  • 補足:下午三點到五點,刺激少衝穴,屬井木。木生火,虛則補其母經。

瀉實方法:

  • 瀉下:中午十二點到一點,刺激神門穴,屬俞土。火生土,實則瀉其子經。

手太陽小腸經,屬丙火。起少澤,終聽宮。多血少氣,未時注此。是動病:嗌痛,頷腫,不可回顧,肩似拔,臑似折。是主液所生病:耳聾目黃,頰腫,頸、頷、肩、臑、肘、臂外後廉痛。盛者,人迎大再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補用申時,後谿,為俞木。木生火,虛則補其母。瀉用未時,小海,為合土。火生土,實則瀉其子。

白話文:

手太陽小腸經,屬火行,起於少澤,止於聽宮。這條經絡多血少氣,下午三點到五點間能量最旺。

陽證:咽喉痛、下頜腫脹、無法回頭、肩部似被拔出、肘部似被折斷。

陰證:耳聾、眼睛發黃、面部腫脹、頸部、下頜、肩部、肘部、手臂外側後緣疼痛。

陽證盛時,人迎脈跳動比寸口脈快兩倍以上。陰證虛時,人迎脈反而比寸口脈弱小。

補益時,選用下午三點到五點,穴位後谿,為小腸經的俞穴。木生火,虛則補其母。

瀉熱時,選用下午三點到五點,穴位小海,為小腸經的合穴。火生土,實則瀉其子。

足太陽膀胱經,屬壬水。起睛明,終至陰。多血少氣,申時注此。是動病:頭痛,目似脫,項似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膕如結,腨似裂,是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痔,瘧,狂,癲疾,頭囟項痛,目黃,淚出,鼽衄,項、背、腰、尻、膕、腨、腳皆痛,小指不用。盛者,人迎大再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補用酉時,至陰,為井金。金生水,虛則補其母。瀉用申時,束骨,為俞木。水生木,實則瀉其子。

白話文:

足太陽膀胱經屬壬水。起始於眼睛的上方,結束於足底的至陰穴。此經血多氣少,下午申時較活躍。

動病表現為:頭痛、眼睛發直、脖子僵硬似被拔起、脊背痛、腰部似要斷裂、大腿無法彎曲、膝蓋後側僵硬似結塊、小腿肌肉疼痛似裂開,稱為踝厥。

主治筋絡病症:痔瘡、瘧疾、狂亂、癲癇、頭頂及項部疼痛、眼睛發黃、流淚、鼻出血、項、背、腰、臀、膝後、小腿、腳等部位疼痛、小指不能活動。

如果膀胱經較盛,那麼它在人迎穴上的脈搏會比寸口脈搏大一倍。如果膀胱經較虛,那麼人迎脈會比寸口脈小。

在傍晚酉時,至陰穴為井金,補陽藥可用於此穴。金生水,虛則補其母。在下午申時,束骨穴為俞木,瀉藥可用於此穴。水生木,實則瀉其子。

足少陰腎經,屬癸水。起湧泉,終俞府。多氣少血,酉時注此。是動病:飢不欲食,面黑如炭色,咳唾則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䀮䀮然如無所見,心懸如飢狀,氣不足則善恐,心惕然如人將捕之,是謂骨厥。是主腎所生病:口熱,舌乾,咽腫,上氣,嗌乾及痛,煩心,心痛,黃疸,腸澼,脊、股內廉痛,痿厥嗜臥,足下熱而痛。盛者,寸口大再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補用戌時,復溜,為經金。金生水,虛則補其母。瀉用酉時,湧泉,為井木。水生木,實則瀉其子。

白話文:

足少陰腎經,五行屬癸水。起於腳底湧泉穴,終止於頭頂俞府穴。

腎經氣多血少,午後酉時(下午5-7點)時能量最旺盛。

腎經異常所致的病症:

  • 飢餓卻不想吃東西。
  • 面色發黑如炭。
  • 咳嗽吐血。
  • 喘息有聲。
  • 坐著想起身時,眼前發黑看不清東西。
  • 心口懸空,有飢餓感。
  • 氣虛時容易恐懼。
  • 心悸不安,感覺有人追捕。
  • 以上症狀稱為「骨厥」。

腎經主導的疾病:

  • 口乾舌燥。
  • 咽喉腫脹。
  • 呼吸困難。
  • 咽喉乾燥疼痛。
  • 心煩意亂。
  • 心痛。
  • 黃疸。
  • 腹瀉。
  • 脊椎、大腿內側疼痛。
  • 痿軟腳麻,嗜睡。
  • 足底發熱疼痛。

腎氣旺盛時,寸口脈(手腕脈搏)強勁,比人迎脈(頸動脈)跳動快一倍。

腎氣虛弱時,寸口脈反倒比人迎脈跳動弱。

補腎的方法:在戌時(晚上7-9點)按摩復溜穴。復溜穴屬金,金生水,氣虛時補其母。

瀉腎的方法:在酉時(下午5-7點)按摩湧泉穴。湧泉穴屬木,水生木,腎氣太盛時瀉其子。

手厥陰心包絡經,配腎,屬相火。起天池,終中衝。多血少氣,戌時注此。是動病:手心熱,肘臂攣急,腋腫。甚則胸脅支滿,心中澹澹,或大動,面赤,目黃,喜笑不休。是主脈所生病:煩心,心痛,掌中熱。盛者,寸口大一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補用亥時,中衝,為井木。木生火,虛則補其母。瀉用戌時,大陵,為俞土。火生土,實則瀉其子。

白話文:

**心包經,屬火,與腎相配。**經脈起於天池穴,終於中衝穴。氣血較虛,應在戌時(下午 7-9 點)按壓心包經。 與心包經相關的實證(過盛)症狀:

  • 手心發熱
  • 肘臂攣急
  • 腋下腫脹
  • 胸部、肋部脹滿
  • 心中煩悶
  • 心悸、面紅、眼睛發黃
  • 經常大笑 與心包經相關的虛證(不足)症狀:
  • 心煩
  • 心痛
  • 手掌發熱 心包經實證的補法: 亥時(晚上 9-11 點)按摩中衝穴,此穴屬木,而木能生火,虛則補其母。 心包經實證的瀉法: 戌時(下午 7-9 點)按摩大陵穴,此穴屬土,而火能生土,實則瀉其子。

手少陽三焦經,配心包絡,屬相火。起關衝,終耳門,多氣少血,亥時注此。是動病:耳聾,渾渾焞焞,咽腫喉痺。是主氣所生病:汗出,目銳眥痛,頰痛,耳後、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盛者,人迎大一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補用子時,中渚,為俞木。木生火,虛則補其母。瀉用亥時,天井,為合土。火生土,實則瀉其子。

白話文:

手少陽三焦經,與心包絡相配,屬相火。起點在關衝穴,終點在耳門穴,多氣血少。亥時(晚上9-11點)為其流注的時間。

動病: 耳聾,暈眩昏沉,咽喉腫痛。

主要氣引起之病: 盜汗,眼睛銳利並伴有疼痛,面頰疼痛,耳後、肩膀、肘關節、手臂外側均疼痛,小指和無名指難以活動。症狀嚴重者,人迎脈比寸口脈大一倍。症狀虛弱者,人迎脈反而比寸口脈小。

補強: 在子時(晚上11-1點)使用俞穴中渚穴,因為木生火,虛弱時補強其母。

瀉下: 在亥時(晚上9-11點)使用合穴天井穴,因為火生土,實證時瀉下其子。

足少陽膽經,屬甲木。起瞳子髎,終竅陰。多氣少血,子時注此。是動病:口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轉側,甚則面微有塵,體無膏澤,足外反熱,是為陽厥。是主骨所生病:頭角頷痛,目銳眥痛,缺盆中腫痛,腋下腫,馬刀挾癭,汗出振寒,瘧,胸脅、肋、髀、膝外至脛絕骨、外踝前及諸節皆痛,小指次指不用。盛者,人迎大一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補用丑時,俠谿,為滎水。水生木,虛則補其母。丘墟為原,皆取之。瀉用子時,陽輔,為經火。木生火,實則瀉其子。

白話文:

足少陽膽經

  • 屬性:甲木
  • 起點:瞳子髎穴
  • 終點:竅陰穴

生理特點

  • 氣多血少
  • 子時(晚上 11 點到凌晨 1 點)氣血注於此經

病證

  • 實證(動病):

  • 口苦

  • 喜歡嘆氣

  • 心臟和脅部疼痛

  • 身體不能側轉

  • 面色稍黃

  • 皮膚乾枯無光澤

  • 足外側發熱

  • 稱為「陽厥」

  • 虛證(主骨所生病):

  • 頭角、耳下頜部疼痛

  • 眼睛有紅色血絲,視力模糊,眥部疼痛

  • 肩部(缺盆)腫痛

  • 腋下腫脹

  • 頸部淋巴結腫大(馬刀挾癭)

  • 出汗後感到寒冷

  • 瘧疾

  • 胸脅、肋骨、大腿、膝蓋外側到小腿骨、外踝前緣及各關節疼痛

  • 小指和無名指活動不利

脈象

  • 實證:人迎脈比寸口脈大一倍
  • 虛證:人迎脈比寸口脈小

治療

  • 補法:

  • 時間:醜時(凌晨 1 點到凌晨 3 點)

  • 穴位:俠谿穴(滎水穴),水生木,虛則補其母

  • 配合穴位:丘墟穴(原穴)

  • 瀉法:

  • 時間:子時(晚上 11 點到凌晨 1 點)

  • 穴位:陽輔穴(經火穴),木生火,實則瀉其子

足厥陰肝經,屬乙木。起大敦,終期門。多血少氣,丑時注此。是動病:腰痛不可俯仰,丈夫頹疝,婦人小腹腫,甚則咽乾,面塵脫色。是主肝所生病:胸滿,嘔逆,洞泄,狐疝,遺溺,癃閉。盛者,寸口脈大一倍於人迎,虛者,寸口脈反小於人迎也。補用寅時,曲泉,為合水。水生木,虛則補其母。瀉用丑時,行間,為滎火。木生火,實則瀉其子。

白話文:

足厥陰肝經,五行屬乙木。起源於大敦穴,止於期門穴。血氣不足,凌晨醜時氣血流入此經。

如果此經受邪氣侵襲,會造成:腰痛無法彎曲或仰伸、男性生殖器下墜、女性小腹腫大,嚴重時還會出現咽喉乾燥、面色晦暗。

肝經主治的疾病有:胸悶、嘔吐、腹瀉、陰囊腫大、遺尿、小便不通。

肝經氣血旺盛時,寸口脈比人迎脈大一倍;氣血虛弱時,寸口脈比人迎脈小。

補益肝經,可在凌晨寅時按摩曲泉穴,因為水生木,所以虛弱時補益其母臟。

瀉降肝經,可在凌晨醜時按摩行間穴,因為木生火,所以實熱時瀉降其子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