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佩琴

《類證治裁》~ 凡例

回本書目錄

凡例

1. 凡例

一、醫籍浩如煙海,求其蒐羅賅備,分析詳明,莫如《準繩》一書。茲編務期簡括,俾觀者豁目爽心,故徑途各出。

白話文:

  1. 醫學書籍浩如煙海,想要蒐集齊全,分析詳細,沒有比《準繩》一書更好的了。這部著作務必簡潔扼要,讓讀者一目瞭然,所以各條目都直接列出。

一、仲景《傷寒》,宜參各家辨論,茲但取《醫學心悟》數條,不能備載。

白話文:

仲景《傷寒》,應該參考各家學者的論辯。這裡只摘錄了《醫學心悟》中幾條,無法全部收錄。

一、春溫夏熱兩症,多伏氣傷寒,邪從腎出,此即經所云:冬傷於寒,春必病溫,冬不藏精,春必病溫者也。與口鼻吸入之邪,伏於募原,淺深異治,學者當分別觀之。

白話文:

春溫夏熱這兩種病症,大多是伏氣傷寒,邪氣從腎臟出來,這就如經書中所說的:冬天傷了寒氣,春天一定會得溫熱病;冬天沒有收藏好精氣,春天一定會得溫熱病。與口鼻吸入的邪氣,伏於募原,淺深應該不同治療,學者應該分別觀察。

一、時疫症張景岳既失之溫補,吳又可又但主急下。《張氏醫通》揭明地氣鬱蒸一義,最宜參究。

白話文:

過去的時疫症,張景嶽失之於溫補;吳又可又只主張急於瀉下。而《張氏醫通》揭示了地氣鬱蒸的道理,最值得探究。

一、香岩葉先生所傳《臨症指南》,案隨診立,不暇修飾。然如脾臟胃腑,歷來混治,先生獨因經旨,喜燥喜涼,悟出臟主守、腑主通二義。論東垣補中益氣治在脾,仲景急下存陰治在胃,何等超妙!即如不食一症,粗工但知燥脾,愈燥愈結,先生獨議養胃陰,遵治輒驗,此類皆素所服膺。

白話文:

一、香巖葉先生所傳的《臨症指南》,是根據診斷結果隨即立案,沒有時間修飾。但是像脾臟、胃和腑,歷來都被混為一談,只有先生根據經書的宗旨,認為脾臟喜歡乾燥和涼爽,領悟到「臟主守、腑主通」這兩個道理。葉先生評論東垣的補中益氣湯是治療脾臟的,仲景的急下存陰湯是治療胃的,真是妙不可言!就像不吃飯這種症狀,粗淺的醫生只知道要燥化脾臟,越燥化就越結塊,葉先生卻獨自提出要滋補胃陰,遵照這個方針治療,總是有效,這些都是我一向佩服的。

一、肝風眩暈,與類中風相近,原可併為一門,茲依《指南》例,另為拈出,意在醒目。

一、目、喉、乳俱系專科,病症治法繁瑣,不能備輯,茲但撮其要。

白話文:

一、肝風眩暈,症狀與現代中風類似,原本可以將其歸類於中風的一種,但為了讓讀者更加醒目,因此依照《指南》的慣例,將其另外提出。

一、眼睛、喉嚨和乳房等部位都屬於專科範疇,相關的病症和治療方法十分繁雜,無法全部輯錄,因此僅簡要闡述其要點。

一、各症宗經立論,酌古用方,列綱分目,皆層層推勘而出。但方中品味,未能一一商訂,皆垂暮精神不能周浹之故,閱者諒之。

白話文:

  1. 每種疾病的原理都和經絡有關,在適用古人的方法時,把綱要和條目分別列出,層層推敲確定。只是方劑中的藥味,不能一一商議確定,這都是由於自己年紀大了,精力不充沛,閱覽者諒解。

一、論中於精要處用「。」,提綱處用「、」,俾閱者得其意旨,一目瞭然。

一、方名重複者,則不注藥味,但書見某卷某症。至於方名同而藥味不同者,則仍載原方。

一、外科另屬一門,今附論數篇,列於卷末,俾閱者略知要領。

白話文:

一、方名重複的,就不註明藥材名稱,只標示在某卷的哪個症狀。至於方名相同但藥材名稱不同的,則仍記載原來的方子。

、外科是另外一門學問,現在附上幾篇論述,放在卷末,讓讀者大概瞭解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