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氏虛勞心傳》~ 死候

回本書目錄

死候

1. 死候

虛勞不能服參、耆,不受補者死。勞嗽聲啞者死。一邊不能睡者死。(皆肺敗之徵。)久瀉及大肉去者死。(脾敗之徵。)嗽不止而白血出者死。(金受火刑,傷極則血竭於肺,乃為白沫、白涎、白液、涎沫雖白,實血所化。一謂白血淺紅色,而似肉,似肺者。)勞嗽久而咽痛無聲,此為下傳上;不嗽不疼,久而溺濁脫精,此為上傳下,皆死。

白話文:

虛弱疲勞的人不能服用人參、熟地,吃了補藥反而不舒服的人會死亡。長期咳嗽、聲音沙啞的人會死亡。一邊身子不能入睡的人會死亡。(都是肺敗壞的徵兆。)長期腹瀉和大腸潰爛的人會死亡。(脾敗壞的徵兆。)咳嗽不止,並且咳出白色血的人會死亡。(金屬受到火刑,嚴重受傷就會導致肺部血竭,進而形成白色泡沫、白色涎水、白色液體等,涎沫雖然是白色的,但其實都是血的化身。另有一說認為白色血為淺紅色,並且看起來像是肉或肺的顏色。)勞嗽多日,出現咽喉疼痛並且沒有聲音,這是下傳上的表現。沒有咳嗽或疼痛,但時間長了小便混濁,並伴有滑精,這是上傳下的表現,都會死亡。

吐血若咳逆上氣,脈數有熱,不得臥者死。

虛勞所宜飲食藥物。及養生之法。

白花百合湯麥冬湯,取其清肺止嗽。真玉露霜,取其消痰解熱,人乳為補陰神品。童便乃降火仙方。甘梨生食能消火,蒸熟則滋陰。苡仁湯,肺熱脾虛所當用。蓮心芡實粳米粥,遺精泄瀉最宜求。扁豆棗湯,專補脾胃。圓眼肉湯,兼養心脾。豬脊髓、鰉魚膠,填精益髓。(同雞鴨諸物中煮爛尤佳,燕窩亦好。

白話文:

  1. 白花百合湯、麥冬湯:主要取其清肺止咳的功效。

  2. 真玉露霜:主要取其消痰解熱的作用。

  3. 人乳:是補陰的極佳用品。

  4. 童便:是治療火氣的仙方妙藥。

  5. 甘梨:生食可以消火,蒸熟後則能滋陰。

  6. 苡仁湯:適用於肺熱脾虛的人。

  7. 蓮心芡實粳米粥:最適合遺精、泄瀉患者服用。

  8. 扁豆棗湯:專門補益脾胃。

  9. 圓眼肉湯:兼具養心、養脾的功效。

  10. 豬脊髓、鰉魚膠:具有填精益髓的功效。(若與雞、鴨等肉類一起煮爛,效果更佳,燕窩也有同樣的效果。)

)鳳頭白鴨烏骨白雞,補陰除蒸。豬肺煎白芨末,保肺止血。丸如回生六味、左歸、乳金、四聖、固本之屬。膏如清金、清寧、白鳳、坤髓、集靈、衛生、瓊玉之屬。或間用湯液以治之。如內熱甚,或發寒熱,則用保陰六味,婦女或間用逍遙散。咳甚用清金,或間用噙化。吐血用仲淳驗方。

白話文:

)鳳頭白鴨、烏骨白雞能補陰去火。豬肺煎白芨末可保護肺臟、止血。丸劑如回生六味、左歸、乳金、四聖、固本等。膏劑如清金、清寧、白鳳、坤髓、集靈、衛生、瓊玉等。有時也用湯劑來治療。比如內熱嚴重,或發寒熱,就用保陰六味,婦女也可以偶爾服用逍遙散。咳嗽嚴重時用清金,或者間服用噙化丸。吐血時用仲淳驗方。

心跳善驚,虛煩無寐,則用天王補心丹,或脾胃虛弱,兼用歸脾。食少便瀉,量用資生。果系乾血勞症,審之的確,可用大黃䗪蟲之屬。傳屍勞,獺肝無疑也。

白話文:

  1. 心跳過快、容易受驚嚇,心煩意亂、失眠,可以使用天王補心丹。

  2. 如果脾胃虛弱,可以再搭配歸脾湯一起服用。

  3. 如果飲食減少、大便腹瀉,可以酌情使用資生丸。

  4. 如果確定是乾血勞症,經過仔細診斷後,可以使用大黃、䗪蟲等藥物治療。

  5. 如果是傳屍勞,那麼毫無疑問可以使用獺肝治療。

虛勞所忌飲食諸物,及卻病之方。

煙為辛熱之魁,酒為濕熱之最。凡薑、椒、芥、蒜,及一切辛熱之品,熱能傷陰,斷不可用。並生冷、滑腸、腎硬之物宜戒,恐傷脾胃也。又當戒色、戒怒、解憂、免勞為第一。經云:腎主閉藏,肝主疏泄。二臟皆有相火,而其繫上屬於心,故欲心一動,相火翕起,雖不交會,精已暗耗,況近色乎?又曰: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飧泄。又曰:憂愁則氣閉不行。

白話文:

煙草是辛熱之物中最厲害的,酒是濕熱之物中最嚴重的。凡是薑、椒、芥末、大蒜,以及一切辛熱之物,其燥熱都能傷害人體的陰氣,所以斷然不可食用。同時生冷、滑腸、腎硬之物也應戒除,以免傷害脾胃。此外,戒色、戒怒、解憂、免勞是最重要的。經典中說:腎臟主司閉藏,肝臟主司疏泄。兩個臟器都有相火,而相火繫於心臟,所以一旦慾望心思想動,相火就會旺盛起來,即使沒有交合,精氣也會暗中消耗,何況是親近女色呢?另外經典中又說:生氣則氣逆,嚴重時會嘔血或腹瀉。經典中還說:憂愁則氣機閉塞,不通暢。

又曰:思則氣結。又曰:煩勞太過,則氣張於外,精絕於內,陽擾陰虧之故也。切忌火灸。仲景曰:微數之脈,慎不可灸。火氣雖微,內攻有力,焦骨傷筋,血難復也。

白話文:

又說:思慮太多則氣血會鬱結。又說:煩勞過度,則氣血會集中到體表,內臟精氣枯竭,這是陽氣擾亂陰血虧虛的緣故。一定要忌諱火灸。仲景說:脈搏微弱而快速的,慎重不能灸。火灸雖然力量微弱,但內部攻伐之力卻很大,會灼傷骨頭、損傷筋脈,血氣難以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