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黌

《外科選要》~ 卷上 (1)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

1. 癰疽原委論

癰疽發背為何生,好好身軀出此形。

凡人處世而無疾病者,水升火降,精秘血盈也。養生篇曰:毋搖爾精,毋勞爾形,皈心靜默,可以長生。此皆遠世俗,忘名利,無貪嗔,卻疾病,惟修身保命之志士所能。今人豈能及哉?蓋謂靜則生水,動則生火,水能生萬物,火能克萬物,故百病由火而生;火既生,七情六慾,皆隨應而入之;既入之後,百病發焉。發於內者,為風勞蠱膈,痰喘內傷;發於外者,成癰疽發背,對口疔瘡。

白話文:

這些疾病可以通過改變生活方式來預防,而不是通過藥物來治療。

此皆言其大略也。故成癰者壅也,為陽屬六腑,毒騰於外,其發暴而所患浮淺。故易腫易膿,易腐易斂,誠為不傷筋骨,易治之症也。疽者沮也。為陰屬五臟,毒攻於內,其發緩而所患深沉,故為傷筋蝕骨,難治之症也。凡年壯氣血勝毒則順,年老毒勝氣血則險。

白話文:

以上所述都是談論腫瘤的大體。所以形成癰瘡的是因為氣血壅塞,屬於陽氣類別的六臟,毒氣從體內往外升發,發病突然,所患病症較為浮淺。所以容易腫脹、容易化膿、容易腐爛、容易癒合,的確是沒有損傷筋骨,容易治療的疾病。毒瘡是屬於陰氣類別的五臟,毒氣攻於體內,病發緩慢,所患病症較為深沉,所以會損傷筋骨,難以治療的疾病。年紀輕壯的人,氣血充盛,毒氣就會被制服;年紀老邁的人,毒氣盛過氣血,病情就會危險。

內被七情干臟腑,憂愁思慮總關心。

七情者,喜傷心,怒傷肝,憂傷肺,思傷脾,悲傷於魂魄,恐傷腎,驚傷膽。六慾者,耳聽聲音,眼觀物色,鼻聞香氣,舌貪滋味,心帷大地,意幄萬方。

白話文:

七情:喜傷心、怒傷肝、憂傷肺、思傷脾、悲通過傷及魂魄、恐傷腎、驚傷膽。六慾:耳朵聽聲音,眼睛看顏色,鼻子聞香氣,舌頭貪圖美味,心中承載天地萬物,意念包羅萬象。

外有六淫傷氣血,風寒暑濕火相臨。

六淫者,風、寒、暑、濕、燥、火、是也,皆從外而入之。體實之人,遇而不中者有;體弱之人,感而隨發者多;又有感之不發,邪氣客於臟腑經絡關節之內,積襲日久,或待內傷,或因外感,邪氣觸而發之。既發之後,當參寒熱溫涼,邪正勝負而治之。

白話文:

所謂的六淫,是指風、寒、暑、濕、燥、火六種外在致病因素,它們都能從外而入,侵入人體。身體強壯的人,遇到這些外來致病因素後,不一定會發病;但身體虛弱的人,很容易感受外邪而發病。還有一種情況是,外邪進入人體後,並無立即發病,而是潛伏在臟腑、經絡、關節等部位,日積月累,伺機而發。外邪侵入後,要分清寒熱溫涼、邪正勝負,根據不同的病位和病因,制定相應的治療方案。

膏粱厚味多無忌,勞傷房欲致虧陰。

膏粱者,醇酒肥鮮,炙煿之物也。惟取快意於一時,不覺陰消於平日。況生是疾者,不起於藜藿,盡屬於膏粱。誰識膏粱味短,不及藜藿味長。

白話文:

所謂的膏粱,指的是醇厚的酒、肥美的肉,以及經過炙烤和烹飪的食物。這些東西只能在短時間內讓人感到快樂,卻不知道在平時會暗中削弱身體的健康。況且,患上這種疾病的人,大多不是因為吃了藜藿(粗茶淡飯),而是因為吃了膏粱美味。又有誰知道膏粱的美味不過是一時的,遠不及藜藿的味道久遠。

故將五臟多乖變,自然六腑不調勻。

五臟屬五行,金木水火土是也。相順相生,相反相剋,所謂相生者昌,相剋者亡。五臟不和,則六腑不通,九竅疲癃,留結為癰,蓋癰疽必出於臟腑乖變,關竅不得宣通而發也。治當寒邪而痛者,以溫熱散之;濕腫強痛者,滲而導之;燥搐攣痛者,滋而潤之。

白話文:

人體的五個重要生理系統,包括:心、肺、肝、胃、二腸,被認為在體內都各司其職。相輔相生,相互制約,生長一方唱衰一方,制約一方崛起一方。如果人體的五個生理系統不能和協運作,就會使人體的其他六個生理系統(包括:大腸、小腸、膀、心、肺、肝、命、胃)也無法正常運轉。而人體的九個自然生理孔穴(包括:眼睛、鼻子、嘴巴、耳朵)也會失去原來的正常表現力。如果人體內部出現了疾病,就很有可能形成 Abscess,也叫做「肉芽」病。之所以 Abscess 會從人體的疾病中發源性地生出來,是因為人體內部的環境不和協,也沒有得到宣通,所以就會產生 Abscess。對 Abscess 而言,當其是因為寒邪而引起疼痛的時候,那麼可以用溫熱的氣體將 Abscess 消了回去;如果 Abscess 含有較重的水份,又表現出嚴重的疼痛,則可以用有穿透性的藥物將 Abscess 導出來,如果 Abscess 是由人體乾燥引起的,同時又表現出嚴重的疼痛,那麼就可以用有潤滑效果的藥物來減輕 Abscess。

泄而痛者溫之,塞而痛者通之,虛而痛者補之,實而痛者瀉之,陰陽不和者調變之,經絡秘澀者沖和之,膿脹而痛者開之,惡肉侵蝕者去之,勞而痛者逸之,損而痛者續之,此等皆為活法,惟在用者詳之。

白話文:

腹瀉並且疼痛,用溫暖的方法治療;便祕並且疼痛,用通暢的方法治療;身體虛弱並且疼痛,用補益的方法治療;身體實熱並且疼痛,用瀉熱的方法治療;陰陽失調並且疼痛,用調和的方法治療;經絡閉塞並且疼痛,用疏通的方法治療;膿腫並且疼痛,用切開的方法治療;惡肉(贅生之肉)侵蝕並且疼痛,用切除的方法治療;勞累並且疼痛,用休息的方法治療;損傷並且疼痛,用接續的方法治療。諸如此類,都是救治危重病人的有效方法,關鍵在於用藥或者治療時要精確詳細。

發於心上多危險,五臟相干事可明。

五臟者,心肝脾肺,四臟皆繫於背。惟腎經一臟,獨居於下,其精華津液,元氣元神,盡行灌溉,榮注於上。故四臟之火,皆賴一臟之水以濟之,所謂五臟根本,皆繫於腎,即此意也。凡發癰疽者,未有不先傷五臟而後發之,且背乃太陽膀胱督脈所主,太陽者,六經之首領也;督脈者,十二經絡之統脈也。況心乃君主之位,豈容毒相犯之。

白話文:

所謂的五臟,指的是心、肝、脾、肺,這四臟都連繫於背部。只有腎臟一臟,獨自位於下部,它的精華、津液、元氣、元神,全部灌溉上身,滋潤於上半身的臟腑。所以四臟之火,都依靠一臟之水來濟助,所謂五臟的根本,都繫於腎,就是這個意思。凡是發癰疽的人,沒有不先損傷五臟然後才發病的。而且背部乃太陽膀胱督脈所主,太陽是六經之首領;督脈是十二經絡的統脈。況且心是君主之位,怎容毒邪侵犯。

凡發於此者,危險難治之症。

心之以下多成順,六腑之因亦許評。

凡瘡生於心之以下者,除腎俞一穴外,皆為緩。六腑者,足陽明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手厥陰心包絡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此六經屬腑,其形在下,其氣主表,其病為癰,故發於六經者為輕。

白話文:

凡是長在心臟以下的瘡,除了腎俞穴之外,都是緩症。六腑,包括足陽明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手厥陰心包絡經、手少陽三焦經和足少陽膽經,這六條經絡都屬於腑,其形在下,其氣主表,其病為癰,所以長在六經上的瘡症較輕。

脾家積毒生肩脊。

食膏粱積毒所致,高腫鮮明,根腳不過兩肩者為順。先宜解毒護心為主,次宜內托清心為要,間用蠟礬丸護心散,防毒攻心。如腫平堅硬,漸大漸開,攻注兩肩胸項,腫而不痛者危。

白話文:

飲食過於肥甘厚味,導致體內積攢毒素,引起腫瘤鮮明、高聳,腫瘤根部不過兩肩者為順。首先應該以解毒護心為主,其次要注意疏肝理氣、清心明目,間隔使用蠟礬丸、護心散,以防止毒素攻心。如果腫瘤平坦堅硬,逐漸加大並擴散開來,攻注到兩肩、胸部和頸項,腫瘤卻不疼痛,則情況危急。

心經火毒對心臨。

對心發者,乃心火妄動,熱極而發之也。況心為主宰,周身蘊熱,流會於此,其結為患,最易傷人,刑截督經,害非輕淺,況背脊多坑,固難起發,瘡形落陷,腫不高尖,治當大降心火,急疏蘊熱,頂用針通,隨行拔法,使毒氣內外疏通,庶不內攻,方為成守。保至十五日後,內無變症,得膿為解。

白話文:

對於因心臟病而發生的瘡,是心火妄動,熱氣極盛而引發的。況且心臟是主宰全身,周身蘊藏的熱,流注於此,由此而形成的病患,最容易傷害人體,刑截督脈,危害不輕淺。況且背脊多坑窪,瘡難以發作,瘡形凹陷,腫脹不高尖,治療應當大降心火,急於疏通蘊熱,在頂部用針刺通,隨瘡形拔毒,使毒氣內外疏通,這樣就不會向內攻入,方能保全。等到十五天之後,體內沒有併發症,有膿液則為痊癒。

如變症漸生,堅硬漸大,不作膿者,死在二十二朝先後。但此症貴在早治,十中可保其三四也。

兩肩左右雙生髮,肺肝積受不虛名。

左搭屬肝,右搭屬肺,俱生於左右肩骨移動之處,為可治。有此症者,先用萬靈丹發汗,疏通內外,次以清肝解鬱湯柴胡清肝湯,氣用四君子湯,血用四物湯,潰後八珍湯,參而調治,誠為妥當。但此症原起於痰凝氣滯火鬱,氣血不調而生,正謂郁者開之,滯者行之,如誤用瘡科解毒泄氣,誤補誤攻之藥,必致多危。

白話文:

左邊的腫塊屬於肝,右邊的腫塊屬於肺,它們都生長在左右肩骨移動的地方,是可以治癒的。有這種症狀的人,先服用萬靈丹發汗,疏通內外,然後用清肝解鬱湯、柴胡清肝湯來清肝解鬱,再用四君子湯來調理氣血,用四物湯來補血,潰瘍後用八珍湯來調理,這樣就很妥當了。但是,這種症狀原本是痰凝聚、氣滯、火鬱、氣血不調而引起的,正如俗話所說,“鬱者開之,滯者行之”,如果誤用瘡科解毒泄氣的藥物,或者誤補、誤攻的藥物,必定會導致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

蓮子蜂窠防毒陷。

蜂窠蓮子二發,多生於背,與心相近,與脊中平。輕者形長高腫,或偏半背;重者形斜平塌。兩脅俱傷,孔似蜂窠,突如蓮子,瘡形雖畏,常能多險多生。老弱不堪,反取常安常穩。大規只怕不純陽,治法何妨瘡勢惡。護心護膜丸丹,須要調停,執藥執方,活法在乎醫意。機參總論,法決存亡。

白話文:

蜂窩蓮子瘡有兩種,多生於背部,與心臟相近,與脊柱上部平齊。輕微的蜂窩蓮子瘡,形狀長而高,腫脹,或偏向半個背部;嚴重的蜂窩蓮子瘡,形狀斜平塌陷,兩脅同時受傷,孔洞狀似蜂窩,凸出如蓮子。雖然蜂窩蓮子瘡的形狀令人畏懼,但常常能有多個險惡的膿瘡同時生長。年老體弱的人承受不了蜂窩蓮子瘡的折磨,反而會加速死亡。治療蜂窩蓮子瘡的大原則就是要陽氣充足,否則病情就會惡化。在治療方法上,即使瘡勢兇險也沒關係。護心護膜的丸藥或丹藥,需要根據情況酌情調整。藥物和藥方的選擇,靈活運用醫生的判斷。機宜參照總論的原則,方法決定患者的生死。

腰間腎俞發難生。

腎俞發者,生於兩腰陷肉之間,或正中亦發。凡生於此者,最為險候,蓋內腎為性命之本,藏精藏氣藏神,又謂受命先天,育女育男育壽,此等皆出於腎臟也。是疾房勞過度,氣竭精傷,其臟必虛,諸火諸邪,乘虛而入,既入之後,渾結為瘡,如本臟稍有真陰制火,瘡形自可紅活高腫為膿。治以人參養榮湯,加山萸、五味子黃柏知母、及加減八味丸,以救其源也。

白話文:

如果在腰部兩側凹陷的部位,或者正中位置長出瘡,這是一種非常危險的症狀。因為腎臟是生命之本,儲藏著精氣神。還有人說,腎臟是先天的命運,會影響男女生育和壽命,這些都取決於腎臟的健康。這種疾病往往是房勞過度,導致氣血虧損,腎臟虛弱,各種邪火乘虛而入。這些邪火侵入腎臟後,凝聚成瘡。如果腎臟還有一些真陰可以制約邪火,瘡口可能會紅活高腫,形成膿瘡。治療這種疾病,可以使用人參養榮湯,並加入山茱萸、五味子、黃柏、知母,還可加減八味丸,以改善腎臟的健康。

若瘡形紫黑乾枯堅硬,不作膿者,為真陰內敗,再無可生之理。

督脈經虛從項發,俗名對口故相稱。

對口有偏正之不同:發於正者,屬督脈所主;發於偏者,乃太陽膀胱所司。二者皆起於濕熱上攻,凝結而成也。督脈發瘡易治,因督脈起於下,而貫脊行於上,故毒氣得之,反能衝突高腫。膀胱者發瘡雖偏,而每為難治,蓋膀胱之脈,起於巔頂,貫項兩傍,順下而行,乃與瘡毒交會下流,故瘡多平塌。

白話文:

對於面瘡來說,有偏正之分:生長在正面的,隸屬於督脈所主使;生長在偏側的,是太陽膀胱所司。這兩種面瘡都因濕熱上攻,凝聚而成。督脈發瘡容易治癒,因為督脈起於下面,貫穿脊椎而行於上面,所以毒氣侵入督脈,反而能衝擊的非常腫脹。膀胱發瘡雖然偏於一邊,但往往很難治癒,這是因為膀胱的脈絡,起點在頭頂,貫穿頸項兩側,向下順流而行,這樣一來瘡毒便會匯聚於下,所以瘡口多為平坦塌陷的。

又太陽膀胱主司寒水,其質多冷多沉,故瘡於此多難起發,形色多難紅活,堅硬難潰,又易流注兩肩胸項作腫。十五日外無膿者,必然變黑歸陰,故多不治。治以黃連消毒飲主之,余皆降火化痰,解毒清心,托裡為要也。

白話文:

太陽膀胱經主司寒水,性質多冷沉,因此發生在膀胱經的瘡症難以康復,形態和顏色都很難紅潤活絡,堅硬難以潰破,還容易向兩肩、前胸和頸部發展成腫瘤。如果十五天後還沒有膿液流出,必然會變黑歸於陰症,因此大多難以治癒。治療時以黃連消毒飲為主,其他藥物的作用主要在於清火化痰、解毒清心以及溫補身體。

何期耳後多生髮,夭疽銳毒本非輕。

發生於耳後一寸三分,致命之處,誠為險惡之候。左為夭疽屬肝木,右為銳毒屬肺金。二者皆起於積想在心,謀慮不決,致火旺而又郁,鬱而又旺,以成此疾也。故形多堅硬,頭多隱伏,未潰先黑,未膿先腐,臭穢易生,元氣易敗。凡生此瘡,毒氣多致不得外發,發後必內攻而死。

白話文:

長在耳後一寸三分的地方,是一處致命之處,相當危險。左邊的叫做「夭疽」,屬肝木;右邊的叫做「銳毒」,屬肺金。這兩種病都是由於積累的想法在心中,反覆考慮而無法決斷,導致火氣旺盛而鬱結,鬱結而旺盛,最終形成這種疾病。因此,形狀大多堅硬,頭部大多隱伏,未潰爛就先變黑,未化膿就先腐爛,容易產生臭味,元氣容易衰敗。凡是生這種瘡,毒氣大多導致無法向外發散,發散後必定會向內攻而死。

但此症初生,起於隱微,令人多不知覺,及其知覺,毒已入內矣。如紅活高腫,易膿易腐者,俱無妨。

又有脫疽生手足,丹房補術孽根因。

脫疽初生如粟,色似棗形,漸開漸大。筋骨伶仃,烏烏黑黑,痛割傷心,殘殘敗敗,汙氣吞人,延至踝骨,性命將傾。此非天命,自喪其身。古人有法,截割可生。今人誰肯割截為名?治法雖有,詳在後文。

白話文:

脫疽開始發作的時候,像粟米那麼小,顏色像棗子,逐漸擴大和長大。筋骨暴露在外,烏黑烏黑的,疼痛得割心似的,殘破不堪,惡臭瀰漫,蔓延到腳踝骨,生命垂危。這不是天命,而是自己糟蹋自己的身體造成的。古人有方法,截肢可以保命。如今誰肯為了保命而截肢呢?治療方法雖然有,詳細的內容在後面的文章中。

漫腫難治焮腫易,總論中間法可憑。

漫腫者,肉腫瘡不腫是也。焮腫者,瘡腫肉不腫是也。瘡之初起,理當升發。潰膿之後,不可內消,宜用托藥。如不應者,乃毒勝氣血,死在旬日。或已發出而不腐潰,根腳堅硬,或軟而散大者,急投托藥,大補脾胃,不應,死在二旬。若已潰而色不變紅活,亦不生肌收斂,瘡口暈大,腫痛不減,胃氣不回,急須峻補。不應者,乃脾崩,死在月餘。

白話文:

漫腫:腫肉沒有瘡。

焮腫:瘡腫,無肉腫。

瘡一開始出現時,應當讓它生發。潰爛化膿後,不可內消,宜用託藥。如不應者,乃毒勝氣血,十天內死亡。

或已經發出但不腐潰,根腳堅硬,或軟而散大者,急投托藥,大補脾胃,不應,二十天內死亡。

若已潰而顏色不變紅活,亦不生肌收斂,瘡口暈大,腫痛不減,胃氣不回,急須峻補。不應者,乃脾崩,月餘內死亡。

諸瘡另自分門說,豈許輕於紊此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