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自明

《外科精要》~ 卷上 (1)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

1. 療發背癰疽灸法用藥第一

經云: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前輩又謂癰疽多生於丹石房勞之人。凡人年四十以上,患發背等瘡,宜安心早治。此症如虎入室,御而不善,必至傷人。宜先用內托散,次用五香連翹湯,更以騎竹馬法,或隔蒜灸,並明灸足三里,以發泄其毒。蓋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留而不去,其病乃實。

白話文:

中醫經典文獻中說,一切疼痛、皮膚癤疽癢瘡相關的疾病,都屬於心火旺盛所引起的。前輩們還表示,癰疽大多生長在那些沉迷於性事、房事過多的人身上。一般人到了四十歲以上,患有發背等癤疽的症狀,應該儘早安心治療。這種疾病就像老虎闖進了房間,如果處理得不好,必定會造成傷害。治療時,應該先使用內託散,然後使用五香連翹湯,再根據患者的情況,酌情選擇騎竹馬療法或隔蒜灸法,並明確指出足三里的穴位,以發洩體內的毒素。因為邪氣聚集的地方,其氣必定虛弱,如果不趕快去除,邪氣就會乘虛而入,病就會變得嚴重。

故癰疽未潰,臟腑蓄毒,一毫熱藥,斷不可用。癰疽已潰,臟腑既虧,一毫冷藥,亦不可用,猶宜忌用敷貼之藥閉其毫孔。若熱渴便秘,脈沉實洪數,宜用大黃等藥以泄其毒;後國老膏、萬金散、黃礬丸遠志酒之類,選而用之。

白話文:

因此,癰疽還未潰爛,臟腑積聚毒素,一點熱藥都絕對不能用。癰疽已經潰爛,臟腑已經虛弱,一點冷藥也不可用,仍應避免使用敷貼的藥物來閉塞毛孔。若有發熱口渴、大便不通、脈象沉實洪數,應使用大黃等藥物來瀉毒;然後根據病情選擇使用後國老膏、萬金散、黃礬丸、遠志酒等藥物。

愚按:,前症若熱毒蘊於內,大便秘結,元氣無虧者,宜用大黃等藥泄其熱毒。若陰虛陽湊,精虛氣節,脾胃虛弱者,宜用甘溫之劑培其本源。若瘡不焮腫,不作膿者,雖未潰,仍須溫補。若瘡已潰,而腫不退,痛不止者,仍宜清涼之劑治之。若病急而元氣實者,先治其標;病緩而元氣虛者,先治其本;或病急而元氣更虛者,必先治本而兼以治標。大抵腫高焮痛,膿水稠黏者,元氣未損也,治之則易。漫腫微痛,膿水清稀者,元氣虛弱也,治之則難。不腫不痛,或漫腫、腫黯不潰者,發於陰也,元氣虛甚,理所不治。若腫高焮痛者,先用仙方活命飲,後用托裡消毒散。漫腫微痛者,宜托裡散,如不應,加薑、桂。若膿出而反痛,氣血虛也,八珍散。不作膿,不腐潰,陽氣虛也,四君加歸、耆、肉桂。不生肌,不收斂,脾氣虛也,十全大補加薑、桂。晡熱內熱,陰血虛也,四物加參、術。欲嘔作嘔,胃氣虛也,六君加炮姜。自汗盜汗,五臟虛也,六味丸加五味子。食少體倦,脾氣虛也,補中益氣加茯苓半夏。喘促咳嗽,脾肺虛也,前湯加麥門、五味。欲嘔少食,脾胃虛也,人參理中湯。腹痛泄瀉,脾胃虛寒也,附子理中湯。小腹痞,足脛腫,脾腎虛弱也,十全大補加山茱、山藥、肉桂。泄瀉足冷,脾腎虛寒也,前藥加桂、附。熱渴淋閉,腎虛陰火也,加減八味丸。喘嗽淋閉,肺腎虛火也,變證、加減八味丸。凡此變證,皆因元氣虧損,失於預補所致。故丹溪先生云:但見腫痛,參之脈症,虛弱便與滋補,氣血無虧,可保終吉。旨哉斯言!蓋古今虛實不同,因時施治,不無少異。是集治論義悉類此。

白話文:

我認為:上述症狀如果因為熱毒鬱結於體內,大便不通暢,元氣沒有虧損,應該用大黃等藥物來瀉掉熱毒。如果陰虛陽盛,精虛氣節,脾胃虛弱,應該用甘溫的藥物來培補元氣。如果瘡口沒有發炎腫脹,沒有化膿,即使沒有潰爛,依然需要溫補。如果瘡口已經潰爛,但是腫脹沒有消退,疼痛沒有停止,依然要使用清涼的藥物來治療。如果病情緊急但是元氣充足,先治療症狀;病情緩慢但是元氣虛弱,先治療根本;或者病情緊急但是元氣更虛弱,必定先治療根本同時兼顧症狀。一般來說,腫脹、發炎、疼痛,膿水黏稠的,元氣沒有損傷,治療起來容易。腫脹不明顯、疼痛輕微,膿水清稀的,元氣虛弱,治療起來困難。既不腫脹也不疼痛,或者腫脹不明顯、顏色黝黑且不潰爛的,原因在於陰虛,元氣虛弱到極點,理論上無法治療。如果腫脹明顯、發炎疼痛,先使用仙方活命飲,之後使用託裡消毒散。腫脹不明顯、疼痛輕微,應該使用託裡散,如果效果不佳,加入生薑、肉桂。如果膿液流出反而更加疼痛,是氣血虛弱,應該服用八珍散。膿液不出、不腐爛,是陽氣虛弱,應該服用四君子湯加上熟地、黃耆、肉桂。不長新肉,不收斂,是脾氣虛弱,應該服用十全大補湯加上生薑、肉桂。黃昏發熱、體內發熱,是陰血虛弱,服用四物湯加上人參、白術。想吐而且吐,是胃氣虛弱,服用六君子湯加上炮姜。自汗盜汗,五臟虛弱,服用六味丸加上五味子。食慾不振、身體疲倦,脾氣虛弱,服用補中益氣湯加上茯苓、半夏。喘促、咳嗽,脾肺虛弱,以前述湯劑加上麥門冬、五味子。想吐、食慾不振,脾胃虛弱,服用人參理中湯。腹痛、泄瀉,脾胃虛寒,服用附子理中湯。小腹脹滿、小腿腫脹,脾腎虛弱,服用十全大補湯加上山茱萸、山藥、肉桂。泄瀉、腳冷,脾腎虛寒,以前述藥物加上肉桂、附子。發熱口渴、小便閉塞,腎虛陰火,服用加減八味丸。喘嗽、小便閉塞,肺腎虛火,變證,服用加減八味丸。凡是這些變證,都是因為元氣虧損,沒有及時補養造成的。所以丹溪先生說:只要看到腫痛,參照脈象、症狀,虛弱就給予滋補,氣血沒有虧損,就能夠保全終生。這句話非常有道理!因為古今虛實不同,需要根據時代來施用治療方法,多少會有些差異。所收集的治療理論和論述大多是類似這樣的。

附治驗

上林陳靜涵,面患疔,脈洪數有力,屬邪氣蘊結。余用清熱消毒散二劑未應。或用黃耆、肉桂等藥二劑,反益其勢,致耳目唇口俱腫閉,頭面如斗,由邪氣外實也。前脈按之無力,由元氣內虛也。連進托裡消毒之藥,及數砭患處,出黑血碗許,已而膿與腐肉並潰而出。復用托裡之藥,瘡勢漸愈。

白話文:

上林縣的陳靜涵,臉上生了疔瘡,脈象洪數有力,這是邪氣積聚的緣故。我用清熱消毒散治療了兩劑,病情沒有好轉。有人用黃耆、肉桂等藥治療了兩劑,病情反而加重,以致耳、目、脣、口等處都腫脹閉塞,頭面腫得像鬥一般大,這是由於邪氣在體外凝聚。我按他的脈搏,按之無力,這是由於元氣不足的緣故。我連續給他服用了益氣消毒的藥物,並數次針刺患處,放出了滿滿一碗黑血,隨後膿和腐肉一起潰破而出。我又給他服用了益氣的藥物,瘡勢逐漸好轉。

七日後,復因調護失宜,以致煩渴不食,兩尺脈如絲欲絕,急用八味丸料煎服,其脈頓復,手足自溫。使非砭以泄其外,托裡散以補其內,八味丸以回其陽,則治之失宜,必致不救。慎之慎之!

白話文:

七天後,因為調養不當,導致煩渴不食,兩尺脈搏微弱,幾近斷絕,緊急使用八味丸的藥材煎服,脈搏頓時恢復,手腳也開始溫暖。如果沒有用針灸來疏通體外,用託裡散來補益體內,再用八味丸來迴陽,那麼治療就會不當,必定無法挽救。一定要慎重對待!

憲副陳魯山,居官勤苦,勞傷元氣,背患疽,漫腫,中央色黯,四畔微赤微痛,脈浮大,按之微細,左寸短而右寸若無。十餘日,腫未全起。此病氣元氣虛寒,朝用參、耆、薑、桂、歸、朮、陳皮、半夏、炙草,溫補其陽,夕用加減八味丸滋其肝腎,各四劑而腐潰。但膿水清稀,盜汗自汗,內熱晡熱,脈浮而數,改用八珍湯

白話文:

陳魯山為某地官員,他辦事盡職盡責,操勞治事,損傷了身體的元氣,背上長了一個毒瘡,腫脹蔓延,中央顏色暗淡,周圍微紅且有些微痛,脈象浮大,按壓時感覺細微,左寸脈短而右寸脈好像沒有。十多天過去了,腫脹還沒有完全消除。這是因為他的元氣虛弱並且寒冷,早上服參、耆、薑、桂、歸、朮、陳皮、半夏、炙草,溫補陽氣,晚上服加減八味丸滋補肝腎,各服用四劑後,毒瘡開始潰爛。但膿水清稀,盜汗自汗,身體內部發熱,傍晚發熱,脈象浮數,便改用八珍湯。

復發熱,而夜陽舉,此腎虛而火動,仍用加減八味丸料煎服而安。又因怒動肝火,瘡出鮮血二盞許,左關弦數,右關弦弱。此肝木侮脾,以致肝不能藏血,脾不能統血,用十全大補兼前藥各二劑而血止。再用前藥,調理而痊。

白話文:

病患再度發燒,晚上出現陽痿。這是腎虛火旺引起的,仍然用加減八味丸的藥料煎服後才安靜下來。又因病患生氣而導致肝火旺盛,瘡口流出鮮血約二碗,左關脈弦象數而快,右關脈弦象弱而遲。這是肝木剋制脾臟,導致肝臟不能儲藏血液,脾臟不能統攝血液。用十全大補湯合用前藥,各服二劑,血便停止了。再用前藥調理,病情痊癒。

一武職患腦疽,內潰熱渴,頭面腫脹如斗,胸背色焮如塗丹,煩熱便秘,此表裡俱實,若非苦寒之劑,內疎外泄不救。遂針周項出膿,及用清涼飲一劑,內大黃用五錢,再用消毒散而愈。

白話文:

一位武職人員患了腦膿瘍,內熱口渴,頭面腫脹得像鬥一樣大,胸背顏色鮮紅像塗了硃砂,煩躁發熱,大便不通,這是表裡都有實邪。如果不使用苦寒的藥物,疏通體內,宣洩體外,就無法治癒。於是針灸周圍的皮膚,排出膿液,並服用一劑清涼飲,裏面含有五十錢的大黃,再服用消毒散,終於痊癒。

節推王器之,背患疽,瘡頭如黍,焮痛背重,脈沉而實,此毒在內。服黃連內疎湯二劑少退,更與仙方活命飲而愈。

白話文:

節推王生病了,背上長了個疽瘡,瘡口像黍米那麼大,灼熱疼痛,背部沉重,脈搏沉穩而有力,這是體內有毒。服用黃連內疏湯兩劑後,情況有所好轉,再服用仙方活命飲而痊癒。

舉人劉華甫,焮腫作痛,脈浮而數,此毒蓄於經絡。用內托復煎散二劑而焮腫減,用仙方活命飲四劑而腫痛止,更用托裡藥而痊。

白話文:

秀才劉華甫,發生了癤腫伴隨著紅腫疼痛,脈象浮而數,這是毒素積聚在經絡所致。使用「內託復煎散」兩劑後,癤腫減輕。再使用「仙方活命飲」四劑後,腫痛停止。最後再用託裏的藥物,就痊癒了。

一儒者患背疽,腫焮痛甚,此熱毒蘊結而熾盛。用隔蒜灸而痛止,服仙方活命飲而腫消,更與托裡藥而潰愈。

一男子,背患疽,腐肉雖潰而新肉不生,此毒氣解而脾胃之氣虛也。用六君子加芎、歸、五味、黃耆漸愈,用十全大補湯全愈。

白話文:

一名男性患上了背疽,腐爛的肉雖然潰爛了,但新的肉沒有長出來,這是由於毒氣消散,脾胃之氣虛弱造成的。使用六君子湯加上川芎、當歸、五味子和黃耆,病情逐漸好轉,使用十全大補湯後完全康復。

一男子,背患疽,肉腐膿清,肌肉不生,此邪去而氣血俱虛也。用十全大補湯,月餘而斂。

白話文:

有一名男子,背部患有疽瘡,肌肉腐爛膿液清澈,新肌肉沒有長出來,這是因為邪氣已經消失,但氣血都虛弱了。使用十全大補湯,一個月後傷口就癒合了。

一男子,背患疽,腫痛,赤暈尺余,背如負石。其勢當峻攻,其脈又不宜。遂砭赤處,出紫血碗許,腫痛頓退。更用神功散及仙方活命飲二劑,瘡口及砭處出血水而消。

白話文:

有一名男子,他的背部患有疽瘡,腫脹疼痛,紅暈直徑有尺餘,背部像背著一塊石頭一樣沉重。這種情況應當採取峻攻的治療方法,但脈象又提示不適宜。於是醫生在紅暈處砭刺,刺出紫色的血約有一碗的量,腫脹疼痛感立即退去。再服用了神功散和仙方活命飲各兩劑,瘡口和砭刺處出血水而逐漸消失。

儒者周在魯,懷抱久郁,背脊患疽,肝脈弦洪,脾脈浮大,按之微細。以補中益氣加桔梗、貝母,少用銀花、白芷,二劑,肝脈頓退,脾脈頓復。乃以活命飲二劑,膿潰腫消,肝脈仍弦。此毒雖去,而胃氣復傷。仍用前湯加半夏、茯苓而愈。用銀花、白芷,非為治瘡,乃解患者之疑耳。

白話文:

儒生周某在魯地居住,心情長期鬱悶,背部患疽,肝脈弦洪,脾脈浮大,按壓時卻微細。使用補中益氣湯加桔梗、貝母,少用銀花、白芷,服用兩劑藥後,肝脈馬上退下,脾脈也立刻恢復正常。於是再服活命飲兩劑,膿瘡潰破腫脹消退,肝脈仍然弦緊。雖然毒邪已去,但胃氣又受到損傷。於是仍用前一個湯劑加上半夏、茯苓而痊癒。使用銀花、白芷,並不是為了治療瘡瘍,而是為了消除患者的疑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