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嶼樵客

《兒科醒》~ 總論第一

回本書目錄

總論第一

1. 總論第一

易曰。天地縕絪。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蓋人之生也。必稟天地之正氣以成形。藉陰陽之化育而賦命。而上古元氣渾龐。太和洋溢。八風正而寒暑調。六氣和而雨暘若。人情樸實。風俗貞純。是以上古之民。恆多壽而少病。即內經所謂上古之人。和於陰陽。明於術數。

白話文:

《易經》中說:「天地交織纏繞,萬物由此精純深厚。男女交合生殖,萬物由此繁生。」人出生,必定稟天地正氣以形成,藉陰陽之變化而賦予生命。上古時,元氣渾厚,太和洋溢,八風和正,寒暑適宜,六氣和順,雨暘調和。人們質樸真實,風俗貞靜純正。所以上古的人,通常壽命長,很少生病。這就是《內經》所說的「上古之人,和於陰陽,明於術數。」

起居有度。不妄作勞。春秋皆度百歲而去者是也。迨於後世。元氣漸薄。風俗煩偷。人情穿鑿。名利有不時之擾。嗜欲多無厭之求。是以近日之民。恆多病而少壽。即內經所謂中古之人。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未至半百而衰者是也。

白話文:

起居有規律,不胡亂勞累,春秋兩代都有人能活到一百多歲。到了後來,人的元氣漸漸虛弱,社會風氣浮躁,人心險惡,名利引誘不斷,嗜好慾望無止境。所以現在的人,通常多病短命。就像《內經》中說的,中古時代的人,以酒當水喝,胡作非為成了習慣,喝醉了回家,縱慾耗盡了精氣,揮霍了真氣。不知道保持充沛,適時控制精神,還沒到五十歲就衰老了。

夫以黃帝之時。即稱中古。迄今複數千年來。權其氣化。不更薄耶。是凡習兒醫者。須知今昔氣運不同。稟賦根荄愈薄。凡於小兒之病。更宜加意培植。保護元氣。不可妄用攻伐之劑。以貽人夭札之禍也。乃近日幼科。不明此理。動輒攻伐。而又絕其乳食。其呱呱者。口不能言。

白話文:

自黃帝時代起,人們就稱那時為中古。直到現在又過了好幾千年,權衡氣候變化,不日益趨向衰微嗎?因此凡學兒科醫生,都應該知道現在與過去的氣運不同,先天的根基愈來愈薄弱。凡是小兒疾病,更應注重培育,保護好元氣,不可胡亂使用攻伐的藥物,結果給人帶來夭折的禍害。可是現在的小兒科醫生,不明瞭這個道理。輕易就使用攻伐手段,而且斷絕了乳食的供應,那些哇哇啼哭的嬰孩,口不能言。

任醫冤殺。束手待斃。底於死亡。悲夫。此等惡習。不知始自何人。遂至相習成風。流禍無已。愚夫愚婦。溺於其說。至死不悟。為嬰兒之大患而惟揚屬為尤甚。籲可恨也。至若書稱若藥弗瞑眩。厥疾弗瘳。此蓋當時因事取譬之辭。非教人服藥務宜瞑眩也。其如愚人引為口實。

白話文:

乃一概投之以瞑眩。殊不思小兒向稱芽兒之義。夫所謂芽兒者。如草木之萌芽。其一點方生之氣甚微。栽培護養。惟恐不及。而堪加之以剝削之撓。施之以斧斤之利乎。此誠不可也。原夫易無妄九五爻辭云。無妄之疾。勿藥有喜。象曰。無妄之藥。不可試也。觀此則知聖人或亦有以鑑夫瞑眩之非。

因此一概用瞑眩之法來醫治小兒病,實在是不妥當的。人們不仔細想想,小兒猶如芽兒一般,所謂的芽兒,就好比草木萌芽那樣,只有一點點剛生長出來的氣息,非常微弱。人們小心翼翼地栽培護養小兒,唯恐照顧不周到,但卻能夠添加剝削的煩惱,施加斧斤的鋒利嗎?這實在是 不可以的。

《易經》有一句話說:「沒有妄念的疾病,不要用藥,反而會有喜事。從卦象看來,妄念的藥,不可試用。」由此可知,聖人也曾經認識到瞑眩之法的弊端。

故特示勿藥有喜之戒。而我夫子亦有未達不敢嘗之語。又張仲景先生傷寒論內。亦有勿藥為中工之訓。又張子和著儒門事親書。其中有語友人陳敬之云。小兒有病。不如勿用庸醫。但恐妻妾怪其不醫。宜用湯浸蒸餅令軟。丸作白丸。給其妻妾。以為真藥。服之以聽天命。最為上藥。

白話文:

因此特別指出不治病的人也會有的喜事。我夫子也有「不明確就不要去嘗試」的說法。另外在張仲景先生的「傷寒論」中,也有「不治病是醫生中等水平」的訓諭。另外張子和在《儒門事親書》中也有對友人陳敬之的教導,如果小孩生病了,不如不要找庸醫,只是擔心太太小妾會怪罪沒有醫治,可以用熱開水泡蒸饅頭,使其變軟,搓成白色的藥丸,給自己的太太小妾服用,讓她們以為是真藥,服用後聽天由命,是最好的藥方。

後丙戌歲。群兒病泄瀉。用藥者皆死。惟敬之守子和之戒。其兒雖病。得以無恙。以上所引。一為聖人之至訓。一為名醫之精論。載在簡冊。昭於日月。人第習而不察耳。夫以傷寒劇病。抑且可以勿藥。而況小兒氣血幾何。豈可委之以庸醫之手。試之以無妄之藥乎。此子和之所以教敬之之不服藥為愈也。

白話文:

丙戌年之後,許多小孩子都得了腹瀉,用藥治療的人全都死了。只有敬之遵守子和的告誡,他的孩子雖然得了病,卻平安無事。上面引述的兩種例子,一個是聖人的至高教誨,一個是名醫的精闢之論,記載在書籍上,昭然於日月。人們只是習慣了而不去深入思考罷了。既然傷寒這樣劇烈的疾病,抑且可以不用藥物治療,何況小孩子的氣血如此微弱,難道能交給庸醫和妄藥來治療嗎?這正是子和教導敬之不讓孩子服藥而能痊癒的原因。

僕承師訓。久憫於此。欲效忠告之良謀。用救方今之惡習。爰列若干門於後。以貽夫世之貴小兒而好服藥者。奉為金鑑云。

白話文:

我承襲了老師的教導,看到許多人常因服用藥物而導致不良後果,實在令人擔憂和不忍。因此,我想要效法老師的忠告,貢獻良策以拯救當今的惡習。我特別列出了幾個方面給大家分享。希望每個重視小孩而喜歡服用藥物者,作為金玉良言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