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寺僧

《寧坤秘籍》~ 下卷 (2)

回本書目錄

下卷 (2)

1. 下卷

仲貽胡公經驗廣育神方原序(系越水葉老人原傳)。

蓋人無子嗣,非僅絕繼述,而祖宗禋祀,即因以斬,不孝之罪,莫大於是。

予花甲已周,子嗣維艱,即或受孕,俱未成實,無神不求,無藥不服,而終無效驗。

意謂天數已定,人事固不可倖回也。

自此心灰絕望矣。

忽遇異人授以廣育之方,並可轉女成男。

依法試之,果得生男。

夫以垂暮之年,而獲意外之子,非仙方能若是其立效乎!切思良方奇驗,不當自秘,爰立願付梓以公世人,倘有艱於子嗣者,藥可以成孕,法可以成男。

依此行之,必獲麟兒之兆,豈曰小補之哉!

2. 山陰倪涵初治瘧奇效三方

瘧之為害,南人患之北人尤甚,弱者患之強者尤甚。

雖不致遽傷大命,然不治則發無已時,治之不得其道,則惡邪內伏,正氣日虛,久而久之遂不可藥。

予所定三方甚為平易。

無奇絕不入常山、草果等劫劑,且不必分陽瘧陰瘧,一日、二日、三日及非時瘧。

人無老幼,病無久近,此三方不用加減,唯按次第服之,無不應手而愈也。

第一方

廣陳皮(一錢) 陳半夏(薑汁煮透,一錢) 白茯苓(一錢) 威靈仙(一錢) 蒼朮(米泔水浸一日,切,炒淨,八分) 紫厚朴(薑汁拌炒,八分) 柴胡(八分) 青皮(六分) 檳榔(六分) 炙甘草(三分)

上咀片,如法炮製,加姜三片,井水、河水各一鍾,煎九分,飢時服,渣再煎服。

如頭痛加白芷一錢,此方平腸消痰,理氣除濕,有疏導開先之功。

受病輕者,二劑即愈,勿再藥可也。

若三劑後病勢雖減而不全愈,必用第二方,少則三劑,多則五劑而已。

第二方

何首烏(生用三錢) 廣陳皮(八分) 柴胡(八分) 白茯苓(八分) 黃芩(八分) 白朮(炒,一錢) 當歸(一錢) 威靈仙(一錢) 鱉甲(醋炙脆,研粉,二錢) 知母(二錢) 甘草(炙,三分)

上藥加姜三片,井水、河水各一鍾,煎八分,加無灰酒五分,再煎一滾,空心服。

二煎、三煎並服。

此方妙在補瀉互用,虛實得宜。

不用人參、黃耆。

屏云常山、草果平平無奇卻有神效,即極弱之人纏□□□病,十劑後立有起色,立奏萬全。

所云加減一二即不靈應者,正此方也。

第三方

人參(一錢) 黃耆(蜜炙,一錢二分) 當歸(一錢二分) 白朮(炒,一錢) 廣陳皮(八分) 甘草(炙,三分) 柴胡(八分) 升麻(四分,或加何首烏二錢) 知母(炒,一錢,或加青蒿子八分、麥芽一錢)

上藥加姜一片,棗一枚,水二鍾,煎八分,半飢時服,用三五劑元氣充實,永不發矣。

方雖有三,第二實為主方,既不刻削亦不峻補,功獨歸之其第三方,耑為有力者設貧家,安得有參,只多服第二方可也。

3. 微理妙論

古今治痢,皆曰熱則清之,寒則溫之,初起熱盛則下之,有表症則汗之,小便赤澀則分利之,此五者舉世信用如規矩準繩,不可易。

予謂五者惟清熱一法無忌,余則犯四大忌,不可用也,今詳於後。

一曰忌溫補

痢之為病由於濕熱蘊積,膠滯於腸胃中而發也。

宜清邪熱,導滯氣,行瘀血,其病即去。

若用參朮等溫補之藥,則熱愈熱,氣愈滯,而血亦凝,久之正氣虛,邪氣盛,不可療矣。

此投溫補之禍為最烈也。

一曰忌大下

痢因邪熱膠滯腸胃而成,與溝渠壅塞相似,惟用磨利疏通則愈。

若用承氣湯大下之,譬如欲清壅塞之渠,而注狂瀾之水,壅塞必不可去,無不岸崩堤塌矣。

治痢而大下之,膠滯必不可去,徒傷胃氣,損元氣而已。

正氣傷損,邪氣不可除,壯者猶可,弱者危矣。

一曰忌發汗

痢者頭痛目眩,身發寒熱者,此非外感,乃因毒熏蒸自內達外,雖有表症,實非表邪也。

若發汗則正氣既耗,邪氣益肆。

且風劑燥熱愈助熱邪,表虛於外,邪熾於內、鮮不斃矣。

一曰忌分利 利小便者,治水瀉之良法也。

以之治痢則大千矣。

痢因邪熱交滯,津液枯澀而成。

若用五苓等劑分利其水,則津液愈枯,而澀愈甚,遂至纏綿不己,則分利之為害也。

若清熱導滯,則痢自愈,而小便自清,又安用分利為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