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啟聖,汪啟賢

《動功按摩秘訣》~ 手訣 (1)

回本書目錄

手訣 (1)

1. 手訣

其手法不一,有於三關作法者。凡作法先掐心經,點勞宮。男推上三關,退寒加暖,屬熱。女反此推□□□□□於六作法者,凡作法先掐心經,點勞宮。男推□□□□熱加涼。女反此推上為涼也,有名「黃蜂出洞」者。

白話文:

行針的手法不盡相同,有的在三關上施針。施針前先掐按心經,點按勞宮穴。男病人針刺上三關,可以散寒溫熱,屬於溫熱療法。女病人則相反,針刺下三關,可以散熱清涼,屬於清涼療法。還有一種手法稱為「黃蜂出洞」。

凡□□熱作此法。先掐心經,次掐勞宮,先開三關,後以左右二大指從陰陽處起,一撮一上,至關中離坎上,掐穴發用之,有名「水裡撈月」。

白話文:

凡是治療熱症,可以用這個方法。

  1. 先掐按心經穴位。

  2. 再掐按勞宮穴。

  3. 先打開三關穴(中脘、關元、足三里)。

  4. 再用左右兩手的食指和大拇指,從陰陽交界處開始,交替向上一撮,一直到任脈和督脈相交的關元穴上,掐住穴位並施以發力,這個手法稱為「水裡撈月」。

凡大寒作此法。先清天河水,後五指皆跪,中指向前,四指隨後,右運勞宮,以涼吹之,退熱可用。若先取天河水,至勞左運,呵暖氣發汗,有名「鳳凰單展翹」。

白話文:

如果身體發冷,可以執行以下方法:

先準備乾淨的天河水。然後跪在地上,將五指握緊,中指向前伸,其他四指跟在後面。用右手掌心在勞宮穴(手掌心)上畫圈,並吹氣,可以退熱。

如果先準備好天河水,然後用左手掌心在勞宮穴上畫圈,吹熱氣發汗,這個方法稱為「鳳凰單展翹」。

凡濕熱作此法。用右手大指掐總筋,四指翻大指下,大指又起,又翻。如此至關中,五指取六掐之,有名「打馬過河」。

白話文:

凡是有濕熱問題時,使用以下方法:

用右手拇指掐住總筋(脊柱兩側的肌肉),四根手指翻到拇指下方,然後拇指再向上頂,再翻。這樣一直揉捏到關中穴(肚臍上方正中八寸),然後用五根手指進行六次掐捏,稱為「打馬過河」。

凡濕寒作此法。右運勞宮畢,曲指向上彈內關陽池間使,天邊生涼,退熱用之,有名「飛經走氣」。

凡氣滯作此法。是運五經,後五指門張,一讓作關中,用手打拍,乃氣行也。又法:以一手推心經至橫紋住,以一手揉氣關,竅通也,有名「按弦擦磨」者。

白話文:

凡是氣血不通滯留時,可以使用這種方法。依照五行經絡的順序,按壓手部的五指穴位後,伸展開手指,將手指併攏形成一個圓形,用另一隻手輕拍,這樣可以促進氣血運行。另外一種方法是:用一隻手推按心經(手少陰心經)至橫紋處,用另一隻手揉按氣關穴,穴位通暢後,就有了「按弦擦磨」的效果。

凡化痰作此法。先運八卦,後開指擦病人手,關上一擦,關中一擦,關下一擦,拿病人手,輕輕慢慢而搖,有名「天門入虎口」。

白話文:

凡是化痰,就用這個方法。

首先,轉動八卦掌,然後用手指揉搓病人的手,在關節上揉搓三次,輕輕地、慢慢地搖晃病人的手,這叫做「天門入虎口」。

凡清脾作此法。用右手大指掐兒虎口,中指掐位天門,食指掐住總會,以左五指聚住揉鬥肘,輕輕慢慢搖,生氣、順氣也。又法:自乾宮經坎。艮入虎口按之,有名「猿猴摘果」。

白話文:

清脾的方法:

用右手大拇指掐住虎口,中指掐住天門穴,食指掐住總會穴。用左手五指聚攏,按揉肘部,輕輕緩慢地搖動,促進氣血運行。

另一種方法:

從乾宮經坎宮,在艮位按壓虎口,稱為「猿猴摘果」。

凡消食作此法。以兩手攝兒螺螄上皮摘之,有名「赤鳳搖頭」。

凡治驚作此法。以兩手捉兒頭搖之,其處在耳前少上,有名「二龍戲珠」。

凡驚吊眼作此法。以兩手攝兒兩耳輪戲之,如初受驚眼不弔,兩邊輕重如一;如眼上則下重,下則上重,有名「丹鳳搖頭」。

白話文:

對於神經驚嚇而出現斜視的情況,使用這種方法治療。用雙手抓住孩子的耳朵,輕輕地交替前後晃動。如果一開始受到驚嚇而眼睛斜視,兩邊耳輪的重量感覺是一樣的;如果眼睛往上斜,則下方的耳輪較重;如果眼睛往下斜,則上方的耳輪較重。這種方法稱為「丹鳳搖頭」。

凡治作此法。以一手掐勞宮,一手掐心經搖之,有名「黃蜂入洞」。

凡去風寒作此法。曲小兒小指,揉小兒勞宮,有名「鳳凰鼓翹」。

凡黃腫,掐精靈二穴前後搖之,有名「燕遊飛」。

凡黃腫作此法。以大指自脾土外邊推去,經三關、六府、天門、勞宮邊,還上脾土,有名「運水入土」。

凡脾土虛弱作此法。以一手從腎經推去,經兌、乾、坎、艮至脾土按之,脾胃火旺,水火不能兼濟用此法,有名「運土入水」。

白話文:

對於脾胃虛弱的人,可以使用這個方法。用一隻手從腎經推過去,經過兌、乾、坎、艮,到達脾胃,按壓脾胃。如果脾胃火旺,水火無法同時兼顧,可以使用這個方法,稱之為「運土入水」。

凡腎水頻數,照前法反回是也,亦可治小便赤澀,名「老漢扳繒」。

凡痞塊,無論新久、大小,以一手托兒𦙒肘運轉,男左轉,女右轉,再以一手捉手搖動,有名「運勞宮」是也。乃曲中指運兒勞宮也,右運涼,左運肝,有名「運八卦」。以大指運之,男左女右,開胸化痰,有名「運五經」。又以大指往來擦五經紋,能動五臟六腑之氣,有名「推四橫紋」。

白話文:

所有硬塊,無論是新長的還是陳舊的、大塊還是小塊,用一隻手托住孩子的肘部然後畫圈揉動,男性向左轉,女性向右轉。再用另一隻手抓住手部搖晃,這個手法叫做「運勞宮」。用彎曲的中指在勞宮穴上畫圈,右轉降火,左轉疏肝,這個手法叫做「運八卦」。用拇指推動,男性向左,女性向右,可以開胸化痰,這個手法叫做「運五經」。還可以用拇指來回擦拭五經的紋路,可以促進五臟六腑的氣血運行,這個手法叫做「推四橫紋」。

以大指往來推四橫紋,能治上下氣。氣喘腹痛可用,名「分陰陽」。曲兒拳,於手背上四指節,從中往兩下分之,分利氣血,有名「和陰陽」。從兩合之理氣血用,有名「天河水」。推之自上而下也,輕按住間使,退天河水也。

白話文:

用拇指反覆推四條橫紋,可以治療上氣和下氣。氣喘和腹痛可以用,稱為「分陰陽」。

曲兒拳,在大拇指背上四個指節,從中間分成上下兩半,可以疏通氣血,稱為「和陰陽」。

按照兩方的道理,氣血就會得到運用,稱為「天河水」。推的時候從上往下,輕輕按住中間,可以退天河水。

有掐手面者,一掐心經,二掐勞宮,推上為熱,諸臟有疾引孔間竅。又一掐肺經,二掐離宮,離上缺,乾上正中間輕,兩起上處重,治肺家嗽。又一掐大腸側,推到虎口,推上為補,小兒泄瀉退下主泄瀉也。又一掐腎經,二掐小橫紋、退六府,治小兒便赤澀滯。又一掐脾土,曲肘左轉為補,直指推之為瀉,治兒虛弱之症,乳食少進。

白話文:

有掐捏手面的人,可以透過以下步驟來治療疾病:

  1. 掐捏心經:
  • 掐捏中指第一節。
  • 感覺發熱,表示內臟有疾病,會導致孔竅異常。
  1. 掐捏肺經:
  • 掐捏拇指第一節。
  • 掐捏時離宮(拇指根部)有凹陷,乾宮(食指根部)中間發輕,兩端發重。
  • 用於治療肺部咳嗽。
  1. 掐捏大腸側:
  • 掐捏手掌外側的大腸經之路。
  • 向虎口推,有補益作用。
  • 對於小兒腹瀉,可退下泄瀉症狀。
  1. 掐捏腎經:
  • 掐捏小橫紋(手腕橫紋近拇指側)。
  • 用於排出六腑中的廢物,治療小兒小便赤澀不通。
  1. 掐捏脾土:
  • 屈肘後,用左手指輕輕往左轉動,有補益作用。
  • 直指推之,有瀉下作用。
  • 用於治療小兒虛弱,乳食攝入少。

又一掐腎水下節,二掐腎水大橫紋,退六府為涼,退潮。又一掐總筋,清天河水,退熱,又一掐小天心,治天吊驚風,又能生腎水。又一推𦙀門,治小兒氣促、氣攻。此掐手面九法也。

白話文:

再推掐腎水下節部位,再推掐腎水大橫紋部位,會讓六腑退熱,像退潮一樣。再推掐總筋,使天河水清澈,退燒。再推掐小天心,可以治療驚風、天吊,還能生腎水。再推壓𦙀門穴,可以治療小兒氣喘、氣往上衝。這些就是推掐手面的九種手法。

有掐手背者,一掐威靈穴,專治急驚風。又一掐扇門,兒已死掐此穴,如有聲尚可治,無聲難治。又一掐兩扇門,治小兒急驚、口眼歪斜。左向右重,右向左輕。又治熱不退,汗不來。又一掐精靈穴,治痰湧氣促、氣急不退。又一掐二人上馬穴,治小兒便赤澀,清熱補腎水。

白話文:

有使用掐捏手背的方法:

  • 掐捏威靈穴,專門治療急驚風。
  • 掐捏扇門穴,如果孩子已經死了掐這個穴位,如果還有聲音可以治救,沒聲音就難治了。
  • 掐捏兩扇門穴,治療小兒急驚風、口眼歪斜。往左掐力道重,往右掐力道輕。另外,還能治療發燒不退、出汗不出。
  • 掐捏精靈穴,治療痰液湧上、氣喘、氣急不退。
  • 掐捏二人上馬穴,治療小兒小便赤澀、清熱補腎水。

又一掐後谿穴,推上為清,推下為補,小便赤能清,腎精虧能補。又一掐外勞宮,治糞白不變、五穀不消、肚疼泄瀉。內外齊掐,止瘧疾。又一掐陽池穴,治風痰之症。又一掐一窩風,治小兒久病腹痛或慢驚。又一掐五指節,治小兒被嚇,掐之可蘇人事不省。又一掐龜尾穴並揉臍,治小兒水瀉、痢疾。

白話文:

掐後谿穴

  • 往後推可以清熱瀉火。
  • 往前推可以補腎益精。
  • 小便發赤時可以清熱。
  • 腎精虛虧時可以補腎。

掐外勞宮穴

  • 治癒大便顏色白且不變、穀物不消化、腹痛腹瀉等症狀。
  • 內外勞宮穴同時掐,可以治療瘧疾。

掐陽池穴

  • 治療風痰之症。

掐一窩風穴

  • 治療小兒久病腹痛或驚嚇過度。

掐五指節

  • 治療小兒受驚嚇後暈倒,掐此穴可使其清醒。

掐龜尾穴並揉臍

  • 治療小兒腹瀉、痢疾。

又治烏沙脹臍風、盤腸急慢等驚之症。(揉臍法:以左手大指按小兒臍下丹田,以右手大指周迴擦摩之)。又一掐𦙒肘下曲筋池上總筋,治急驚風。此掐手背十二穴也。

白話文:

還可以治療烏沙脹臍風、盤腸絞痛等驚嚇引起的疾病。(揉臍法:用左手大拇指按壓嬰兒臍下丹田,用右手大拇指繞臍周圍旋轉揉摩。)再者,掐壓肘部下方曲筋池上的總筋,可以治療急驚風。這是掐壓手背十二個穴位的做法。

又有止小兒吐瀉者,又於橫門刮至中指尖掐之,治吐瀉,主一節處掐。又法:在於𦙀門推上橫紋,橫紋推至中指尖止掐,又中指一節上推至橫紋,橫紋推至𦙀門掐,止吐。又法:提手背四指內頂橫紋,還上掐,止吐。又手背刮至中指一節處掐,主瀉。中指尖第一外節掐,止瀉。

白話文:

還有用於治療小兒嘔吐腹瀉的方法,在橫紋處刮至中指尖並掐住,治療嘔吐腹瀉,以一節處掐住為主。

還有方法:在橫紋處由上往下推,推至中指尖處掐住,再從中指一節處往上推至橫紋,推至橫紋處掐住,可止吐。

還有方法:用手背四指的內側頂住橫紋,再往上掐,可止吐。

此外,在手背刮至中指一節處掐住,可治療腹瀉。在中指尖的第一個外節處掐住,可止瀉。

橫紋推向𦙀門,主止瀉。𦙀門推向橫紋,主止瀉。退外脾,瀉法;推外脾,補虛止瀉。如被水驚,𦙀門大冷;如被風驚,𦙀門大熱;如被驚嚇,又熱又跳,先探五指,要辨冷熱,如瀉黃尿熱,如瀉青尿冷。此行吐瀉、止吐瀉諸法也。

白話文:

**橫紋推向𦙀門,**主要是止瀉。

𦙀門推向橫紋, 也能止瀉。

退外脾, 是瀉下的方法;

推外脾, 是補虛止瀉的方法。

如果受到水氣驚嚇,𦙀門會很冷;

如果受到風氣驚嚇,𦙀門會很熱;

如果受到其他驚嚇,𦙀門又熱又跳動,這時先用五指探查,辨別冷熱。

比如瀉出黃色的尿液,說明是熱證;

瀉出青色的尿液,說明是冷證。

以上是關於吐瀉、止吐瀉的各種療法。

又有掐手六經者,皆從大指邊向里數也。第一赤筋,乃浮陽屬火,以應心與腸,主霍亂,外通舌;反則燥熱,卻向乾位掐之,則陽自然散也。又於橫門下本筋掐之,下五筋仿此。第二青筋,乃陽屬木,以應肝、膽,主濕和外通兩目;反則赤澀多汗,卻向坎掐之;兩目則自然明也。

白話文:

還有人會掐手上的六條經脈,都是從大拇指旁往裡數。第一條是赤色的筋,這是浮陽屬火,與心和腸相應,主治霍亂,外部貫通舌頭;如果出現相反的情況,即燥熱,就往乾位掐,這樣陽氣自然會散去。又從橫門下方掐這條筋,下面的五條筋也仿照這個方法。第二條是青色的筋,這是陽屬木,與肝和膽相應,主治濕氣和外部貫通雙眼;如果出現相反的情況,即眼睛赤紅乾澀,多汗,就往坎位掐;這樣雙眼自然就會明亮。

第三總筋,居中屬土,總五行以應脾胃,主溫暖,外通四大𦙀門;反則主腸鳴、霍亂吐瀉、痢症,卻向中界掐之,則四肢舒暢也。第四筋赤淡黃筋,居中,分界火土,兼修以應三焦,主半寒半熱,外通四大𦙀門,周流一身;反則主壅塞之症,卻向中宮掐之,則元氣周流,通壅塞之患也。

白話文:

第三條總筋,位於身體的中間,屬土,統領五行,與脾胃相應,主掌溫暖,與四肢的關節相通;反之,則會導致腸鳴、霍亂、嘔吐、腹瀉、痢疾,在身體的中央掐捏這條筋脈,四肢就會舒暢。

第四條筋為赤淡黃筋,位於身體的中央,分界火土,又兼顧三焦,主掌半寒半熱,與四肢的關節相通,周流全身;反之,則會導致壅塞之症,在身體的中央掐捏這條筋脈,則元氣會周流,暢通壅塞的疾病。

第五白筋,乃濁陰屬金,以應肺與大腸,主微涼,外通兩鼻孔;反則膈胃脹滿、腦昏生痰,卻在界後掐之。第六黑筋,乃重濁純陰,以左腎與膀胱經,主冷氣,外通兩耳;反則尫羸、昏沉,卻於坎位掐之。此六筋掐法也。內熱外寒掐浮筋,作痛掐陽筋即出汗,諸驚風掐總筋,作寒掐心經筋即轉寒作熱,掐陰筋轉內熱,外寒掐腎經即止。此六筋掐法,修之於斯也。

白話文:

第五白筋: 濁陰性質,屬金,對應肺和大腸,主微涼,外通兩鼻孔;失衡時會導致膈胃脹滿、腦昏生痰,可以在界後掐它。

第六黑筋: 重濁純陰性質,對應左腎和膀胱經,主冷氣,外通兩耳;失衡時會導致體弱、昏沉,可以在坎位掐它。

六筋掐法: 內熱外寒掐浮筋,疼痛時掐陽筋則出汗,驚風掐總筋,寒時掐心經筋則轉寒為熱,掐陰筋則轉內熱,外寒掐腎經則停止。

六筋掐法應用: 修煉至此,可以運用掐法治療各種疾病。

又有掐足法:凡男左手右足,女右手左足。掐大敦穴,治小兒厲爪驚;本穴掐之,就揉解谿穴,治小兒內吊驚,往後仰;本穴掐之,就揉中臁穴,治小兒驚來;掐之就揉湧泉穴,以治小兒吐瀉。本穴掐左轉揉,吐即止;右轉揉,瀉即止。左轉不揉,瀉;右轉不揉,吐。男依此,女反此。

白話文:

另外還有掐腳的方法:男的掐左手配右腳,女的掐右手配左腳。

  • 掐大敦穴,治療小兒厲爪驚風;掐這個穴位後,接著揉解谿穴,治療小兒內吊驚風,頭往後仰;掐這個穴位後,接著揉中臁穴,治療小兒驚嚇抽搐。
  • 掐湧泉穴,接著揉,治療小兒嘔吐腹瀉。掐這個穴位,左轉揉,嘔吐就能止住;右轉揉,腹瀉就能止住。左轉不揉,會腹瀉;右轉不揉,會嘔吐。男的按照這樣做,女的相反。

僕參穴治小兒腳掣跳,口咬。本穴就揉左轉治吐,右轉治瀉。又驚又吐又瀉,掐此穴及足中指有效。豕山穴治小兒氣吼;本穴掐,就揉委中穴,兒望撲掐此。

白話文:

我用「僕參穴」來治療小兒腳部抽搐和口吐白沫。這個穴位揉捏左邊可以治療嘔吐,右邊可以治療腹瀉。如果又驚嚇又嘔吐又腹瀉,壓住這個穴位和腳的中指會有效。

「豕山穴」用於治療小兒氣喘;掐住這個穴位,同時揉捏「委中穴」,孩子會抬起頭看向掐那個穴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