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念祖

《金匱方歌括》~ 卷五 (8)

回本書目錄

卷五 (8)

1. 文蛤湯

治吐後渴欲得水而貪飲者。此湯主之。兼主微風脈緊頭痛。

文蛤石膏(各五兩。),麻黃甘草生薑(各三兩。),杏仁(五十粒。),大棗(十二枚。)

白話文:

  • 文蛤、石膏(各500公克)

  • 麻黃、甘草、生薑(各300公克)

  • 杏仁(50粒)

  • 大棗(12個)

上七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溫服一升。汗出即愈。

歌曰,吐而貪飲證宜詳。文蛤石膏五兩量。十二棗枚杏五十。麻甘三兩等生薑。

元犀按。水雖隨吐而去。而熱不與水俱去。故貪飲不休。與思水者不同。方中麻黃與石膏並用。能深入伏熱之中。頃刻透出於外。從汗而解。熱解則渴亦解。故不用止渴之品。並主微風脈緊頭痛者。以風為陽邪。得此涼散之劑而恰對也。

白話文:

元犀按。水雖然隨著嘔吐而排出,但熱量沒有和水一起排出。所以才會貪婪地不停地喝水,這和想念水的人不同。方劑中麻黃與石膏同時使用,能夠深入體內隱藏的熱毒之中,頃刻之間就將熱毒通過汗液排出體外。熱毒排出之後,口渴的症狀也就解除了。因此不用再額外使用止渴的藥物。並且方劑還可以治療輕微的風熱感冒、脈搏緊、頭痛的症狀。因為風是陽邪,所以使用這種涼散的藥物是恰當的。

2. 半夏乾薑散

治乾嘔吐逆。吐涎沫者。此散主之。

半夏乾薑(各等分。)

上二味。杵為散。取方寸匕。漿水一升半。煮取七合。頓服之。

歌曰,吐而乾嘔沫涎多。(惟不胸滿不頭痛。與吳茱萸湯證不同。以虛有微甚。邪有高下之別也。)胃腑(不責於厥陰。專責於陽明。)虛寒氣不和。姜夏等(分)磨漿水煮。數方(小半夏湯生薑半夏湯。)相類頗分科。(漿水甘酸。能調中引氣止嘔噦。)

白話文:

古文:吐而乾嘔,沫涎多。(但胸不滿,頭不痛。跟吳茱萸湯症狀不同,是因虛證輕重不同,邪氣深淺不同所致。)胃腑(不責怪厥陰經,專責怪陽明經。)虛寒,氣不和。將生薑、夏枯草等藥研磨成粉,用漿水煮。這些方劑(如小半夏湯、生薑半夏湯)相類似,分科不同。(漿水甘酸,能調理腸胃,引導氣機,止嘔吐。)

嘔吐並乾嘔,而且流出的泡沫口水多。(但胸不滿,頭不痛,與吳茱萸湯症狀不同,是因虛證輕重不同,邪氣深淺不同所致。)胃腸(不責怪厥陰經,專責怪陽明經。)虛寒,氣不和。將生薑、夏枯草等藥研磨成粉,用漿水煮。這些方劑(如小半夏湯、生薑半夏湯)相類似,分科不同。(漿水甘酸,能調理腸胃,引導氣機,止嘔吐。)

3. 生薑半夏湯

治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嘔不嘔。似噦不噦。徹心中憒憒無奈者。此湯主之。

半夏(半升。),生薑(汁。一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內生薑汁。煮取一升半。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嘔止。停後服。

歌曰,嘔噦都非喘又非。(似嘔之狀不似嘔之有物。似噦之有聲不似噦之連聲。似喘之氣逆不似喘之氣急。)徹心憒憒莫從違。(懊憹之甚。無可奈何。皆飲邪與寒邪摶結於胸。)一升薑汁半升夏。分煮同煎妙入微。

白話文:

歌謠說,嘔吐和咳逆都不屬於喘症。(類似嘔吐的症狀但沒有像嘔吐那樣的嘔吐物。類似咳逆的,有咳嗽的聲音但不像咳逆那樣連續不斷地咳嗽。類似喘症的,有氣逆的症狀但不像喘症那樣氣急。)(病情)徹心疼痛,再怎麼反抗也無法違逆。(病情)十分懊惱和痛苦,無可奈何。都是飲邪與寒邪在胸中團結所致。)一方用薑汁一升,另一方用夏枯草半升,分開煎煮,然後一起煎熬,妙法細膩地滲透到極微小的部分。

(參),與吳茱萸之降濁。乾薑之溫中不同。蓋彼乃虛寒上逆。此乃客邪搏飲也。方即小半夏湯。不用姜而用汁者。以降逆之力少。散結之力多也。

白話文:

(人參)和吳茱萸的降濁,和乾薑的溫中作用不同。乾薑是針對虛寒上逆的作用,人參和吳茱萸是針對客邪搏飲引起的症狀。所以方劑中使用小半夏湯,不用乾薑,而是用紫蘇汁,因為它能較少地減弱逆氣,同時較大地散結。

4. 橘皮湯

治乾嘔噦。若手足厥者。此湯主之。

橘皮(四兩。),生薑(半斤。)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下咽即愈。

歌曰,噦而乾嘔厥相隨。氣逆於胸阻四肢。(乾嘔非胃反。厥非無陽。乃氣逆於胸不行於四末故也。)初病氣虛一服驗。生薑八兩四陳皮

白話文:

歌訣中說:嘔吐感伴隨著乾嘔,氣逆於胸導致四肢阻滯。(乾嘔並非胃反,厥不代表沒有陽氣,而是氣逆於胸無法到達四肢末端。)初發疾病時氣虛,服用一方藥即可見效。生薑八兩配四兩陳皮。

元犀按。金匱論噦。與方書不同。專指呃逆而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