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時進

《一見能醫》~ 卷之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1)

1. 主運

天氣始於甲,地氣始於子,天地相合則為甲子。故甲子者,干支之始也。天氣終於癸,地氣終於亥,天地相合則為癸亥。故癸亥者,干支之末也。陰陽相間,剛柔相須,是以甲子之後,乙丑繼之;壬戌之後,癸亥繼之。三十年為一紀,六十年為一周。有主運焉,有客運焉;有主氣焉,有客氣焉。

主運主氣,萬載而不易,客運客氣,每歲而迭遷。自天干兄弟次序言之,甲乙東方木也,丙丁南方火也,戊己中央土也,庚辛西方金也,壬癸北方水也。故木為初之運,火為第二運,土為第三運,金為第四運,水為第五運。此主運也。

詩曰

大寒木運始行初,清明前三火運居,

芒種後十土運是,立秋後六金運推,

立冬後九水運伏,周而復始萬年好。

2. 客運

自其夫婦之配言之,甲與己合而化土,乙與庚合而化金,丙與辛合而化水,丁與壬合而化木,戊與癸合而化火。故甲己之歲,土運統之;乙庚之歲,金運統之;丙辛之歲,水運統之;丁壬之歲,木運統之;戊癸之歲,火運統之。此客運也。

詩曰

甲己化土乙庚金,丁壬之歲木成林,

丙辛化水戊癸火,逐年客運細推尋。

甲己之歲,正月建丙寅,丙火生土,故為土運,餘四運仿此。

假如甲己年,甲為土運,初之運,即土也。(天之五運於以明)土生金,二之運,即金也。金生水,三之運,即水也。水生木,四運之,即木也。木生火,五之運,即火也。每一運各主七十二日零五刻,此天干在上為陽,所以主乎運也。

3. 主氣

又以地支循環次序言之,寅卯屬春,術也;己午屬夏,火也;辰戌丑未屬四季,土也;申酉屬秋,金也;(六氣於以明)亥子屬冬,水也。故風為初之氣,火為二之氣,暑為三之氣,濕為四之氣,燥為五之氣,寒為終之氣。此主氣也。

詩曰

大寒厥陰氣之初,春分君火二之隅,

小滿少陽分三氣,大暑太陰四相呼,

秋分陽明五位是,小雪太陽六之餘。

4. 客氣

自其對衝之定位言之,子對午而為少陰君火,醜對未而為太陰濕土,寅對申而為少陽相火,卯對酉而為陽明燥金,辰對戌而為太陽寒水,巳對亥而為厥陰風木。故子午之歲,君火主之;丑未之歲,濕土主之;寅申之歲,相火主之;卯酉之歲,燥金主之;辰戌之歲,寒水主之;巳亥之歲,風木主之。此客氣也。

詩曰

子午少陰君火天,陽明燥金應在泉,

丑未太陰濕土上,太陽寒水雨綿綿,

寅申少陽相火旺,厥陰風木地中聯,

卯酉卻與子午友,辰戌巳亥例皆然。

5. 司天

少(陽),陽(明),太(陽),厥(陰),厥少太是陰,少陽太是陽

指,太(陰),少(陰),上為司天,下為在泉

掌,少(陰),太(陰),右左為間氣

圖,厥(陰),太(陽),陽(明),少(陽)

主歲者為司天,位當三之氣。司天之下相對者,為在泉,位當終之氣。司天之左,為天之左間。司天之右,為天之右間。在泉之左,為地之左間。在泉之右,為地之右間。(順行)

客運之行也,甲丙戊庚壬五陽干為太過,太寒前十三日交名先天。乙丁己辛癸五陰乾為不及,大寒後十三日交名後天。平氣之年,大寒日交名齊天。

正司化,令之實,對司化

正化,寅午未酉戌亥。

對化,子醜卯辰巳申。

疊見曰盛者,病。相剋曰衰者,病。

以子臨父,曰不當位者,病。

以父臨子,曰相得,謂平氣。

客勝主則從,主勝客則逆。

司天管上半年。

在泉管下半年。

天符(歲運與司天相合,故曰天符。)如丁巳年(丁壬化木,木運。巳亥之年,厥陰風木司天。)

歲值(運氣與地支年辰相值,故曰值歲。)如丁卯年(丁壬化木,木運。地支寅卯為木。)

三合(司天運氣地支,三者俱會,故曰三合。)如己丑年(甲己化土,土運。丑未年太陰濕土司天,地支丑年屬土。)

五天歌

木蒼危室柳鬼宿,火丹牛女壁奎旁,

土黅心尾軫角度,金素亢氐昂畢前,

水玄張翌婁胃是,下為運氣上經天。

三氣歌

敷和發生委和木,升明赫曦伏明火,審平堅成從革金,備化敦阜卑監土,

靜順流衍涸流水,平氣太過不及數,

甲太宮,乙少商,丙太羽,丁少角,戊太徵

己少宮,庚太商,辛少羽,壬太角,癸少徵

甲丙戊庚壬為陽屬太,太者為有餘;

乙丁己辛癸為陰屬少,少者為不及。

南北政

甲己土運為南政,蓋土居中央,君遵南面而行,乙庚、丙辛、丁壬、戊癸四運為北政,以臣事之,而北面受令所別也。

南政子午兩寸沉,丑未、己亥左右尋(左右寸),

卯酉兩尺寅申左左尺,辰戌右尺真分明,

北政陽明卯酉沉兩寸,太陽(辰戌)少陽(寅申)左寸應,

少陰子午兩尺厥陰(己亥)左(左尺),太陰(丑未)右尺何須問。

十二經手足所屬

心手少陰包厥陰,太陰屬肺手之經,

小腸太陽三焦少,大腸卻是手陽明,

腎足少陰肝足厥,太陰脾土就中分,

太陽膀胱少陽膽,陽明屬胃足經行。

十二經氣血多少

心腎三焦膽肺脾,氣多血少是根基;

小腸膀胱肝包絡,血多氣少定無疑;

惟有陽明大腸胃,氣血俱多兩不虧。

十二經絡本旨

中焦肺脈起之中,出手大指之端沖;

大腸即手起次指,上行環口交鼻里;

胃經源又下鼻交,出足大指之端饒;

脾脈就足指端上,注於心中少陰向;

心經中之入掌循,手內端出小指行;

小腸從手小指起,上斜絡於目內眥;

膀胱經就目內生,至足小指外側窮;

腎脈動於小指下,起注胸中過腹胯;

心包出處又屬胸,循手小指次指終;

三焦向手次指側,環走耳前目銳息;

膽家接生目銳傍,走足大指三毛間;

足肝就起三毛際,注入胸中循不已。

十二經形象輕重

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其形四垂,附著於眷之第三柱,中有二十四空,行列分布,以行諸藏之氣,為藏之長,為心之蓋。是經常多氣少血。其合皮也,其榮毛也,開竅於鼻。《難經》曰:肺重三斤三兩,六葉兩耳,主藏魄,肺管九節。

大腸者,傳導之官,變化出焉。迴腸當臍,左十六曲大四寸,徑一寸,寸之少半長一尺二寸,受谷一斗,水七升半。廣腸傳脊以受迴腸,乃出滓穢之路,大八寸,徑二寸寸之大半,長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是經多氣多血。

《難經》曰:大腸重二斤十二兩,肛門重十二兩,大腸上口,即小腸下口。

胃者,水穀氣血之海也。胃大一尺五寸,徑五寸,長二尺六寸,橫屈受水穀三斗五升。其中之谷,常留二斗,水一斗五升而滿。是經多氣多血。《難經》曰:胃重二斤一兩,胃之上口,名曰賁門,飲食之精氣,從此上輸於脾肺,宣播於諸脈。胃之下口,即小腸上口,名曰幽門。

脾者,倉廩之官,五味出也。形如刀鐮,與胃同膜,而附其上之左,俞當十一柱下,聞聲則動,動則磨胃而主運化。其合肉也,其榮唇也,開竅於口。是經常多氣少血。《難經》曰:脾重二斤三兩,廣扁。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居肺管之下,膈膜之上,附著脊之第五柱。是經常多氣少血。其合脈也,其榮色也,開竅於耳,又曰舌。《難經》曰:心重十二兩,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

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腸後附於脊,前附於臍上,左回疊積十六曲,大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長二丈二尺,受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小腸上口,在臍上二寸近脊,水穀由此而入,腹下一寸,外附於臍,為水分穴,當小腸下口。至是而泌別清濁,水液滲入膀胱,滓穢流入大腸。

是經常多血少氣。《難經》曰:小腸重二斤十兩,小腸上口,即胃之下口,小腸下口,即大腸上口,名曰闌門。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焉。膀胱當十九柱,居腎之下,大腸之前,有下口,無上口。當臍上一寸,水分穴處,為小腸下口,乃膀胱之際,水液由此別,迴腸隨氣泌滲而入,其出其入,皆由氣化。入氣不化,則水歸大腸而為泄瀉;出氣不化則秘塞下竅而為癃腫。

後世諸書,有言其有上口,無下口;有言上下俱有口者,皆非。是經常多血少氣。《難經》曰:膀胱重九兩二錢,縱廣九寸,盛溺九升九合,口廣二寸半,下聯前陰,溺之所出。

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腎附於脊之十四柱下。是經常少血多氣。其合骨也,其榮發也,開竅於二陰。《難經》曰:腎有兩枚,重一斤二兩,主藏相與志。又曰:腎者,精神之舍,性命之根。

心包一臟,《難經》言其無形,滑伯仁曰:心包一名手心主。以藏象校之,在心下橫膜之上,堅膜之下,其與橫膜相黏,而橫脂里者心也。脂漫之外,有細筋膜如絲,與心肺相連者,心包也。此說為是,凡言無形者非。

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是經常少血多氣。三焦者,統上、中、下而言,故曰三,切近於臟腑,故曰焦。

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難經》曰:膽在肝之短葉間,重三兩三銖,長二寸,盛精汁三合。是經常多血少氣,主藏而不泄。

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肝居膈下,上著脊之九柱下,是經常多血少氣。其合筋也,其榮爪也。主藏魂,開竅於目,其繫上絡心肺,下亦無竅。《難經》曰:肝重二斤四兩,左三葉,右四葉,凡七葉。又曰:肝生於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