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毅

《醫方集宜》~ 卷之十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 (1)

1. 瘡科總論

夫癰疽瘡癤者,皆緣氣血不和,喜怒不時,飲食不節,寒暑不調,使五臟六腑之氣怫鬱於內,以致陰陽乖錯,氣血凝滯而發也。夫癰疽之疾,多生於膏粱富貴之人,以其平昔所食肥膩炙爆,安生不勞,嗜欲無節,以致虛邪熱毒內攻,煎熬氣血而成也。癰者壅也,大而高起,屬乎陽六腑之氣所生也。

白話文:

那些大膿包、毒瘡和腫瘤,都是因為氣血不調和,時常生氣發怒,飲食沒有節制,不注意保暖與散熱,導致五臟六腑的氣鬱結在體內,造成陰陽不平衡,氣血凝固而發作的。這種瘡疽之疾,大多發生在富貴人家,因為他們平時吃得太油膩豐盛,又安逸不勞動,嗜好無度,導致虛弱邪熱在體內發作,煎熬氣血而形成。癰是壅塞的意思,它腫得很大很高,屬於陽六腑之氣造成的。

其脈浮數。疽者濕也,平而內發,屬乎陰五臟之氣所成也。其脈沉數。瘡者其總名也。癤者有頭小瘡也。經云:「諸痛癢瘡皆屬心火。」蓋心主血而行氣,若氣血凝滯,挾心火之熱而生癰疽之類也。夫癰發於六腑,若燎原之火,外潰肌肉。疽生於五臟,沉澀難療,若陶室之燧,內消骨髓。

白話文:

脈搏浮而快。疽是一種濕熱型的疾病,由體內的陰寒之氣所導致,發病時病竈平坦,向內發展。脈搏沉而快。瘡是一種類型的總稱。癤是一種中心部位較小型的瘡。經典著作中記載:「各種疼痛、瘙癢和瘡都與心火有關。」這是因為心主導血液運行氣血,如果氣血凝滯,就會攜帶心火之熱,產生癰疽等疾病。癰發於六腑,就像燎原之火,會向外潰爛肌肉。疽發於五臟,沉滯難治,就像陶爐中的火,會向內灼傷骨髓。

癰則易療而難瘥,疽則難療而易痊。諸瘡之中,惟背疽疔瘡最為急症。其次莫如腦疽、腸癰、喉癰之類,亦其急者也。至若瘰癧、懸癰、痔漏諸瘡,其症可緩而治也。又有疥癬、臁瘡、風疳之類,其輕重緩急,自有不同也。凡人年四十以上,頭項、鬢頤、背膂、腰脅,或筋骨之上,所視不見之處,稍有瘡癤,便不可輕易待之。若怠慢以為常疾,每見從微至著,喪命者多矣。

白話文:

癰容易治療但不容易痊癒,疽則難以治療但容易痊癒。所有瘡症之中,背部長癰疽最為緊急。其次是腦疽、腸癰、喉癰等,這些也是急症。至於瘰癧、懸癰、痔漏等瘡症,症狀可以緩慢地治療。還有疥癬、臁瘡、風疳等,其輕重緩急有所不同。凡是四十歲以上的人,如果在頭部、耳後、背部、腰部或筋骨上記,看不見的地方稍有瘡癤,就不可以輕視。如果怠慢地以為是普通疾病,常常會看到從輕微症狀逐漸轉為嚴重,導致死亡的人很多了。

須宜急速治之,庶幾得救。凡瘡未破,毒攻臟腑,一毫熱藥斷不可用。若已破潰,臟腑既虧,飲食不進,一毫冷藥亦不可用。此先後次第之要訣也。夫瘡有五善七惡,不可不辨。以上所論大綱,其諸症候治法,別論於後。

白話文:

需要迅速治療,這樣纔可能獲救。凡是潰瘍尚未破裂,毒氣侵入臟腑的時候,絕對不能用一丁點溫熱藥物。如果已經破潰,臟腑已經受損,進食困難,也不能用一丁點寒涼藥物。這是治療前後順序的重要關鍵。潰瘍有五善七惡,不可不分辨。上面所說的是大綱,至於各種症狀的治療方法,將在後面的文章中分述。

2. 形證

夫癰之形,其發暴甚,皮膚光軟腫痛而高大者癰也;疽者,其發猛惡,出自肌骨,初生一頭,形如㾦㿔,白色焦枯,觸之而痛應心者疽也。

白話文:

癰的症狀:發作猛烈,皮膚光滑柔軟,腫痛且高大。

疽的症狀:發作兇猛,起源於肌肉或骨頭,一開始只有一個頭,形狀像石頭,白色焦枯,觸碰時疼痛會傳到心裡。

五發者,謂發背、發腦、髮鬢、發眉、發頤是也。人之一身血氣周流而無間,稍有壅聚,莫不隨所至而發焉,故名五發。

白話文:

「五發」是指頭部、腦部、鬢角、眉毛和鬍鬚的穴位。人體內的氣血運行不暢,會造成淤塞,並在相應的位置上出現症狀,因此稱為「五發」。

疔瘡者,皆由臟腑積受熱毒邪風相搏於經絡之間,以致血氣凝滯,注於毛孔,手足頭面,各隨五臟部分而發也。初發之時,形如粟米,或疼或癢,遍身麻木,頭眩寒熱,時生嘔逆,甚則四肢沉重,心驚眼花。蓋疔初發時尖起如疔,故謂之疔。此瘡含蓄毒氣,突出寸許,痛癢異常,一二日間害人甚速,是尤在癰疽之上也。

白話文:

疔瘡都是因為內臟積蓄了熱毒邪風,在經絡中相擊相搏,導致氣血凝滯,聚集在毛孔中。手、足、頭、面等部位,會隨著五臟的分佈而發作。初期發作時,形狀像小米粒,或疼或癢,全身麻木,頭暈發冷發熱,有時會嘔吐。嚴重時四肢沉重,心悸眼花。因為疔發作初期尖銳如針,所以稱為疔。這種瘡含蓄毒氣,突出約一寸,疼痛異常,一兩天內就會迅速擴散,其危害程度甚至比癰疽還要大。

其白疔發於右鼻,赤疔發於舌根,黃疔發於口唇,黑疔發於耳前,青疔發於目下,蓋取五色之應五臟,各有所屬部位而然也。或生於肩背,或生於腰胯,發無定處,如在手足頭面骨節間者最急,其餘猶可緩也。又形有一十三種,外科精義已明,但瘡形黑陷,內流清水而運黃,腹痛惡心者,必難治矣。

白話文:

白疔(白色的疔瘡)長在右鼻,赤疔(紅色的疔瘡)長在舌根,黃疔(黃色的疔瘡)長在口脣,黑疔(黑色的疔瘡)長在耳前,青疔(青色的疔瘡)長在眼睛下面。這五種疔瘡的顏色對應五臟,各自有固定的生長部位。有的人疔瘡會長在肩背,或腰胯等部位,並沒有固定的生長位置,但最危險的是長在手足、頭面和骨節間的部位。其他部位的疔瘡還可以慢慢治療。另外,疔瘡的形狀有十三種,具體情況可以在《外科精義》中找到。但是,如果疔瘡形狀呈黑色凹陷,內部流出清水並伴有黃色液體,患者腹痛惡心,這種情況就比較難治了。

腸癰者,是氣血凝於腸胃之間,結而不散,發為癰腫。其症小腹腫硬如掌,抑之則痛,小便澀如淋,時有汗出,惡寒腹皮緊急,轉側有水鼓,或逸臍生瘡,是其症也。

白話文:

腸癰,是氣血凝結在腸胃之間,結成腫塊不散發,形成癰腫。其症狀有:小腹腫硬像手掌一樣,按壓會疼痛,小便不通暢,有時候出汗,怕冷,腹部皮膚緊繃,翻身時腹部有水鼓聲,或者肚臍旁邊長瘡,這些都是它的症狀。

乳癰者,是乳房腫硬,由血凝氣滯,或因忿怒傷肝,或因積熱不散,乳汁不行,結為腫痛。或兒口之氣吹而焮熱結成腫痛,惡寒發熱,是名吹乳。又有婦人素有積憂,結成隱核,如鱉棋子大,不癢不疼,或三五年始發為瘡,破陷空洞,名曰乳癌,此難治之疾也。

白話文:

乳腺腫脹硬化,是由於血液凝結、氣血不通暢,或者因憤怒傷害肝臟,或者因積熱難以消散,乳汁無法流通,結塊腫痛。或者因嬰兒口中的熱氣吹到乳房而熱灼形成腫痛,畏寒發熱,這種情況稱為「吹乳」。還有婦女長期鬱積憂愁,形成隱藏的硬塊,大小如鱉棋子,不癢不痛,可能三五年後才發作為瘡,潰破後留下空洞,稱為「乳癌」,這是難以治療的疾病。

便癰是血疝也,俗呼為便毒,言於不便處腫痛,故為便癰也。乃是肝經積熱氣滯而然。

囊癰者,是陰囊上紅腫連小腹痛,多因肝經濕熱滲入膀胱,以致氣凝滯,或受寒邪結而不散,氣不能上升鬱而為熱,濕熱相蒸,汙濁而成膿矣。惟好飲酒及怒氣人多有之。

白話文:

囊腫:是指陰囊腫脹發紅,伴隨小腹疼痛,多是因為肝經濕熱侵入膀胱,造成氣血瘀滯,或因受寒邪氣凝結而不散,氣血無法上升,鬱積化熱,濕熱相互蒸發,毒素凝聚而成膿液。這種情況多見於喜歡飲酒和生氣的人。

骨疽乃是肢上伏肉間痛,不能轉側,按之應骨,作寒作熱,皮色如常,但微急如肥者是也。此症多因夏秋之月臥露受寒,使氣不能發散,以致伏結附骨,久為癰疽之患也。又有石疽、緩疽與附骨疽亦相類,但形症少異耳。

白話文:

骨疽就是肢體表面肌肉間有疼痛,不能翻身側臥,按壓時疼痛對應骨頭,時而發冷時而發熱,皮膚顏色正常,但略微發紅腫脹,像肥肉一樣。這種疾病多是因爲在夏秋時節露宿受寒,導致氣血不能發散,於是伏結在骨頭上,時間長了就會形成癰疽。還有一種石疽、緩疽和附骨疽也很相似,只是形體症狀稍有不同罷了。

流注是鬱抑之氣結而不散,發為腫塊,作痛,肉色不變,亦無頭粟,或腫或消,流注不定者是也。

瘰癧是結核生於頸項、胸腋之間,初如豆粒,漸若梅李,累累相連,病則憎寒壯熱,久而不散,潰爛為膿。此病多因忿怒氣逆,或感風熱之邪傷於肝經,故令筋結而為腫也。若婦人久患瘰癧,經閉久而變生寒熱咳嗽,而成��

白話文:

瘰癧

瘰癧是一種結核病,發生在頸部、腋下之間。一開始像豆粒大小,逐漸變成梅子或李子大小,一個挨著一個。發病時會怕冷、發熱,久治不愈,最後潰爛化膿。這種病多是由於生氣發怒,氣血逆流,或者因為感受風熱邪氣,損傷肝經,導致筋脈結聚成腫塊。如果婦女長期患有瘰癧,月經閉塞,久而久之會出現寒熱、咳嗽等症狀,形成肺癆。

3. 脈法

脈訣云:諸脈浮數者,當發熱。若無熱而反惡寒,身有痛處者,必發癰也。

又云:脈滑而數數則為熱,滑則為實。滑主營,而數主衛。營衛相逢結而為癰。又云:數脈時見,則生惡瘡。

4. 治法

丹溪云:癰疽之症而作痛者,有寒、熱、虛、實皆能為痛。因寒結而痛者,宜用溫熱之劑以散之;因熱結痛者,宜用寒涼之劑以折之;因虛而痛者,宜補之;因實而痛者,宜瀉之;因風而痛者,除其風;因濕而痛者,導其濕;燥而痛者,潤之;塞而痛者,通之;怫鬱而痛者,開之;惡肉而痛者,去之;陰陽不和者,調之。切勿概用涼藥以凝其血。

白話文:

丹溪說:癰疽這種疾病會引發疼痛,原因有很多,包括寒、熱、虛、實。由於寒邪凝結而疼痛的,應該使用溫熱藥物來散寒;由於熱邪鬱結而疼痛的,應該使用寒涼藥物來清熱;由於虛弱而疼痛的,應該進行補益;由於實證而疼痛的,應該進行瀉下;由於風邪而疼痛的,應該祛風;由於濕邪而疼痛的,應該化濕;由於燥邪而疼痛的,應該滋潤;由於氣血瘀滯而疼痛的,應該疏通;由於氣機鬱結而疼痛的,應該疏肝解鬱;由於惡性腫瘤而疼痛的,應該祛除腫瘤;由於陰陽失調而疼痛的,應該調和陰陽。切記不要隨便使用寒涼藥物,以免凝滯血脈。

況血脈喜溫惡寒,若冷氣內鬱則疾難治。

5. 治癰疽法

一瘡瘍初發焮腫、赤痛、發熱、便秘、脈沉實者,宜下之,用黃連內疏湯、當歸連翹飲清涼飲神仙救苦丹

白話文:

當瘡瘍剛開始發作,出現腫脹、發紅、疼痛、發熱、便祕,且脈搏沉穩有力時,建議進行下瀉治療。可以使用的中藥包括黃連內疏湯、當歸連翹飲、清涼飲和神仙救苦丹。

一瘡瘍初發微腫、身體拘倦、惡寒者,宜用十宣散托裡散

白話文:

在潰瘍剛開始出現時,腫脹輕微、身體感到疲勞、畏寒,適合使用「十宣散」、「託裡散」等中藥。

一癰疽初起見頭粟、或癢、或麻木者,邪氣盛,也可用隔蒜灸法。

一瘡瘍腫高作痛、脈浮者,宜托之,用內托千金散仙方活命飲

白話文:

如果傷口腫脹疼痛,而且脈搏浮起,建議託毒生肌。可以使用內託千金散或仙方活命飲。

一項背之間或腫痛無頭者,宜用內托流氣飲

一癰疽腫高、色赤而作痛者,屬陽易治,宜用清涼解毒之劑。

一癰疽平陷、色白但拘倦而不大痛者,屬陰難治,宜用滋補內托之藥、托裡溫中湯

白話文:

如果一個腫瘤或膿包平平的、顏色發白,但是讓你感到疲憊乏力,卻不太疼痛,這屬於陰性體質,較難治療。建議使用滋補身體,從內部推動氣血運行、溫補脾胃的藥物,例如「託裡溫中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