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胃脘痛」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胃脘痛

胃脘痛是指上腹部疼痛,是臨床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之一。中醫認為,胃脘痛的病因主要有外感、內傷、飲食不節、情志不遂等。外感所致的胃脘痛,多因感受風寒、濕熱、燥邪,侵犯胃經,導致胃氣不和,胃脘疼痛。內傷所致的胃脘痛,多因飲食不節、勞倦過度、情志不遂等,損傷脾胃,導致胃氣虛弱,胃脘疼痛。飲食不節所致的胃脘痛,多因暴飲暴食、吃生冷油膩食物,損傷脾胃,導致胃氣不和,胃脘疼痛。情志不遂所致的胃脘痛,多因情志不暢,肝氣鬱結,氣機不暢,導致胃氣不和,胃脘疼痛。

胃脘痛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上腹部疼痛,疼痛部位多位於心窩部,疼痛性質多為隱痛、鈍痛、灼痛,疼痛可向兩脅、背部放射,疼痛可伴有噁心、嘔吐、食欲不振、噯氣、腹脹等症狀。

胃脘痛的診斷主要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結合病史、體格檢查、輔助檢查等進行綜合判斷。

胃脘痛的治療以中醫中藥治療為主,常用方劑有香砂六君子湯、保和丸、四君子湯等。此外,針灸、推拿、按摩等中醫外治方法,對緩解胃脘痛也有一定療效。

胃脘痛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 飲食宜清淡,不宜吃生冷油膩食物。
  • 不暴飲暴食,不吃過飽。
  • 勞逸結合,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
  • 戒菸限酒。
  • 適當運動,增強體質。

如果出現胃脘痛的症狀,應及早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病情。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逍遙散

  • 1.《成方切用》:「加柴胡芍藥,名疏肝益腎湯。治胃脘痛而大便燥結者,此肝血虛也,逍遙散所不俞者,此方妙。加當歸芍藥柴胡棗仁山梔,名滋水清肝飲。治胃脘燥痛,氣逆左肋上,嘔吐酸水,忽熱忽止等證。
  • 2.《孫文垣醫案》:「朱桃源內人胃脘痛,年五十有二,經水尚行不止,一月且二至,每至十餘日不淨,白帶淫淫下,常苦夢遺,近又眩暈,先與積氣丸一帖,以止胃脘痛,再以逍遙散加石蓮子、蓮花心、五倍子煉蜜為丸,每早晚白湯送下二錢,夢遺竟絕。

吳茱萸湯

  • 1.《金匱翼》:「_(新定)吳茱萸湯_,治胃脘痛不能食,食則嘔,其脈弦。

六君子湯

  • 1.《醫家心法》:「或女子性氣褊急者,於六君子湯中少佐黃芩以清火,消息用之,調治胎前嘔吐,無出此方,如原有胃脘痛,而此時夾發,加丹皮、山梔。如發熱,不必加退熱藥,只以此方調之。

六味地黃丸

  • 1.《成方切用》:「加柴胡芍藥,名疏肝益腎湯。治胃脘痛而大便燥結者,此肝血虛也,逍遙散所不俞者,此方妙。加當歸芍藥柴胡棗仁山梔,名滋水清肝飲。治胃脘燥痛,氣逆左肋上,嘔吐酸水,忽熱忽止等證。

香砂六君子湯

  • 1.《類證治裁》:「房叔,胃脘痛,脈細澀,服香砂六君子湯去白朮,加煨薑、益智。痛定後,遇勞復發,食鹽炒蠶豆,時止時痛。予謂昔人以諸豆皆閉氣,而蠶豆之香能開脾,鹽之咸能走血,痛或時止,知必血分氣滯,乃用失笑散,一服痛除。

失笑散

  • 1.《類證治裁》:「〔絡瘀〕,失笑散,見本卷胃脘痛。
  • 2.《類證治裁》:「〔消瘀〕,失笑散,見六卷胃脘痛。
  • 3.《類證治裁》:「〔塊痛〕,失笑散,見六卷胃脘痛。
  • 4.《類證治裁》:「〔產後〕,失笑散,見六卷胃脘痛。
  • 5.《女科切要》:「_失笑散_,治胃脘痛。
▼ 展開更多

養胃湯

  • 1.《類證治裁》:「〔諸痛〕胎前頭痛,川芎茶調散。宿有偏正頭風,前散加甘菊花。心氣痛,火龍散。心痛悶絕,產寶丸。胃脘痛,養胃湯。脅痛,解肝煎去半夏。背痛氣滯,紫蘇飲。腹痛因寒因食,並正氣散。腰痛,通氣散。腎虛腰痛,大補元煎。小腹痛,絡虛為風寒所襲,紫蘇飲加姜。寒氣滯痛,香附、小茴等,溫而散之。

桃仁承氣湯

  • 1.《退思集類方歌注》:「)但欲漱水不欲咽,(津不上承,故唇口乾燥,畜血在中,故不能容水,與濕熱為病,雖渴而不欲飲同。但濕熱則舌有胎,畜血則舌無胎為別。)此皆血證諦宜知。(以上皆畜血現證)死血瘀凝胃脘痛,(脈必澀,飲下作呃。)善飢(胃火)經閉(血積)並能醫。小便不利(膀胱有濕熱,非畜血也。
  • 2.《退思集類方歌註》:「)但欲漱水不欲咽,(津不上承,故唇口乾燥,畜血在中,故不能容水,與濕熱為病,雖渴而不欲飲同。但濕熱則舌有胎,畜血則舌無胎為別。)此皆血證諦宜知。(以上皆畜血現證)死血瘀凝胃脘痛,(脈必澀,飲下作呃。)善飢(胃火)經閉(血積)並能醫。小便不利(膀胱有濕熱,非畜血也。

四君子湯

  • 1.《醫學入門》:「挾傷飲食生冷,嘔逆積痛者,治中湯,加木香,或蟠蔥散、丁香脾積丸。或七情後過飽,大實痛者,煮黃丸;因七情過飢,胃脘痛者,四君子湯,加木香。挾寒則腠理密而氣斂於中,五積散;入里,四逆湯。挾風,分心氣飲。挾風寒犯腦,羌活附子湯。挾寒濕,五苓散。五苓能升降諸氣,通利三焦,非特分利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