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瀝湯

JING LI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4

寒性指數

17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6%
心經 21%
脾經 13%
胃經 13%
肝經 8%
腎經 8%
三焦經 4%
大腸經 4%
肺經
心經
脾經
胃經
肝經
腎經
三焦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3

主治功效


荊瀝湯

荊瀝湯是一種中藥方劑,由牛黃、人參、麥門冬、升麻、龍齒、茯苓、天門冬和梔子組成。

  • **牛黃:**味苦,性寒,歸心、 liver、胃經。具有平肝息風、開竅、清熱解毒、解毒、止咳化痰、清熱瀉火、安神等傳統功效。
  • **人參:**味甘,性微溫,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增強免疫力、調節血糖、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記憶力、延緩衰老、提高性功能等作用。
  • **麥門冬:**味甘、微寒,入肺、胃經。具有滋陰潤肺、清熱止咳、清熱利尿、清肺熱利咽、潤燥、補氣、止血、清熱解毒等功效。
  • **升麻:**味辛、苦、甘,微寒,可入 liver、膽、脾、胃經。具有發汗解表、清熱瀉火、清熱解毒、補血養肝、散風熱、透疹、補陽等功效。
  • **龍齒:**味鹹、寒,入腎、膀胱經。具有清熱瀉火、滋陰益腎、收斂固澀、平肝潛陽、止血止瀉等功效。
  • **茯苓:**味甘、淡,歸脾、胃、心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
  • **天門冬:**味甘、微寒,入肺、胃經。具有滋陰潤燥、清肺止咳、益胃生津之功,能治療肺燥咳嗽、咽喉疼痛、口乾舌燥、胃陰不足、嘔吐呃逆等症。
  • **梔子:**具有多種傳統功效,包括止血、清熱解毒、清熱瀉火、清熱利濕、清熱涼血、清熱利尿等。

主治功效

荊瀝湯主治中風、虛熱狂言、恍惚驚悸、諸風疾有熱者、風痙疾等。

  • **中風:**一種突然發生的疾病,症狀包括昏迷、半身不遂和言語不清。
  • **虛熱狂言:**一種發熱、神志不清的疾病,患者可能會說胡話或出現幻覺。
  • **恍惚驚悸:**一種神志不清、心悸的疾病,患者可能會感到恐懼或不安。
  • **諸風疾有熱者:**一種伴有發熱的風疾,患者可能會出現頭痛、眩暈和痙攣。
  • **風痙疾:**一種肌肉痙攣的疾病,患者可能會出現手腳抽搐和疼痛。

總結

荊瀝湯是一種中藥方劑,由牛黃、人參、麥門冬、升麻、龍齒、茯苓、天門冬和梔子組成。荊瀝湯具有平肝息風、清熱解毒、滋陰潤肺、發汗解表、清熱瀉火、利水消腫、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荊瀝湯主治中風、虛熱狂言、恍惚驚悸、諸風疾有熱者、風痙疾等。

傳統服藥法


荊瀝3升, 麻黃4兩, 白朮4兩, 芎藭4兩, 防風2兩, 桂心2兩, 升麻2兩, 茯苓2兩, 遠志2兩, 人參2兩, 羌活2兩, 當歸2兩, 母薑1升(切,取汁), 防己2兩, 甘草2兩。
上(口父)咀。以水1鬥5升,煎麻黃兩沸,去沫,次下諸藥,煮取3升,去滓,下荊瀝、薑汁,煎取4升,分4次服,日3夜1。

方劑組成解釋


本方以牛黃、人參、麥門冬、升麻、龍齒、茯苓、天門冬、梔子為主要成分,具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祛風止痙的功效。其中,牛黃具有清熱解毒、鎮驚安神的作用;人參具有大補元氣、復脈固脫、益氣生津、安神益智的作用;麥門冬具有養陰清肺、潤燥止渴的作用;升麻具有升清陽、解肌退熱的作用;龍齒具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作用;茯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安神的作用;天門冬具有養陰潤肺、清心除煩的作用;梔子具有清熱利濕、涼血解毒的作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祛風止痙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副作用。

相關疾病


動脈粥樣硬化腦炎病毒性腦膜炎妄想狀態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多痰半身或下肢麻木昏迷手指緊繃難以伸直腹部筋脈肌肉拘急攣縮

相同名稱方劑


荊瀝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五。 組成:荊瀝1升,竹瀝1升,生葛汁1升,生薑汁3合。 主治:初得中風,四肢不收,心神昏憒,眼不識人,不能言語。

荊瀝湯, 出處:《普濟方》卷八十九引《指南方》。 組成:牛黃3分(别研),人參2兩,麥門冬(去心)2兩,升麻1兩,鐵精1兩(别研),龍齒2兩,茯苓2兩,天門冬(去心)2兩,梔子仁2兩。 主治:中風,虛熱狂言,恍惚驚悸,諸風疾有熱者,及風痙疾。

荊瀝湯, 出處:《千金》卷八。 組成:荊瀝3升,麻黃4兩,白朮4兩,芎藭4兩,防風2兩,桂心2兩,升麻2兩,茯苓2兩,遠志2兩,人參2兩,羌活2兩,當歸2兩,母薑1升(切,取汁),防己2兩,甘草2兩。 主治:心虛寒。陰氣傷寒損心,驚掣悸,語聲寬急混濁,口,冒昧,好自笑,厲風傷心者。

荊瀝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九。 組成:荊瀝(旋入)、麥門冬(去心,生用)2兩,地骨皮(刮洗,焙)2兩,人參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梔子仁1兩,甘草(炙)1兩半,黃芩(去黑心)1兩,芎藭1兩,桂(去粗皮)1兩,細辛(去苗葉)1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1兩,豉(炒微乾)1合半,防風(去叉)1兩,海桐皮1兩,石膏1兩半,竹瀝(旋入)。 主治:中風半身不隨,心虛風熱,發即恍惚煩悶,筋脈攣急。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