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風黃疸」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風黃疸

風黃疸是中醫的一種病名。《諸病源候論.黃病諸候》中有關風黃疸的描述如下:「夫風濕在於府藏,與熱氣相搏,便發於黃,即小便或赤或白,好臥而心振,面虛黑,名為風黃疸。」

風黃疸是由於風濕邪氣入侵人體,與熱氣相互衝突,阻塞脾胃運化的功能,導致水濕停滯,形成痰濁,積聚體內轉化為熱邪,損傷肝膽,使膽汁溢出,從而出現黃疸症狀。

風黃疸的臨床表現主要包括:面色蒼黃,皮膚、眼睛、黏膜發黃,小便呈現黃赤或白色,大便稀薄,食慾不振,感到噁心嘔吐,腹部脹滿疼痛,胸悶心悸,舌苔白膩,脈搏緊滑。

治療風黃疸主要是清熱利濕,疏肝解鬱為主。可以使用茵陳蒿湯、龍膽瀉肝湯、柴胡疏肝散等方劑進行治療。

以下是預防風黃疸的主要方法:

  1. 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注意飲食衛生,不要食用生冷油膩、辛辣刺激的食物。
  2. 適度鍛煉身體,增強體質,提高抵抗力。
  3. 避免接觸風寒濕邪氣,在寒冷潮濕的季節要加強保暖。
  4. 如果出現黃疸症狀,應盡早就醫,以免延誤病情。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