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瀠

《身經通考》~ 身經答問五 (3)

回本書目錄

身經答問五 (3)

1. 身經答問九

長春子曰:予問臟腑陰陽其所屬之類不同者多矣,可得而問其詳乎?

曰:於《經》有之,我為子類舉焉,可乎?

肝生於左,肺藏於右,心部於表,腎治於裡,脾為之使,胃為之市。鬲肓之上,中有父母。七節之旁,中有小心。從之有福,違之有咎。

心主神,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其畜羊,其谷黍。

肺主魄,其華在毛,其充在皮,其畜馬,其谷稻。

腎主精,其華在發,其充在骨,其畜彘,其谷豆。

肝主魂,其華在爪,其充在筋,其畜雞,其穀麥。

脾、胃、大小腸、三焦、膀胱,主轉味而出入,其華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畜牛,其谷稷。

心惡熱,肺惡寒,肝惡風,脾惡濕,腎惡燥。

心出汗,肺出涕,肝出淚,脾出涎,腎出唾。

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

心為噫,肺為咳,肝為語,脾為吞,腎為欠為嚏,胃為氣逆、為噦、為恐,大小腸為泄,下焦溢為水,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溺,膽為怒。

諸脈皆屬於目,諸髓皆屬於腦,諸筋皆屬於節,諸血皆屬於心,諸氣皆屬於肺。人臥則血歸於肝,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

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

春氣病在頭,夏氣病在臟,秋氣病在肩背,冬氣病在四肢。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脅,長夏善病洞泄中寒,秋善病風瘧,冬善病痹厥,若冬不按蹻則皆不病。

氣盛身寒得之傷寒,氣虛身熱得之傷暑。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飲食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陽受之則入六腑,陰受之則入五臟。入六腑則身熱不時,臥上為喘籲。入五臟則腹滿閉塞,下為飧泄,久為腸澼。口甘為脾癉,肥美之所發也。口苦為膽癉,此人數謀慮不決,治之以膽募俞。

胸腹曰募,背脊曰俞。膽募,在期門下五分,俞在脊第十椎下兩旁,各開一寸半。

頸脈動,喘咳,曰水。目腫如臥蠶狀,曰水。尿黃赤安臥者,曰黃疸。食已如飢者,曰胃疸。面腫,曰風。足脛腫,曰水。目黃,曰黃疸。

腹中鳴者,病本於胃也。食不能下者,胃脘鬲也。身重難以行者,胃脈在足也。月事不來者,胞脈閉也。胞脈屬心,而絡於胞中,今氣上迫肺,心氣不得下通,故月事不來也。

神有餘則笑不休,神不足則悲。治神有餘,則瀉其小絡之血。

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病名伏梁。裹大膿血,居腸胃之外,久病為難治,居臍上為逆,居臍下為從。

病脅下滿,氣逆,二三歲不已,名曰息積。此不妨於食,不可灸刺,積為導引、服藥,藥不能獨治也。

天氣通於肺,地氣通於嗌,風氣通於肝,雷氣通於心,穀氣通於脾,雨氣通於腎,六經為川,腸胃為海,九竅為水注之氣。

天有六氣,人以三陽三陰上奉之;地有五行,人以五臟六腑下應之。

從內之外者,調其內;從外之內者,治其外:從內之外而盛於外者,先調其內,而後治其外;從外之內而盛於外者,先調其內,而後治其外;從外之內而盛於內者,先治其外,而後調其內;中外不相及,則治其主病。

熱因寒用,寒因熱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陽盛陰虛,□□□□□□□死,陰盛陽虛,汗之則愈,下之則死。

天時勝。則舍人之病,而從天之時;人病勝。則舍天之時,而從人之病。此蓋有權衡焉,所當以形症察之,而不可專恃乎脈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