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志光

《針灸問答》~ 卷上 (8)

回本書目錄

卷上 (8)

1. 第十六章 膀胱經解說

問:膀胱經解說呢?

答:腎為水臟,膀胱為腎之府。凡人飲水,無不化溺而出於膀胱。自唐以下,皆謂膀胱有下竅,無上竅,飲入之水,全憑氣化以出。又謂水入小腸,至闌門飛渡入膀胱,無從入之路也,故曰化氣。《醫林改錯》深叱其謬。西醫云:水入於胃,散走膜膈。胃之四面,全有微絲管出水,水入膜膈,走肝膈,入腎系,腎主瀝溺,由腎系出下走連綱,膀胱附著連綱,溺入之口,即在連綱油膜中也。中國人見牲畜已死,膀胱油膜收縮,不見竅道,遂謂膀胱有下口,無上口,疏漏之至。

白話文:

答:腎臟掌管水液,膀胱是腎臟的儲庫。所有喝的水都會轉化為尿液,排出體外。唐朝以後的醫家都認為膀胱只有下開口,沒有上開口。他們相信喝進去的的水,全部靠氣化成氣體才能排出體外。他們還說,水進入小腸後,會通過賁門飛躍進入膀胱,但實際上並沒有這樣的通道,因此稱之為化氣。然而,《醫林改錯》對這種說法進行了嚴厲的批評。西方醫學認為:水進入胃後,散佈到隔膜。胃的四面都有細微的管子排出水,水進入隔膜後,經過肝臟、隔膜,進入腎系。腎臟負責排尿,通過腎系排出尿液,而膀胱附著於腎繫,尿液的入口就在腎系油膜中。中國人看到牲畜死去後,膀胱的油膜會收縮,看不到開口,因此誤認為膀胱只有下口,沒有上口,這是非常疏漏的說法。

西醫此說,誠足罵盡今醫,然持此以薄古聖,則斷斷不可。蓋《內經》已明言,下焦當膀胱上口。又言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內經》所謂三焦,即西醫所謂連綱油膜是也,故焦字從瞧。後人改省作焦,乃不知為何物矣。溺出膀胱,實則三焦主之。而膀胱所主者,則在於生津液。

白話文:

西醫的說法雖然說得很透徹,足以罵盡現在的醫生,但用這種說法輕視古代的聖人,那絕對不行。因為《黃帝內經》已經明確指出,下焦在膀胱上方。並且說三焦是主管水液的官員,尿液從那裡排出。《黃帝內經》所說的「三焦」就是西醫所說的胸腹膜,所以「焦」這個字是由「瞧」變來的。後人把「瞧」簡寫成「焦」,卻不知道它代表什麼了。尿液從膀胱排出,實際上是由三焦控制的。而膀胱所主管的,是在於產生津液。

腎中之陽,蒸動膀胱之水,於是水中之氣上升,則為津液。氣著於物,仍化為水;氣出皮毛,為汗;氣出口鼻,為涕、為唾;遊溢臟腑內外,則統名津液。實由腎陽蒸於下,膀胱之水,化而上行,故曰腎合膀胱,而膀胱為腎生津液之府也。

白話文:

腎臟中的陽氣會蒸發膀胱中的水,讓水中的氣體上升,形成津液。這些氣體附著在物體上會再次變成水;排出皮毛會變成汗水;從口鼻排出會變成鼻涕、唾液;在身體內外各個器官中流動的都統稱為津液。這些津液實際上是由腎臟的陽氣從下方蒸發出膀胱中的水,這些水蒸汽向上運行而形成的,因此說腎臟和膀胱相匹配,而膀胱是腎臟生成津液的器官。

按:膀胱與連綱相接處,即是入水道。子宮在膀胱後,男子名為丹田,腎陽入丹田,蒸水則化氣上行。膀胱如釜中蓄水,丹田如灶里添薪。膀胱下口,曲而斜上,以入陰莖,溺能射出者,則又肺氣注射之力也。

2. 第十七章 足少陰腎經穴歌注

問:腎經左右共五十四穴,系何名,在何處,主治何病?

答:湧泉屈足卷指取,足心陷中白肉際,腎井木穴分壯三,主治回陽屍厥疾。(注:湧泉穴,在足心陷中,屈足卷指,宛宛中白肉際,跪取,腎井木穴。三壯,五分。主治屍厥,面黑如炭,喘咳唾血,目䀮䀮無所見,善恐惕惕,如人將捕之,舌乾,喉腫,氣逆,心痛,黃疸,腸澼,股內後廉痛,痿厥,嗜臥,善悲,小腹極痛,足脛寒逆,腰痛,便難,心中結熱,風疹,風癇,飢不能食,失音,喉痹,賁豚等症。)

白話文:

翻譯:湧泉穴,在腳掌中部,屈足捲曲腳趾取穴。位於腳底凹陷的白色肉際,屬於腎經的木穴,艾灸三柱壯,每壯五分。主治:屍厥,臉色黑如炭,喘咳咳血,眼睛昏花看不清東西,容易害怕戰慄,好像有人要抓他,舌頭乾,喉嚨腫脹,氣上逆,心痛,黃疸,腹瀉,大腿內後側疼痛,身體虛弱、手腳冰冷,愛睡覺,容易悲傷,小腹劇痛,腳脛冰冷,腰痛,便祕,心中鬱熱,風疹,癲癇,飢餓卻不能吃東西,失聲,喉嚨疼痛,食物反流等症狀。

問:然谷穴呢?

答:然谷踝前大骨下,滎水之穴分壯三,主治咽腫心恐懼,婦人經病小兒殃。(注:然谷穴,在足內踝前大骨下陷中,腎滎水穴也。三分,三壯。主治咽腫不能納唾,又不能出唾,恐懼如人將捕之,涎出,喘呼少氣,足跗腫不得履地,寒疝,小腹脹,上搶胸脅,咳嗽唾血,喉痹,淋瀝,白濁,胻酸,不能久立,足一寒一熱,舌縱,煩滿,消渴,自汗,盜汗,痿厥,洞泄,心痛如椎刺,男子精泄,婦人無子,小兒臍風,口噤等症。)

白話文:

然谷穴位於足內踝前的大骨下陷處,是腎經的滎水穴。分為三壯,用於治療以下疾病:

  • 咽喉腫痛,吞嚥困難,喘息氣短。
  • 心悸恐懼,如被人追趕。
  • 婦女月經不調。
  • 小兒臍風(一種小兒疾病,症狀包括口不能開、四肢抽搐)。

問:太谿穴呢?

答:踝後跟上是太谿,輸土之穴三壯分,主治心痛如椎刺,疝氣牙疼病屬陰。(注:太谿穴,在足內踝後五分,跟骨上動脈陷中,腎輸土穴也。三壯,三分。主治久瘧,咳逆,心痛如椎刺,脈沉,手足寒至節,嘔吐痰涎,口中如膠,善噫,寒疝,熱病汗不出,默默嗜臥,溺黃,便難,咽腫,唾血,痃癖,腹脅痛,傷寒手足厥冷,牙齒痛等症。)

白話文:

太谿穴位於足內踝後方五分處,跟骨上動脈凹陷處。它是腎經輸土的穴位。每針灸三次(三分),可以治療以下疾病:

  • 胸痛劇烈,如椎骨刺入
  • 疝氣
  • 牙痛,屬於陰性病症

問:大鐘穴呢?

答:溪下五分尋大鐘,大骨之上兩筋中,足少陰絡三分壯,主治癃閉腰脊疼。(注:大鐘穴,在足跟後踵中,太谿下五分,足少陰絡。三分,三壯。主治嘔吐,胸膈喘息,腹滿便難,腰脊痛,少氣,淋瀝,多寒欲閉戶,善驚不樂,舌乾咽枯等症。)

白話文:

在足跟後面的太谿穴下方 0.5 寸處,在跟骨上方的兩條肌腱之間,找到足少陰經絡上的「大鐘穴」,並進行三壯艾灸。

主治的症狀:

  • 小便困難
  • 腰脊疼痛
  • 嘔吐
  • 胸悶和喘息
  • 腹脹和便祕
  • 腰痛
  • 呼吸短促
  • 尿頻
  • 怕冷且想關門
  • 容易受驚嚇和不開心
  • 舌頭乾燥和咽喉發乾

問:水泉穴呢?

答:水泉溪下一寸許,四壯四分何病治,主治近視目䀮䀮,女人經病腹中刺。(注:水泉穴,在太谿下一寸,四壯,四分。主治目䀮䀮不能遠視,女子經病,腹中痛等症。)

白話文:

答案:距離水泉穴下方約一寸處,灸四壯四分,可治療哪些疾病?答:治療近視、視力模糊,以及女性經期疾病和腹中疼痛。

問:照海穴呢?

答:照海內踝下四分,前後有筋陰蹺生,五壯四分主何治,癇病夜發此穴尋。(注:照海穴,在足內踝下四分,前後有筋,陰蹺脈生。五壯,四分。主治咽乾,心悲不樂,四肢懈惰,久瘧,卒疝,嘔吐,嗜臥,中風默默不知所痛,視如見星,小腹痛,婦女經逆等症。(潔古曰:癇病夜發,灸陰蹺照海穴;晝發,灸陽蹺申脈穴是也。)

白話文:

回答:在足內腳踝下方四分處的照海穴,前面和後面有筋,陰蹺脈從此處生出。五壯,四分。主治咽喉乾澀,心情悲傷不快樂,四肢無力,久治不癒的瘧疾,突然發作的疝氣,嘔吐,嗜睡,中風後木然不知疼痛,視力模糊如見星星,小腹疼痛,婦女經期不順等症狀。(潔古說:癇病夜裡發作,灸陰蹺照海穴;白天發作,灸陽蹺申脈穴。)

問:復溜穴呢?

答:復溜踝後上二寸,腎經金穴分壯三,主治傷寒瘧疾病,腸癖血痔小便難。(注:復溜穴,在足內踝上二寸,筋骨動脈陷中,腎經金穴也。五壯,三分。主治腸癖,腰脊內引痛,不能俯仰起坐,目視䀮䀮,善怒,多言,舌乾,胃熱,蟲動涎出,足痿不收履,胻寒不自溫,腹中雷鳴,腹脹如鼓,四肢腫。五種水病:青、赤、黃、白、黑。

白話文:

復溜穴:位於腳踝內側上兩寸,是在腎經上的金穴。用針灸刺激三分,可以治療傷寒、瘧疾病、腸道絞痛、血痔、小便困難。

青取井,赤取滎,黃取輸,白取經,黑取合。血痔泄後腫,五淋,小便如散火,骨寒熱盜汗,汗出不止,齒齲脈微細不見,或時無脈等症。)

白話文:

從青色井中取水,從赤色滎水中取水,從黃色輸水中取水,從白色經水中取水,從黑色合水中取水。

(治療)血痔便血後腫痛,五淋,小便像散開的火一樣,骨頭冷熱交替盜汗,出汗不止,牙齒蛀爛脈象細微不見,有時沒有脈象等症狀。

問:交信穴呢?

答:溜前筋骨取交信,三壯四分主何病,癃閉㿉疝與氣淋,女子血漏及經病。(注:交信穴,在足內踝骨上二寸,復溜前、三陰交後,筋骨間取之。三壯,四分。主治氣淋,㿉疝,赤白痢,癃閉,股樞內痛,大小便難,女子血漏,陰挺出,經不調等症。)

白話文:

答: 在復溜穴的前方筋骨處取交信穴,艾灸三壯,深度四分,可以治療哪些疾病呢?

主治: 閉尿、疝氣、氣淋、女性血漏以及月經不調等。

注: 交信穴位於足內踝骨的上方兩寸,在復溜穴的前方、三陰交穴的後方,在筋骨之間取穴。艾灸三壯,深度四分。可以治療氣淋、疝氣、赤白痢、閉尿、股樞內痛、大小便困難、女性血漏、陰挺出、經期不調等症狀。

問:築賓穴呢?

答:築賓六寸腨分上,屈膝取之分壯三,主治㿉疝癲狂病,嘔吐涎沫腨痛難。(注:築賓穴,在足內踝上六寸,腨分中。五壯,三分。主治㿉疝,小兒胎疝,痛不能食乳,癲狂妄言,怒罵,吐舌,嘔吐涎沫,足腨痛等症。)

白話文:

譯文:築賓穴位於足內踝上六寸,脛腓骨間。針灸此穴時,屈膝取穴,深度為三分。主要治療小兒疝氣、癲狂病,嘔吐涎沫,小腿疼痛難忍等症狀。

問:陰谷穴呢?

答:陰谷膝輔屈膝探,大筋之下小筋上,腎合水穴三分壯,主治陰痿與腹脹。(注:陰谷穴,在膝內輔骨後,大筋下、小筋上,動脈,屈膝乃得,腎合水穴也。三壯,四分。主治膝痛如錐,不得屈伸,舌縱涎下,煩逆,溺難,小便急引陰痛,陰痿,股內廉痛,婦人漏下不止,腹脹滿不得息,男子如蠱,女子如娠等症。)

白話文:

翻譯: 中醫針灸穴位:陰谷穴。位置:膝蓋內側膝蓋骨後方,一條大筋下面、一條小筋上面,屈膝後能摸到,是腎經的水穴。

用於治療:

  • 陰痿問題
  • 腹脹問題

(備註:陰谷穴在膝蓋內側膝蓋骨後方,大筋下面、小筋上面,是動脈穴位,屈膝後才能找到,也是腎經的水穴。針灸三壯,每壯四分。主治膝蓋疼痛像錐子刺入一樣,不能屈伸,舌頭伸長流口水,反胃,小便困難,小便急迫引發陰部疼痛,陰痿,大腿內側疼痛,女性漏尿不止,腹脹滿悶無法呼吸,男性像得蠱毒,女性像懷孕等症狀。)

問:橫骨穴呢?

答:橫骨大赫下一寸,禁針三壯何病治,陰器引痛便五淋,虛竭失精內眥赤。(注:橫骨穴,在大赫下一寸,陰上橫骨中,有陷如仰月,曲骨外一寸。三壯,禁針。主治五淋小便不通,陰器引痛,小腹滿,目赤痛從內眥始,五臟虛竭,失精等症。)

白話文:

答:橫骨穴在大赫穴下方一寸處,禁止針刺超過三壯。用於治療哪些疾病呢?陰莖疼痛伴隨五淋(小便不通、淋漓、澀痛、癃閉、溺血),身體虛弱、精液流失,眼睛內眥發紅。(注釋:橫骨穴位於大赫穴下方一寸處,在陰部恥骨上緣橫骨中間,有一個像仰天月亮的凹陷,曲骨的外側一寸處。三壯,禁止針刺。主治五淋小便不通,陰莖疼痛,小腹脹滿,眼睛發紅疼痛從內眼角開始,五臟衰弱,精液遺失等症狀。)

問:大赫穴呢?

答:大赫氣穴下一寸,去腹中行一寸尋,五壯三分醫何病,男主陰縮女帶淋。(注:大赫穴,在氣穴下一寸,去腹中行各一寸。五壯,三分。主治虛勞失精,男子陰器結縮,莖中痛,目赤痛從內眥始,婦人赤帶等症。)

白話文:

翻譯:大赫穴在氣穴下方一寸,從腹中往外找一寸。用三根艾柱灸五壯,可以治療以下疾病:

  • 男性:陰莖萎縮
  • 女性:赤帶

問:氣穴穴呢?

答:氣穴四滿下一寸,左名氣穴右子戶,五壯三分何病治,奔豚氣上腰脊痛。(注:氣穴穴,在四滿下一寸,左名氣穴,右名子戶,一名胞門,去腹中行各一寸。五壯,三分。主治賁豚氣上,引腰脊痛,泄痢不止,目赤痛從內眥始,婦人經不調等症。)

白話文:

翻譯:氣穴穴位在四滿穴下一寸,左側稱為「氣穴」,右側稱為「子戶」,用灸法施以五壯三分,可以治療以下疾病:

  • 賁豚氣上,導致腰脊疼痛。
  • 泄痢不止。
  • 目赤疼痛,疼痛從內眼角開始。
  • 婦女經期不調等症狀。

問:四滿穴呢?

答:四滿中注下一寸,五壯三分主何病,積聚疝瘕腸澼寒,月經不調腹絞痛。(注:四滿穴,在中注下一寸,去腹中行各一寸。五壯,三分。主治積聚,腸癖,大腸有水,臍下切痛,振寒,目內眥赤痛,婦人經不調,惡血絞痛,奔豚等症。)

白話文:

四滿穴,位於中注穴下一寸處,取三壯,可治療積聚、疝氣、腸中水氣瘀積、寒氣凝結、月經不調、腹痛等症狀。(注:四滿穴位於中注穴下一寸,左右各離腹中線一寸。三壯,指針灸時施灸三次。)

問:中注穴呢?

答:中注肓俞下一寸,去腹中行一寸論,五壯一寸何病治,便燥眥赤腰脊疼。(注:中注穴,在肓俞下一寸,去腹中行各一寸。五壯,一寸。主治小腹熱,大便堅燥,腰脊痛,目內眥赤痛,女子經病等症。)

白話文:

在肓俞穴下一寸,再往腹內一寸的地方,五壯一寸,可以治療什麼疾病?可以治療乾燥、眼瞼發紅、腰脊疼痛。(注:中注穴在肓俞穴下一寸,然後往腹內各延伸一寸。五壯,距離一寸。主治症狀包括小腹燥熱、大便乾燥、腰脊疼痛、眼瞼內側紅腫疼痛、女性經期問題等。)

問:肓俞穴呢?

答:肓俞商曲下二寸,平神闕外一寸尋,五壯半寸主何病,腹中積聚目赤疼。(注:肓俞穴,在商曲下二寸,平神厥各開一寸。五壯,半寸。主治腹切痛,寒疝,大便燥結,腹滿,心寒,目赤痛從內眥始等症。)

白話文:

肓俞穴位於腹中部,商曲穴下兩寸,與肚臍平行處外開一寸。五壯半寸,主治腹中積聚、眼睛發紅疼痛。(註:肓俞穴在商曲穴下兩寸,平肚臍左右各開一寸。五壯,即半寸。主治腹痛,寒疝,大便乾結,腹脹,心寒,眼睛發紅疼痛等症。)

問:商曲穴呢?

答:商曲石關下一寸,去腹中行寸五分,五壯五分主何病,腹中積聚目赤疼。(注:商曲穴,在石關下一寸,去腹中行各寸半。五壯,五分。主治腹痛,腹中積聚,時切痛,腸中痛,不嗜食,目赤痛從內眥始等症。)

白話文:

答:商曲穴在石關穴下一寸,離腹部約寸五分。進行五次艾灸,每次三分,可以治療腹中積聚引起的目赤疼痛。(註:商曲穴位於石關穴下一寸,離腹部約寸半。五壯指進行五次艾灸,每次艾條燃燒三分。主治腹痛、腹中積聚、時而疼痛、腸痛、食慾不振、從內眼角開始的目赤疼痛等症狀。)

問:石關穴呢?

答:石關陰都下一寸,去腹中行各寸半,五壯五分何病治,噦嘔腹疼便淋患。(注:石關穴,在陰都下一寸,去腹中行各寸半。五壯,五分。主治噦噫嘔逆,腹痛氣淋,小便黃,大便不通,心下堅滿,脊強不利,多唾,目赤痛從內眥始,婦人無子,臟有惡血,血上衝腹,痛不可忍等症。)

白話文:

石關穴位:位於陰都穴下方的 1 寸,從腹中行各 1.5 寸處。

主治疾病:五壯、五分艾灸可治療以下疾病:

  • 噁心嘔吐
  • 腹痛
  • 小便淋漓不暢
  • 大便不暢
  • 心口以下堅硬脹滿
  • 脊椎僵直疼痛
  • 口水分泌過多
  • 眼睛從內眼角開始疼痛紅腫
  • 婦女不孕
  • 體內有惡血
  • 血氣上衝腹部,疼痛難忍等症狀。

問:陰都穴呢?

答:陰都通谷下一寸,去中寸半分壯三,主治瘧疾心煩滿,脅熱腹脹目赤探。(注:陰都穴,一名食宮,在通谷下一寸,去腹中行各寸半。三壯,三分。主治寒熱瘧疾,心下煩滿,腸鳴腹脹,氣搶脅下痛,目赤痛從內眥始等症。)

白話文:

答:陰都穴位於通谷穴下一寸,距離腹中正線一寸半。使用三壯,每壯三分。主治瘧疾導致的心下煩悶、腹脹、肋下疼痛、目赤等症狀。(註:陰都穴又名食宮穴,位於通谷穴下一寸,距離腹中正線一寸半。三壯指三次針灸,每壯停留三分鍾。主治寒熱瘧疾、心下煩悶、腹脹、胸脅脹痛、目赤疼痛等症狀。)

問:通谷穴呢?

答:通谷幽門下一寸,去腹中行寸半尋,三壯三分主何病,喑喎痃癖目赤疼。(注:通谷穴,在幽門下一寸,去腹中行各寸半。三壯,三分。主治口喎,飲食喜嘔,暴喑不能言,痃癖胸滿,食不化,心神恍惚,目赤痛從內眥始等症。)

白話文:

通谷穴:位於幽門下方一寸處,沿著腹腔內部行進一寸半。

三壯,三分:使用三壯艾灸,每次持續三分。

主治疾病:

  • 口喎:嘴巴歪斜
  • 飲食喜嘔:進食後容易嘔吐
  • 暴喑不能言:突然失聲無法說話
  • 痃癖胸滿:食物停滯在胸腔導致胸悶
  • 食不化:食物無法消化
  • 心神恍惚:精神恍惚
  • 目赤痛從內眥始:眼睛發紅疼痛,從內眼角開始

問:幽門穴呢?

答:幽門巨闕旁寸半,五壯五分主何病,小腹脹滿嘔吐煩,泄利膿血目眥患。(注:幽門穴,在巨闕旁寸半。五壯,五分。主治小腹脹滿,嘔吐涎沫,喜唾,心下煩悶,不嗜食,裡急,泄利膿血,目赤痛從內眥始,女子心痛,氣逆喜吐,飲食不下等症。)

白話文:

幽門穴位於巨闕穴旁寸半。在幽門穴上針灸五壯、五分,可以治療以下疾病:

  • 小腹脹滿
  • 嘔吐涎沫
  • 喜歡吐唾沫
  • 心下煩悶
  • 不想吃東西
  • 裡急
  • 排泄膿血
  • 眼睛發紅發痛,從內眼角開始
  • 女性心痛
  • 氣往上走,想吐
  • 吃不下東西

問:步廊穴呢?

答:步廊神封下寸六,去胸中行二寸居,仰取五壯三分刺,胸脅臂痛喘息醫。(注:步廊穴,在神封下寸六分,去胸中行各二寸,仰取。五壯,三分。主治胸脅支滿,痛引胸,鼻塞不通,呼吸少氣,咳逆,嘔吐,不嗜食,臂不得舉等症。)

白話文:

翻譯:步廊穴位於神封(神闕穴)之下六寸,從胸部向外兩寸。用針向上刺入,針刺深度三分,五次針刺。主治胸脅疼痛、呼吸困難等症狀。(註:步廊穴位於神闕穴下方六寸,從胸部向外各兩寸,向上刺入。針刺深度三分,五次針刺。主治胸脅脹滿、胸痛、鼻塞不通、呼吸困難、咳嗽、嘔吐、食慾不振、手臂舉不起等症狀。)

問:神封穴呢?

答:神封靈墟下寸六,五壯三分何病醫,主治胸滿不得息,咳嘔乳癰灑淅奇。(注:神封穴,在靈墟下一寸六分陷中,去胸中行各二寸,仰取。五壯,三分。主治胸滿不得息,咳逆,乳癰,灑淅,嘔吐,惡寒,不嗜食等症。)

白話文:

翻譯:神封穴位於靈墟穴下 1.6 寸的凹陷處,從胸中至神封穴為 2 寸,仰臥取穴。艾灸 5 壯,每壯灸 3 分鐘。主治胸口悶脹、呼吸困難、咳嗽嘔吐、乳癰、淋漓出汗、惡寒、厭食等症狀。

問:靈墟穴呢?

答:靈墟神藏一寸六,五壯三分何病醫,主治胸腹支滿痛,咳逆嘔吐食不思。(注:靈墟穴,在神藏下一寸六分。五壯,三分。主治胸腹支滿,痛引脅下,咳逆嘔吐,不嗜食等症。)

白話文:

靈墟穴位於神藏穴下一寸六分的位置。

在靈墟穴上施以五壯(一種針灸手法),留針時間三分。

主治胸腹脹滿疼痛,咳嗽、呃逆、嘔吐,以及食慾不振等症狀。

問:神藏穴呢?

答:神藏彧中下寸六,五壯四分何病屬,主治嘔吐咳逆殃,胸滿不食氣喘促。(注:神藏穴,在彧中下一寸六分。五壯,四分。主治咳喘不得息,嘔吐,胸滿,不嗜食等症。)

白話文:

譯文:神藏穴位於彧中穴下一寸六分。如果穴位處有五壯(指按壓時感到疼痛)和四分(指疼痛的範圍)的異常,則可能患有:

主治:嘔吐、咳嗽、呼吸不暢,胸部滿悶、食慾不振、氣喘等症狀。

問:彧中穴呢?

答:彧中俞府下寸六,五壯四分主治同,咳逆喘息食不下,胸脅支滿涎唾從。(注:彧中穴,在俞府下一寸六分。五壯,四分。主治咳逆,喘不能息,食不下,胸脅支滿,涎出多唾等症。)

白話文:

彧中穴位於俞府穴下方 1.6 寸,壯針插入深度為 0.4 寸。主治咳嗽、打嗝、喘息無法停止、食不下、胸悶、咳痰等症狀。

問:俞府穴呢?

答:俞府璇璣旁二寸,氣舍之下仰取正,三壯四分何病醫,主治嘔逆脹喘症。(注:俞府穴,在璇璣旁二寸,氣舍下,仰取。三壯,四分。主治咳逆上氣,嘔吐喘咳,腹脹不下飲食,胸中痛,久喘灸七壯效。)

白話文:

俞府穴位於璇璣穴旁兩寸處,氣舍穴的下方。仰面取穴,艾灸三壯,深度四分。主治嘔吐、反胃、脹氣、喘息等症狀。此外,還可治療胸中疼痛、久喘等疾病,艾灸七壯可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