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御

《四聖懸樞》~ 卷四 (5)

回本書目錄

卷四 (5)

1. 六經治法

疹家六日經盡,血熱外發,而見紅斑。其在三日之前,早服表藥,一汗解矣,營郁既泄,不至發斑。若三日之後,以至經盡,而服表藥,血熱已深,雖有汗出,猶發斑點。治法總宜發表,前三日則加清金瀉熱之藥,後三日則加涼血滋陰之品,要以表邪透發、經熱肅清為主。發之不透,餘熱纏綿,淫漬種種諸疾,為害非小也。

白話文:

患疹子的人如果在六天內出疹就痊癒,表示體內血熱外發,就會出現紅斑。在出疹前三天及早服用發表藥,就能發出汗水而痊癒,營氣鬱滯疏泄之後,就不會長出紅斑。如果在出疹後三天,甚至到出疹痊癒後才服用發表藥,此時體內血熱已經很嚴重,即使發出汗水,還是會長出斑點。治療原則宜以發汗為主,在前三天加上清金瀉熱的藥物,在後三天則加上涼血滋陰的藥物,重點是要透發表邪、清除經熱。如果發汗不徹底,殘餘的熱氣會纏綿不去,衍生出各種疾病,危害不可小覷。

2. 經腑殊方

疹家未病之前,原無內熱,既病之後,亦無內寒,陽盛者則有傳腑之條,陰盛者則無入臟之證。陽盛傳腑,則宜寒瀉,陽平而不入於腑,始終在經者,則寒瀉無用,但須發表而已。善治者,在前三陽,則以汗解,在後三陰,則以斑解。詳分經腑,細斟汗下,慎勿在經而用攻下之劑,亦莫入腑而用發散之方,汗下不謬,經腑清平,疹家之能事畢矣。

白話文:

長疹子的病人,在發病之前原本沒有內熱,發病之後也沒有內寒。陽氣旺盛的人有傳導到內臟的症狀,陰氣旺盛的人則沒有進入臟腑的證據。陽氣旺盛傳導到內臟,應當用寒涼藥物瀉下。陽氣平衡而沒有進入內臟,一直停留在經絡上的,用寒涼瀉下藥物沒有用,只要發散表氣就可以了。善於治療的醫生,在前三陽經(手太陽小腸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發作時,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在後三陰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發作時,用發斑疹的方法治療。仔細辨別經絡和臟腑,謹慎地使用發汗和瀉下的藥物。切不可在經絡上用攻下的藥物,也不可在臟腑上用發散的藥方。發汗和瀉下用得恰當,經絡和臟腑就會清平,長疹子的病人也就痊癒了。

3. 汗下宜忌

痘病寒傷營血,營閉而衛郁,疹病風傷衛氣,衛閉而營郁,營開衛發,則生痘粒,衛開營發,則生疹點。以營熱散於皮毛,故見紅斑,而發自汗孔,故斑點正圓。營熱外發則生,內鬱則死。其內郁之原,必緣陽旺而腑熱,腑熱則宜寒瀉。但內熱之證,尚屬後起,其先全是外熱不解。

白話文:

痘瘡是由寒氣損傷了血液,導致血液循環閉塞,而衛氣鬱結所致。疹子是由風氣損傷了衛氣,導致衛氣閉塞,而血液循環鬱結所致。當血液循環通暢,衛氣發揮作用,就會形成痘瘡。而當衛氣通暢,血液循環發揮作用,就會形成疹子。

由於熱血擴散於皮膚表面,因此會出現紅斑。由於這些紅斑是從汗孔發出的,因此它們是完美的圓形。熱血外發就會形成紅斑,內鬱就會消退。內鬱的原因必定是陽氣旺盛,導致臟腑發熱,而臟腑發熱則適合用寒性的藥物來瀉火。但內熱的症狀只是後發的,一開始都是外熱沒有解。

陰旺之家,終無內郁之熱,陽旺之人,表裡感應,內郁日積,遲乃發熱耳。陰旺而無內熱者,固不可誤清其里,即陽旺而內熱未實,亦但可涼解表邪,未宜遽用寒瀉,傷其裡氣。

白話文:

陰氣盛的人不會有內熱,陽氣盛的人外感邪氣後,內熱會逐漸積聚,過後才會發熱。陰氣盛沒有內熱的人,一定不能誤用清裡的方法;陽氣盛而內熱不盛的人,只可以清涼散表邪氣,不宜急用寒涼瀉下,以免傷及裡氣。

病在經絡,而攻其臟腑,此為粗工。若臟陰素旺之人,則中氣敗亡,而殞性命,所關非小。庸愚謬妄,凡治疹病,必用寒瀉,已是不通,甚且瀉之三日之內,方傳陽經之時,則無論陽旺陰旺,總無是處矣。

白話文:

如果疾病在經絡上,卻用藥去攻治臟腑,這是外行人的做法。如果本來臟陰旺盛的人,用這種方法治療,就會導致中氣敗亡,性命不保,關係重大。庸醫愚昧無知,凡是治療疹病,一定使用寒涼藥物攻下,本來就已經不得要領,更甚者,連續瀉上三天,才開始傳到陽經的時候,不管陽氣旺還是陰氣旺,都是不對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