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家心法》~ 血證

回本書目錄

血證

1. 血證

吐血世皆知火證,便以寒涼濕潤之劑投之,土死金衰,木勢轉熾,疾反劇矣。除是瘀血抑蓄,折土而奔注,與傷寒變熱,迫竅而出者,余俱當以大劑參、耆回其氣,氣回則血循經絡矣。待稍定,即以重料六味、左歸等飲,於水中養木,亦須加人參,使氣自陰生也。瘀血而吐,必先胸痛,四物湯桃仁大黃、丹皮、香附以行之,後用六君子湯當歸以調之。

白話文:

吐血一般都被認為是熱症,因此常使用寒涼濕潤的藥物治療。但若如此,則土氣受損,金氣衰弱,木氣更為旺盛,病情反而加重。除非是瘀血阻滯,沖破土氣而湧出,或者是由於傷寒化熱,迫使血液從孔竅排出,否則大多數情況應當使用大量人參、黃耆來回升氣血。氣血回升後,血液就能在經絡中正常運行。稍有穩定後,可使用六味地黃丸、左歸丸等重料中藥飲品,在水中滋養木氣,但仍需加入人參,以使氣血從陰中生發。如果吐血是由於瘀血所致,患者會先感到胸痛,此時可使用四物湯加入桃仁、大黃、丹皮、香附來活血行血。之後再使用六君子湯加入當歸來調養。

傷寒失血,必驟湧出,然傷寒大抵從鼻來者多,來而即住者,不藥可望愈,一來不止者不治。其餘俱屬七情、飢飽、勞力等因,必見噁心,一味固元湯主之。

白話文:

如果傷寒而失血,血勢必定猛烈湧出。然而,傷寒引起的出血大多從鼻子流出,如果流血後就停止,不需用藥也可望痊癒。如果出血不止,則無法治癒。其他原因引起的出血,例如七情所致(如悲傷、喜悅等),飢餓、飽食或勞力過度等,通常會伴有噁心嘔吐的症狀,可以用固元湯治療。

傷寒動血,苟邪因血解,自可勿藥有喜。若所出不暢,則邪仍不解,發表何疑?設驟然大出,藥不能止,則危證也,須重劑參、耆、薑、附以救其脫,或可保全,其餘吐血證,亦如衄血法治之可也。

白話文:

當傷寒引發吐血時,如果病邪隨著血液被排出,自然會好轉不需要用藥。但如果血液無法順利流出,病邪仍然無法消除,這時發汗就有什麼用呢?如果突然劇烈吐血,用藥無法控制,那是一種危急的狀況,需要大量使用人參、鹿茸、生薑、附子等藥物來挽救病人的生命,或許能夠保全性命。其餘的吐血癥狀,也可以用治鼻血的方法來治療。

倪漱山曰:七情內傷,脾胃先病,固元之後,即繼以補中益氣、歸脾等飲,寒涼斷不可用,若治以童便、秋石等,工之粗而庸甚者也。

白話文:

倪漱山說:情緒引起的內傷,會首先損害脾胃,固本培元之後,接著服用補中益氣、歸脾等藥品,千萬不能使用寒涼藥物。如果用童便、秋石等治療,那醫生的技術就太粗糙平庸了。

2. 固元湯

人參黃耆(各五錢),當歸白芍(酒洗炒各三錢),甘草(二錢炙),煨姜(一大片),大棗(二枚)

白話文:

人參、黃耆(各25克),當歸、白芍(各15克,白芍用酒洗淨後炒製),甘草(10克,炙烤後使用),煨過的生薑(一大片),大棗(兩顆)

吐血一證,其所因表裡不同,虛實各異,審察少差,為害匪小,所謂毫釐之差,千里之謬者也。若醫人於此,不辨因證,死守古法,專尚寒涼直折,未有不延久而成癆瘵不治之證者。先生痛掃其習,專固元本,誠發前人所未發,後學當奉之以為典型。然而補既可用,溫豈不宜?虛而挾寒,併火衰脈微及豁大無根者,不妨配入薑、附,如畏其僣亢,佐之以熟地可也。

白話文:

吐血的原因有表證和裡證之分,虛實又有不同,稍有診斷錯誤,危害不小,正如俗話所說的「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如果醫生不懂得辨證論治,一味遵循古法,只用寒涼藥物治療,這些患者最後往往會演變成癆瘵(虛弱、咳嗽、發熱等症),難以治癒。李時珍先生痛斥這種做法,強調固本培元纔是治療吐血的根本,這的確是前人沒有發現的,後世醫家應該學習這種理念。然而,固本培元並不意味著不可以溫補。對於虛寒兼有的患者,脈象微弱,面色蒼白者,可以使用薑、附子等溫熱藥物,如果擔心溫補藥物太過霸道,可以搭配熟地來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