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謙等

《傷寒心法要訣》~ (3)

回本書目錄

(3)

1. 痞硬

陽證痞硬為熱痞,大黃黃連瀉心寧,汗出惡寒寒熱痞,附子瀉心兩收功。

誤下少陽發熱嘔,痞滿半夏瀉心能。

虛熱水氣痞下利。

心煩乾嘔腹雷鳴,虛熱水氣生薑瀉,痞急氣逆甘草靈。

桂枝表解乃攻痞,五苓煩渴利尿通。

【注】傷寒下早則成痞硬,中風下早則成結胸,此其常也。

然論中中風下早未嘗無痞硬,傷寒下早亦有結胸,大抵從虛化者多為痞硬,從實化者多結胸也。

陽證心下痞硬為熱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

若陽證汗出惡寒,為寒熱痞,宜附子瀉心湯。

誤下少陽發熱而嘔,心下痞滿,為嘔逆痞,宜半夏瀉心湯。

陽證誤下,心下痞硬,下利,心煩乾嘔,腹中雷鳴,脅下有水氣,致小便不利,為虛熱水氣之痞,宜生薑瀉心湯。

若有是證,脅下無水氣,其痞急益甚,為虛熱客氣上逆之痞,宜甘草瀉心湯。

凡有痞者,有無汗惡寒之表,宜桂枝表解已,乃可以大黃黃連瀉心湯攻痞也。

若有痞者,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煩渴,小便不利,先以五苓散,小便利後,乃可與諸瀉心湯治痞也。

2. 頤毒

傷寒發頤耳下腫,失於汗下此毒生,高腫焮紅痛為順,反此神昏命必傾。

毒伏未發脈亦隱,冷汗淋漓肢若冰,煩渴不便指甲紫,頗似三陰了了輕。

【注】傷寒頤毒,皆因汗下失宜,毒熱挾少陽相火上攻而成也。

若其人陽氣素盛,則高腫焮紅疼痛,易於成膿,故為順也,宜連翹敗毒散散之。

或其人陽氣素虛,或服冷藥過多,遏郁毒熱伏藏在裡,內攻神昏,外毒漫腫,肉色不變,不疼木硬,則命必危也。

毒伏未發之前,往往似三陰亡陽之證,脈隱不見,冷汗淋漓,肢冷若冰,但身輕目睛了了,煩渴不大便,指甲紅紫為異,此毒發始,臨治不可忽也。

3. 房勞復陰陽易

房勞復與陰陽易,二病情異證則同。

病後犯色復自病,病傳不病易之名。

男女俱主燒褌散,少腹急痛引陰中,身重少氣頭眩暈,拘攣熱氣上衝胸。

【注】男女新愈交接,因而復病,名曰房勞復。

男女新愈交接,病男傳不病之女,病女傳不病之男,名曰陰陽易,即交易之義也。

犯是病者,男以女之褌襠,女以男之褌襠燒灰,白湯或酒,日三服之則愈。

少腹急痛牽引陰中,身重少氣,頭目眩暈,四肢拘攣,熱氣衝胸,是其證也。

4. 戰振慄

戰身聳動慄心㦗,振雖聳動比戰輕,故振責虛因無力,慄戰相交邪正爭,此證若生三法後,虛其中外逆而成,不逆因和而作解,正勝邪卻戰汗平。

【注】戰,謂身抖聳動也。

慄,謂心內發㦗也。

振,亦聳動,比之於戰則無力也。

所以論中曰:振振者,皆責其虛也。

慄,邪氣為之也。

戰,正氣為之也。

邪正相交故爭也。

此證若生於汗、吐。

下之後,是虛其中外而致逆也。

若不致逆,邪因以衰,正因以和而作解,則為正勝邪卻,戰慄汗出而平也。

5. 煩躁不眠懊憹

躁身不靜煩心擾,不躁難眠作熱觀,懊憹煩甚無冷病,惟躁陰陽表裡看。

諸煩無論三法後,便軟梔竹等湯煎,便硬白虎三承氣,躁同陰見便屬寒。

【注】身為熱動而不安謂之躁,心為熱擾而不寧謂之煩。

煩則擾於內,躁則動於外,故有心煩而無身煩,有身躁而無心躁也。

大抵煩屬陽,躁屬陰。

若懊憹心中反復顛倒,煩不得眠,不與躁同見者,皆無冷病。

當作熱觀也。

惟躁則不然,當分表裡陰陽取治。

故太陽有不汗出而煩躁,謂之在表,大青龍證也。

陽明有心下硬之煩躁,謂之在陽,白虎湯證也,三陰有吐利手足厥之煩躁,謂之在陰,四逆輩證也。

諸煩,謂煩不眠懊憹也。

無論三法後,謂不論已經、未經汗、吐、下三法之前後也。

但大便不硬者,以竹葉石膏、溫膽、梔子豉等湯主治可也。

便硬者,量其熱之深淺,以白虎、三承氣湯主治可也。

躁同陰見,謂躁同三陰證見,便屬陰寒之躁,宜四逆、理中、吳茱萸湯主治可也。

6. 身痛

身痛未汗表實證,汗後身疼屬表虛;桂加生薑參芍藥,尺遲血少建中耆,少陰沉厥附子治,厥陰汗利四逆醫,風濕盡痛難轉側,掣引煩疼桂附宜。

【注】身痛,未汗屬表實證,宜麻黃湯。

汗後身疼,屬表虛證,宜桂枝新加湯,即桂枝倍生薑、芍藥加人參也。

曰桂加,即桂枝加此也。

尺遲血少建中耆,謂身痛尺中脈遲,是血少營氣不足也,雖未經汗,不可發汗,宜建中湯加黃耆以補營血也。

少陰,謂身痛見少陰沉脈,四肢厥冷也。

附子治,謂宜附子湯治也。

厥陰,謂身痛見厥陰厥逆,汗出不止,下利清穀也。

四逆醫,謂以四逆湯醫也。

風濕,謂風濕身痛也。

盡痛難轉側,是濕則令人一身盡痛不能轉側。

掣引煩疼,是風則令人筋脈牽引,煩疼不寧也。

桂附宜,謂宜以桂枝附子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