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証治準繩‧雜病》~ 第七冊 (8)

回本書目錄

第七冊 (8)

1. 暴盲

平日素無他病,外不傷輪廓,內不損瞳神,倏然盲而不見也。病致有三,曰陽寡、曰陰孤、曰神離。乃痞塞關格之病,病於陽傷者,緣忿怒暴悖,恣酒嗜辣,好燥膩,及久患熱病痰火人得之,則煩躁秘渴。病於陰傷者,多色欲悲傷,思竭哭泣太頻之故,患則類中風、中寒之起。

傷於神者,因思慮太過,用心罔極,憂傷至甚,驚恐無措者得之,患則其人如癡騃病發之狀,屢有因頭風痰火,元虛水少之人,眩暈發而醒則不見。能保養者,亦有不治自愈。病復不能保養,乃成痼疾,其證最速。而異人以為魘魅方犯,鬼神為祟之類,泥於禳禱,殊不知急治可復,緩則氣定而無用矣。

丹溪治一老人病目暴不見物,他無所苦,起坐飲食如故,此大虛證也。急煎人參膏二斤,服二日,目方見。一醫與青礞石藥。朱曰:今夜死矣。不悟此病得之氣大虛,不救其虛,而反用礞石,不出此夜必死,果至夜半死。一男子四十餘歲,形實,平生好飲熱酒,忽目盲脈澀,此因熱酒所傷胃氣,汙濁之血,死在其中而然也。遂以蘇木作湯,調人參膏飲之。

服二日,鼻內兩手掌皆紫黑。曰此病退矣,滯血行矣。以四物加蘇木、紅花桃仁陳皮煎,調人參末服,數日而愈。一男子五十五歲,九月間早起,忽開眼無光,視物不見,急就睡片時,卻能見人物,竟不能辨其何人何物,飲食減平時之半,神思極倦,脈之緩大四至之上,重按則散而無力。朱作受濕治,詢之果因臥濕地半個月得此證。

遂以白朮為君,黃耆茯苓、陳皮為臣,附子為佐,十餘帖而安。上三方,治目暴盲,皆為氣脫而用參、術追回者也。經云: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氣脫者目不明,即其證也。

2. 青盲

目內外並無障翳氣色等病,只自不見者,是乃玄府幽邃之源郁遏,不得發此靈明耳。其因有二:一曰神失。二曰膽澀。須訊其為病之始,若傷於七情則傷於神,若傷於精血則損於膽,皆不易治,而失神者尤難。有能保真致虛,抱元守一者,屢有不治而愈。若年高及疲病,或心腎不清足者,雖治不愈。

世人但見目盲,便呼為青盲者,謬甚。夫青盲者,瞳神不大不小,無缺無損,仔細視之,瞳神內並無些少別樣氣色,儼然與好人一般,只是自看不見,方為此證。若有何氣色,即是內障。非青盲也。

3. 雀盲

俗稱也,亦曰雞盲,本科曰高風內障,至晚不明至曉復明也。蓋元陽不足之病,或曰既陽不足,午後屬陰,何未申尚見?子後屬陽,何醜寅未明?曰午後雖屬陰,日陽而時陰,陽分之陰,且太陽明麗於天,目得其類故明。至酉日沒,陰極而瞑,子後雖屬陽,夜陰而時陽,陰分之陽,天地晦黑,理之當瞑。

雖有月燈而不見者,月陰也,燈亦陰也,陰不能助內之陽,病輕者視亦稍見,病重者則全不見。至寅時陽盛,日道氣升而稍明,卯時日出如故。若人調養得宜,神氣融和,精血充足,陽光復盛,不治自愈。若不能愛養,反致喪真,則變為青盲、內障,甚則有陰陽乖亂,痞塞關格,為中滿而死者。

食以牛豬之肝,治以補氣之藥即愈,益見其元氣弱而陽不足也。倪仲賢論陽衰不能抗陰之病,或問曰:人有晝視通明,夜視罔見,雖有火光月色,終不能睹物者何也?答曰:此陽衰不能抗陰之病,諺所謂雀盲者也。黃帝生氣通天論曰: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臟十二節,皆通乎天氣。

又曰:陰陽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又曰:陽不勝其陰,則五臟氣爭,九竅不通是也。問曰:陽果何物耶?答曰:凡人之氣,應之四時者,春夏為陽也。應之一日者,平旦至昏為陽也。應之五臟六腑者,六腑為陽也。問曰:陽何為而不能抗陰也?答曰:人之有生,以脾胃中州為主也。

靈蘭秘典曰:脾胃者,倉廩之官,在五行為土,土生萬物,故為陽氣之原。其性好生惡殺,遇春夏乃生長,遇秋冬則收藏。或有憂思恐怒、勞役飢飽之類,過而不節,皆能傷動脾胃。脾胃受傷,則陽氣下陷,陽氣下陷,則於四時一日五臟六腑之中陽氣皆衰,陽氣既衰,則於四時一日五臟六腑之中陰氣獨盛,陰氣既盛,故陽不能抗也。問曰:何故夜視罔見?答曰:目為肝,肝為足厥陰也。

神水為腎,腎為足少陰也。肝為木,腎為水,水生木,蓋亦相生而成也。況怒傷肝,恐傷腎,肝腎受傷,亦不能生也。晝為陽,天之陽也。晝為陽,人亦應之也。雖受憂思恐怒、勞役飢飽之傷,而陽氣下陷,遇天之陽盛陰衰之時,我之陽氣雖衰,不得不應之而升也,故猶能晝視通明。夜為陰,天之陰也。

夜為陰,人亦應之也。既受憂思恐怒、勞役飢飽之傷,而陽氣下陷,遇天陰盛陽衰之時,我之陽氣既衰,不得不應之而伏也,故夜視罔所見也。問曰:何以為治?答曰:鎮陰升陽之藥,決明夜靈散主之。《三因》蛤粉丸。《千金方》地膚子五錢,決明子一升,二味為末,以米飲汁和丸。

食後服二十丸至三十丸,日日服至瘥止。蒼朮四兩,米泔水浸一宿,切作片,焙乾為末。每服三錢。豬肝二兩,批開,摻藥在內,用麻線縛定,粟米一合,水一碗,砂鍋內煮熟熏眼,候溫、臨臥服大效。又方,蒼朮一兩。搗羅為末。每服一錢,不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