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杲

《脾胃論》~ 卷下 (2)

回本書目錄

卷下 (2)

1. 胃虛元氣不足諸病所生論

夫飲食勞役皆自汗,乃足陽明化燥火,津液不能停,故汗出小便數也。邪之大者,莫若中風。風者,百病之長,善行而數變。雖然,無虛邪,則風雨寒不能獨傷人,必先中虛邪,然後賊邪得入矣。至於痿、厥逆,皆由汗出而得之也。且冬陽氣伏藏於水土之下,如非常泄精,陽氣已竭,則春令從何而得,萬化俱失所矣。

白話文:

過度飲食和勞動都會導致自汗,這是因為足陽明化為燥熱之火,津液無法停留,所以會出汗,小便也會頻繁。所有疾病中,最厲害的莫過於中風。風是百病之首,善於移動,變化多端。但必須先有虛弱體質,歪風邪氣才能趁虛而入,才會發病。至於痿症、厥逆,都是因為出汗所致。而且,冬天的陽氣潛藏於水土之下,如果經常泄精,陽氣就會衰竭,那麼到了春天就無法生發,各種機能都會失常。

在人則飲食勞役,汗下時出,諸病遂生。予所以諄諄如此者,蓋亦欲人知所慎也。

2. 忽肥忽瘦論

《黃帝針經》云:寒熱少氣,血上下行。夫氣虛不能寒,血虛不能熱,血氣俱虛,不能寒熱。而胃虛不能上行,則肺氣無所養,故少氣;衛氣既虛,不能寒也。下行乘腎肝助火為毒,則陰分氣衰血虧,故寒熱少氣。

白話文:

《黃帝針經》中說:如果身體又冷又熱,還經常氣虛,這是因為氣血運行異常造成的。如果氣虛,身體不會發冷;如果血虛,身體不會發熱;如果氣血兩虛,那麼既不會發冷也不會發熱。如果胃氣虛弱,氣血無法往上運行,肺部就會失去滋養,因此會出現氣虛。衛氣虛弱,身體就不能抵禦寒冷。氣血往下運行,會助長腎肝之火,形成毒氣,導致陰氣衰弱、氣血虧損,所以同時出現冷熱交替、氣虛等症狀。

血上下行者,足陽明胃之脈衰,則衝脈並陽明之脈,上行於陽分,逆行七十二度,脈之火大旺,逆陽明脈中,血上行,其血沖滿於上;若火時退伏於下,則血下行,故言血上下行,俗謂之忽肥忽瘦者是也。經曰:熱傷氣。又曰:壯火食氣。故脾胃虛而火勝,則必少氣,不能衛護皮毛,通貫上焦之氣而短少也。

白話文:

血液上行或下行的原因是足陽明胃經氣血虛衰。這時,衝脈會並行於陽明經,向上運行於陽分,逆行七十二度。衝脈之火十分旺盛,逆行於陽明經中,血液隨之上行,導致上部血氣充盈。如果火氣時而退伏於下,則血液會下行。因此,所謂「血上下行」,就是指人的身體時而發胖,時而消瘦。

《內經》中說:「熱氣傷及氣血。」又說:「旺盛的火氣會消耗氣血。」所以,脾胃虛弱而火氣旺盛的人,必定氣血不足,不能保護皮毛,導致通往上焦的氣血不足。

陰分血虧,陽分氣削,陰陽之分,周身血氣俱少,不能寒熱,故言寒熱也。《靈樞經》云: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此則胃氣平而上行也。

白話文:

因為陰分缺血,陽分缺氣,所以陰陽兩分,全身的血氣都少了,不能寒也不能熱,因此才說虛弱的人又怕熱又怕冷。《靈樞經》中記載:上焦打開,傳遞五穀的味道,燻蒸皮膚補充全身水分滋潤毛髮,就像霧露的滋潤,這是胃氣正常地向上運行。

3. 天地陰陽生殺之理在升降浮沉之間論

《陰陽應象論》云:天以陽生陰長,地以陽殺陰藏。然歲以春為首,正,正也;寅,引也。少陽之氣始於泉下,引陰升而在天地人之上,即天之分,百穀草木皆甲坼於此時也。至立夏少陰之火熾於太虛,則草木盛茂,垂枝布菜。乃陽之用,陰之體,此所謂天以陽生陰長。經言歲半以前,天氣主之,在乎升浮也。

白話文:

《陰陽應象論》說:天上的陽氣使陰氣產生和生長,地上的陽氣則使陰氣消亡和潛藏。然而一年之中,春天為首,所以「正」也是「引」的意思。少陽之氣開始於地下,引領著陰氣向上升起,進而達到天地人和諧的境界。這是上天的分工,所以此時百穀草木都會萌芽。到了立夏時分,少陰之火在浩瀚的虛空中旺盛起來,草木便會蓬勃生長,垂下枝條,開展葉片。這是陽氣的發用,陰氣的具體呈現,也就是所謂的「天以陽生陰長」。古經記載,一年中前半段由天氣主導,主要是升浮的過程。

至秋而太陰之運,初自天而下逐,陰降而徹地,則金振燥令,風厲霜飛,品物咸殞,其枝獨存,若乎毫毛。至冬則少陰之氣復伏於泉下,水冰地坼,萬類周密。陰之用,陽之體也,此所謂地以陽殺陰藏。經言歲半以後,地氣主之,在乎降沉也。至於春氣溫和,夏氣暑熱,秋氣清涼,冬氣冷洌,此則正氣之序也。

白話文:

到了秋天,太陰主宰的季節運行,開始從天上降到地上,陰氣下降並通徹大地,於是金氣主宰乾燥的季節,風勢凜冽,霜花飛舞,各種生物都凋零了,只有松柏的枝葉依然存在,就像毫毛一樣。到了冬天,少陰之氣又潛伏在地底之下,水結冰,大地開裂,所有生物都緊緊封閉。陰氣的作用,是陽氣的基礎,這正是所謂的「地用陽氣殺死陰氣,讓陰氣隱藏起來」。經典中說過,一年一半過後,地氣主宰一切,關鍵就在於下降和沉沒。至於春天的氣候溫和,夏天的氣候炎熱,秋天的氣候涼爽,冬天的氣候寒冷,這些都是正氣的正常運行。

故曰:履端於始,序則不愆。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如環無端,運化萬物,其實一氣也。

設或陰陽錯綜,勝復之變,自此而起。萬物之中,人一也,呼吸升降,效象天地,準繩陰陽。蓋胃為水穀之海,飲食入胃,而精氣先輸脾歸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養周身,乃清氣為天者也;升已而下輸膀胱,行秋冬之令,為傳化糟粕,轉味而出,乃濁陰為地者也。若夫順四時之氣,起居有時,以避寒暑,飲食有節,及不暴喜怒,以頤神志,常欲四時均平,而無偏勝則安。

白話文:

如果陰陽交錯失調,發生虛實轉化,疾病就會由此而起。在萬物之中,人也是其中一員,人的呼吸吐納、升降運行,都效法天地,遵循陰陽準則。

胃是水穀的海洋,飲食進入胃部,其精氣會先運送到脾臟,再歸於肺部,上升運行於春夏的季節,滋養全身,這是清氣屬於天。升騰之後,精氣會下降運送到膀胱,運行於秋冬的季節,化解糟粕,轉化排泄,這是濁陰屬於地。

如果能夠順應四季之氣,作息有規律,避寒就暑,飲食有節制,不暴喜暴怒,養護精神志意,經常保持四季平衡,沒有偏勝,就能夠保持健康。

不然,損傷脾胃,真氣下溜,或下泄而久不能升,是有秋冬而無春夏,乃生長之用,陷於殞殺之氣,而百病皆起;或久升而不降亦病焉。於此求之,則知履端之義矣。

白話文:

如果脾胃受損,真氣下行,氣血久升不降,就會出現秋冬的景象,而沒有春夏的生長之機,這時就會陷於衰敗之氣,導致百病叢生。或者長久氣血上行而不下行,也會致病。從這些角度來看,就知道「履端」之義了。

4. 陰陽壽夭論

《五常政大論》云:陰精所奉其人壽,陽精所降其人夭。夫陰精所奉者,上奉於陽,謂春夏生長之氣也;陽精所降者,下降於陰,謂秋冬收藏之氣也。且如地之伏陰,其精遇春而變動,升騰於上,即曰生髮之氣;升極而浮,即曰蕃秀之氣,此六氣右遷於天,乃天之清陽也。陽主生,故壽。

白話文:

《五常政大論》中提到:陰精所滋養的人長壽,陽精下降的人短命。陰精所滋養的是,上升到陽氣之上,指的是春夏生長之氣;陽精下降的是,下降到陰氣之中,指的是秋冬收藏之氣。就像地底的陰氣,遇到春天而變化,向上升騰,就是生髮之氣;上升到極點而浮動,就是繁茂秀麗之氣,這六種氣右轉而上升到天上,就是天上的清陽之氣。陽氣主生,所以長壽。

天之元陽,其精遇秋而退,降墜於下,乃為收斂殞殺之氣;降極而沉,是為閉藏之氣,此五運左遷入地,乃地之濁陰也。陰主殺,故夭。根於外者,名曰氣立,氣止則化絕。根於內者,名曰神機,神去則機息。皆不升而降也。地氣者,人之脾胃也,脾主五臟之氣,腎主五臟之精,皆上奉於天。

白話文:

太陽的元陽之氣,精華在秋天時消退,下降到下面,形成收斂毀滅的氣息;下降到極點而沉潛,成為閉藏的氣息,這五行的運行向左移動進入大地,也就是地面的濁陰之氣。陰主殺戮,所以會死亡。根源在外的,稱為氣息,氣息停止就會化解消滅。根源在內的,稱為神機,神魂離開機體就會消亡。這都是不升而降的緣故。地氣就是人體的脾胃,脾負責五臟之氣,腎負責五臟之精,這些都向上奉獻給上天。

二者俱主生化,以奉升浮,是知春生夏長,皆從胃中出也。故動止飲食,各得其所,必清必淨,不令損胃之元氣,下乘腎肝,及行秋冬殞殺之令,則亦合於天數耳。

白話文:

胃脾兩者都主導生化,以供給人體的升浮功能,由此可知春生夏長,都是從胃中發生的。所以飲食起居,都要適當,一定要乾淨衛生,不能損傷胃的元氣,這樣才能氣血充實,順應腎肝的運作,以及執行秋冬肅殺的規律,這也符合了自然界的規律。

5. 五臟之氣交變論

《五臟別論》云:五氣入鼻,藏於心肺。《難經》云:肺主鼻,鼻和則知香臭。潔古云:視聽明而清涼,香臭辨而溫暖。此內受天之氣,而外利於九竅也。夫三焦之竅開於喉,出於鼻。鼻乃肺之竅,此體也;其聞香臭者,用也。心主五臭,舍於鼻。蓋九竅之用,皆稟長生為近。

白話文:

《五臟別論》中提到:來自外界的五種氣息進入鼻子後,會儲藏在心肺之中。《難經》說:肺主管鼻子,鼻子通暢才能辨別香臭。潔古說:視覺和聽覺清晰明亮,嗅覺和味覺靈敏溫暖。這是因為身體內部吸收了來自天地的氣,而外部又能通過九竅受益。三焦的孔竅開在喉嚨,通向鼻子。鼻子是肺的孔竅,這是它的結構;而它能聞到香臭,則是它的功能。心主管五種味道,這些味道的感受會通過鼻子來表達。九竅的作用,都是從長生的角度來看,與身體的根本相近。

心,長生於酉,酉者肺,故知臭為心之所用,而聞香臭也。耳者,上通天氣,腎之竅也,乃腎之體,而為肺之用,蓋肺長生於子,子乃腎之舍而肺居其中,而能聽音聲也。一說,聲者天之陽,音者天之陰。在地為五律,在人為喉之竅,在口乃三焦之用。肺與心合而為言出於口也,此口心之竅開於舌為體,三焦於肺為用,又不可不知也。

白話文:

心髒位於酉時(黃昏),酉時對應於肺臟。因此,肺臟能感知氣味,鼻嗅香臭。耳臟與天相通,是腎臟的外現,屬於腎臟的身體一部分,但對肺臟有作用。因為肺臟位於子時(午夜),子時是腎臟所屬,而肺臟位於腎臟之中,因此肺臟能聽見聲音。

另一種說法認為,聲音是天陽之氣,音聲是天陰之氣。在地球上表現為五種音律,在人體中表現為喉嚨的竅穴,在口腔中則屬於三焦的功用。肺臟與心臟相配合,才能讓人說話,這句話的意思是,口是心竅,體現於舌頭,三焦與肺臟相配合,才能發揮作用,這一點也不容忽視。

肝之竅通於目,離為火,能耀光而見物,故分別五色也,肝為之舍。腎主五精,鼻藏氣於心肺,故曰主百脈而行陽道。經云:脫氣者目盲,脫精者耳聾,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此明耳、目、口、鼻為清氣所奉於天,而心勞胃損則受邪也。

白話文:

肝臟與眼睛相通,屬於屬性的火,能射出光芒讓人看見東西,所以能分辨五種顏色。肝臟是靈魂的住所。腎臟掌管五種精氣,鼻子儲存心肺之氣,所以主宰全身經脈,運行陽氣。醫經上說:氣虛的人會失明,精虛的人會耳聾,心肺有病,鼻子也會受到影響。這說明耳朵、眼睛、嘴巴、鼻子都由天上的清氣所滋養,而心臟勞累,胃部受損,就會受到邪氣侵襲。

6. 陰陽升降論

《易》曰:兩儀生四象,乃天地氣交,八卦是也。在人則清濁之氣皆從脾胃出,榮氣榮養周身,乃水穀之氣味化之也。

白話文:

《易經》中說:宇宙的兩個基本元素(陰陽)生成了四種自然景象(少陰、太陽、少陽、太陰),這是天地間氣息相互交匯的結果,就叫做八卦。在人體內部,清氣和濁氣都從脾胃中產生出來。滋養全身的榮氣,就是水穀的氣味轉化而來的。

清陽為天(積陽成天。地氣上為云,天氣下為雨。水穀之精氣也,氣海也,七神也,元氣也,父也),清中清者,清肺以助天真。清陽出上竅(耳、目、鼻、口之七竅是也),清中濁者,榮華腠理。清陽發腠理(毛竅也),清陽實四肢(真氣充實四肢)。濁陰為地(積陰成地。

白話文:

清陽象徵天(陽氣聚集形成了天。地上的氣上升為雲,天上的氣下降為雨。它是食物精氣、人體氣海、七神、元氣的來源,是父親的象徵)。清中偏清的部分,指肺氣清肅以幫助天生的陽氣。

清陽從頭部的七竅(耳、目、鼻、口)而出,清中偏濁的部分,使皮膚組織紅潤光澤。清陽發散於皮膚毛孔,清陽充實於四肢(正氣充盈四肢)。

濁陰象徵地(陰氣聚集形成了地。

云出天氣,雨出地氣。五穀五味之精,是五味之化也。血榮也,維持神明也,血之將會也,母也),濁中清者,榮養於神(降至中脘而為血,故曰心主血,心藏神)。濁陰出下竅(前陰膀胱之竅也),濁中濁者,堅強骨髓。濁陰走五臟(散於五臟之血也,養血脈,潤皮膚、肌肉、筋者是也,血生肉者此也),濁陰歸六腑(謂毛脈合精,經氣歸於腑者是也)。

白話文:

天氣是雲的來源,地氣是雨的來源。五穀五味的精華,是五味轉化而來的。

血液充盈,可以維持精神清醒。血將要凝聚成塊時,就是母親(心生血,血充盈就是心氣強盛,而心主神明)。混濁中清澈的部分,滋養精神(血下降到中脘就變成血,所以說心主血,心藏神)。

混濁的陰氣從下竅排出(就是前陰膀胱的孔竅),混濁中混濁的部分,強化骨髓。混濁的陰氣運行於五臟(就是散佈在五臟中的血液,養血脈、滋潤皮膚、肌肉、筋骨),血液生出肉。混濁的陰氣歸於六腑(就是毛細血管中的精氣聚集,經氣歸於腑)。

天氣清靜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則日月不明,邪害空竅,陽氣者閉塞,地氣者冒明。雲霧不精,則上應白露不下;交通不表,萬物命故不施,不施則名木多死。惡氣不發,風雨不節,白露不下,則菀藁不榮;賊風數至,暴雨數起,天地四時不相保,與道相失,則未央絕滅。唯聖人從之,故身無苛病,萬物不失,生氣不竭。

白話文:

天氣晴朗無雲,陰邪之氣無法藏匿,所以不會降雨。如果天氣明亮,日月之光就會暗淡,邪氣會侵襲身體,陽氣閉塞,陰氣上升。雲霧不豐盈,上面就會沒有露水降下;萬物之間的運轉不正常,萬物的生命力就會受到影響,生命力受損,大樹就會枯死。邪氣不散發,風雨不調和,露水不下,草木就會枯萎;惡風時常颳起,暴雨頻頻降下,天地四季無法相應,與自然法則相違背,那麼萬物就會滅絕。只有聖人順應自然法則,所以身體沒有疾病,萬物都能蓬勃發展,生命力源源不絕。

此說人之不避大寒傷形,大熱傷氣,四時節候變更之異氣,及飲食失節,妄作勞役,心生好惡,皆令元氣不行,氣化為火,乃失生夭折之由耳。

白話文:

這種說法認為,人不注意極寒傷身、極熱傷氣,以及四季節氣變化的不同氣候,還有飲食不節制、亂做勞動,以及心中產生喜惡等情緒,都會導致身體元氣運行不暢,氣血轉化為火,最終導致疾病纏身,甚至早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