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診宗三昧》~ 口問十二則 (3)

回本書目錄

口問十二則 (3)

1. 問高章綱惵卑損諸脈

旅泊苕溪。偶檢嘉言先生仲景脈法解。坐有同人謂石頑曰。夫脈之顯著共聞者。尚且指下難明。況乎險奧幽微。人所共昧。如高章綱惵卑損之脈。既非恆有之象。何長沙博採古訓。以眩耳目。喻子曲為釋辭。以誇博識乎。答曰。此古聖至微至顯之的訣。不能晦藏於密。一時為之闡發。

豈故為詭異以欺後世耶。其所謂綱者。諸邪有餘之綱領。損者。諸虛積漸之損傷。恐人難於領悟。乃以高章惵卑四字。體貼營衛之盛衰。雖六者並舉。而其所主。實在綱損二脈也。以其辭簡義深。末由窺測。喻子獨出內照。發明其義。惜乎但知高章為高章取象。惵卑為惵卑措辭。

不知高章為綱脈之紀。惵卑為損脈之基耳。蓋高者。自尺內上溢於寸。指下湧湧。既浮且大。而按之不衰。以衛出下焦。行胃上口。至手太陰。故寸口盛滿。因以高字名之。章者。自筋骨外顯於關。應指愊愊。既動且滑。而按之益堅。以營出中焦。亦並胃口而出上焦。故寸關實滿。

因以章字目之。綱者。高章兼該之象。故為相搏。搏則邪正交攻。脈來數盛。直以綱字揭之。惵者。寸口微滑。而按之軟弱。舉指瞥瞥。似數而仍力微。以衛氣主表。表虛不能勝邪。故有似乎心中怵惕之狀。因以惵字喻之。卑者。諸脈皆不應指。常兼沉澀之形。而按之隱隱。

似伏而且澀難。以營氣主裡。裡虛則陽氣不振。故脈不顯。有似妾婢之卑屑不能自主。故以卑字譬之。損者。惵卑交參之謂。故為相搏。搏則邪正俱殆。脈轉衰微。直以損字呼之。而損脈之下。復有遲緩沉三者。言阿阿徐緩。而按之沉實。為營衛俱和。陰陽相抱之象。不過藉此以顯高章等脈。

大都高章綱惵卑損之脈。皆從六殘賊來。其浮滑之脈。氣多上升而至於高。弦緊之脈。邪必外盛而至於章。沉澀之脈。陽常內陷而至於卑。非陰寒脈沉。不傳他經之比。凡此六者。能為諸脈作病。故謂殘賊。縱邪氣盛滿。而汗下克削太過。皆能致虛。虛則脈來惵惵。按之力微。

逮所必至。至於高章相搏。未有不數盛者。惵卑相搏。未有不弦勁者。所以沉伏之中。尺內時見弦細搏指。則為損脈來至。必難治也。詳高惵之脈。往往見於寸口。章脈每多顯於趺陽。卑脈恆於少陰見之。然惵卑之脈。寸口趺陽未嘗不有也。高章之脈。尺內少陰。從未一見耳。

觀後寸口趺陽少陰諸條。皆言高章惵卑之病。其陰陽死生之大端。端不出大浮數動滑為陽。沉澀弱弦微為陰之總綱。以其非專言傷寒脈法。故長沙另輯平脈法篇。隸諸辨脈法下。由是余昔詮釋纘論。略未之及。茲因同人下問。不覺為之饒舌。

2. 問辨聲色法

或問醫以聲色之辨。為神聖妙用。而審切反居其次。何也。答曰。夫色者神之華。聲者氣之發。神氣為生陽之徵驗。在診察之際。不待問而陰陽虛實之機。先見於耳目間矣。予於傷寒緒論。言之頗詳。姑以大略陳之。色貴明潤。不欲沉夭。凡暴感客邪之色。不妨昏濁壅滯。病久氣虛。

只宜瘦削清癯。若病邪方銳。而清白少神。虛羸久困。而嫵媚鮮澤。咸非正色。五色之中。青黑黯慘。無論病之新久。總屬陽氣不振。惟黃色見於面目。而不至索澤者。皆為向愈之候。若眼胞上下如煙煤者。寒痰也。眼黑頰赤者。熱痰也。眼黑而行步艱難呻吟者。痰飲入骨也。

眼黑而面帶土色。四肢痿痹。屈伸不便者。風痰也。病人見黃色光澤者。為有胃氣。不死。干黃者。為津液之槁。多凶。目睛黃者。非癉即衄。目黃大煩為病進。平人黑氣起於口鼻耳目者危。若赤色見於兩顴。黑氣出於神庭。乃大氣入於心腎。暴亡之兆也。至於聲者。雖出肺胃。

實發丹田。其輕清重濁。雖由基始。要以不異平時為吉。如病劇而聲音清朗如常者。形病氣不病也。始病即氣壅聲濁者。邪干清道也。病未久而語聲不續者。其人中氣本虛也。脈之呻者。病也。言遲者。風也。多言者。火之用事也。聲如從室中言者。中氣之濕也。言而微。終日乃復言者。

正氣之奪也。衣被不斂。言語善惡。不避親疏者。神明之亂也。出言懶怯。先重後輕者。內傷元氣也。出言壯厲。先輕後重者。外感客邪也。攢眉呻吟者。頭痛也。噫氣以手撫心者。中脘痛也。呻吟不能轉身。坐而下一腳者。腰痛也。搖頭以手捫腮者。齒頰痛也。呻吟不能行步者。

腰腳痛也。診時吁氣者。鬱結也。搖頭言者。里痛也。形羸聲啞者勞瘵。咽中有肺花瘡也。暴啞者。風痰伏火。或怒喊哀號所致也。語言蹇澀者。風痰也。診時獨言獨語。不知首尾者。思慮傷神也。傷寒壞病。聲啞。唇口有瘡者。狐惑也。平人無寒熱。短氣不足以息者。痰火也。

聲色之診最繁。無庸瑣述。以混耳目。

3. 問脈沉因溫補轉劇

門人問曰。嘗聞肥人之脈宜沉。腎肝之脈宜沉。冬月之脈宜沉。於此有人。年盛體豐。冬時腰痛不能轉側。怯然少氣。足膝常逆。證脈皆寒。與腎氣丸不應。轉增寒熱喘滿。何也。答曰。不在證治也。夫肥人之脈沉者。濕傷血脈也。腰痛不能轉側者。濕滯經絡也。怯然少氣者。

濕干肺胃也。足膝常逆者。濕遏陽氣。不能旁達四末也。法當損氣以助流動之勢。則痛者止而逆者溫。反與滋膩養營之藥。則痰濕愈壅。經絡不能條暢。而寒熱喘滿。勢所必至也。昔有朔客。初至吳會。相邀診視。時當夏月。裸坐盤飧。倍於常人。而形偉氣壯。熱汗淋漓於頭項間。

診時不言所以。切其六部沉實。不似有病之脈。惟兩寸略顯微數之象。但切其左。則以右掌抵額。切其右。則易左掌抵額。知為肥盛多濕。夏暑久在舟中。時火鼓激其痰於上。而為眩暈也。詢之果然。因與導痰清濕而安。設不察所苦。但以脈沉。求其病之所屬。失之遠矣。醫之手眼。

可不臨機活潑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