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御

《傷寒懸解》~ 卷一 (4)

回本書目錄

卷一 (4)

1. 脈法二十一

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寒。虛相搏,此名為革。婦人則半產漏下,男子則亡血失精。

白話文:

脈搏緊而有力,緊表示虛弱,有力表示空虛。虛弱表示寒氣,空虛表示虛寒。虛弱有力同時出現,稱為「革脈」。對於女性來說,代表產後漏血;對於男性來說,代表失血精氣衰弱。

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陽氣不足而為寒,芤則陰血不充而為虛寒。虛相搏,此名為革。革者,如鼓之皮,外實而內空也。衛統於肺,營藏於肝。衛衰則外減,營衰則內芤。減者,衛衰而氣寒也;芤者,營衰而血虛也。氣血虛寒,脈如皮革。婦人見此則半產漏下,男子見此則亡血失精,以其中氣頹敗,不能交濟水火。

白話文:

脈象緊實有力,緊實代表陽氣不足而寒冷,有力代表陰血不足而虛冷。虛寒相爭,稱為「革」。「革」這個字,就像鼓面,外表堅實,但內裡空虛。衛氣歸屬於肺,營血藏於肝。衛氣衰弱,就會外表緊實;營血衰弱,就會內部有力。緊實是衛氣衰弱而寒氣盛;有力是營血衰弱而血虛。氣血虛寒,脈象就像皮革一樣。如果女人出現這種脈象,表示將會生產時漏下;如果男人出現這種脈象,表示會失血或遺精,因為中氣衰退,無法調和水火。

水下寒而火上熱,水木下陷則內為虛寒,火金上逆則外為弦大。金水不藏而木火善泄,故胎墮而經漏,血脫而精遺也。(漏下者,非月期而血下崩,如堤防崩潰而水暴流;漏如銅壺漏滴而水續下也。)

白話文:

下方是寒氣,上方是熱氣,水和木元素沉降下去就成為內在的虛寒,火和金元素上升到外面就成為外在的弦大。金和水元素不能收斂,木和火元素容易洩漏,所以會造成胎兒流產、經血漏下,血液流失和精液流失。

(漏下,是指在非生理期時出血崩潰,就像堤防崩潰而水勢洶湧;又像銅壺漏水,水滴不斷滴下。)

2. 脈法二十二

寸口脈微而澀,微者衛氣衰,澀者營氣不足。衛氣衰,面色黃;營氣不足,面色青。營為根,衛為葉。營衛俱微,則根葉枯槁而寒慄、咳逆、唾腥、吐涎沫也。

白話文:

寸口脈搏微弱而澀滯,微弱表示衛氣不足,澀滯表示營氣不足。衛氣不足,面色會發黃;營氣不足,面色會發青。營氣滋養身體,猶如根;衛氣保護身體,猶如葉。營氣和衛氣都虛弱,則根基不穩、表裡虛弱,導致寒慄、咳嗽逆氣、唾液有腥味、吐出泡沫。

寸口脈微而澀,微者衛氣之衰,澀者營氣之不足。衛生於胃,衛衰則戊土虛而面色黃;營藏於肝,營不足則乙木枯而面色青。營為衛根,衛為營葉。營衛俱微,則根葉枯槁而寒慄、咳逆、唾腥、吐涎諸證皆作,以土敗不能生金故也。

白話文:

寸口脈搏微弱而澀滯,微弱表示衛氣衰弱,澀滯表示營氣不足。衛氣存在於胃中,衛氣衰弱就會導致戊土虛弱而面色發黃;營氣儲藏在肝臟,營氣不足就會導致乙木枯萎而面色發青。營氣是衛氣的根,衛氣是營氣的葉。營衛氣都微弱的話,就會像根枯葉落一樣,出現寒顫、咳嗽逆氣、吐出帶血的痰液、吐口水等症狀,這是因為戊土衰敗,無法生金所致。

3. 脈法二十三

寸口脈微而緩,微者衛氣疏疏則其膚空;緩者胃氣實實則谷消而化水也。谷入於胃,脈道乃行,水入於經,其血乃成。營盛則其膚必疏,三焦絕經,名曰血崩。

白話文:

手腕上的寸口脈搏細小而遲緩,細小是因為人體的衛氣不緊密,皮膚就會空虛;遲緩是因為胃氣過盛,食物無法消解而化為水液。食物進入胃中,脈絡才能運行,水液進入經絡,血液才能形成。營氣旺盛,皮膚一定會鬆弛,三焦經脈不通暢,就叫做血崩。

寸口脈微而緩,微者衛氣之疏疏則其皮膚空豁而不密緻;緩者胃氣之實實則谷消而化水也。(靈樞·津液五別中熱則胃中消穀,腸胃充廓故胃緩也。)血脈者水穀之所化生,谷入於胃,布散於外脈道乃行,水入於經,變化而赤而血乃成。谷消水化而入血脈則營成矣。肺主氣,氣盛則清涼而收斂;肝主血,血盛則溫暖而發散。

白話文:

寸口脈絡虛弱且舒緩,虛弱表示保護之氣疏散,因此皮膚空虛疏鬆。舒緩表示胃氣充實,穀物被消化成水分。(《靈樞·津液五別》中記載:熱氣在胃中會消化穀物,腸胃空虛,所以胃脈舒緩。)

血脈是穀物和水轉化而成的。穀物進入胃中,再分散到脈絡中,脈絡才會暢通;水進入經絡,轉化成紅色,才形成血液。穀物消化成水,再進入血脈,營氣便形成了。

肺主氣,氣旺盛時清涼收斂;肝主血,血旺盛時溫暖發散。

營為衛根,二氣調和則營不獨盛。營血獨盛則血愈溫散而氣不清斂,汗孔開泄,是以其膚必疏疏,則三焦經絡之血盡化汗液泄於毛皮,是以名曰血崩。所謂奪汗者勿血,奪血者勿汗。汗即血之醞釀而成者也。

白話文:

營氣是衛氣的根源,兩者調和平衡,營氣就不會過度旺盛。如果營血過於旺盛,血液會變得溫熱而分散,氣血無法正常收斂,導致汗孔開泄。因此,皮膚一定會變得鬆弛疏鬆,三焦經絡中的血液都會轉化為汗液,從皮膚表面排出,這就是所謂的「血崩」。所謂「奪汗者勿血,奪血者勿汗」,意思就是出汗時不要失血,失血時不要出汗。汗液是由血液蘊化而成的。

4. 脈法二十四

寸口脈弱而緩,弱者陽氣不足,緩者胃氣有餘。噫而吞酸,食卒不下,氣填於膈上也。

寸口脈弱而緩,弱者陽氣之不足,緩者胃氣之有餘。有餘者,胃氣上逆壅滿不降,名為有餘,實則胃陽之不足也。上脘壅滯,則噫氣吞酸,食卒不下,濁氣填塞於膈上也。 (吞酸者,胃氣痞塞,乙木不得升達,鬱而為酸也。)

白話文:

寸口脈搏微弱而緩慢,微弱表示陽氣不足,緩慢表示胃氣過多。胃氣過多指胃氣向上逆流,造成胸悶腹脹,這也是胃陽不足的表現。上腹部位氣機壅滯,就會出現噯氣、泛酸,食物也難以下嚥,濁氣堆積在膈肌上方。 (泛酸的原因是胃氣鬱結不通暢,肝木之氣無法升發,鬱結化為酸氣。)

5. 脈法二十五

寸口脈弱而遲,弱者衛氣微,遲者營中寒。營為血,血寒則發熱。衛為氣,氣微者,心內飢飢而虛滿,不能食也。

白話文:

寸口脈搏微弱且跳動緩慢,脈搏微弱表示衛氣不足,脈搏緩慢表示營脈中有寒。營脈是指血液,血液寒冷就會發熱。衛脈是指氣,氣不足會讓心臟感到飢餓卻脹滿,無法進食。

寸口脈弱而遲,弱者衛氣之微,遲者營中寒。營為血,血寒則溫氣外泄而發熱。衛為氣,氣微則心內空虛而若飢然,陽虛氣滯,胃口痞滿,雖飢而不能食也。

白話文:

寸口脈搏微弱且緩慢,微弱表示衛氣不足,緩慢表示經血中寒。經血就是血液,血液寒冷時,溫熱的氣體會外泄而發燒。衛氣就是陽氣,陽氣不足心就會虛空,好像飢餓一樣。陽虛氣滯,胃口會脹滿,即使飢餓了也無法進食。

6. 脈法二十六

趺陽脈伏而澀,伏則吐逆,水穀不化;澀則食不得入,名曰關格。

趺陽脈伏而澀,伏則胃虛不能化谷而吐逆;澀則胃逆不能納穀而食不得入,名曰關格。水穀不化而吐逆是反胃之病,食不得入而噎塞是膈噎之病。伏者胃氣之鬱伏,陽衰於下故不化谷;澀者胃氣之凝澀,陰填於上故不納食。

白話文:

趺陽脈摸起來若有若無且遲澀,脈搏若有若無則意味著胃氣虛弱,無法消化食物而嘔吐;脈搏遲澀則意味著胃氣上逆,無法容納食物而無法進食,稱為「關格」。水穀無法消化而嘔吐是反胃的症狀,食物無法進入食道而噎塞是膈噎的症狀。脈搏若有若無是因為胃氣鬱結不暢,陽氣在下焦衰弱,所以無法消化食物;脈搏遲澀是因為胃氣凝結不暢,陰寒之氣在上焦鬱結,所以無法容納食物。

7. 脈法二十七

寸口脈浮而大,浮為虛,大為實。在尺為關,在寸為格。關則不得小便,格則吐逆。

寸口脈浮而大,浮為虛,大為實。既虛而又實者,人身之氣,實則清空,而虛則痞塞。所謂實則虛而虛則實也。(子華子語)蓋陰平陽密,則陽交於陰而不見浮。大陰盛陽虛,則陽泄於外而浮大見焉。其浮者,陽之內虛也。其大者,陽之外實也。此脈在尺則陽氣下陷而為關,在寸則陰氣上逆而為格。

白話文:

寸口脈搏浮而大,浮說明虛,大說明實。既虛又實,說明人體之氣,實則清空,虛則痞塞。所謂實則虛,虛則實也是這個道理。(子華子語)蓋陰氣平衡,陽氣緻密,則陽氣交於陰氣而不顯得浮。大陰盛而陽虛,則陽氣泄於外而顯得浮大。其浮的,是陽氣內虛。其大的,是陽氣外實。此脈在尺部則陽氣下陷而為關脈,在寸部則陰氣上逆而為格脈。

關者,陰閡於下,清氣沉鬱而不升也。肝木一陷,疏泄之令莫行,故不得小便。格者,陽浮於上,濁陰沖塞而不降也。胃土既逆,受盛之官失職,故吐逆也。靈樞脈度:「陰氣太盛則陽氣不能榮也,故曰關。陽氣太盛則陰氣不能榮也,故曰格。」以陽氣下降而化濁陰,陰氣上升而化清陽。

白話文:

關閉 ,是指陰氣在下面阻滯,清氣沉降而升不上去。肝木氣勢下降,疏導排泄的指令無法執行,所以小便出不來。

阻塞 ,是指陽氣浮在上面,濁陰衝破阻塞而降不下來。胃氣逆亂,接收食物的臟器失職,所以出現嘔吐。

《靈樞·脈度》說:「陰氣太盛,陽氣不能發揮作用,所以稱為關。陽氣太盛,陰氣不能發揮作用,所以稱為格。」陽氣下降後可以轉化濁陰,陰氣上升後可以轉化清陽。

清陽升則水利而不癃,濁陰降則谷入而不嘔。陰盛於下,致陽陷而不升,故肝氣下鬱而水不行。陽盛於上緣陰逆而不降,故胃氣上鬱而食不下也。

白話文:

如果精氣上升,水液就能正常代謝而不會阻滯,體內的濁氣和陰液下降,食物就能進入胃中而不嘔吐。陰氣在下焦過於旺盛,導致陽氣被困住無法上升,所以肝氣鬱結而水液無法運行。陽氣在上焦過於旺盛,導致陰氣逆行而無法下降,所以胃氣鬱結而食物無法進入胃中。

8. 脈法二十八

寸口脈浮大,醫反下之,此為大逆。浮則無血,大則為寒。寒氣相搏,則為腹鳴。醫乃不知,而反飲冷水,令汗大出,水得寒氣,冷必相搏,其人即𩜺。

白話文:

寸口脈搏浮大,醫生卻反過來用瀉下法治療,這是極大的錯誤。脈搏浮大說明血氣不足,虛寒的緣故。虛寒的氣機互相衝突,就會產生腹鳴。醫生不明白這個道理,反而讓病人喝冷水,導致汗液大量排出,冷水與寒氣互相作用,病人必定會昏厥。

凡寸口脈浮大,則非裡實之證,而醫反下之,此為大逆。浮則無血,大則為寒。蓋裡氣虛寒,故脈浮而大也。裡寒凝澀,則木氣衝激,而為腹鳴。醫乃不知,以其血寒發熱,而反飲以冷水,令汗大出,水得里之寒氣,寒冷相合,搏結不散,其人即咽喉噎塞,氣閉而食阻也。𩜺與噎通。漢書賈山至言祝𩜺在前,祝鯁在後。

白話文:

如果寸口的脈搏浮動而有力,表示這不是內部實熱的證狀,卻被醫生用瀉下的方法治療,這種做法極為錯誤。脈搏浮動表示沒有血氣,有力則表示寒氣。這是因為內氣虛寒,所以脈搏才會浮動而有力。內部寒氣凝結阻塞,就會導致肝氣上衝,產生腹鳴。醫生卻不知道,認為患者是熱症發燒,反而讓患者喝冷水,導致大量出汗,冷水與內部的寒氣相結合,搏結在一起無法散開,患者就會出現咽喉阻塞、氣息不通暢、無法進食的情況。噎和𩜺是相通的。漢朝《賈山傳》中記載,祝𩜺在前面,祝鯁在後面。

9. 脈法二十九

趺陽脈浮浮則為虛,虛浮相搏,故令氣𩜺。言胃氣虛竭也。脈滑則為噦。此為醫咎。貴虛取實,守空迫血。脈浮鼻中燥者,必衄也。

白話文:

如果趺陽脈顯得浮浮的,代表身體虛弱;虛與浮相互搏擊,就會導致氣逆。這是指胃氣虛弱。脈搏滑動代表有嘔吐的症狀。這是醫生的責任。應重視虛弱而採取補益措施,守住虛空而促進血液運行。脈象浮浮,鼻中乾燥的人,必定會流鼻血。

趺陽脈浮浮則為虛,虛浮相合,故令氣𩜺。緣胃氣虛竭則痞塞不通也。若脈滑則胃氣上逆而為噦。此為醫工之咎。以浮則為虛,反責其內虛以為實,而下以取之。浮則無血,反守其中空,以為滿而汗以遏之。陽亡陰升,填塞清道,故非噎即噦也。若脈浮鼻中乾燥者,必將為衄。以中虛而氣逆,故血隨氣升而為衄也。

白話文:

趺陽脈脈象浮浮,表示氣血虛弱。虛浮相應,所以會導致氣息上逆。這是因為胃氣虛弱,導致氣機鬱滯不通。如果脈象滑利,則表示胃氣上逆,引起嘔吐。

這是醫者診治上的錯誤,因為脈象浮浮表示虛弱,卻反以為是實證,而使用瀉下藥治療。脈象浮浮表示沒有血氣,卻反以為是內中空虛,而使用汗療法遏制。導致陽氣衰竭,陰氣上亢,阻礙清道,所以不是發生噎食,就是發生嘔吐。

如果脈象浮浮,鼻中乾燥,必定會發生鼻衄。這是因為中虛導致氣逆,所以血隨氣上逆而發生鼻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