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叔微述

《傷寒九十論》~ 傷寒下利證(七十六)

回本書目錄

傷寒下利證(七十六)

1. 傷寒下利證(七十六)

呂商得傷寒。自利腹滿。不煩。不渴。嘔吐。頭痛。子診趺陽脈大而緊。曰太陰證也。若少陰下利必渴。今不渴。故知太陰證。仲景云自利不渴屬太陰。調治數日愈。

白話文:

呂商得了傷寒病。自己治療後腹滿,不感到煩躁,也不感到口渴,嘔吐,頭痛。醫生診斷趺陽脈又大又緊,說這是太陰證。如果是少陰下痢,必然口渴,現在不口渴,所以知道是太陰證。仲景說自利不渴屬於太陰證。經過幾天治療,病就好了。

論曰。或問傷寒何以診趺陽。予曰仲景稱趺陽脈大而緊者。當即下利。脈經云下利脈大為未止。脈微細者今日愈。仲景論趺陽脈九十一處。皆因脾胃而設也。且如稱趺陽脈滑而緊。則曰滑乃胃實。緊乃脾弱。趺陽脈浮而澀。則曰浮為吐逆。水穀不化。澀則食不得入。趺陽脈緊而浮。

白話文:

關於詢問傷寒為什麼要診斷趺陽脈。我認為仲景所說的趺陽脈大而緊的,就應該拉肚子。脈經上說拉肚子時脈搏大是因為它還沒停止,脈搏細微的人今天就會好。仲景在論述趺陽脈的九十一處中,都是因脾胃而引發的。再舉例來說,稱趺陽脈滑而緊的,就是說滑是胃實,緊是脾弱。趺陽脈浮而澀的,就是說浮是嘔吐反胃,水穀不化,澀是食物不能進入。趺陽脈緊而浮的,就是說緊是脾胃虛弱,浮是胃氣上逆。

浮則腹滿。緊則絞痛。趺陽脈不出。則曰脾虛。上下身冷。膚硬。則皆脾胃之設可知矣。大抵外證。腹滿自利。嘔惡吐逆之類。審是病在脾胃。而又參決以趺陽之脈。則無失矣。其脈見於足趺之陽。故曰趺陽。仲景譏世人握手而不及足。

白話文:

如果脾氣浮在體表,就會腹脹。如果脾氣收緊,就會絞痛。如果趺陽脈搏弱,就表示脾虛。如果全身上下都覺得冷,皮膚乾燥,那麼脾胃的狀況就可以知道了。一般來說,脾胃疾病的外在症狀包括腹脹、腹瀉、嘔吐、噁心等。只要仔細辨別這些症狀,是否與脾胃有關,再結合趺陽脈搏的檢查,就不會誤診了。趺陽脈位於足背的陽經上,所以稱為趺陽。仲景曾經批評那些只握手不切足脈的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