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叔微述

《傷寒九十論》~ 風溫證(四十四)

回本書目錄

風溫證(四十四)

1. 風溫證(四十四)

己酉虜騎破淮俱疫癘大作。時有王朝奉寓天慶。得疾。身熱自汗。體重難以轉側。多眠。鼾睡。醫作三陽合病。或作漏風證。治之不愈。予曰。此風溫病。投以葳蕤湯獨活湯。數日瘥。

白話文:

己酉年,清軍突破淮關,瘟疫四起。當時,有個叫王朝奉的人住在天慶,染上了這種疾病。他感到身體發熱、盜汗,身體沉重,難以翻身,並且嗜睡、打鼾。醫生診斷他患了三陽合病或漏風症,但治療後並沒有好轉。我說,這是風溫病,於是給他服用葳蕤湯和獨活湯。幾天後,他的病情好轉並痊癒。

論曰。仲景云見太陽病脈篇。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曰風溫。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若被火者。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癇。時瘛瘲。又云陽脈浮滑。陰脈濡弱。

白話文:

中醫理論上說到,仲景在《太陽病脈篇》中說道,太陽病,是指發熱、口渴,但不畏寒的疾病。如果發汗後,身體灼熱,這就是風溫病。風溫病的症狀包括脈浮而緊,自汗出,身體沉重,嗜睡,鼻息鼾聲大作,言語困難。如果患者被熱邪侵襲,小便不利,直視失溲。如果患者被火邪侵襲,皮膚會呈現微黃色,病情嚴重時會出現驚癇,時常昏迷不醒。此外,陽脈浮滑,陰脈濡弱也是風溫病的症狀。

更遇於風。變為風溫。大抵溫氣大行。更遇風邪。則有是證。令當春夏。病此者多。醫作傷寒漏風治。非也。不是火不可下。不可大發汗。而仲景無藥方。古法謂可取手少陰火。足厥陰木。隨經所在而取之。故用葳蕤湯。獨活湯輩為宜。若發熱無下證者。當用知母石膏湯。誤汗之。

白話文:

更容易遇到風邪。症狀變成風溫。大概溫氣很大,又遇到風邪,就會有這種症狀。在春天和夏天,患這種病的人很多。醫生把這種病當成傷寒漏風來治療,這是錯誤的。如果不是因為火症,就不能用瀉下的方法治療,也不能大量發汗。仲景沒有藥方。古法認為可以取手少陰火、足厥陰木,根據經絡所在的位置取穴。所以用葳蕤湯、獨活湯之類的藥比較合適。如果發熱但沒有瀉下的症狀,應該用知母石膏湯。如果誤用了發汗的藥物,就會出汗。

防己黃耆湯救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