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紹虞

《素問經注節解》~ 外篇 (26)

回本書目錄

外篇 (26)

1. 解精微論

涕者鼻之液,淚者目之液,居五液之二,雖皆悲哀之所致,然外感風寒,鼻亦能涕,篇中尚未言及,惟目中風則淚出,篇末已並及之,要其辨論悲泣水火之義,至精至微,故曰解精微也。

白話文:

「㵽」是指鼻涕,「㵽」是指眼淚,這兩種液體佔據了人體五種液體中的兩種。雖然悲傷時都會流出這些液體,但是當遭受風寒時,鼻子也會流鼻涕,這一點在文中尚未提及。而眼睛受風後則會流淚,在文末已一併論述。這段文字主要辨析悲泣時水和火的意義,精妙至極,所以說它揭示了事物的精微之處。

黃帝在明堂。雷公請曰:……哭泣而淚不出者,若出而少涕,其故何也?(言何臟之所為而致是乎。按:哭者有聲有淚,然亦有叫號而無淚者。泣者有淚無聲,徐氏曰:「哭之細也。」出而少涕,謂淚出而涕不出也。)帝曰:在經有也。(靈樞經有悲哀涕泣之義。)復問:不知水所從生,涕所從出也。

白話文:

黃帝在明堂。雷公請問:「哭泣而不流淚,或者流淚很少,這是什麼原因?」(也就是探討是哪個內臟引起了這種現象。注:哭有聲音有眼淚,但也有人哭嚎卻不出眼淚。哭泣有眼淚沒有聲音,徐氏說:「這稱之為『泣』。」流淚很少,是指流淚了但沒有流鼻涕。)黃帝說:「這在經典中有記載。」(《靈樞經》中記載有哀傷哭泣的概念。)雷公又問:「我不知道水從哪裡產生,鼻涕從哪裡流出。」

(復問謂重問也,欲知水涕所生之由也。)帝曰:……夫心者五臟之專精也,(專,任也,言五臟精氣任心之所使,以為神明之府。)目者其竅也,(神內守,明外鑑,故目其竅也。按,目本肝之竅,然目之神,心之神也,故目亦其竅。)華色者其榮也。(華色其神明之外飾。

白話文:

(「復問」意為重問,目的是想了解水涕產生的原因。)帝說:……心是五臟之中最精純的部分,(「專」意為任用,意思是說五臟的精氣任由心所用,作為神明藏身之所。)眼睛是心的孔竅,(神魂內守,明察外物,所以眼睛是心的孔竅。註:眼睛原本是肝的孔竅,但眼睛的神采是由心神所主,所以眼睛也是心的孔竅。)華美的顏色是外在的修飾。

)是以人有德也,則氣和於目。有亡憂,知於色。(氣和則神安,神安則外鑑明矣。氣不和則神不守,神不守則外榮減矣。按:有亡憂,注言「有亡也,憂知於色」,似未妥。亡古作無,謂有憂無憂,觀色而知也。亡,平聲。)是以悲哀則泣下,泣下水所由生。水宗者積水也,積水者至陰也,至陰者腎之精也。

白話文:

所以說,一個人有德性,那麼氣就會和諧地表現在眼睛上。是否有憂愁,可以從氣色上看出來。(氣息和諧,精神就會安穩;精神安穩,外在的光澤就會顯露。如果氣息不和諧,精神就不能守住,精神不能守住,外在的榮光就會減少。註解:「有亡憂」一語,注釋中說「有亡也,憂知於色」,這樣解釋似乎不太妥當。亡字古時寫作無,意思是說有憂愁或無憂愁,從氣色上就能知道。亡字讀平聲。)所以悲傷哀痛的時候就會流淚,流下的淚水是水的來源。水主是積水,積水是最陰的,最陰的正是腎臟的精髓。

宗精之水所以不出者,是精持之也,輔之裹之,故水不行也。夫水之精為志,火之精為神,水火相感,神志俱悲,是以目之水生也。(目為上液之道,水火相感,神志俱悲,水液上行,方生於目。)故諺言曰:「心悲名曰志悲。」志與心精共湊於目也。(水火相感,故曰「心悲名曰志悲。

白話文:

精氣充盈的水分之所以不會散失,是因為精氣緊緊地維護著它,如同用布包裹住它一樣,所以水分無法流動。水的精華是意志,火的精華是精神,水火相互感應,精神和意志都會悲傷。因此,眼睛的水分就會生成。(眼睛是水分向上流動的通道,水火相感,精神和意志都會悲傷,水分就會向上流動,生成於眼睛。)所以諺語說:「心裏悲傷叫意志悲傷。」意志和心裡的精氣會共同匯聚在眼睛上。(水火相感,所以說「心裏悲傷叫意志悲傷」。)

」神志俱升,故志與心神共奔湊於目。)是以俱悲則神氣傳於心,精上不傳於志而志獨悲,故泣出也。泣涕者腦也,腦者陰也,(五臟別論以腦為地氣所生,皆藏於陰而象於地,故言腦者陰,陽上鑠也,鑠則消也。)髓者骨之充也。(充,滿也,言髓填於骨,充而滿也。)故腦滲為涕。

白話文:

「神志一起升騰,所以意志和心神同時聚集在眼睛上。)因此,同時悲傷時,神氣傳達給心臟,精氣不傳達給意志,而意志獨自悲傷,所以流淚。流淚的是腦髓,腦髓屬陰,(《五臟別論》中認為腦髓由地氣所生,都藏於陰中而象徵著大地,所以說腦髓屬陰,陽氣上升的話會灼傷,灼傷就會消散。)髓是骨髓的填充物。(填充,說的是髓填滿了骨頭,填充得很滿。)所以腦髓滲出就成了鼻涕。

(鼻竅通腦,故腦滲為涕,流於鼻中矣。按:易萃上九曰:「齎咨涕洟。」涕與洟音略同,而義大別。孔疏云:「自目出曰涕,自鼻出曰洟。」今以涕為鼻出者,傳寫之誤,或古以涕洟通用耶。)志者骨之主也,是以水流而涕從之者,其行類也。(類謂同類。)夫涕之與泣者,譬如人之兄弟,急則俱死,生則俱生,(同源故死生俱。

白話文:

,故謂之死骨。(同謂泗し(同謂之死骨。(泗謂之死骨。(死,

)其志以早悲,是以涕泣俱出而橫行也。夫人涕泣俱出而相從者,所屬之類也。(所屬謂於腦也。按:水源於腎,人水之精為髓,髓實藏於腦,人悲則火動水浮,泫然而泣,潛然淚下,腦亦滲而為涕矣,此皆以類相從,同為所屬故也。)雷公曰:……哭泣而淚不出者,若出而少,涕不從之,何也?(怪其所屬同,而行出異也。按:此問意重前,因帝但答水所從生,涕所從出之意,故此復再問也。

白話文:

這種人心情鬱悶悲傷,因此眼淚鼻涕一起流,橫流不止。人同時流鼻涕和眼淚,是因為它們屬於同類。

(這裡的「同類」是指腦部。水源於腎,人體的水精華就是骨髓,而骨髓藏在腦中。人悲傷時,心火旺盛,水氣上浮,就會泫然泣下,淚水不受控制地流出來。腦部也會滲出液體,形成鼻涕。這些都是同類相從,同屬一系的緣故。)

雷公說:......哭泣卻沒有眼淚流出,或者流出的眼淚很少,鼻涕也不隨之流出,這是什麼原因?(奇怪它們屬於同類,卻表現出不同的流出方式。這句話的意思與前面相呼應,因為帝皇只回答了水從何處產生,鼻涕從何處流出,所以這裡又再次提出疑問。)

)帝曰:夫泣不出者,哭不悲也。不泣者,神不慈也。神不慈則志不悲,陰陽相持,泣安能獨來。(泣不出者,謂淚也。不泣者,泣謂哭也。水之精為志,火之精為神,水為陰,火為陽,故曰陰陽相持,安能獨來也。)夫志悲者惋,惋則沖陰,沖陰則志去目,志去則神不守精,精神去目,涕泣出也。

白話文:

皇上說:哭不出眼淚的人,是哭不傷心的。不哭的人,是心腸不慈悲的。心腸不慈悲的人,意志就不會悲傷,陰陽互相牽制,怎麼能單獨出現哭泣呢?(哭不出眼淚的人,指的是沒有淚水。不哭的人,指的是哭泣的意思。水的精華是意志,火的精華是精神,水是陰,火是陽,所以說陰陽互相牽制,怎麼能單獨出現哭泣呢?)擁有悲傷意志的人會感到遺憾,遺憾就會衝擊陰精,陰精受衝擊,意志就會離開眼睛,意志離開,精神就無法守護精華,精神離開眼睛,就會產生鼻涕和眼淚。

(惋謂內鑠也。沖猶升也。神志相感,泣由是生,故內鑠則陽氣升於陰也。陰,腦也。去目謂陰陽不守目也。志去於目,故神亦浮游。夫志去目則光無內照,神失守則精不外明,故曰精神去目,涕泣出也。)且子獨不誦……夫經言乎,厥則目無所見。夫人厥則陽氣並於上,陰氣並於下,陽並於上則火獨光也,陰並於下則足寒,足寒則脹也。

白話文:

(感到遺憾的是,這叫內鑠。沖猶如上升。神志互相感應,由此產生哭泣,所以內鑠就是陽氣升於陰位。陰,是指腦部。去目是指陰陽不守住眼睛。意志離開了眼睛,所以精神也飄浮不定。意志離開眼睛,光線就無法照射進去,精神失守,精氣就不能外放,所以說精神離開眼睛,就會流淚。)而且你獨自不誦讀……經書上說,厥症就是眼睛看不見東西。人得了厥症,陽氣全都跑到上面,陰氣全都跑到下面,陽氣跑到上面,火氣獨自發光,陰氣跑到下面,足部寒冷,足部寒冷就會腫脹。

夫一水不勝五火,故目眥盲。(眥,視也。一水,目也。五火謂五臟之厥陽也。按:此言陽氣並上則目無所見,蓋因論涕泣而並及之也。)是以氣衝風泣下而不止,夫風之中目也,陽氣內守於精,是火氣燔目,故見風則泣下也。(風迫,陽伏不發,故內燔也。按:此言風入目則火閉而淚出,亦與涕泣同類,故並及之也。

白話文:

如果眼睛這一水氣不足以對抗五臟的五火,就會導致視覺模糊失明。(「眥」指視力,「一水」指眼睛,「五火」指五臟中的厥陽之氣。此處所說的是,陽氣過於旺盛,會導致眼睛看不見,因為這會影響涙液的產生。)因此,會出現氣衝導致風動、涙水不斷流下的情況。風會影響眼睛,陽氣會內斂於精血之中,因此火氣會灼傷眼睛,所以一旦有風刺激,就會導致流涙。(風氣迫近,陽氣內伏而不發,因此內部灼熱。此處所說的是,風進入眼睛,會導致火氣內閉而產生涙水,這與涕泣的原理相同,因此一併描述。)

)有以比之,夫火疾風生,乃能雨,此之類也。(按:新校正云:「甲乙經無火字。太素云:『天之疾風,乃能雨。』無生字。」)

白話文:

把它們類比一下,就像火遇上大風才會下雨,這是同類型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