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原昌克

《經穴匯解》~ 卷之七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七 (2)

1. 背腰部第二

肩頭,灸癬法八月八日。日出時。令病人。正當東向戶長跪。平舉。兩手持戶兩邊。取肩頭小垂際。骨解宛宛中。灸之兩火俱下。各三壯。若七壯。十日愈。(千金)

白話文:

肩頭,用灸法治療癬的方法,在八月八日進行。日出時,讓病人對著東方跪在地上,身體保持正直,兩手平舉扶著門的兩邊。在肩頭的上緣,骨骼突出部位,灸兩處,每處灸三壯。如果灸七壯,十天就能痊癒。(千金方)

按資生經。云。灸牙疼法。隨左右所患肩尖微。近後骨縫中。小舉臂取之。當骨解陷中。灸五壯。予親灸數人皆愈。灸畢頃大痛。良久乃定。永不發。予親病齒痛。百方治不驗。用此瘥。

白話文:

根據《資生經》記載,治療牙痛的方法是:在患側的肩尖靠近肩胛骨縫隙處,微微抬起胳膊取穴。在骨縫凹陷處灸五壯。我親自為幾個人施灸,他們都痊癒了。施灸後不久會出現劇烈疼痛,過了很久疼痛才會停止,以後就再也不發作了。我親自患過牙痛,用了很多方法治療都沒有效果,用這個方法治好了。

肩柱骨,肩端起骨尖上。(大成)

按與肩頭穴同處。

巨闕俞,第四椎。名巨闕俞主胸膈中氣。灸隨年壯。(千翼)第四椎名厥陰俞。主胸中膈氣。積聚好吐隨年壯灸之。(同上)

白話文:

巨闕俞穴,在第四椎骨。穴名巨闕俞,主治胸膈中的氣。艾灸療法要根據患者的年齡和體質來決定。(千翼)第四椎骨的穴位名稱為厥陰俞。主治胸中膈氣,積聚好吐之症,艾灸療法要根據患者的年齡和體質來決定。(同前)

按與腹部巨闕同名異穴。千金曰。胸膈中氣。灸闕腧。注曰。扁鵲云。第四椎下。兩旁各一寸半。名闕腧。詳於背部二行中。

白話文:

「闕腧穴」與腹部「巨闕穴」同名,但卻是不同的穴位。《千金方》說:「當胸膈之間,有氣,灸闕腧穴」。註解說:「扁鵲說,第四椎骨往下,左右各一寸半,就是闕腧穴」。詳情可參閱「背部二行」中的穴位。

臣覺,背上甲內側。反手所不及者。骨芒穴上。捻之。痛者是也。(千金)骨芒穴上六分。(千翼)

按千金注曰。臣覺亦作巨攪。千金翼云。狂走喜怒悲泣灸巨覺。而甲作俠。注曰。一云巨闕俞又雜法篇作巨覽。注曰。一作覺。千金頭注曰。骨芒疑膏肓之誤。

白話文:

《千金食方》記載,懸鉤子也叫巨攪。《千金翼方》記載,患狂走、喜怒悲泣之疾,灸巨覺穴。《千金要方》的注釋中說,有人認為是巨闕俞穴。另外,在《雜法篇》中,此穴被寫作“巨覽”。有人認為應該是“覺”穴。在《千金方》的注釋中說,“骨芒”可能寫錯了,應該是“膏肓”。

胃脘下俞三穴,治消渴咽喉干灸胃脘下腧三穴。灸百壯。穴在背第八椎下。橫三間寸。灸之。(千金)

背甲中間,狂走刺人。或欲自死罵詈不息。稱鬼神語。灸背甲中間三壯。報灸之。倉公法。神效。(千金)

腰目,消渴小便數。灸腰目。在腎俞下三寸。亦挾脊骨。兩旁。各一寸半。左右以指按取。(千金)以指按陷中。(千翼)

白話文:

腰部、眼睛疼痛,小便頻繁,需灸腰目穴。穴位位於腎俞穴下方三寸。兩側旁開脊骨各一寸半,以手指按取穴位。 (出自《千金方》)《千翼》稱,以手指按壓凹陷處。

按千金曰。消渴小便數。灸當脊梁中央解間一處。與腰目上。兩處。凡三處。

腰目窌,腰痛。灸腰目窌。七壯。在尻上約左右是。(千金)

腰眼,一名鬼眼。(大成)一名癸亥。(阿是要穴)令病人平眠。以筆於兩腰眼宛宛中。點二穴。各灸七壯。此穴諸書所無。而居家必用載之云。累試累驗。(類經)

白話文:

腰眼,又名鬼眼(《大成》)或癸亥(《阿是要穴》)。讓病人平躺,用筆在患部的兩側腰眼處,各點一個穴位。每個穴位灸七次。這個穴位,其他醫書都沒有記載,但居家必用載之雲。經過多次試驗,都得到驗證。(《類經》)

按腰目以下三穴。蓋同穴也。針灸大成曰。鬼眼。專主癆蟲。令病人舉手向上略轉後些。則腰上有兩陷。居家必用云。治諸癆瘵。已深難治者。以癸亥日。二更盡入三更。令病人平眠。以筋於兩腰眼。點兩穴。各灸七壯。累試累驗。類經曰。癸亥二更後將交夜半。乃六神皆聚之時。

白話文:

在腰部的眼睛穴以下三個穴位。其實是同一個穴位。《針灸大成》說,鬼眼穴專門治療肺癆病。讓病人舉起手向上轉動一點,腰部就會出現兩個凹陷處。在《居家必用》一書中,記載著治療各種肺癆病的方法,即使病情已經很嚴重,難以治癒的,也可以在癸亥日,二更盡入三更的時候,讓病人平躺,用線在兩個腰眼穴點兩穴,然後各灸七壯。多次試驗,都證明是有效的。《類經》中說,癸亥日二更後即將交半夜,那是六神都聚集的時候。

勿使人知。令病者解去下衣舉手。向上。略轉後些。則腰間兩旁。自有微陷。可見。是名鬼眼穴。即俗人所謂腰眼也。正身直立用墨點記。然後上床合面而臥。用小艾炷。灸七壯。或九壯。十一壯尤好。其蟲必於吐瀉中而出。燒燬遠棄之可免傳染。比四花等穴。尤易。且效。

白話文:

不要讓旁人知道。讓病人脫下下衣,舉起手。向上。然後稍微轉一下背。在腰的兩側,自然會有一點微陷的位置,可以看得到。這個位置叫做「鬼眼穴」,就是一般人所謂的腰眼。病人端正身體直立,用墨點記號在那裡。然後上牀仰面而睡,用一小艾柱灸七次。九次或十一灸更好。蟲子一定會在病人嘔吐或瀉肚子時排出體外。將蟲子燒毀並且丟棄遠一點,這樣就可以避免傳染。和四花等穴位相比,鬼眼穴更容易,而且效果好。

岡本。阿是要穴。一名癸亥。

頂椎(千金)

脊梁中央,消渴小便數。灸兩手小指頭。及足兩小趾頭。並灸頂椎佳。又灸當脊梁中央解間一處。與腰目上兩處。凡三處。(千金)

白話文:

脊椎中央痛,消渴、小便多。灸兩手小指頭和兩腳小腳趾。另外灸後腦與脊椎中央的部位以及腰部眼睛以上兩個點。總共三個穴位。(《千金方》)

按千金翼。灸黃法。脊中椎上。七壯。蓋同處。

督俞,一名高蓋(資生)在六椎下。兩旁各半寸。通灸。(資生入門)正坐取之。(金鑑)禁針(資生)

按資生。背俞第二行。載此穴曰。銅人經。缺此穴。明堂經有之。今依明堂入在此。恐銅人本不全也。類經。寸半作二寸。入門。灸三壯。主寒熱心痛。腹痛。雷鳴。氣逆。高蓋。與腎俞同名。

白話文:

根據《資生經》記載,背俞穴在第二行。銅人經中沒有這個穴位,但明堂經中有記載。現在按照明堂經的記載,這個穴位在第二行。恐怕銅人經原本就不完整。類經中記載,這個穴位深一寸半,灸三壯。主治寒熱心痛、腹痛、雷鳴、氣逆、高蓋等症狀。與腎俞穴同名。

氣海俞,在十五椎下。兩旁各寸半。通灸。(資生入門)正坐取之。(大成)

按類經。寸半。作二寸。入門。入足太陽經。主腰痛痔漏。資生曰。明堂。有氣海俞。而銅人無之。恐銅人本不全。

白話文:

按照《類經》的記載,針刺的深度為一寸半,製作成二寸長的毫針。針刺的位置在內庭穴,屬於足太陽經。主治腰痛、痔漏等疾病。資生曰:明堂穴有氣海俞穴的別名,但是銅人腧穴圖譜中沒有這個穴位。恐怕是銅人腧穴圖譜原本就不完整。

關元俞,在十質椎下。兩旁各寸半。通灸。(資生入門)伏而取之。(大成金鑑)

按類經。寸半。作二寸。入門。入足太陽經。主風勞腰痛。泄痢虛脹。小便難。婦人瘕聚。諸疾。資生曰。明堂。有關元俞。而銅人無之。恐銅人本不全。

白話文:

按照《類經》記載,寸半,合二寸。此穴位於腳底中央,屬於足太陽經。主治風勞、腰痛、泄瀉、痢疾、虛脹、小便困難、婦女瘕聚等疾病。《資生經》記載,明堂穴與關元俞穴有關,但《銅人經》中沒有記載。恐怕《銅人經》原本不完整。

髃骨(次注新校正)見肩髃下。

中樞(次注)

靈臺(次注)

陽關(次注)

闕俞(千金),一名厥陰俞(資生)

以上四穴。載背部中行部。

督脊,小兒驚癇。脊強反張。灸大椎。並灸諸臟腧及督脊上當中從大椎至窮骨。中屈更從大椎度之。灸度下頭。是督脊也。右背部十二處。十日兒可灸三壯一月以上可灸五壯。(千金)

白話文:

督脊,用於治療小兒驚厥、抽搐。症狀是脊椎強直、反弓。針灸大椎穴。同時針灸各臟器腧穴和督脊穴,督脊穴位於背部正中線上,從大椎穴到長強穴。中間彎曲,從大椎穴再量到盡頭。針灸盡頭下方,就是督脊穴。右背部有12個督脊穴。十天大的嬰兒可以針灸三壯,一個月以上的可以針灸五壯。(《千金方》)

五胠俞(素問),見譩譆下。

精宮(入門),見志室下。

痞根,專治痞塊。十三椎下。各開三寸半多灸左邊。如左右俱有左右俱灸。(入門)以指揣摸自有動處即點穴灸之。大約穴與臍平。(類經)

白話文:

痞根穴:專門治療痞塊。位於第十三椎下,各開三寸半多,灸左側,如果左右都有,左右都灸。(入門)用手指揣摸,如果有動處就是該穴位,灸之。穴位與肚臍平齊。(類經)

中空,從腎俞穴。量下三寸。各開三寸。是穴。此即膀胱經之中髎也。(大成)

按不當中髎。是注誤。

下極俞,第十五椎。名下極俞。主腹中疾。腰痛膀胱寒澼飲注下。隨年壯灸之。(千翼)

按難經下極之腧。滑壽曰。兩陰之間。屏翳處也。不與此同。千金。無第十五椎及中字。

肩上,脾俞下四寸。挾脊梁。一寸半。二穴。(千翼)

脊背五穴(類經),治大人癲。小兒驚癇法。灸背第二椎及下極骨兩處。以繩度中折繩端一處。是脊骨上也。凡三處畢。復斷此繩作三折令各等。而三合如厶字。以一角。注中央。灸下二角。挾脊兩邊。便灸之。凡五處也。以丹注所灸。五處灸百壯。削竹為度。勝繩也。(千翼)

白話文:

脊背五穴(出自《類經》),治療大人癲狂。小兒驚癇的方法。灸背上的第二椎骨和下極骨兩處。用繩子量度中間,折繩端一處,這裡是脊骨上。一共三處做完。再折斷此繩,分成三折,使各等份。三合時似「厶」字。以一角指向中央,灼燒下角,夾在脊骨兩邊,同時灼燒。總共五處。用丹藥塗在灼燒處。五處灼燒一百壯。削竹為度,比繩子好。(出自《千翼》)

俠脊,治霍亂轉筋。令病人正合面臥伸兩手著身。以繩橫兩肘尖頭。依繩下挾脊骨兩旁。相去一寸半。灸一百無不瘥者。(千翼)

白話文:

俠脊穴,可以治療霍亂引起的抽筋。讓病人正向平躺,伸展雙手放在身上。用繩子橫在兩肘尖端。沿著繩子向下夾住脊柱兩側。相距一寸半。灸一百次,沒有不治癒的。(千金翼方)

按注曰。肘後方云。此華佗法。

濁浴,挾膽腧旁行相去五寸。(千金)

按千金曰。治胸中膽病。千金翼同。

下腰,八魁正中央。脊骨上。灸數多尤佳。三宗骨。是忌針。(千金)

按千金曰。泄痢久下。失氣勞冷。灸下腰百壯。三報。千金翼。無央字。又按八魁三宗骨未詳。東醫寶鑑。魁作髎。稍通。

白話文:

《千金方》說,因泄痢而久瀉,導致元氣耗損,身體虛弱,應灸下腰百壯,分三次治療。《千金翼方》中沒有「無央字」。另外,八魁三宗骨的具體位置不詳。但是在《東醫寶鑑》中,「魁」被寫成「髎」,稍微能理順文中意思。

榮衛四穴,大小便不利。欲作腹痛。灸榮衛四穴。百壯。穴在背脊四面各一寸。(千金。千翼)

按背脊四面。未知何處。恐脫語。醫學綱目云。在背脊四面各一寸八分。腰眼下三寸。挾脊相去四寸。兩邊各四穴。灸十壯至百壯。

白話文:

沿着脊椎的四面。不知道具體位置。恐怕是漏掉了一些話。醫學綱目說,位於脊椎的四面,各一寸八分。腰眼以下三寸,緊貼着脊椎,左右各四穴。灸十壯到百壯。

回氣,五痔便血失屎。灸回氣百壯。穴在脊窮骨上。(千金)赤白肉下。(類經)

按千金翼回作廻。曰五痔便血失屎。灸回氣百壯在脊窮骨上。赤白下。灸窮骨。惟多為佳。赤白下。蓋言下穢物。類經。加肉字曰脊窮骨上赤白肉下。更按窮骨上。似無赤白肉。果夫。張氏之是乎。

白話文:

根據《千金翼方》,迴瘡是指伴有出血和失禁的痔瘡。用艾灸治療,需在脊椎骨的凹陷處艾灸百壯。赤白下,是指灸脊椎骨時排泄出帶有血色的液體或膿液。類經中提到,在「脊椎骨上赤白肉下」處艾灸。但實際上,脊椎骨上並沒有赤白肉。因此,張氏的說法可能更正確。

團岡,腹熱閉。時大小便難。腰痛連胸。灸團岡。百壯。穴在小腸俞下二寸。橫三。間寸。灸之。(千金)

按千金翼腹作腹中似中膂穴。醫學綱目。東醫寶鑑。作環岡。

後腋,治頸漏。背後兩邊。腋下後紋頭。(類經。引千金。)腋後廉際兩筋間。主腋外相引而痛。手臂拘攣急不得上頭。(外臺)

白話文:

後腋,可以治療頸部漏症。在背後的兩側,腋下後的紋路處。(《類經》,引用《千金方》。)腋窩後緣兩條肌腱之間,主要治療腋外互相牽引而疼痛,手臂攣縮,急迫不能上舉。(《外臺祕要》)

按類經。作後腋下穴。阿是要穴曰。頸漏今所謂氣腫。一曰瘰癧漏也。

接脊,小兒痢下赤白。秋末脫肛。每廁肚疼。不可忍者。灸十二椎下節間名接脊穴。灸一壯。如小麥大(明堂)

白話文:

接脊穴:小兒痢疾下赤白,秋末脫肛,每次上廁所肚子痛,痛到不能忍受。灸這個穴位:在第十二椎骨的節間,名為接脊穴。艾灸一壯,如小麥般大小。(明堂)

胛縫,背端骨下。直腋縫尖。及臂取二寸半。瀉六吸。主治肩背痛連胛。(醫綱)

按玉童賦曰。肩脊痛兮。五樞兼於背縫。寶鑑。無二寸半三字。

背籃,治瘧如神。令病人跣足。於平正處。並腳立。用繩一條。自腳枝。周匝截斷。卻於頂前。般過背上兩繩盡處。脊骨中。是穴。先點記。待將發。急以艾灸之三七壯。其寒熱自止。此法曾遇至人傳授。妙不可言。名曰背籃穴也。(壽世保元)

白話文:

背籃穴,治療瘧疾效果非常神奇。讓病人赤腳站在平坦的地方,兩腳並攏站立。用一根繩子,從腳趾開始,纏繞著整個小腿,然後在腳踝處截斷。將繩子繞過後背,在背脊骨中點的位置留下記號。等到瘧疾即將發作時,趕緊用艾灸在記號處灸37壯,這樣寒熱就會自行停止。這個方法是我以前聽一位高人傳授的,妙不可言。這個穴位叫做背籃穴。(壽世保元)

尾翠,骨上三寸骨陷間。(明堂)

按與長強同名。骨上。蓋言窮骨上。

身八邪穴,外科全書云。身八邪。

一肩井,在兩頸側。

二風門,挾脊對第四節。

三肺俞,挾脊對第五節。

四曲澤,在兩臂曲。

按四節五節。當作二節三節。

第二十二椎兩傍,主腰背不便。筋攣痹縮。虛熱閉塞。灸隨年壯。兩旁。各一寸五分。(千翼)

按脊椎二十一節。古今通說。今言二十二椎者。連數項骨者歟。恐有誤。

四花患門,一名六花(幼幼新書)

蘇沈良方曰灸三十種骨蒸法。崔丞相。灸勞法。外臺秘要。崔相家傳方。及。王寶臣經驗方。悉編載。然皆差誤。昆陵郡。有石刻。最詳。余取諸本。悉校成此一書。此古方。極為委曲。依此治人。未嘗不驗。往往一灸而愈。予在宣城久病虛羸用此而愈。

白話文:

蘇沈良方中記載了三十種治療骨蒸的灸法。崔丞相的《灸勞法》,《外臺祕要》,崔相家傳方,以及王寶臣的經驗方,都收錄其中。但是,這些書中都有錯誤。昆陵郡刻石上的記載最詳細。我把各種版本都收錄起來,校對之後寫成這本書。這些古方非常精妙。我用這些方法治療病人,沒有一次不靈驗。經常灸一次就治好了。我在宣城的時候,長期患病、身體虛弱,用這些方法治好了。

唐中書侍郎崔知悌序曰。夫含靈受氣稟之於五行(外臺。作常同義)構生。申理降之以(萬安方。作於。)六疾。岐黃廣記蔚。(外臺作抑)有舊經。攻灸兼行。顯著斯術。骨蒸病者又名傳屍。又謂殗殜。又稱伏連(萬安方。作死敗)又曰無辜。(萬安方。無此四字。)大夫以癖氣為根。

白話文:

唐朝中書侍郎崔知悌寫序說:人體由五行之氣構成,生下來就有六種疾病。岐黃經典載有治療這些疾病的方法,包括針灸治療。骨蒸病又名傳屍、殗殜、伏連、無辜。大夫認為骨蒸病是因癖氣引起的。

婦人以血氣為本。無問長(萬安方作老。)少。多染此病。嬰孺之流。傳注更苦。其為狀也發乾而聳。(而聳。萬安方作露耳。)或聚或分。或腹中有塊。或腦後兩邊有結。多者乃至五六。或夜臥盜汗夢與鬼交。雖自(外臺萬安方。作目。)視分明。而四肢無力。或上氣食少。

白話文:

女人以血氣為根本。不論是年輕還是年老,大多會患上這種疾病。嬰兒感染這種疾病,傳染更加嚴重。其症狀是頭髮乾枯並豎起,有的結塊或分散。有的腹部有腫塊,有的腦後兩邊有結塊,多的甚至五六個。有的夜裡睡覺盜汗,夢裡與鬼交合。雖然自己的視力清楚,但四肢無力。有的會上氣、食慾不振。

漸就沉羸。縱延日時。終於𣩄盡。余昔忝洛(十藥神書。作潞。)州司馬。嘗三十日。灸治(外臺。萬安。作活。)一十三人。前後瘥者數逾二百。至於貍骨獺肝。徙聞曩說。金牙銅鼻。罕見其能未。若此方。扶危拯急。非止單攻骨蒸。又別療氣療風。或瘴。或癆。或邪。或患狀既廣。

白話文:

漸漸轉為衰弱,即使延續日子,終於精疲力盡。我以前在洛州做司馬,曾花三十天,用灸法治療了十三個人,前後治好的有幾百人。至於貍骨獺肝,我僅僅聽說過;金牙銅鼻,我從沒見過。像這種方劑,挽救危急,不僅治療單純的骨蒸病,還可以治療氣、風、瘴、癆、邪等病症,適應範圍很廣。

灸治(萬安。作活。)不可具述。略陳梗概。又恐傳授訛謬。以誤將來。今故具(萬安。作具故。)圖形狀。庶令覽者易悉。使所有(外臺。萬安作在。)流布頤(外臺。萬安。作顱。)用家藏。未暇外請名醫。旁求上藥。還魂返魄。何難之有。遇斯疾。可不務乎。(陳仕賢濟世良方曰。

白話文:

灸治(萬安。作活。)的方法不可一一詳述,我把梗概概括出來,又怕傳授有錯,使後人誤入歧途,所以現在畫出圖形,以便讓讀者更容易理解。使這種灸法得以流傳世人,儲藏在家中,遇到這種病,就不用再出去請名醫、尋求仙藥,就可以很輕鬆的救活病人。遇到這種病症,豈能不盡力治療。

青囊經云。此四花穴法。醫者圖要精於點取。患者全在慎於保養。不然何能取效。男女五勞七傷。氣虛血弱骨蒸盜汗。形容憔悴。咳嗽痰喘。五心煩熱。諸虛體衰。腹中積聚久病痼疾。凡所有見。悉皆治之。)

白話文:

青囊經上說,這四花穴的應用方法,醫生們一定要精確地知道穴位位置,並熟練點取。患者在治療時也要慎重地進行保養,否則的話,怎麼能夠取得療效呢?男女五勞七傷,氣血虛弱,骨蒸盜汗,形容憔悴,咳嗽痰喘,五心煩熱,身體虛弱,腹中積聚,久病痼疾,凡是所有看見的,都用此法來治療。

取穴法

先定(萬安方。作兩。)穴。令患人平立正。取一細繩蠟之勿令展縮。(以上六字。聖濟總錄。萬安。細注)順腳底貼肉。堅蹈之。男左女右。(以上四字。聖濟萬安細注。)其繩前頭與大拇指端齊。後頭令當腳根(聖濟萬安。作跟)中心。向後引繩。循腳脛(萬安。作肚。

白話文:

首先確定穴位(萬安方。做兩次)。讓患者平穩站立。取一條細繩,把它浸在蠟裡,防止它伸縮。(以上六個字。聖濟總錄。萬安。細注)順著腳底貼著肉。堅定地把它踩下去。男人取左腳,女人取右腳。(以上四個字。聖濟萬安細注。)繩子的前端與大拇指的末端平齊。後端要對準腳後跟(聖濟萬安。作腳跟)的中心。向後拉動繩子,沿着小腿(萬安。作肚子。

)貼肉直上至曲䐐(外臺。作膕)中大橫紋截斷又令患人解發分(濟世良方有開字。)兩邊。令(濟世良方作要。)見頭縫。自囟門。平分至腦後。乃平身正坐取。向所截繩一頭令與鼻端齊。引繩向上。正循頭縫。至腦後。貼肉垂下循脊骨。引繩向下。至繩盡處。當脊骨。以墨點記之(墨點不是灸處)又取一繩子。

白話文:

把繩子直接貼著肉,從曲骨(在膝蓋彎曲的地方)向上,到達大橫紋處,用刀從大橫紋處橫向切斷。解開患部周圍的頭髮。然後讓生病的人分開頭髮(《濟世良方》上有「開」字)。讓兩邊的頭髮分開,可以看到頭縫。從囟門開始,平分至腦後。然後讓病人端正平身坐在牀上。把先前截斷的繩子的一端對準鼻尖,向上拉緊。沿著頭縫一直拉到腦後。貼著肉垂下,沿著脊骨向下拉,直到繩子盡頭抵達脊骨處,用墨水做記號(墨水記號不是灸療部位)。再取一根繩子。

令患人合口。將繩子按於口上。兩頭至(聖濟有兩字)吻。卻抱(聖濟萬安作鉤。)起繩子中心至鼻柱根下。令如∧。此便齊兩吻。截斷。將此繩展令直。於前來(醫學正傳。作量。)脊骨上墨點處。橫量。取平。勿令高下繩子先中折當中。以墨記之。卻展開繩子橫量以繩子上墨點。

白話文:

讓病人合上嘴巴。將繩子沿著嘴巴放好。兩頭到達人中。然後,將繩子的中間部分拉起來,放在鼻柱根部以下的位置,使繩子成「∧」字型,這樣就可以使雙側人中對齊。剪斷繩子。將繩子展平。在脊背骨墨點處橫向測量,取其平直處,不要有高低不平的現象。將繩子先從中間對折,用墨筆做記號。然後,展開繩子,橫向測量,並在有墨點處做記號。

正壓脊骨上墨點為正。兩頭取平。勿令高下。於繩子兩頭以白圈記。白圈是灸穴也。(以上六字。萬安。細注。)

白話文:

正確地施灸在脊椎骨上,墨點為準。兩頭取平,不可高低不平。在繩子的兩端以白色圈標記。白色圈是施灸的穴位。(以上六字,出自萬安「細注」。)

以上是第一次點二穴。

按大全曰是灸穴。名曰患門二穴。患門名創於此。入門曰。如婦人足小難以准量。可取右手肩髃穴。貼肉。量至中指頭齊。亦可不若只取膏肓灸之亦妙。次灸四花。無有不效。類經。又載此說曰。庶乎得宜。然不當患門。不可從。又曰。婦人以膏肓穴代之。亦可也。不當患門。

白話文:

《大全》說,這是灸穴,叫患門二穴。患門的名字就源於此。醫書中說,如婦女腳小,難以按中指法量度,可以取右手肩髃穴。貼近肉,量到中指尖,也可以不這樣做,只取膏肓灸之也很好。其次灸四花,沒有不有效的。《類經》中,也記述了這種說法,說或許合適。但是把患門換了,這樣不行。《醫書》中又說:婦女以膏肓穴代替,也可以,但把患門換掉,這樣不行。

不可從。十藥神書曰。婦女纏腳者短小。非自然也。若以量腳繩子。加之首。必不及也。今移附於右肩髃穴。點定。引繩向下。至中指盡處。截斷以代量足之用。

白話文:

這是不可以的。根據《十藥神書》記載,婦女纏足會導致腳又短又小,這是不符合自然規律的。如果按照量腳的繩子加長到頭部,肯定是不夠的。現在應該改移到右肩的髃穴,做記號,把繩子往下拉,到中指的盡頭,截斷來代替量腳的尺子使用。

次二穴。令其人平身正坐。稍縮臂膊取一(濟世良方有蠟字。)繩。繞項向前。雙垂。與鳩尾齊。鳩尾是心岐骨。人有無心岐骨者。至從胸前兩岐骨下。量取一寸即鳩尾也。即是雙截斷。卻皆(聖濟。作脊)翻繩頭。向頂後。以繩子中停取心。正令當喉嚨結骨上其繩兩頭。挾項雙垂。

白話文:

第二個穴位。讓病人平身端正坐下。稍微縮回臂膀,取一根繩子。繞過頸部向前,雙垂。與鳩尾骨齊平。鳩尾骨是心臟分叉的骨頭。有些人沒有心臟分叉骨,從胸前兩條分叉的骨頭下面,量取一寸,這即是鳩尾骨。將繩子雙截斷。然後翻轉繩頭,朝向後腦勺。以繩子的中間位置取穴,正對著喉嚨結骨上方的穴位,繩子的兩端夾著頸部,雙垂。

循脊骨。以墨點記之。(墨點不是灸穴。)又取一繩子。令其人合口橫量齊兩吻。(濟世良方。有如一字樣之四字)截斷。還於脊骨上(萬安。有以字。)墨點。(聖濟。有處字。)橫量始(聖濟。作如上。)法。繩子兩頭。以白圈記之。白圈是灸穴處。(類經曰。是四花。

白話文:

沿著脊椎骨,用墨點做記號。(墨點不是灸穴。)再取一根繩子,讓這個人緊閉嘴巴,橫著測量兩邊的嘴角。(在濟世良方中,測量長度的單位有一個字的寫法,就像「一」字的形狀。)剪斷繩子,把它放回脊椎骨上(在萬安中,有「以」這個字。)做記號。(在聖濟中,有「處」這個字。)橫著測量的這個方法(在聖濟中,寫成上面那一個方法。)繩子的兩端,用白色圓圈做記號。白色圓圈是灸穴的位置。(在類經中說,這叫做四花。)

左右二穴也)

以上是第二次點穴。通前。共四穴。同時灸。日別灸七壯。至二七壯。累灸至一百壯。或一百五十壯。為妙。候灸瘡欲瘥。又依後法。灸二穴。

白話文:

上述是第二次扎針。通前面的穴位。總共四個穴位。同時灸。每天分別灸七次。到二十七次。累計灸到一百次。或一百五十次。這樣最好。等到灸瘡將要癒合時。再依照後面的方法。灸兩個穴位。

又次二穴。以第二次量口吻繩子。於第二次雙繩頭盡處墨點上。當脊骨。直上下。豎點令繩中。停(醫學正傳。令繩中停。作其繩子三字。)中心。在墨點上。於上下繩盡頭。(正傳。作處)以白圈兩穴。白圈是灸穴處。

白話文:

接著是第二個穴位。用第二次測量的口吻繩子,在第二次兩個繩頭盡頭的墨點上,沿著脊椎骨,筆直地從上到下畫一條墨線,讓繩子停在中心點,在墨點上,上下繩子的盡頭。用白色圈圈標出兩個穴位,白色圈圈是灸穴的地方。

以上是第三次。點兩穴。謂之。四花。灸兩穴。各百壯三次共六穴。各取離日。量度訖。即下火。唯須三月三日艾最佳。病瘥百日內。忌飲食房室。安心靜處。將息。若一月(聖濟。作百日)後。覺未瘥。復初穴上再灸。

白話文:

以上是第三次。點按二穴,稱為「四花」。灸二穴,各灸一百壯,共六穴,每一次都要挑選「離日」。量度完畢,立即灼灸。只有三月三日採集的艾草最佳。於病情痊癒後的一百天內,禁止飲食房事,安心在靜處將息。如果滿月後,感覺沒有康復,再在原先的穴位上再次灸燒。

按四花灸穴。諸書所載不一。蘇沈良方。校成諸本。序文如所言。而魯魚居多。今以萬安方校之。他書之文大不同。始取其句差異者注之。再閱頗覺其煩。仍悉削去之。只注一二字異而義易通者。崔氏序曰具圖形狀而其圖不載。諸書亦無焉。今據萬安方所圖省其無用。而其文一從聖濟萬安二書。

白話文:

關於針灸穴位的四花灸法,各書記載不一。蘇沈良方根據各個版本進行校對,序文如蘇沈良方所說,但錯別字很多。現在用萬安方進行校對,其他書籍的文字大不相同。首先,把那些不同的句子摘錄出來,加以註解。再看一遍,覺得太繁瑣了,於是把所有的註解全都刪去,只保留一兩個字不同、意義卻容易通曉的。崔氏序說:具體圖形狀,但圖卻沒有,其他書籍也沒有。現在根據萬安方中的圖,刪去了無用的內容,而文字全部採用《聖濟總錄》和《萬安良方》兩本書。

記圖上入門曰。灸此六穴。亦要灸足三里。以瀉火氣為妙。是古書所不論也。不可拘矣。

以上第一次。點二穴。

以上是第二次點二穴

以上是第三次點二穴。以上圖狀。

按資生曰。凡取四花穴。以稻稈心。量口縫如何闊。斷其長多少。以如此長。裁紙四方。當中剪小孔。別用長稻稈。蹈腳下前取腳大指為止。後取腳曲踿橫紋中為止。斷了卻環在結喉。下垂向背後看稈止處。即以前小孔紙。當中安分。為四花。蓋灸紙四角也。今按此法世俗所謂略四花。

白話文:

資生說:凡是取四花穴,用稻草芯測量嘴的寬度,長度要多長,裁剪紙張成正方形,中間剪一個小孔,再用長稻草芯踩在腳下,前面量到腳的大拇指為止,後面量到腳彎曲的橫紋為止,然後剪斷,環繞在喉嚨,垂下來,向後看稻草的止處,就是以前小孔紙,正中間分是四花,紙張的四個角。

按:這個方法就是世俗所說的略四花。

針灸聚英曰。初疑四花穴。古人恐人不識點穴。故立此捷法。當必有合於五臟俞也。今依此法點穴。果合太陽行背二行。膈俞膽俞四穴。難經曰。血會膈俞。䟽曰。血病治此。蓋骨蒸勞熱。血虛火旺。故取此補之。膽者肝之腑。藏血。故亦取是俞也。崔氏。止言四花。而不言膈俞膽俞四穴者。

白話文:

「針灸聚英」一書中提到,當初懷疑過四花穴。古人擔心人們無法準確點穴,所以建立了這種捷徑方法。它肯定與五臟的俞穴相符。現在按照這種方法點穴,果然與太陽經在背部的兩行,以及膈俞、膽俞四穴相符。《難經》中說:「血會聚於膈俞。」《素問》中說:「血病治此。」這都是因為骨蒸勞熱,血虛火旺,所以取此穴來補血。膽是肝的腑臟,藏血,所以也取這個俞穴。崔氏只提到四花,而不提到膈俞、膽俞四穴,可能是為了簡化記憶,或者認為這四個穴位已經包含了膈俞、膽俞的功效。

為粗工告也。今只依揣摸。脊骨膈俞膽俞。為正。然人口有大小闊狹不同故四花亦不準。更按。高武說崔氏四花而不據其法。漫為膈膽二俞。學者思諸。又資生曰。一醫傳一法。先橫量口吻。取長短。以所量草。就背上三椎骨下。直量至草盡處。兩頭用筆。點了。再量中指長短為準。

白話文:

這是粗略的告知方法。現在只能根據推測。脊骨正對膈俞和膽俞。可是人的體型大小寬窄不同,所以四花也不一定準確。另外,高武只說崔氏四花,卻不根據具體的方法,隨便就把膈俞和膽俞作為準則。學習的人要多加思考。又根據《資生經》說:一名醫生傳授一種方法,先橫向測量口齒,得知長短。用測量的草放在背上三椎骨下面,筆直測量到草的盡頭處,兩端用筆作記號。再測量中指的長短,作為準則。

卻將量中指草。橫直量兩頭。用筆圈四角。其圈者是穴。是又略法不可從。

經門四花,入門曰。即崔氏四花穴。不灸背上二穴。各開兩旁。共成六穴上二穴共闊一寸。下四花相等。俱吊線比之以離卦變作坤卦。降心火生脾土之意也。然此皆陽虛所宜。華佗云。風虛冷熱惟有虛者。不宜灸。但方書又云。虛損癆瘵。只宜早灸膏肓四花。乃虛損未成之際。如瘦弱兼火。雖灸亦只宜灸內關三里。以散其痰火。早年欲作陰火。不宜灸論而未果。

白話文:

經門四花,入口時稱為崔氏四花穴。不灸背上的兩個穴位。每個穴位兩側各開一個穴位。共有六個穴位,上兩個穴位共寬一寸。下四花穴相等。都用線繩比對,以離卦變成坤卦。是為了降低心火、增強脾土的意思。但是,這都適用於陽虛。華佗說:風虛、冷熱,都只有虛的穴位。不宜艾灸。但方書又說:虛損、癆瘵,只宜早點艾灸膏肓四花穴。那是虛損還沒形成的時候。如果瘦弱兼火,即使艾灸也只宜灸內關、三里穴,以散掉痰火。早年想做陰火,不宜艾灸,但討論後還沒有結果。

騎竹馬灸法,用薄篾。量患人手上尺澤穴橫紋比起循肉至中指尖止截斷。外用竹槓一條。以竹槓兩頭。置凳上。令患人去衣騎竹槓。以足微點地以先比篾安槓上。豎篾循背。直上篾盡處以墨點記。只是取中。非灸穴。更以薄篾量手中指節兩橫紋為一寸。將篾於所點墨上。兩旁各量一寸是穴。

白話文:

騎竹馬灸法,是用薄薄的竹篾。量患人的手上尺澤穴橫紋比起沿著肌肉至中指尖停止截斷。另外用一條竹槓。將竹槓的兩端放在凳子上。讓患者脫去衣服騎在竹槓上。以腳輕輕點地,先比著竹篾放在竹槓上。直立竹篾貼著背部,一直到竹篾盡頭的地方以墨點做記號。只是取中間,不是灸穴。再用薄竹篾量手中指關節上的兩個橫紋為一寸。將竹篾放在點墨的地方,兩旁各量一寸就是穴位。

各灸五壯或七壯。止不可多灸。此法灸之。無不愈者蓋此二穴心脈所過。凡癰疽之疾。皆心氣留滯。故生此毒。灸此則心脈流通。即時安愈。可以起死回生有非常效。(神應)

白話文:

每個穴位灸 5 次或 7 次。停止和不要灸太多次。按照此方法灸。沒有不治癒的。因為這兩個穴位是心脈經過的地方。所有癰疽的疾病。都是心氣停留。所以產生這種毒素。灸它,則心脈通暢。立刻安然痊癒。可以起死回生,有特別的功效。(非常有效)

按類經曰。一本作各開二寸。聚英曰。依法量穴在督脈脊中至陽。筋束二穴中。外太陽行背二行膈俞肝俞之內。非正當穴也。疑必後人傳訛以三寸為二寸耳。豈有不得正穴。徒破好肉。而能愈病哉。此不能疑也。阿是要穴曰。此穴出諸書未知其始。

白話文:

《類經》說:一本書中說,每個穴位間隔二寸。《聚英》說:按照方法測量穴位,在督脈脊柱中的至陽穴、筋束兩個穴位的內側。此外,太陽經脈位於背部的膈俞穴和肝俞穴的內側。不是正穴。我懷疑一定是後人傳錯了,把三寸誤認為二寸。難道不能確定正穴,徒然刺破好肉,就能治好病嗎?這是不可懷疑的。《阿是要穴》說:這個穴位出自哪些書中,不知道其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