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原昌克

《經穴匯解》~ 卷之六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 (1)

1. 經脈流注第十

素問云。夫人之常數。太陽常多血少氣。少陽常少血多氣。陽明常多氣少血。少陰常少血多氣。厥陰常多血少氣。太陰常多氣少血。此天之(天恐人字)常數。(新校正云。甲乙經。十二經水篇。血氣多少與素問不同太陽多血多氣。太陰多血少氣)足太陽與少陰為表裡。少陽與厥陰為表裡。

白話文:

《素問》說,人體的正常狀況是:太陽經常血多氣少;少陽經常血少氣多;陽明經常氣多血少;少陰經常血少氣多;厥陰經常血多氣少;太陰經常氣多血少。

這是大自然的正常規律。足太陽和少陰是表裡關係;少陽和厥陰是表裡關係。

陽明與太陰為表裡。是為足陰陽也。手太陽與少陰為表裡。少陽與心主為表裡。陽明與太陰為表裡。是為手之陰陽也。

白話文:

陽明與太陰為表裡:陽明經與太陰經相互表裡,互相影響。

手太陽與少陰為表裡:手太陽經與少陰經相互表裡,互相影響。

少陽與心主為表裡:少陽經與心主經相互表裡,互相影響。

陽明與太陰為表裡:陽明經與太陰經相互表裡,互相影響。

難經云。經脈者。行血氣。通陰陽。以榮於身者也。其始從中焦注手太陰陽明。陽明注足陽明太陰。太陰注手少陰太陽。太陽注足太陽少陰。少陰注手心主少陽。少陽注足少陽厥陰。厥陰復還注手太陰。

白話文:

《難經》上說:經脈的作用是運送血氣,貫通陰陽,以滋養身體。它的最初源頭來自中焦,注入手太陰、足陽明;足陽明再注入手少陰、足太陰;足太陰再注入手心主、足少陽;足少陽再注入手太陰。如此循環不已。

醫種子曰。足三陰經。胸腹無脈。銅人圖。強為陰經者。非也。然人手之陰經。自腋而出。足之陰經。自髀而入。入者。入於腹內。故能屬臟絡府。上膈挾咽。連舌入腦。非在皮膚肌肉之外者也。注圖者。惑於甲乙。強膺俞胸俞衝脈之穴。以為屬足三陰經。脈氣所發。十四經發揮。

白話文:

《醫種子》中提到,足三陰經在胸腹之間沒有脈絡分佈。銅人圖將足三陰經強行標註到胸腹部,這是不正確的。人體手部的陰經脈絡從腋下而出,足部的陰經脈絡從大腿根部進入。而「入」的意思是進入腹腔內,所以足三陰經能夠連接臟腑、絡脈和腑臟。這些脈絡上行至隔膜,挾著咽喉,與舌頭相連,並進入腦部,而不在皮膚和肌肉之外。注圖的人被甲乙丙三穴所迷惑,硬是將膺俞、胸俞和衝脈的穴位標註為足三陰經,這和脈氣發出的情況不符。十四經脈的發揮和作用各不相同。

尤為謬甚。真千古之長夜矣。遍考陰陽離合。氣府。氣穴。經脈。經別等篇。深知所列之穴。的非陰經。故表而出之。

白話文:

這種謬誤尤其嚴重。真可以用「千古長夜」來形容。全面考覈陰陽離合、氣府、氣穴、經脈、經別等篇目,(我)深刻地知道所列的穴道,不是陰經。因此,我只羅列出陰經的穴道。

2. 手太陰肺經

(左右凡二十二穴)

經脈篇云。肺。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從肺系橫出腋下。(雲門中府)下循䏢內。(天府俠白)行少陰心主之前。下肘中。(尺澤)循臂內上骨下廉。(孔最)入寸口。(經渠太淵)上魚循魚際(即魚際)出大指之端。(少商)其支者從腕後(列缺)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

白話文:

經脈篇上說。肺經,手太陰的脈絡,起始於中焦,向下聯絡到大腸,再循著胃口,向上經過膈肌屬於肺。從肺繫橫著而出於腋下。(雲門、中府穴)向下循著肘內側。(天府、俠白穴)走於少陰心主經前面。向下至肘中。(尺澤穴)循著手臂內側上臂骨下緣。(孔最穴)進入寸口。(經渠、太淵穴)向上循著魚際(魚際穴)出大拇指的末端。(少商穴)它的支脈從腕後(列缺穴)直接出次指內側,出其末端。

又云。手太陰之別名曰列缺。起於腕上分間。並太陰之經直入掌中。散入於魚際。○取之去腕半寸。(馬蒔曰半寸。當作寸半。)別走陽明。

白話文:

另外,手太陰經的別名叫做列缺。穴位起於腕部與掌部的分界處,與手太陰經正經並行,進入手掌,散佈於魚際穴附近。取穴時,在腕橫紋上1.5寸(馬蒔註:半寸應為一寸半)。經氣另一支別出,走於陽明經。

經別篇云。手太陰之正。別入淵腋少陰之前。入走肺散之大腸。上出缺盆。循喉嚨復合陽明。

繆刺論云。邪客於手足少陰太陰。足陽明之絡此五絡。皆會於耳中。上絡左角。

邪客篇云。手太陰之脈。出於大指之端。內屈循白肉際。至本節之後太淵。留以澹。外屈上於本節之下內屈與陰諸絡會於魚際。數脈並注。其氣滑利伏行壅骨之下。外屈出於寸口而行。上至於肘內廉。入於大筋之下。內屈上行臑陰。入腋下。內屈走肺。此順行逆數之屈折也。

白話文:

邪客篇中記載,肺經的經脈,起始於大拇指的末端,向內彎曲,沿著手掌的外緣,經過太淵穴,在這裡停留,然後向外彎曲,向上行至肘關節的內側,進入大筋的下方,向內彎曲,向上行至臑陰穴,進入腋下,向內彎曲,運行於肺部。

這便是肺經經脈的順行和逆行的屈曲經過。

經筋篇云。手太陰之筋。起於大指之上。循指上行。結於魚後。行寸口外側。上循臂。結肘中。上臑內廉。入腋下。出缺盆。結肩前髃。上結缺盆。下結胸裡。散貫賁合賁。下抵季脅。

白話文:

《經筋篇》中說,手太陰經的筋脈,起源於大拇指的上方,沿著手指向上行,連接於魚際穴,然後沿著寸口的外側向上行,經過上臂,連接於肘關節的中間,再沿著上臂內側緣向上行,進入腋窩,從缺盆穴穿出,連接於肩部前面的髃穴,向上連接缺盆穴,向下連接於胸腔內,分散貫穿賁門,與賁合穴相連,向下抵達季脅部。

中府(手太陰之會。○氣穴論。新校正曰。手足太陰之會。類經同。)雲門(手太陰肺氣所發。)天府(同上)俠白(手太陰之別。)尺澤(手太陰之所入也。)孔最(手太陰之郄。)列缺(別走陽明。)經渠(手太陰之所行)太淵(手太陰脈之所注。)魚際(手太陰脈之所溜○聖濟曰。所流。)少商(手太陰脈之所出。)

白話文:

中府(手太陰肺經的交會穴位。○氣穴論。新校正說:手足太陰的交會穴位。類經同。)

雲門(手太陰肺氣發出之處。)

天府(同上。)

俠白(手太陰肺經的別絡。)

尺澤(手太陰肺經所進入的穴位。)

孔最(手太陰肺經的郄穴。)

列缺(別走陽明經。)

經渠(手太陰肺經所行的穴位。)

太淵(手太陰肺經脈所注的穴位。)

魚際(手太陰肺經脈所溜出的穴位。○聖濟說:所流。)

少商(手太陰肺經脈所出的穴位。)

按千金。有臑會。(大腸經)注曰。銅人經。屬三焦。外臺。無中府雲門二穴。(入脾經。)程衍道曰。論行不論經也。腧穴折衷曰。諸家皆以為本經之穴。始於中府。標幽賦。蠡海集。錦囊秘錄。並曰。本經之穴始於雲門。今考其經行之勢。則以雲門為始者是也。

白話文:

《千金方》中記載有「臑會」穴。(位於大腸經)《銅人經》注釋說:「臑會」穴屬三焦經。《外臺祕要》中沒有提到「中府」和「雲門」兩個穴位。(位於脾經)程衍道說:「討論穴位的作用,而不區分經絡。」《腧穴折衷》說:「各家都認為本經的穴位,始於「中府」穴。」《標幽賦》、《蠡海集》、《錦囊祕錄》都說,本經的穴位,始於「雲門」穴。現在根據經絡循行的規律來考察,那麼以「雲門」為本經的起始穴是正確的。

3. 手陽明大腸經

(左右凡四十二穴)

經脈篇云。大腸手陽明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商陽)循指上廉。(二間三間)出合谷兩骨之間。(合谷)上入兩骨之中(陽谿)循臂上廉。(偏歷溫溜下廉上廉三里)入肘外廉。(曲池)上臑外前廉(肘髎五里臂臑臑會)上肩出髃骨之前廉。(肩髃)上出於柱骨之會上。

白話文:

在經脈篇中提到,大腸手陽明之脈起於大拇指和食指的指尖(商陽穴)。沿著手指的內側(二間穴、三間穴)向上行走,在合谷穴兩骨之間出現。向上進入兩骨之間(陽谿穴),沿著手臂的外側(偏歷穴、溫溜穴、下廉穴、上廉穴、三里穴)向上行走,進入肘的外側面(曲池穴)。向上沿著上臂外側的前側(肘髎穴、五里穴、臂臑穴、臑會穴)行走,在肩膀上出現,並在髃骨的前側(肩髃穴)向上行。最後在柱骨的會穴之上出現。

(巨骨秉風)下入缺盆(天鼎)絡肺。下膈屬大腸。其支者。從缺盆上頸。(扶突)貫頰入下齒中。還出挾口(地倉)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禾髎)上挾鼻孔(迎香)

白話文:

(巨骨秉風穴的經絡)向下進入缺盆穴(位於鎖骨上窩中點),絡附於肺。向下經過膈肌,屬於大腸經。其分枝向上從缺盆穴上行至頸部。(扶突穴位於耳垂後方,翳風穴與耳垂間)貫穿臉頰,進入下齒中。再從挾口穴(位於嘴角外側)出來,交叉至人中穴。左邊的絡脈與右邊的絡脈交叉,再從禾髎穴(位於鼻孔外側)向上挾持鼻孔(迎香穴位於鼻翼旁)。

又云。手陽明之別。名曰偏歷。去腕三寸。別入太陰。其別者。上循臂乘肩髃。上曲頰偏齒。其別者。入耳合於宗脈。

白話文:

又說,手陽明經的支脈,名為偏歷。在腕部三寸處,分支進入太陰經。其中的一個支脈,向上沿着手臂,經過肩髃穴。另一個支脈,向上經過曲頰穴,偏向牙齒。另外一個支脈,進入耳朵,與宗脈相合。

氣府論雲手陽明脈氣所發者二十二穴鼻空外廉項上各二(次注謂迎香扶突二穴也)大迎骨空各一。(大迎穴名也。)柱骨之會各一(謂天鼎二穴也)髃骨之會各一。(謂肩髃二穴也)肘以下至手大指次指各六俞。(謂三里陽谿合谷三間二間商陽六穴也。)

白話文:

《氣府論》中記載,手陽明脈氣所發的穴位有二十二個:鼻旁開外側一穴(次注指迎香穴)、頸後骨頭上方各兩個(大迎穴、骨空穴)、鎖骨交會處各一個(天鼎穴)、肩胛骨交會處各一個(肩髃穴)、肘部以下到手大拇指和小拇指之間各六個俞穴(三里穴、陽谿穴、合谷穴、三間穴、二間穴、商陽穴)。

經別篇云。手陽明之正。從手循膺乳別於肩髃。入柱骨。下走大腸屬於肺。上循喉嚨出缺盆合於陽明也。經筋篇云。手陽明之筋。起於大指次指之端結於腕上循臂上。結於肘外上臑結於髃。其支者。繞肩胛挾脊直者。從肩髃上頸。其支者上頰結於頄。直者。上出手太陽之前上左角。絡頭下右頷。

白話文:

《經別篇》說:手陽明經的正經,從手掌循著胸膺、乳房,分別在肩部、肩胛骨上行。進入鎖骨,向下經過大腸,屬於肺。向上沿著喉嚨,出口腔,與陽明經會合。《經筋篇》說:手陽明經的筋,起於大拇指、食指的指端,連結於手腕,沿著手臂向上,連結於肘外側,連結於肩胛骨。它的分支,繞過肩胛骨,挾脊而行,直行的,從肩胛骨上頸。它的分支,向上到臉頰,連結於頸部。直行的,向上出自手太陽經之前,向上到左角,絡於頭部,向下到右頷。

商陽(手陽明脈之所出)二間(所溜○寶鑑作所流非)三間(所注)合谷(所過)陽谿(所行)偏歷(別走太陰)溫溜(郄)下廉,上廉(抵陽之會○外臺作陽明之會)三里,曲池(所入)肘髎,五里臂臑(陽明絡之會○聚英作手足太陽陽維之會。)臑會(絡○氣府論云。手少陽之會。

白話文:

通往手陽明脈的商陽穴、流經二間穴、注入三間穴、經過合谷穴、走向陽谿穴。此外,還特別經過太陰經的溫溜穴、下廉穴、上廉穴,達到陽明經會聚的三里穴,進入曲池穴,再到肘髎穴、五里穴,最後到達臂臑穴,會聚手太陽經、足陽明經、陽維脈。臑會穴是手少陽經的會聚穴。

次注曰手陽明少陽二絡氣之會。聚英曰。陽維會。)肩髃(蹺脈之會○聚英曰。足少陽陽蹺之會。)巨骨(同上)天鼎(所發)扶突(同上)禾髎(同上)迎香(手足陽明之會○氣府論曰。手陽明脈氣所發。次注曰。謂迎香扶突。)

白話文:

副注說:手陽明和少陽兩條經絡氣機匯聚之處。聚英說:陽維經絡匯聚於此。)肩髃穴(蹺脈氣機匯聚之處。聚英說:足少陽經絡和陽蹺脈氣機匯聚於此。)巨骨穴(同上。)天鼎穴(氣機發出之處。)扶突穴(同上。)禾髎穴(同上。)迎香穴(手足陽明經絡氣機匯聚之處。氣府論說:手陽明經絡氣機發出之處。副注說:指迎香穴和扶突穴。)

按千金。無臑會(入肺經)發揮同。(入三焦經)外臺曰。兩旁四十二穴並下三單穴共四十五穴。無迎香。(入胃經)有肩髎。(三焦)兌端。齦交。水溝(共督脈)甲乙經曰。兌端手陽明脈氣之所發。

白話文:

根據《千金方》,無臑穴會(通入)肺經而發揮作用,兌端穴(通入)三焦經而發揮作用。《外臺祕要》說,兩旁四十二個穴位和下面的三個單獨穴位,總共四十五個穴位。沒有迎香穴(通入胃經),有肩髎穴(三焦),兌端穴,齦交穴,水溝穴(均通督脈)。《甲乙經》說,兌端穴是手陽明經脈氣的發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