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潤鴻

《針灸集成》~ 卷三 (6)

回本書目錄

卷三 (6)

1. 手太陽小腸經流注

手太陽之脈起於小指之端(少澤穴),循手外側(本節前前谷穴上,本節後後溪穴),上腕(腕前腕骨穴,腕中陽谷穴),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內側兩骨之間(少海穴),上循臑外後廉,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入缺盆,向腋絡心,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其支者,從缺盆貫頸上頰,至目銳眥,卻入耳中。

白話文:

手太陽小腸經的經脈起於小拇指的末端(少澤穴),沿著手的外側(手腕的前方是前谷穴,手腕的後方是後溪穴),向上經過手腕(手腕前面的腕骨穴,手腕中間是陽谷穴),到達肘關節的內側兩個骨頭之間(少海穴),向上沿著上臂外側後緣,到達肩胛骨的下方(肩解穴),繞過肩胛骨,交會於肩上,進入缺盆(肩胛骨與脊柱之間的凹陷處),沿著腋下絡屬於心臟,沿著咽喉向下經過膈肌,到達胃,屬於小腸。它的支脈從缺盆貫穿頸部和麪頰,到達眼睛的外眼角,又轉入耳中。

其肢者,別頰上䪼,抵鼻,至目內眥,斜絡於顴(顴頰骨也,自此交入足太惕)。是動則病嗌痛,頷腫,不可回顧,肩似拔,臑似折。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聾,目黃,頰頷腫,頸肩臑肘臂外後廉痛。盛者,人迎再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靈樞)。○未時自少衝交與少澤,循肘上行至聽宮穴止(入門)。

白話文:

肢的病症,是從臉頰上的下顎骨向上到鼻子,再到眼睛內眼角,斜著連到顴骨,從此連到足太陰之脈。如果肢的病症發作的話,會出現咽喉疼痛,下巴腫脹,不能回頭看,肩膀像被拔掉,小腿像斷掉一樣。凡因津液失調而得的病,應當以肢的病症為主,還會出現耳聾、眼睛發黃、臉頰下巴腫脹、頸部肩膀小腿手肘手外面後緣疼痛的症狀。陽氣旺盛的,人迎穴的脈搏比寸口穴的脈搏跳動要快一倍。陽氣不足的,人迎穴的脈搏比寸口穴的脈搏跳動要弱。未時手少陰心脈自少衝穴交會手少陽三焦脈,沿著手肘往上到聽宮穴止。

2. 手太陽小腸經左右凡三十八穴

少澤二穴,一名少吉,在手小指之端外側,去爪甲角下如韭葉,手太陽脈之所出為井,針入一分,留二呼,可灸一壯(銅人)

白話文:

少澤穴,又稱少吉穴,位於小指端外側,距指甲角落約一個韭葉寬,手太陽小腸經脈氣出於此穴。針刺該穴位時,需將針輕輕插入,留針二呼,可灸一壯。(銅人)

前谷二穴,在手小指外側本節前陷中,手太陽脈之所流為榮,針入一分,留三呼,可灸三壯(銅人)

後谿二穴,在手小指外側本節後陷中(銅人),○本節後橫文尖盡處,握掌取之(入門),○手太陽脈之所注為腧,針入二分,留三呼,可灸三壯(銅人)

白話文:

後谿穴,在小指外側第一個關節後面的凹陷處(按:《銅人》)。或者在第一個關節後橫紋的盡頭處,握緊掌心取穴(按:《入門》)。手太陽小腸經循行的脈氣流注到手腕部位的穴位,針刺入二分,留三呼,可以灸三壯(按:《銅人》)。

腕骨二穴,在手外側腕前(臂下掌上接處曰脘),起骨下陷中(銅人),○在掌後外側高骨下陷中,握掌向內取之(入門),○在手外側腕骨之前(靈樞),○手太陽脈之所過為原,針入二分,留三呼,可灸三壯(銅人)

白話文:

腕骨二穴,位於手的外側,在手腕的前部,在小臂的下方,掌面的上方,接壤處叫做腕關節,從突出骨頭下陷的地方取穴(根據銅人書的說法)

○在掌的後外側,突出的骨頭下陷的地方取穴,握緊手掌,朝著裡側找該穴位(根據入門書的說法)

○在手的外側,手腕骨的前面取穴(根據靈樞書的說法)

○手太陽經氣脈經過的地方就是原穴,針刺入二分,留針的時間為三次呼吸,灸三壯(根據銅人書的說法)

陽谷二穴,在手外側腕中銳骨下陷中,手太陽脈之所行為經,針入二分,留三呼,可灸三壯(銅人)

養老二穴,在手踝骨上一空,在腕後一寸陷中,針入三分,可灸三壯(銅人)

支正二穴,在腕骨後五寸(銅人),○在腕後五寸,去養老四寸陷中(資生),○手太陽絡別走少陰,針入三分,可灸三壯(銅人)

白話文:

支正二穴,在手腕骨的後方五寸處(銅人)。

●在手腕後五寸處,距養老穴四寸,在凹陷處(資生)。

●手太陽經絡別走於少陰經,針刺深度三分,可灸三壯(銅人)。

小海二穴,在肘內大骨外,去肘端五分陷中(銅人),○屈手向頭取之,又云屈肘得之(入門),○手太陽脈之所入為合,針入二分,可灸三壯(銅人)

白話文:

小海二穴,在肘部內側大骨的外側,距肘端五分處的凹陷中(根據銅人記載)。屈肘,讓手肘朝向頭部來尋找此穴;另一種說法是屈肘就可以找到此穴(根據入門記載)。手太陽小腸經的氣血在此處匯合,針刺深度為二分,可以灸三壯(根據銅人記載)。

肩貞二穴,在肩曲胛上兩骨解間,肩髃後陷中(銅人),○在肩髃後兩骨罅間(入門),○針入八分,禁不可灸(入門)

白話文:

肩貞穴、肩貞二穴,位於肩膀彎曲處,胛骨上兩塊骨頭接縫的凹陷中(銅人),也位於肩髃穴後兩塊骨頭的縫隙中(入門)。

針刺的深度是八分,禁止灸。

臑腧二穴,在肩髃後大骨下胛上廉陷中,舉臂取之,針入八分,可灸三壯(銅人)

天宗二穴,在秉風后大骨下陷中,針入五分,留六呼,可灸三壯(銅人)

秉風二穴,在天髎外,肩上小髃骨後,舉臂有空(銅人),○在天宗前小髃後(入門),○針入五分,可灸五壯(銅人)

白話文:

秉風穴、二穴,在天髎穴外側,肩部肩胛骨小稜突起後,舉起手臂會出現空隙的地方(根據銅人針灸圖)。○在天宗穴前方、小稜突起後方(根據入門針灸圖)。○針刺深度五分,可艾灸五壯(根據銅人針灸圖)。

曲垣二穴,在肩中央曲胛陷中,按之應手痛,針入五分,可灸十壯(銅人)

肩外腧二穴,在肩胛上廉去脊三寸陷中(銅人),○去大杼旁三寸(入門),○針入六分,可灸三壯(銅人)

肩中腧二穴,在肩胛內廉去脊二寸陷中(銅人),○去大杼旁二寸(入門),○針入三分,留七呼,可灸十壯(銅人),○肩後廉十二穴,臑腧肩貞極外,天宗曲垣次之外腧中腧極里(綱目)

白話文:

肩中腧穴有兩個,位於肩胛骨內側,距離脊柱兩寸的凹陷處(銅人腧穴),或者距離大杼穴旁兩寸(入門腧穴)。針刺深度為三分,留針時間為七呼,可以灸十壯(銅人腧穴)。肩後廉穴有十二個,分別是臑腧穴、肩貞穴、極外穴、天宗穴、曲垣穴、次之外腧穴、中腧穴、極裏穴(綱目腧穴)。

天容二穴,在耳下曲頰後(銅人),○在頰車後陷中(入門),○針入一寸,可灸三壯(銅人)

天窗二穴,一名窗籠,在頸大筋前,曲頰下挾扶突後動脈應手陷中(銅人),○在完骨下,發際下,頸上大筋處,動脈陷中(入門),○針入三分,可灸三壯(銅人),顴髎二穴,在面頄骨下廉銳骨端陷中(銅人

白話文:

天窗穴,又名窗籠,位於頸部大筋之前,曲頰穴下面,挾持扶突穴之後,動脈陷中處(根據銅人針灸圖)。

顴髎穴,位於顴骨下緣銳骨端陷處(根據銅人針灸圖)。

針刺天窗穴,深度為三分,可以灸三壯(根據銅人針灸圖)。

3. 足太陽膀胱經流注

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睛明穴),上額交巔上(百會穴)。其肢者從巔(頂為中,頂前日囟,頂後日腦,頂左右日角)至耳上角。其直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其肢者從腰中下貫臀,入膕中(膕謂膝解之後,曲腳之中也,即委中穴)。

白話文:

足太陽經的經脈起於眼睛內側的眼角(晴明穴),向上經過額頭,交會於頭頂(百會穴)。經脈的支脈從頭頂(頭頂中間為中,頭頂前面叫囟門,頭頂後面叫腦後,頭頂左右兩側叫角)到耳朵上方的角(耳上角)。經脈的正脈從頭頂進入腦中,再出來分佈到脖子後面,沿著肩膀和胳膊內側,經過脊椎到達腰部,進入脊柱並絡屬腎臟,又屬於膀胱。經脈的支脈從腰部向下貫穿臀部,進入膕窩(膕窩是指膝蓋彎曲後,膝蓋後面的凹陷處,即委中穴)。

其肢者從膊內左右別下貫胛(胛謂兩髀骨下豎起肉也),挾脊內,過髀樞(髀骨節也,即環跳穴),循髀外後廉下合膕中,以下貫腨內(足肚曰腨),出外踝之後(崑崙穴),循京骨(穴名也),至小指外側端(至陰穴也,自此交入足少陰)。是動則病沖,頭痛目似脫,項似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膕如結,腨如裂,是謂踝厥。

白話文:

腿部經筋從腋窩內分別向下穿過肩胛骨,夾著脊柱內側,經過臀部外側後緣,向下連接小腿中後側,繼續向下穿過足內踝骨(足肚叫腨),從外踝後方(崑崙穴)出來,沿著腿骨(穴名)向下,到達小指外側端(至陰穴,從這裡交入足少陰經)。這條經筋動作時病變就會發作,出現頭腦發衝、眼睛好像脫出、頸部好像被人拔著,脊柱疼痛,腰部好像斷了一樣,大腿不能彎曲,小腿後側好像被結住,足部好像要裂開,這種病叫做踝厥。

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瘧、任、癲疾,頭腦頂痛,目黃淚出,鼽衄,項背腰尻膕腨腳皆痛,小指不用。盛者人迎大,再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靈樞)。申時自聽宮交與睛明,循頭頸下背腰臀腿至足至陰穴止(入門)。○太陽根子至陰結於命門,命門者目也(靈樞)。

白話文:

  • 主筋所患的疾病有:痔瘡、瘧疾、任脈疾患、癲癇、頭痛、黃疸、鼻血、項部、背部、腰部、臀部、腿部和腳部疼痛,小指不能活動。症狀嚴重時,人迎脈搏大,比寸口脈搏強一倍。症狀虛弱時,人迎脈搏反而比寸口脈搏弱。
  • 申時,從聽宮交穴與睛明穴開始,沿著頭、頸、背、腰、臀、腿到腳,止於至陰穴。

  • 太陽經的根部在至陰穴,與命門相連,命門與眼睛相通。

4. 足太陽膀胱經左右凡一百二十六穴

至陰二穴:在足小指端外側,去爪甲角如韭葉,足太陽脈之所出,為井,針入一分,留五呼,可灸二壯(銅人)

通谷二穴:在足小指本節之前外側陷中,足太陽脈之所流,為榮,針入二分,留五呼,可灸三壯(銅人)

束骨二穴:在足小指本節之後外側陷中,足太陽脈之所注,為腧,針入二分,留五呼,可灸三壯(銅人)

金門二穴:一名關梁,在足外踝下骨空陷中,足太陽郄,針入三分,可灸三壯(銅人)

京骨二穴:在足外側大骨下赤白肉際陷中,按而取之,足太陽脈之所過,為原,針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壯(銅人)

白話文:

京骨穴:在腳外側,在腳踝骨下、赤白肉相交的凹陷處,按壓就能找到。屬於足太陽經,是原穴。針刺入三分,留針七次呼吸的時間,灸三壯。(出自銅人)

申脈二穴:在外踝下陷中,容爪甲白肉際(銅人)○在外踝下五分(資生)○陽蹺脈所生,針入三分,禁不可灸(銅人)

白話文:

申脈穴共有兩個:

  1. 位於外踝骨下方的凹陷處,容得下一片指甲大小的肉的部位(出自《銅人》)。

  2. 位於外踝下五分處(出自《資生》)。

申脈穴屬於陽蹺脈的起始穴位,針刺深度為三分,禁止灸法(出自《銅人》)。

僕參二穴:一名安邪,在足後跟骨下陷中,拱足得之,針入三分,可灸七壯(銅人)

崑崙二穴:在足外踝後跟骨上陷中(銅人)○在跟骨上陷中,細脈動應手(資生)○在外踝下一寸大筋下(資生)○足太陽脈之所行為經,針入五分,留十呼,可灸五壯(靈樞)

白話文:

崑崙穴一共有兩個取穴位置:一個位於腳後跟外踝骨上陷窩處(《銅人》);另一個位於腳後跟骨上陷窩處,可以感覺到細微的脈搏跳動(《資生》);還有一個位於外踝下一寸的大筋下方(《資生》)。

崑崙穴屬於足太陽膀胱經,針刺深度為五分,留針時間為十個呼吸,可以灸五壯(《靈樞》)。

付陽二穴:在外踝二三寸,飛陽下(銅人)○陽蹺之郄,太陽前少陽後,筋骨間(綱目)○針入五分,留七呼,可灸三壯(銅人)

白話文:

付陽二穴:在外踝二三寸,飛陽穴的下方(銅人)○是陽蹺脈的郄穴,太陽經脈在前側,少陽經脈在後側,位於肌腱之間(綱目)○針刺入五分,停留七次呼吸,可以使用灸法三壯(銅人)

飛陽二穴:一名厥陽,在外踝上七寸骨後,針入五分,可灸三壯(銅人)

承山二穴:一名魚腹,一名腸山,一名肉柱,在銳腨腸下分肉間陷中(銅人)○在腨股分肉間,拱足舉地一尺取之(入門)○在腿肚下分肉間(資生)○針入七分,可灸五壯(銅人)

白話文:

承山穴:又名魚腹、腸山、肉柱,位於小腿肚下方的肌肉凹陷處。

取穴方法:在小腿肚後方,肌肉分開的地方,拱起腳後跟,往上 حدود 一 尺處取穴。

針灸方法:針刺深度七分,可灸 五壯。

承筋二穴:一名腨腸,一名直腸,在腨腸中央(銅人)○在脛後腨股中央,從腳跟上七寸(入門)○可灸三壯,禁不可灸(入門)

白話文:

承筋兩個穴位:一個別名叫「腨腸」,一個別名叫「直腸」,位於腨腸中央(《銅人》)○位於小腿後方腨股中央,從腳跟向上七寸(《入門》)○可以灸三壯,禁止反覆灸(《入門》)

合陽二穴:在膝約文中央下三寸(一云二寸)○在直委中下一寸(入門)○針入五分,可灸五壯(銅人)

委中二穴:在膕中央約文中動脈陷中(銅人)○在膝腕內膕橫紋中央動脈(入門)○委中者,血郄,也在膕中央,可出血,痼疹皆愈(資生)○在曲䐐內兩筋兩骨中宛宛,又云膝解後曲腳中背面取之(資生)○又於四畔紫脈上出血,如藤塊者,不可出血,血不止令人夭(綱目)○宜針入一寸半(一云五分),留七呼,禁不可灸(綱目)

白話文:

委中穴:位於膕中央,約在膝蓋後方。

委中穴:在膝內側膕橫紋中央,動脈處,是血的集結之處,也能放血,頑固之症都能治癒。

委中穴:在彎曲的部位,兩筋兩骨之間,彎曲的地方。

委中穴:在膝蓋後面,也可以在四個周邊的紫脈上放血,如果放血處像藤塊的話,不能放血,否則血不止會夭折。

委中穴:針灸深度為一寸半到五分,留針七呼。

委陽二穴:在承扶下六寸,屈伸取之(銅人)○三焦下輔腧,也在足太陽後,出於膕中外廉兩筋間(資生)○在膝腕橫紋尖外廉兩筋間,委中外二寸,屈伸取之(入門)○針入七分,可灸三壯(銅人)○銅人云委陽在足太陽前少陽之後,出於膕中外廉兩筋間,承扶下六寸,此足太陽之別絡,手少陽經也,以今經文考之,當

白話文:

委陽穴:在承扶穴下 6 寸,彎曲伸展時取穴。(銅人)

三焦的下輔穴,也在足太陽經的後面,位於膕的外側兩筋之間。(資生)

在膝蓋外側橫紋尖端的外側兩筋之間,委中穴外 2 寸,彎曲伸展時取穴。(入門)

針刺七分,可以灸三壯。(銅人)

銅人經說委陽穴在足太陽經的前面、少陽經的後面,位於膕的外側兩筋之間,承扶穴下 6 寸,這是足太陽經的別絡,也是手少陽經的經穴。但以現在的經文來考證,應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