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潤鴻

《針灸集成》~ 卷三 (4)

回本書目錄

卷三 (4)

1. 足太陰脾經

共二十一穴

隱白在足大指內側端,去爪甲角如韭葉,針一分,留三呼,灸三壯。

主治腹脹喘滿不得臥,嘔吐食不下,胸中痛煩熱,暴泄衄血,屍厥不識人,足寒不得溫,婦入月事過時不止,針之立愈,小兒客忤驚風。○兼厲兌治夢魘不寧。

白話文:

主治腹脹、氣喘滿腹、無法平躺入睡、嘔吐無法進食、胸中疼痛煩悶發熱、暴瀉、吐血、昏厥不省人事、足部冰冷無法溫暖、婦女月經過期仍不止,針灸治療後立即痊癒,小兒受到驚嚇而引起的抽搐。○另外,兼具厲兌穴的治療效果,可以治療失眠多夢。

大都在大指內側第二節後,本節前骨縫白肉際陷中,居孤拐前,針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主治熱病汗不出,不得臥,身重骨痛,傷寒手足逆冷,腹滿嘔吐,悶亂,腰痛不可俯仰,四肢腫痛。凡婦人孕,不論月數及生產後未滿百日俱不宜灸。○治大便難,灸隨年壯。又霍亂下瀉不止,灸七壯(千金)。兼橫骨治氣滯腰痛不能立(席弘賦)。兼經渠治熱病汗不出(百證賦)。

白話文:

  • 主治:高燒汗不出,無法入睡,身體沉重,骨骼疼痛,傷寒手腳冰冷,腹脹嘔吐,悶亂,腰痛無法彎腰或仰臥,四肢腫痛。

  • 凡是婦女懷孕,不論懷孕幾個月或生產後未滿一百天,都不適合灸。

  • 治大便困難,灸壯數以年齡為主。

  • 霍亂下瀉不止,灸七壯。(出自《千金方》)

  • 兼橫骨,治氣滯腰痛,無法站立。(出自《席弘賦》)

  • 兼經渠,治熱病汗不出。(出自《百證賦》)

太白大指後孤拐正中,赤白肉際陷中,針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主治身熱煩滿,腹脹食不化,嘔吐瀉痢,膿血,腰痛大便難,氣逆霍亂,腹中切痛,腸鳴,膝股胻酸,轉筋,身重骨痛。○治痔漏(玉龍賦)。能宣導於氣衝(通玄賦)。

白話文:

適用的症狀:全身發熱,頭昏腦脹,腹脹、消化不良,嘔吐腹瀉,膿血便,腰痛大便困難,氣逆霍亂,腹中劇烈疼痛,腸鳴,膝蓋、大腿、臀部痠痛不適、抽筋,身體沉重、骨頭疼痛。○治療痔瘡漏管(玉龍賦)。能夠疏通瘀塞的氣血(通玄賦)。

公孫在足大指後孤拐後旁,腳邊陷中,針四分,留七呼,灸三壯。甲乙經日留二十呼。

主治寒瘧不食,癇氣好太息,多寒熱,汗出,喜嘔,卒面腫,心煩多飲,膽虛腹虛,水腫,腹脹如鼓,脾冷胃痛。○治腹脹心疼,可灸七壯(神農經)。治肚疼,須兼內關相應(席弘賦)。脾冷胃疼,瀉公孫而立愈(標幽賦)。兼照海治傷寒四日太陰經,再行內關(攔江賦)。

白話文:

本藥方主要用於治療寒瘧而沒有食慾,喜歡嘆氣,有寒熱交加的情形、出汗、喜歡嘔吐、突然臉部浮腫、心煩,想喝很多水、膽虛(膽小、膽怯)、腹虛(腹中空虛)、水腫、肚子脹得像鼓一樣、脾臟虛寒導致胃痛。○治療腹脹引起的疼痛,可以用灸法在神農經上灸七壯。治療肚子疼痛,需要結合內關穴進行治療。脾臟虛寒導致胃痛,用瀉公孫穴的療法,疼痛就會立即停止。同時搭配照海穴治療傷寒四天後的太陰經,再進行內關穴治療。

商丘在內踝正下微前,針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主治胃脘痛,腹脹腸鳴不便,脾虛令人不樂,身寒善太息,心悲氣逆喘嘔,舌強,脾積痞氣,黃疸,寒瘧,體重肢節痛,怠惰嗜臥,骨疽痔疾,陰股內痛,狐疝走引,小腹疼痛,不可俯仰。○治脾虛腹脹,胃脘痛,可灸七壯(神農經)。兼解谿丘墟,堪追腳痛(玉龍賦)。專治痔漏最良(百證賦)。

白話文:

用於治療胃脘痛、腹脹腸鳴不便、脾虛令人不快樂、身體寒冷容易長籲短嘆、心裏悲傷氣息逆轉、喘不過氣來想嘔吐、舌頭強硬、脾臟積聚痞氣、黃疸、寒瘧、體重肢節疼痛、懶惰嗜睡、骨疽痔疾、陰股內疼痛、陰囊疝氣疼痛牽引、小腹疼痛,不能俯身或仰臥。治療脾虛腹脹、胃脘痛,可以用灸法灸七壯。(出自《神農經》)同時治療谿丘虛弱風濕病,可以治療腳痛。(出自《玉龍賦》)專門治療痔漏最好。(出自《百證賦》

三陰交在內踝上,除踝三寸,針三分,留七呼,灸三壯。妊娠不可針。

主治脾胃虛弱,心腹脹滿,不思飲食,脾病身重,四肢不舉,飧泄痢血,痃癖,臍下痛,不可忍,中風卒厥,不省人事,膝內廉痛,足痿不行。凡女人產難,月水不禁,赤白帶下,先瀉後補,小腸疝氣,偏墜,木腎腫痛,小便不通,渾身浮腫,先補後瀉。○內踝上三寸絕骨宛宛中,灸五十壯,主咳逆虛勞,寒損,憂恚,筋骨攣痛。

白話文:

  1. 主治脾胃虛弱,心腹脹滿,沒有食慾,脾臟有病,身體沉重,四肢不能舉起,腹瀉、痢疾,痃癖(一種癤腫),臍下疼痛,無法忍受,中風昏厥,不省人事,膝蓋內側疼痛,足部麻痺無法行走。

  2. 對於所有婦女難產、月經不止、赤白帶下,先瀉後補;小腸疝氣、偏墜(一種疝氣)、木腎腫痛、小便不通、全身浮腫,先補後瀉。

  3. 內踝上三寸,絕骨凹陷處,灸五十壯,主治咳嗽、逆氣、虛勞、寒損、憂慮恚怒,筋骨攣縮疼痛。

又主心中咳逆,泄注,腹滿,喉痹,項頸滿,腸痔逆氣,痔血,陰急,鼻衄,骨瘡,大小便澀,鼻中乾燥,煩滿狂易走氣。凡二十二種病,皆當灸之也。又男女夢與人交泄精,三陰交灸五壯,喜夢泄神良

2. 足太陰脾經流注

足太陰之脈,起於大指之端(隱白穴),循指內側白肉際(大都穴),過核骨後(太白穴),上內踝前廉(商丘穴),上腨內(腨謂脛之魚腹也),循䱤骨後,交出厥陰之前,上循膝股內前廉(陰陵泉穴),入腹屬脾絡胃,上膈挾咽連舌本,散舌下。其肢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自此交入手少陰)。

白話文:

足太陰脾經,起於大拇指的指端(隱白穴),沿着腳趾內側白肉部位(大都穴),經過腳踝骨(太白穴),上升到內踝前面的邊緣(商丘穴),上升到小腿內側(腨指小腿的肌肉),沿着內側腓骨的後面,交出到厥陰經之前,上升到膝蓋和小腿內側前面的邊緣(陰陵泉穴),進入腹部連屬脾臟,並與胃相連接,向上經過膈肌,挾着咽喉,連接到舌根,散佈在舌頭的下面。它的分支從胃部分出來,向上經過膈肌,注入心中(從這裡交於手少陰心經)。

是動則病,舌本強,食則嘔,胃脘痛,腹脹善噫,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身體皆重。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體不能動搖,食不下,煩心,心下急痛,寒瘧溏瘕,泄水下,黃疸,不能臥,強立,股膝內腫厥,足大指不用。盛者寸口大三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靈樞)。

白話文:

  1. 身體活動後就生病,舌頭根部堅硬,吃東西就嘔吐,胃脘疼痛,腹部脹氣且容易打嗝,得到後與氣則很痛快,身體都沉重。這是脾臟引起的疾病,舌頭根部疼痛,身體不能動搖,吃不下飯,煩心,心下急痛,寒瘧溏瘕,泄水下,黃疸,不能臥,強立,股膝內腫大,足大指不能使用。

  2. 病情嚴重的,寸口脈搏比人迎脈搏大三倍,病情虛弱的,寸口脈搏反而比人迎脈搏小。(出自《靈樞》)

○巳時自衝陽過交與隱白,循腿腹上行至腋下大包穴止(入門)。太陰根於隱白,結於大倉(靈樞)。

3. 足太陰脾經左右凡四十二穴

隱白二穴,在足大指端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足太陰脈之所出,為並,針入一分,留三呼,禁不可灸(銅人)

大都二穴,在足大指內側本節前陷中(銅人)○在本節內側白肉際(資生)○足太陰脈之所流,為榮,針入二分,留七呼,可灸三壯(靈樞)

白話文:

大都穴,位於足大拇指內側,第一個關節之前,凹陷處(銅人)。指第一個關節內側,肌肉和指甲交界處(資生)。屬於足太陰脾經,可以養血益氣、疏肝理氣。針刺二分,留針七次呼吸,可以艾灸三壯(靈樞)。

太白二穴,在足大指內側核骨下陷中,足太陰脈之所注,為腧,針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壯(銅人)

公孫二穴,在足大指本節之後一寸(銅人)○在太白後一寸陷中(入門)○足太陰絡別走陽明,針入四分,可灸三壯(銅人)

白話文:

公孫穴,位於腳大拇指的第一個關節後一寸的地方(銅人)○位於太白穴後一寸的凹陷處(入門)○足太陰經上的絡脈別行至陽明經,針刺深度四分,可以灸三壯(銅人)

商丘二穴,在足內踝骨下微前陷中,足太陰脈之所行為經,針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壯(銅人)

三陰交二穴,在內踝上三寸骨下陷中(銅人)○在骨後筋前(入門)○足太陰、厥陰、少陰之會,針入三分,可灸三壯○昔有宋太子善醫術,逢一孕婦診曰,是一女,徐文伯診曰,此一男一女也,太子性急欲剖視之,文伯曰,臣請針之,瀉足三陰交,補手合谷,應針而落果,如文伯之言,故妊娠不可刺(銅人)

白話文:

三陰交穴位,位於內踝上三寸,骨頭下方凹陷處(銅人)○在骨頭後方,筋膜前方(入門)○足太陰、厥陰、少陰經的交會穴,針灸深度為三分,可以灸三壯○從前有宋太子精通醫術,遇見一位孕婦診斷說,是女兒,徐文伯診斷說,是一男一女,太子性急想要剖腹確認,文伯說,請讓我用針灸,瀉足三陰交,補手合谷,針灸後果然生下,如同文伯所說,因此懷孕期間不可針灸(銅人)

漏谷二穴,在內踝上六寸骨下陷中,針入三分,禁不可灸(銅人)

地機二穴,一名脾舍,在別走上一寸空中,在膝下五寸,足太陰之郄(銅人)○在膝下五寸大骨後,伸足取之(入門)○針入三分,可灸三壯(銅人)

白話文:

地機二穴,別名脾舍,位於在別走穴上一寸的中空處,在膝蓋下方五寸處,屬於足太陰脾經的郄穴(銅人)。在地機穴膝蓋下方五寸處的股骨後方,伸直腿取穴(入門)。針灸三針,可以灸三壯(銅人)。

陰陵泉二穴,在膝下內側輔骨下陷中,伸足乃得之(銅人)○在膝內側輔骨下陷中(資生)○曲膝取之(入門)○足太陰脈之所合,針入五分,留七呼,禁不可灸(入門)

白話文:

陰陵泉兩個穴位,位於膝蓋下方內側的小腿骨下陷處。伸直腿才能找到它。(銅人)位於膝蓋內側小腿骨下陷處。(資生)膝蓋彎曲時取穴。(入門)屬於足太陰脾經的合穴。針刺深度五分,留針七次呼吸的時間。禁止灸。(入門)

血海二穴,在膝臏上內廉白肉際三寸(銅人)○在膝臏上三寸內廉骨後筋前白肉際(入門)針入五分,可灸五壯(銅人)

白話文:

血海穴位位於膝蓋骨上緣內側的白色肌肉處,三寸深(銅人針灸經)。在膝蓋骨上緣三寸內側,骨頭後面的筋膜前方的白色肌肉處(入門針灸經)。針刺深度為五分,可以用五壯艾灸(銅人針灸經)。

箕門二穴,在魚腹上越筋間,陰股內動脈應手(銅人)○在股上起筋間(靈樞)○在血海上六寸,陰股內動脈應手,筋間(入門)○可灸三壯,禁不可針(入門)

白話文:

箕門穴,這兩個穴位在魚腹上,筋脈交錯之處。陰股動脈在觸診時可以感覺到(銅人)。在大腿上,起始於筋脈交錯之處(靈樞)。在血海上方六寸,陰股動脈在觸診時可以感覺到,筋脈交錯之處(入門)。可用灸法治療,但禁止針刺(入門)。

衝門二穴,一名慈宮,上去太橫五寸,在府舍下,橫骨兩端,約文中動脈,針入七分,可灸五壯(銅人)

府舍二穴,在腹結下二寸,大橫下三寸,足太陰、陰維、厥陰之會,此三脈上下三入腹絡,肝脾結心肺,從脅上至肩,此太陰郄,三陰陽明之別,針入七分,可灸五壯(銅人)

白話文:

府舍穴,位於腹部,肚臍下方2寸,大橫(肚臍下方4寸)下方3寸,是足太陰脾經、陰維脈、厥陰肝經的交匯穴位。這三條經絡上下相通,連接腹部的絡脈,肝脾相結,心肺相合,從脅肋向上至肩部。此穴是足太陰脾經的郄穴,是三陰經與陽明經的分支。針灸時,針刺深度為7分,可灸壯5壯(以銅人腧穴圖為準)。

腹結二穴,一名腸窟,一名腹屈,在大橫下三寸,針入七分,可灸五壯(銅人)

大橫二穴,在腹哀下一寸六分(銅人)○平臍旁四寸半(入門)○去章門合為六寸(資生)○針入七分,可灸五壯(銅人)○自期門至衝門,去腹中行各當四寸半(資生)

白話文:

大橫穴有兩個,位於肚臍下一寸六分(銅人經),肚臍旁四寸半(入門集),章門穴六寸(資生經)。針刺七分,可灸五壯(銅人經)。從期門穴到衝門穴,離肚臍各四寸半(資生經)。

腹哀二穴,在日月下一寸六分,針入三分,禁不可灸(銅人)

食竇二穴,在天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