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潤鴻

《針灸集成》~ 卷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

1. 折量法

頭有頭部尺寸,腹有腹部尺寸,橫直尺寸俱不同,各有其要;惟背部、手足部並以同身寸取之。

2. 頭部

前髮際至後髮際折作十二寸為一尺二寸,前髮際不明者,以眉心上行三寸,後髮際不明者,取大椎上行三寸,前後髮際不明者,共折作一尺八寸用。

白話文:

從前額髮際到後額髮際的長度為十二寸,大約是一尺二寸。

如果前額髮際不明顯,則從眉心向上量三寸作為前額髮際。

如果後額髮際不明顯,則從大椎向上量三寸作為後額髮際。

如果前後額髮際都不明顯,則總共量一尺八寸。

頭部橫寸,以眼內眥角比至外眥角為一寸用,神庭至曲差,曲差至本神,本神至頭維,共四寸半。

3. 背部

自大椎下至尾骶共二十一椎,通折作三尺。上七椎,每椎一寸四分一釐,共九寸八分七釐;中七椎,每椎一寸六分一釐(十四椎與臍平,共二尺一寸一分四釐);下七椎,每椎一寸二分六釐。

白話文:

從大椎往下到尾骶骨,一共是二十一節椎骨,總共長度摺算成尺為三尺。

上七椎,每一椎骨長一寸四分一釐,總長九寸八分七釐。

中七椎,每一椎骨長一寸六分一釐(第十四椎與肚臍齊平),總長二尺一寸一分四釐。

下七椎,每一椎骨長一寸二分六釐。

第二行挾脊各一寸半,除脊骨一寸,共折作四寸,分兩旁;第三行挾脊各三寸,除脊骨一寸,共折作七寸,分兩旁。

白話文:

第二行,以中指緊貼脊骨,距脊椎骨一寸半,共折算四寸,分成兩邊。

第三行,以中指緊貼脊骨,距脊椎骨三寸,共折算七寸,分成兩邊。

4. 膺部

自天突至膻中為準,折作六寸八分;下行一寸六分為中庭。上取天突下至中庭,共折作八寸四分。

5. 腹部中行

自心蔽骨下至臍,共折作八寸。人若無蔽骨者,取岐骨下至臍心,共折作九寸取之。

自臍中至毛際橫骨橫紋,折作五寸用。

膺部腹部橫寸並用,乳間橫折作八寸用。

6. 頭面部

頭者諸陽之會,故曰頭無冷痛,欲以針治宜刺手足諸陽經,不宜頭部者,何也?針者能於引氣,若刺頭部,則諸陽之氣並鬱於頭,其熱難可止抑,抑或為不省人事者,必須引瀉手足諸陽經,故曰揚湯止沸,莫如抽薪。若氣不能引氣者,或痰厥頭痛者,必灸頭部穴乃能獲痊者,何則?艾之性熱者,灸之則使其熱發散,寒者灸之則使其寒。溫和入藥則上行,艾灸則下行故也。

白話文:

頭部是諸陽經脈匯聚的地方,所以說頭部沒有冷痛,想要用針灸治療,應該針刺手足諸陽經,不應該針刺頭部。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針灸可以引導氣血,如果針刺頭部,那麼諸陽之氣就會鬱積在頭部,這種熱氣很難停止和抑制,甚至可能導致昏迷。所以,必須要引導和瀉出手足諸陽經的氣血,就像「揚湯止沸,莫如抽薪」一樣。

如果氣血不能引導或排除,或者痰濁阻滯導致頭痛,那麼就必須艾灸頭部的穴位才能痊癒。這是為什麼呢?艾草性質溫熱,艾灸可以使熱量發散,寒邪則可以通過艾灸來驅除。服用溫和的藥物時,藥物會上升到頭部,而艾灸則會下降到頭部,這是因為艾灸的性質是向下行的。

手之三陽從手走之,頭足之三陽從頭走之。足足陽明胃經,面絡入上齒挾口,下交承漿,下頤前至耳前,循喉嚨。手陽明大腸經,入下齒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上下陽明經皆挾鼻孔也。欲瀉諸陽之氣,先刺百會,次引諸陽熱氣使之下行,比之如開硯滴之上孔也。

白話文:

手部三條陽經從手上開始運行,頭部、下肢三條陽經從頭部開始運行。足陽明胃經從臉部進入上牙齒,沿著嘴巴周圍,向下連接承漿穴。位於下顎前部,一直到達耳朵前方,然後沿著喉嚨向下行。手陽明大腸經進入下牙齒,連接人中穴,從左邊到右邊,從右邊到左邊,向上連接鼻孔。上下陽明經都連接鼻孔。想要讓諸陽之氣下降,先刺百會穴,然後引導諸陽之熱向下運行,就像打開硯臺滴水的上端的小孔一樣。

若熱極不能下氣者,以細繫頸,則頭額太陽及當陽血絡自現,即以三稜針貫刺其血絡,棄血如糞,神效。○此法與惜血如金之言大不同,然奇效良方之法也。老人不宜多出血,然可以出血者施。

白話文:

當身體燥熱到無法降溫時,可以用細繩綁住脖子,太陽穴及額頭處針對流的血脈通處下針,不要擔心出血,出血已達到效用。 ○這個方法和惜血如金的說法很不相同,但卻是奇效良方,老年人不宜多放血,但可以放血的人,就施用這個方法。

頭痛及眼疾赤目等症,全用瀉去,其他諸症宜平補平瀉。

傷風為熱者,乃風為木,木生火故也。

頭目臃腫,胸脅肢滿,肘內血絡及陷谷,多出血立瘥。

偏頭痛,目䀮䀮不可忍,風池頭維本神,患左治右,患右治左,皆留針十呼引氣即瘥,神效。○兩眼外眥上銳發動脈,各灸三壯立效。

白話文:

偏頭痛,眼睛非常疼痛難忍,風池穴和頭維穴是本穴,患左側就治療右側,患右側就治療左側,都留針十次呼吸引導氣,就會痊癒,非常有效。○兩眼外眼角上銳利的動脈,各灸三壯立即有效。

面蒼黑,行間中封,腎俞肝俞尺澤合谷下三里。

頭面風癉,發作一二日,赤腫形如火爛,突起如棒子,或如潤太,因漸廣大,氣息奄奄,急以三稜針亂刺當處及四畔赤暈,不計其數,多出惡血,片時即蘇,色變如常,翌日更觀未盡處及新量針刺,隨腫隨針,則神效,宜臨機應變。

白話文:

臉部生風毒,發作一、兩天,就又腫又紅,就像火燒一樣,凸起得像棒槌,或像潤餅,逐漸擴大,體力不支,精神萎靡。

趕快用三稜針,在患處以及周圍的紅暈處亂刺,針刺次數不限,直到有許多惡血流出,就能快速恢復神智,臉色也會恢復正常。

第二天,再仔細觀察凡是沒有痊癒的地方,繼續用三稜針扎刺,針刺隨瘡腫擴展範圍而進行,就會非常有效,應視狀況靈活變通。

7. 耳部

耳屬腎,左主氣,右主血。耳塞噪者,九竅不通。○又曰:心主竅,心氣通,耳氣通於腎,故心病則耳噪而鳴,不能聽遠聲。

白話文:

耳朵隸屬於腎臟,左耳主管氣,右耳主管血。耳鳴耳鳴是九竅不通的表現。另說:心臟主管竅穴,心氣暢通,耳氣流通到腎臟,所以心臟生病了就會耳鳴,聽不見遠處的聲音。

耳鳴不能聽遠,心俞三十壯。

耳痛耳鳴,以葦筒長五寸,切斷一頭,插耳孔,以泥面密封於筒之口畔而外出,筒頭安艾灸七壯,左取右,右取左。

白話文:

耳痛伴隨耳鳴,可以使用一根長五寸的蘆葦筒,切斷一端,然後插入耳孔,用泥土將筒口密封,筒口外緣則放置艾草灸七壯,左耳取右耳,右耳取左耳。

又方:取蒼朮,以四稜鐵銷穿孔如竹筒一,如前葦筒法灸三七壯,有大效。

白話文:

另有一種方法:將蒼朮切成細末,用四棱鐵銷穿過,使其形成如竹筒一樣的形狀。然後,依據之前使用葦筒灸治的方法,灸三七壯,效果很大。

耳聾:先刺百會,次刺合谷、腕骨中渚、後谿、下三里、絕骨、崑崙,並久留針,腎俞二七壯,至隨年為壯。

虛勞羸瘦耳聾,腎俞三七壯,心俞三十壯。

8. 目部

目屬肝,心生血,肝臟之目得血而能視,掌得血而能握,足得血而能步。

目睛屬五臟精采,黑睛屬肝,白晴屬肺,白黑間脾胃,瞳子屬俞,眼胞屬脾,上弦膀胱,下弦脾胃,內眥屬膀胱及大腸,外眥膽與小腸,內外眥並屬心經,各隨其經治之,無不神效。

白話文:

眼睛屬於五臟的精華,黑眼珠屬於肝臟,白眼珠屬於肺臟,黑白交接處屬於脾胃,瞳孔屬於俞穴,眼瞼屬於脾臟,上眼瞼屬於膀胱,下眼瞼屬於脾胃,內眼角屬於膀胱和大腸,外眼角屬於膽和小腸,內外眼角都屬於心經。根據這些對應關係來治療眼疾,療效非常顯著。

迎風冷淚,睛明、腕骨、風池、頭維、上星、迎香。

風目眶爛,太陽、當陽、尺懌,皆針,棄血如糞,神效。

目生白翳,先看翳膜出處,隨經逐日通氣,則無不神效。

又方:肝俞七壯,第九椎節上七壯,合谷、外關、睛明、崑崙,並久留針。○大牢骨九壯,吹火滅,手大指內側橫紋頭,各三壯,手小指本節尖,各三壯。○耳尖七壯,不宜多灸。

白話文:

其他方法:肝俞穴灸七壯,第九椎節上面灸七壯,合谷穴、外關穴、睛明穴、崑崙穴,同時長時間留針。○大牢骨灸九壯,吹火熄滅,手大拇指內側橫紋開始,各灸三壯,手小拇指本節尖端,各灸三壯。○耳尖灸七壯,不宜多灸。

目睛痛無淚,中脘、內庭,皆久留針,即瀉,神效。

眼眶上下有青黑色,尺澤針三分,神效。

瞳子突出,湧泉、然谷、太陽、大沖、合谷、百會、上髎、次髎、中髎、下髎、肝俞、腎俞。

大人小兒雀目,肝俞七壯,手大指甲後第一節橫紋頭,白肉際,各灸一壯。

9. 口部

口屬脾,鼻屬肺,上齒上齶齦及唇屬胃,下齒下齦及唇屬大腸。○督脈任脈主中行,各隨其經治之,萬無一失。

胃熱則主口臭,肺熱喉辛,脾熱口甜,膽熱口苦嘔苦,心熱口苦,肝熱口酸,腎熱口咸,胃熱口淡。

口中生瘡承漿、勞宮。

唇腫內關、神門、合谷、下三里、內庭、三陰交。

口中如膠大溪。

口中出血不止,上星五十壯,風府針三分,口鼻並出血亦灸上星。

唇吻不收合谷、下三里。

口苦下三里、絕骨然穀、神門。

重舌、舌裂、舌強,舌者心之竅也,神門隱曰三陰交。

口噤牙車不開,上關、頰車、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