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潤鴻

《針灸集成》~ 卷一 (9)

回本書目錄

卷一 (9)

1. 十二經血氣多少

夫人之常數:太陽常多血少氣,少陽常多氣少血,陽明常多血多氣,厥陰常多血少氣,少陰常多氣少血,太陽常多氣少血。此天之常數也。○故曰:刺陽明出血氣,刺太陽出血惡氣,刺少陽出氣惡血,刺太陰出氣惡血,刺厥陰出血惡氣,刺少陰出氣惡血也。(靈樞)○是陽明、太陰為表裡,足少陰、厥陰為表裡,足太陽、少陰為表裡,手陽明、太陰為表裡,手少陽、心主為表裡,手太陽、少陰為表裡也。(靈樞)

白話文:

健康人身體狀況常態:太陽經常出血少氣,少陽經常多氣少血,陽明經常出血多氣,厥陰經常出血少氣,少陰經常多氣少血,太陰經常出血少氣。這是按人體常態規律而定的。○所以說:針刺陽明出血氣,針刺太陽出血惡氣,針刺少陽出氣惡血,針刺太陰出氣惡血,針刺厥陰出血惡氣,針刺少陰出氣惡血。○陽明與太陰是表裡關係,足少陰與厥陰是表裡關係,足太陽與少陰是表裡關係,手陽明與太陰是表裡關係,手少陽與心主是表裡關係,手太陽與少陰是表裡關係。

2. 十二經行度部分

手之三陰,從臟走至手;手之三陽,從手走至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至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至腹。(靈樞)○人之經絡,三陽三陰,分布一身;太陽、少陰在身之後;陽明、太陰在身之前;少陽、厥陰在身之側。(丹心)

白話文:

手的三條陰經,從臟腑行走到手指;手的三條陽經,從手指行走到頭部;足的三條陽經,從頭部行走到腳趾;足的三條陰經,從腳趾行走到腹部。(靈樞)○人體的經絡,有陽經三條,陰經三條,分佈在身體各處;太陽經、少陰經在身體的後方;陽明經、太陰經在身體的前方;少陽經、厥陰經在身體的兩側。(丹心)

3. 氣行有街

胸氣有街,腹氣有街,頭氣有街,脛氣有街。故氣在頭者,止之於腦;氣在胸者,止之於膺與背俞;氣在腹者,止之背俞與衝脈於臍左右之動脈者;氣在脛者,止之於氣街與承山踝上以下。取此者,用毫針得氣乃刺之。(靈樞)

白話文:

胸部有氣結,腹部有氣結,頭部有氣結,脛骨有氣結。所以氣在頭部,就要在頭部進行治療;氣在胸部,就要在胸部和背部進行治療;氣在腹部,就要在背部和臍左右的動脈附近的衝脈進行治療;氣在脛骨,就要在脛骨的氣結部位和承山穴下方的位置進行治療。治療時,要用毫針刺入穴位,使氣血通暢後再進行針刺。

4. 針法有巨刺繆刺散刺

經曰左盛則右病,右盛則左病。右痛未已而左脈先病,左痛未已而右脈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此五穴(井榮腧經合)臨時變合刺法之最大者也。巨刺者刺經脈也。(入門)

白話文:

醫經上說,左邊的經脈盛實,那麼右邊的經脈就會產生疾病,右邊的經脈盛實,那麼左邊的經脈就會產生疾病。右手疼痛沒有治癒,而左手脈先產生了病。左手疼痛沒有治癒,而右手脈先產生了病。如果是這樣,一定要用巨刺的方法來治療。這五個穴位(井榮腧經合)臨時變合刺法裡最大的一個。巨刺就是刺經脈。(入門)

○經曰邪氣大絡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其氣無常,不入經腧,命曰繆刺。繆刺者刺絡脈也。言絡脈與經脈繆處。身有蜷攣疼痛而脈無病,刺其陰陽交貫之道也。(入門)

白話文:

《黃帝內經》中說,邪氣如果侵襲大絡脈,就會表現為左邊疼右側、右側疼左側,或上下、左右交替,這種疼痛往往是沒有規律的,不循經絡的走勢而行,稱為繆刺,意思是指針刺治療絡脈時,下針的角度需要精準,因為絡脈與經脈是交錯存在的。當肢體屈曲不能伸展,伴疼痛,但切診脈象正常,這種不尋常的疼痛,需要刺絡脈上的陰陽交貫之道,緩解疼痛。

○散刺者散針也。因雜病而散用其穴,因病之所宜而針之,初不拘於流注,即天應穴,資生經所謂阿是穴是也。(入門)

白話文:

○散刺就是分散針刺。因為雜病而分散使用穴位,根據病情的需要而針刺,最初並不拘泥於流注,也就是天應穴,資生經上所說的「阿是穴」就是這種情況。(入門)

○邪客於經,痛在於左而右脈先病者,巨刺之,必中其經非絡脈也。絡病者,其痛與經脈繆處,故命曰繆刺。皆左取右,右取左。又曰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則繆刺之。繆刺皆取諸經之絡脈也。(綱目)

白話文:

○病邪侵犯經脈,疼痛在左側,而右側脈搏先出現異常的,可以用巨刺法,這種治療方法一定會治療到病邪所在的經脈,而並非是絡脈。如果絡脈有病,其疼痛部位與經脈的疼痛部位相互交錯,因此稱之為繆刺,治療時,要先按左側治療右側,再按右側治療左側。又說人體出現疼痛,九種候脈診斷又未發現異常,則採用繆刺治療。繆刺都是採用取絡脈的方法治療。(摘自綱目)

5. 奇經八脈

脈有陽維陰維,有陽蹺陰蹺,有沖,有督,有任,有帶之脈。凡此八脈者,皆不拘於經,故曰奇經八脈也。(難經)○奇經病非自生,蓋因諸經溢出而流入之也。此於聖人圖設溝渠,以備水潦之溢,溝渠滿溢,則流於深湖。人脈隆盛,人於八脈而不環周,救其受邪氣蓄,則腫熱,砭射之也。

白話文:

脈有陽維、陰維、陽蹺、陰蹺、沖、督、任、帶八脈,它們不拘泥於經脈的常規,所以稱為奇經八脈。(難經)

奇經八脈的疾病不是自發產生的,而是由於其他經脈的邪氣溢出而流入所致。這就像聖人設置溝渠,以防備水患氾濫。如果溝渠滿溢,就會流入深湖。人體的脈也是如此,當人體的脈氣旺盛時,邪氣就會通過八脈而不周流全身,如果邪氣停積,就會形成腫熱,這時就需要通過砭鍼等方法來治療。

(綱目)○督衝任三脈並起而異行,皆始於氣衝(穴名),一源而分三岐,督脈行背而應乎陽,任脈行腹而應乎陰,衝脈自足至頭,若沖沖而直行於上,上為十二經脈之海,總領諸經氣血。三脈皆起於氣衝,氣衝又起於胃脈,其源如此,則知胃氣為本矣。(入門)

白話文:

(本草綱目)督脈、衝脈、任脈三條經脈各自分支行走,都起始於氣衝穴,從同一個來源分為三個分支。督脈沿著後背而行,應合於陽性。任脈沿著腹部而行,應合於陰性。衝脈則從足部到頭部,像是沖沖而上直行於上,升上去而成為十二經脈的海洋,總理著各經脈的氣血。三條經脈都起源於氣衝穴,氣衝穴又起源於胃脈,他們的本源就是如此,所以就知道胃氣是根本了。(入門)

陽維起於金門(穴名),以陽交為郄,與手足太陽及蹺脈會於肩腧,與手足少陽會於天髎,及會肩井,與足少陽會於陽白,上本神,下至風池,與督脈會於啞門。此陽維之脈,起於諸陽之交會也。(入門)○陽維為病,苦寒熱。又曰:陽維維於陽,陰維維於陰,陰陽不能相維,則悵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綱目)

白話文:

陽維脈起源於金門穴,以陽交穴為郄穴,與手足太陽經和蹺脈在肩腧穴交會,與手足少陽經在天髎穴交會,及與肩井穴交會,與足少陽經在陽白穴交會,向上走至神庭穴,向下走至風池穴,與督脈在啞門穴交會。這條陽維脈,起源於諸陽經的交會之處。(入門)

陽維脈有病,會出現寒熱的症狀。又說:陽維脈維繫著陽氣,陰維脈維繫著陰氣,陰陽不能相互維繫,就會感到沮喪失志,精神萎靡,不能自己收斂持守。(綱目)

陰維陰維之郄曰築賓(穴名),與足太陰厥陰會於府舍期門,又與任脈會於廉泉天突。此陰維起於諸陰之交會也。(入門)○陰維為病,苦心痛。(綱目)

白話文:

陰維:陰維的別絡叫做築賓(穴名),它與足太陰肝經和足厥陰肝經會合於府舍期門穴,又與任脈會合於廉泉穴和天突穴。這條陰維經脈,是起源於諸陰經的交會的地方。(入門)○當陰維經脈發生病變時,會出現心痛的症狀。(綱目)

陽蹺陽蹺脈者,起於跟中,循外踝上行(申穴脈),入風池。○陽蹺之病,陽急而狂奔。(入門)○蹺者捷也,言此脈之行,如蹺捷者之舉動手足也。(入門)

白話文:

陽蹺脈的起點在足跟中央,沿著外腳踝向上行走到申穴,再進入風池穴。○陽蹺脈的病症,會有陽熱太盛,躁動狂奔的情形。(入門)○蹺字的意思是跳躍敏捷,這句話是說陽蹺脈的循行脈絡,就像跳躍敏捷的人移動手腳一樣。(入門)

陰蹺陰蹺脈者,亦起於跟中,循內踝上行(照海穴),至咽喉,交貫衝脈。○陰蹺之病,陰急而足直。(入門)

衝脈衝脈行身之前,挾任脈兩旁。東垣云:衝脈起於會陰(穴名),根於氣街為二道,人腹中央,發臍兩旁,土行,附足陽明之脈,至胸前而散。(綱目)○衝脈為病,逆氣而裡急。○內經言衝脈並足少陰之經,難經言並足陽明之經,以此推之,則衝脈起自氣街,在陽明少陰二經之內,挾臍上行,其理明矣。(綱目)

白話文:

衝脈在身體的前面運行,與任脈相鄰。東垣說:衝脈起於會陰穴,根源於氣街,分為兩條,人腹部的中央,從臍部兩側發出,五行屬土,附著在足陽明脈上,到胸前散開。(綱目) 衝脈得病,逆氣而腹痛,小便急促。 《內經》說衝脈與足少陰經並行;《難經》說衝脈與足陽明經並行。以此推論,則衝脈起自氣街,在陽明、少陰二經之內,挾著臍部向上運行,其道理很明顯。(綱目)

督脈始終行身之後,出於會陰,根於長強,上行脊裡,至於巔,附足太陽之脈。謂之督者,以其督領諸經也。(綱目)○督脈為病,脊強而反折。(綱目)

白話文:

督脈貫通全身後部,起始於會陰穴,發於長強穴,向上沿著脊椎兩旁向上行,一直到頭頂,與足太陽經的脈絡相連。稱之為督脈,是因為它統率著其他經脈。(綱目)督脈發生病變,會出現脊椎強直、反張的症狀。(綱目)

任脈任脈始終行身之前。東垣云:任脈起於會陰,根於曲骨,入前陰中,出腹裡,過臍上行,附足厥陰之經。謂之任者,女子得之以妊養也。(綱目)○任病為病,其內苦急,男子為七疝,女子為瘕聚。(綱目)○衝脈任脈皆於胞中上循腹裡,為經絡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會於咽喉,別而絡唇口。(綱目)

白話文:

任脈:任脈始終沿著身體的前面行走。東垣說:任脈起於會陰(人體會陰部位),根部在恥骨,進入陰道,穿出腹部,經過肚臍,向上行走,靠近足少陰經。稱之為任脈,是因為女性通過任脈來懷孕和養育孩子。(綱目)

任脈病症:任脈生病時,會出現內部急迫、疼痛的症狀,男性會患上七疝,女性會患上瘕聚。(綱目)

衝脈和任脈都從子宮中向上循著腹部行走,是經絡的海洋。其中,從腹部上方延伸出來的衝脈,一直向上行走,會合於咽喉,再分佈到嘴脣和口腔。(綱目)

帶脈帶脈者,起於季脅,回身一周。(難經)○經云:帶脈周迴季脅間。注云:迴繞周身,總束諸脈,如束帶。然起於季脅,即章門穴,乃脅下接腰骨之間也。(入門)○帶脈為病,腹滿溶溶,若坐水中。(入門)</

白話文:

帶脈:帶脈這條經脈,起始於季脅部位,環繞一週。

經文說:帶脈環繞在季脅之間。注釋說:帶脈迴繞周身,總束諸脈,就像腰帶一樣。帶脈起始於季脅,也就是章門穴,在脅下與腰骨交接之間。

帶脈發生病變,會出現腹滿溶溶的癥狀,就像坐在水中一樣。

6. 子午八法

子者陽也,午者陰也。不曰陰陽而曰子午者,正以見人身任督與天地子午相為流通,故地理南針不離子午,乃陰陽自然之妙用也。八法者,奇經八穴為要,乃十二經之大會也(入門)。

白話文:

子是陽,午是陰。不說陰陽而說子午,就是為了說明人體的任督二脈與天地的子午線相通,所以地理上的指南針不離開子午線,這是陰陽自然的神妙作用。八法,奇經八穴是關鍵,是十二經脈的大會合點(入門)。

○公孫(衝脈),內關(陰維),臨泣(帶脈),外關(陽維),後谿(督脈),申脈(陽蹺),列缺(任脈),照海(陰蹺)。其陽蹺陽維並督脈屬陽,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其陰蹺陰維任沖帶屬陰,主心腹脅肋在裡之病(入門)。

白話文:

公孫穴(衝脈)、內關穴(陰維)、臨泣穴(帶脈)、外關穴(陽維)、後谿穴(督脈)、申脈穴(陽蹺)、列缺穴(任脈)、照海穴(陰蹺)。其中,陽蹺脈、陽維脈以及督脈都屬於陽脈,主要負責肩背腰腿的表層病症。而陰蹺脈、陰維脈、任脈、沖脈、帶脈都屬於陰脈,主要負責心腹脅肋的內在病症。(入門)

○周身三百六十穴統於手足六十六穴,六十六穴又統於八穴,故謂之奇經八穴(入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