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機

《針灸問對》~ 卷之中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中 (3)

1. 十四法

一切,凡欲下針之時。用兩手大指甲。於穴旁上下左右四圍掐而動之。如刀切割之狀。令血氣宣散。次用爪法。爪者。掐也。用左手大指甲。著力掐穴。右手持針插穴有準。此下針之法也。

白話文:

每次在要施予針灸前。先用兩手的拇指指甲,在穴位的上下、左右四周以掐法做劃動之法,就像用刀來做切割。這樣可以令氣血宣發流通。接著使用爪法。爪法就是掐法。先利用左手的大拇指指尖用力去掐穴位,然後用右手拿起針來確切地刺入穴位。這就是下針的正確施法步驟。

二搖,凡退針出穴之時。必須擺撼而出之。青龍擺尾亦用搖法。故曰搖以行氣。此出針法也。

三退,凡施補寫。出針豆許。補時。出針宜寫三吸。寫時。出針宜補三呼。再停少時。方可出針。又一寫法。一飛三退。邪氣自退。其法。一插至地部。三提至天部。插針宜速。提針作三次出。每一次。停三息。宜緩。提時亦宜吸氣。故曰退以清氣。飛者。進也。

白話文:

三退:

針灸時,每次刺入或刺出針具時都要寫字。出針時要寫一個「豆」字。正在補針時,出針應寫三個「吸」字。寫字時,出針應補三個「呼」字。再停一會兒,纔可以出針。還有一種寫法:一飛、三退,邪氣就會自動退去。這種方法是:

  1. 先把針刺入到地部。

  2. 再把針一提,提到天部。

  3. 刺入時要快,提起針時可以分三次出針,每次停三息,動作要緩慢。

  4. 在提起針的同時,也要吸氣。所以說,退針是用清氣,飛針是用濁氣。

四動,凡下針時。如氣不行。將針搖之。如搖鈴之狀。動而振之。每穴每次。須搖五息。一吹一搖。按針左轉。一吸一搖。提針右轉。故曰。動以運氣。白虎搖頭亦用此法。又曰。飛針引氣。以大指次指捻針。來去上下也。

白話文:

針灸的四動:在針刺時若氣無法運行,可將針搖動,就像搖鈴那樣,動而振動它。每個穴位每次針刺,需要搖動五次呼吸,一吹一搖,同時將針向左轉;一吸一搖,同時將針向右轉。因此說,搖動可以運氣。白虎搖頭也使用這種方法。又說,飛針引氣,用大拇指和食指捻住針,上上下下地上下放置。

五進,下針後。氣不至。男左女右轉而進之。外轉為左。內轉為右。春夏秋冬各有淺深。又有補法。一退三飛。真氣自歸。其法。一提至天部。三進入地部。提針宜速。進針三次。每停三息。宜緩。進時。亦宜吹氣。故曰進以助氣。

白話文:

五進:下針以後,真氣還不到,男的(患者)向左,女的(患者)向右轉身,再刺入。向外轉身就是左,向內轉身就是右。春、夏、秋、冬四季,刺針的深淺各有不同。還有補法:一退三飛,真氣自然回歸。它的方法是:一提至頭部,三次刺入足部,提針宜快,刺針三次,每次停三息,宜慢。刺入時,也應吹氣,所以說進針以助真氣。

六循,下針後。氣不至。用手上下循之。假如針手陽明合谷穴。氣若不至。以三指平直。將指面於針邊至曲池。上下往來撫摩。使氣血循經而來。故曰循以至氣。

白話文:

「六循」是在針刺之後,如果氣血不通暢,可以用手上下滑動針具,順著經脈的方向,從針刺的合谷穴,用三根手指平直地將手指的面順著針的側面,撫摩到曲池穴,反覆上下移動,使氣血沿著經脈運行。這樣做的目的是讓氣血循著經脈而來,所以叫做「循以至氣」。

七攝,下針之時。氣或澀滯。用大指食指中指三指甲。於所屬經分來往攝之。使氣血流行。故曰攝以行氣。

八努,下針至地。復出人部。補寫務待氣至。如欲上行。將大指次指捻住針頭。不得轉動。卻用中指將針腰輕輕按之。四五息久。如撥弩機之狀。按之在前。使氣在後。按之在後。使氣在前。氣或行遲。兩手各持其針。仍行前法。謂之龍虎升騰。自然氣血搬運。故曰努以上氣。一說。用大指次指捻針。名曰飛針。引氣至也。如氣不至。令病人閉氣一口。著力努之。外以飛針引之。則氣至矣。

白話文:

「八努」指針刺到地分,然後再刺出體表,並在合谷穴上補寫。等待氣血到達之後,如果要讓針向上走,就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住針頭,不要讓它轉動。再用中指輕輕地按住針的腰部,按四五息之久。就像撥弩機的樣子,按住前面的針,讓氣血在後方,按住後面的針,讓氣血在前。如果氣血運行緩慢,就用雙手各持一支針,繼續按前面的方法做,叫做「龍虎升騰」。自然就會讓氣血運行,所以說「努以上氣」。另一種方法是用大拇指和食指捻住針,稱為「飛針」,引導氣血到達所要的位置。如果氣血沒有到達,就讓病人閉氣一口,用力努之,外以「飛針」引導,這樣氣血就會到達了。

九搓,下針之後。將針或內或外。如搓線之狀。勿轉太緊。令人肥肉纏針。難以進退。左轉插之為熱。右轉提之為寒。各停五息久。故曰。搓以使氣。機按。經曰針入而肉著者。熱氣因於針。則針熱。熱則肉著於針。故堅焉。茲謂轉緊纏針。與經不同。

白話文:

九次捻轉:針刺入後,將針往內或往外捻轉。就像搓線一樣,不要轉得太緊,以免讓皮膚緊緊纏住針,讓針難以進或退。向左轉是針感溫熱,向右轉是針感冰涼。每次停留五次呼吸的時間。所以說搓針是為了讓氣運行。

解釋:一本醫書上說針刺入而肉緊緊黏住針,是因為因為熱氣凝聚在針上形成的。所以說,針是熱的。而熱氣就會讓肉緊緊燒住針。所以很緊。這裡所說的轉動很緊纏住針,與經典上說的不一樣。

十彈,補寫之。如氣不行。將針輕輕彈之。使氣速行。用大指彈之。像左補也。用次指彈之。像右寫也。每穴各彈七下。故曰彈以催氣。

白話文:

十彈:是指在針灸治療中,用手指輕輕彈撥針柄,以促進氣血運行的方法。如果氣血運行不暢,可以用手指輕輕彈撥針柄,使氣血快速運行。用大拇指彈撥,就像左手書寫一樣;用食指彈撥,就像右手書寫一樣。每個穴位彈撥七下,所以說「彈以催氣」。

十一盤,如針腹部軟肉去處。只用盤法。兼子午搗臼提按之訣。其盤法如循環之狀。每次盤時。各須運轉五次。左盤按針為補。右盤提針為寫。故曰盤以和氣。如針關元。先刺入二寸五分。退出一寸。只留一寸五分。在內盤之。且如要取上焦之病。用針頭迎向上。刺入二分補之。使氣攻上。臍下之病。退出二分。

白話文:

十一盤,就像用針在腹部柔軟的部位。只使用盤刺的手法,同時還可以結合子午、搗臼、提按的技巧。盤刺的手法就像旋轉的樣子,每次盤刺的時候,都要轉動五次。向左盤刺並按壓針柄,用以補益。向右盤刺並提升針柄,用以寫刺。所以說盤刺可以調和氣血。比如針刺關元穴,先刺入二寸五分,再退出針身一寸,只留下一寸五分在體內,並在穴位內盤刺。如果要治療上焦的疾病,用針尖朝上,刺入二分,並補益,使氣血運行到上部。治療臍下的疾病,退出針身二分。

十二捫,補時出針。用手指掩閉其穴。無令氣泄。故曰捫以養氣。一說。痛處未除。以手捫摩痛處。外以飛針引之。除其痛也。

白話文:

「十二捫」,在針灸時,針刺後拔出針具。要用手指按壓孔穴,不要讓氣息洩漏出來。所以說「捫」可以養護氣息。另一種說法是,疼痛的部位還沒有去除,可以用手按壓並摩擦疼痛的部位,然後用飛針在外面引導,去除疼痛。

十三按,欲補之時。以手緊捻其針按之。如診脈之狀。毋得那移。再入每次按之。令細細吹氣五口。故曰按以添氣。添助其氣也。

白話文:

十三按的次序,在針灸需要補充時,用手指緊緊捏住針,並且按壓。就像診脈的樣子,不要左右移動,每次再進入新的穴道時,也要按壓,並且輕輕呼氣五次。因此將這個手法叫做按以添氣,目的是為了補充病患的元氣。

十四提,欲寫之時。以手捻針。慢慢伸提豆許。無得轉動。再出每次提之。令細細吸氣五口。其法提則氣往。故曰提以抽氣。

白話文:

「十四提」是指針灸治療時,以手捻針,慢慢向上提針的動作。每次提針時,都要讓患者慢慢吸氣五口。

提針的目的是為了讓氣血流動,因此又稱「提以抽氣」。提針時,不要轉動針頭,以免損傷組織。提針的高度也要適當,一般以豆子的大小為宜。

經曰。針有補寫之法。非必呼吸出納針也。知為針者。信其左。不知為針者。信其右。當刺之時。先以左手壓按其所。針滎俞之處。彈而怒之。爪而下之。其氣之來。如動脈之狀。順針而刺之。得氣。因推內之。是謂補。動而伸之。是謂寫。不得氣。乃與男外女內。又不得氣者死。

白話文:

《注言》:用力彈打病人的穴位,以便激發病人的正氣。(一種方法是用拇指拉動中指,使中指快速彈擊穴位;另一種方法是用食指交疊在中指上,用食指彈擊針刺的部位。)

注言。彈而怒之。鼓勇之也。(或以拇指拉其中指。令中指搏擊其穴。或以食指交於中指。令食指彈其針處也。)爪而下之。掐之稍重。皆欲致其氣之至也。氣至指下。如動脈之狀。乃乘其至而刺之。順。猶循也。乘也。停針待氣。氣至針動。是得氣也。因推針而內之。是謂補。

《爪而下之》:用力掐壓穴位,稍微加重,目的是讓病人的氣到達穴位。

《氣至指下。如動脈之狀》:指針刺穴位後,病人的氣會到達穴位,表現為針下指尖處有像動脈搏動一樣的感覺。

《乃乘其至而刺之》:趁著氣到達穴位時,立即針刺下去。

《順》:沿著穴位的經脈方向。

《乘也》:把握住病人的脈搏。

《停針待氣。氣至針動。是得氣也》:將針留在穴位上,等待病人的氣到達穴位,當針尖有動感時,表示已經得氣了。

《因推針而內之。是謂補》:趁著氣到達穴位時,將針慢慢深入穴位,這就是補法。

動針而伸之。是謂寫。此古人補寫。非呼吸出內者也。若停針候氣。久而不至。乃與男子則淺其針而候之於衛氣之分。女子則深其針而候之於榮氣之分。如此而又不得氣。病不可治矣。前言氣來如動脈狀。未刺之前。左手所候之氣也。後言得氣不得氣。針下所候之氣也。機按。

白話文:

刺下針並舒展,就是寫。這是古代寫氣,不是呼吸的出入。如果停住針等候氣的到來,長時間不來。男子就淺刺入針,於衛氣的分界等候;女子則深刺入針,於榮氣的分界等候。這樣仍然等不到氣,病就沒有辦法治癒了。前面說氣的到來像動脈,是未刺之前左手所應按候的氣;後面說得氣、不得氣,是針下應刺候的氣。

古人針法。壓按彈怒爪切。多用左手。施之於未刺之先。以致其氣。氣至。順針刺之。別無法也。今之針法。雖十有四。多用右手。施之於既針之後。未針之前。不聞有致氣之說。古人針入氣至。補則推而內之而已。寫則動而伸之而已。氣若不至。停針待之而已。待之不至。

白話文:

古人的針灸技法有「壓、按、彈、怒、爪、切」六種,大多使用左手。在針刺之前使用這些手法,以便使氣血流暢。當氣血到達針刺部位後,再順著氣血的方向針刺。除此之外,沒有其他方法了。現在的針灸技法,雖然有十四種,但大多使用右手。是在針刺之後才使用這些手法,在針刺之前,沒有聽說有「致氣」的說法。

古人的針灸技法,針刺入穴後,氣血到達,如果是補法,就向下推按,如果是瀉法,就向上撥動。如果氣血沒有到達,就停下針,等待氣血到達。如果等了很久,氣血還是沒有到達,就拔出針,換個穴位再針刺。

不過男則淺針候之於衛分。女則深針候之於榮分。何嘗有所謂飛針引氣。提針運氣種種諸法者哉。且今之十四法。字雖異而法實同。言雖殊而意則復。觀其設心。無非誇多炫能。巧施手勢。以駭人之視聽也。殊不知眾人信之。烏可與識者道哉。茲焉援古證今。知針者必有所別。

白話文:

男則在衛分淺淺地針刺探察,女則在榮分深深刻入針刺探察。哪裡有什麼所謂飛針引氣、提針運氣等種種方法呢?如今的十四法,字句雖然不同,但是方法實際上是一樣的。說的雖然不一樣,但是含義是一致的。觀察他們的用心,無非是誇大其詞、炫耀自己的能力,巧妙地運用手勢,來嚇唬人的視覺和聽覺罷了。殊不知大眾相信他們,難道可以告訴識者嗎!現在援引古人的話來證明現在的情況,知道針灸的人一定有所區別。

青龍擺尾,如扶船舵。不進不退。一左一右。慢慢撥動。又云。青龍擺尾行氣。龍為陽屬之故。行針之時。提針至天部。持針搖而按之。如推船舵之緩。每穴左右各搖五息。如龍擺尾之狀。兼用按者。按則行衛也。

白話文:

「青龍擺尾」就像是扶著船舵,不進也不退。一左一右,慢慢撥動。又說:「青龍擺尾行氣」。龍是陽性的,所以行針時,將針提至天部,握住針搖晃並按壓。就像緩慢地推動船舵。每穴左右各搖晃五次,就像龍擺尾的樣子。同時使用按壓的方法,按壓可以疏通經絡使氣血通暢。

白虎搖頭,似手搖鈴。退方進員。兼之左右。搖而振之。又云。行針之時。開其上氣。閉其下氣。氣必上行。開其下氣。閉其上氣。氣必下行。如刺手足。欲使氣上行。以指下抑之。欲使氣下行。以指上抑之。用針頭按住少時。其氣自然行也。進則左轉。退則右轉。然後搖動是也。又云。白虎搖頭行血。虎為陰屬之故。行針之時。插針地部。持針提而動之。如搖鈴之狀。每穴各施五息。退方進員。非出入也。即大指進前往後。左右略轉。提針而動之。似虎搖頭之狀。兼行提者。提則行榮也。龍補虎寫也。

白話文:

白虎搖頭的針法,就像手搖鈴一樣,先後退後,左右擺動,搖晃著針。又說,行針時,打開上部的氣,閉合下部的氣,氣必定向上行。打開下部的氣,閉合上部的氣,氣必定向下行。如刺手腳時,欲使氣上行,用手指向下按壓。欲使氣下行,用手指向上按壓。用針頭按住一會兒,其氣自然通暢。進針時,針向左轉;退針時,針向右轉。然後再搖動,就是這樣。又說,白虎搖頭可行血。虎為陰屬,所以行針時,將針插入穴位,手持針提插針體,使針體如搖鈴一般顫動,每個穴位做5次。退方進員,不是進出。即大拇指向前、向後、左右略轉,並提插針體,就像虎搖頭一樣。兼行提插法,提插則行榮氣。龍補虎寫,指龍補法和虎寫法相輔相乘。

蒼龜探穴,如入土之像。一退三進。鑽剔四方。又云。得氣之時。將針似龜入土之狀。緩緩進之。上下左右而探之。(上下。出內也。左右。捻針也。)又云。下針用三進一退。將兩指按肉。持針於地部。右盤提而剔之。如龜入土。四圍鑽之。盤而剔者。行經脈也。

白話文:

《蒼龜探穴》,就像烏龜進入洞穴的樣子。一退三進,鑽探四方。又說,當針刺入氣穴時,就像烏龜進入洞穴一樣,緩緩地推進,上下左右地探查。(上下,是指針的出入;左右,是指針的捻動。)又說,下針時,先用三進一退的方法,用兩指按住肉,將針握在底端,然後向右盤旋並提起,就像烏龜進入洞穴一樣,在四周鑽探。盤旋和提起,是指針沿著經脈行進。

赤鳳迎源,展翅之儀。入針至地部。提針至天部。候針自搖。復進其源。上下左右。四圍飛旋。病在上。吸而退之。病在下。呼而進之。(吸而右退。呼而左進。此即上下左右也。)又云。下針之時。入天插地。復提至天。候氣入地。針必動搖。又復推至人部。持住針頭。左盤按而搗之。如鳳衝風擺翼之狀。盤而搗者。行絡脈也。鳳補龜寫也。

白話文:

赤鳳迎源,像展翅的姿態。入針至身體的下部。提針至身體的上部。等候針自行搖動。再進針至疼痛的源頭。上下左右,四處旋轉。病在上部,吸氣時將針退出。病在底部,呼氣時將針推進。(吸氣時向右側退出,呼氣時向左側推進。這就包括了上下左右。)又說,下針的時候,將針刺入上部,插到下部,再提至上部,候氣進入下部,針必然動搖。又復推至身體的中部,握住針頭。向左盤繞按壓且搗動,如赤鳳展翅飛翔,拍打翅膀的樣子。盤繞而搗動,使針在經脈中運行。鳳補龜寫,比喻針刺施法的細緻。

以上四法。通關過節者也。

龍虎交戰,下針之時。先行龍而左轉。可施九陽數足。後行虎而右轉。又施六陰數足。乃首龍尾虎以補寫。此是陰中引陽。陽中引陰。乃反復其道也。又云。先於天部施青龍擺尾。左盤右轉。按而添之。亦宜三提九按。(即九陽也)令九陽數足。後於地部行白虎搖頭。右盤左轉。提而抽之。亦宜三按六提。(即六陰也)令六陰數足。首龍尾虎而轉之。此乃陰陽升降之理。住痛移疼之法也。

白話文:

在龍虎交戰之時,下針之際,先讓龍在左側旋轉,可以施九陽數足。然後讓虎在右側旋轉,再施六陰數足。再以首龍尾虎的方式交替進行,以補寫。這是在陰中引陽,在陽中引陰,也就是反覆其道。

另外,還有一種方法。先在天部施加青龍擺尾,讓它左盤右轉,按而添之,並宜三提九按。(也就是九陽)讓九陽數足。然後在地部行白虎搖頭,讓它右盤左轉,提而抽之,並宜三按六提。(也就是六陰)讓六陰數足。首龍尾虎交替而轉,這便是陰陽升降的原理,也是住痛移疼的方法。

龍虎升騰,先於天部持針左盤按之一回。右盤按之後一回。用中指將針腰插之。如撥弩機之狀。如此九次。像青龍純陽之體。卻推針至地部。右盤提之一回。左盤提之後一回。用中指將針腰插之。如此六次。像白虎純陰之體。按之在後。使氣在前。按之在前。使氣在後。若氣血凝滯不行。兩手各持其針行之。此飛經走氣之法也。

白話文:

「龍虎升騰」法,先在淺表部位用左手指撥針向左旋轉按壓一次,再用右手撥針向右旋轉按壓一次。用中指將針柄插入皮下,就像撥動弩機的樣子。如此重複九次,像青龍一樣純陽之體。然後將針推到深部,用右手撥針向右旋轉提動一次,再用左手撥針向左旋轉提動之後一次。用中指將針柄插入皮下,如此重複六次,像白虎一樣純陰之體。按壓在後,讓氣血運行在前。按壓在前,讓氣血運行在後。如果氣血凝結不通暢,兩隻手各持一根針,同時施行此法。這便是飛經走氣的方法。

子午搗臼,下針之後。調氣得勻。以針上下。行九入六出之數。左右轉之。導引陰陽之氣。百病自除。諺云。針轉千遭。其病自消。此除蠱膈膨脹之疾也。

白話文:

在子午時分搗臼,針灸後。調勻氣息。用針上下針刺。反覆九次,出針六次。左右旋轉針具。導引陰陽之氣。百病自然消除。俗話說,針灸轉動千次,疾病自然消退。這是根治蠱毒、膈肌膨脹等疾病的方法。

燒山火,針入先淺後深。約入五分。用九陽三進三退。慢提緊按。熱至。緊閉針穴。方可插針。令天氣入。地氣出。寒可除矣。又云。一退三飛。飛。進也。如此三次。為三退九進。則成九矣。其法。一次疾提至天。三次慢按至地。故曰疾提慢按。隨按。令病人天氣入。地氣出。謹按生成息數。病愈而止。一說。三進三退者。三度出入。三次則成九矣。九陽者。補也。先淺後深者。淺則五分。深則一寸。

白話文:

燒山火,指針灸方法的一個名稱。針灸時,先淺後深,約刺入五分,用九陽三進三退,即針刺時,慢慢提起,緊按住,直到針孔發熱,再緊閉針孔,讓天氣進入,地氣排出,就可以消除寒氣。又說,一退三飛,飛就是進,這樣三次,即三退九進,就成了九陽。這種方法是,一次快速提起到天部,三次慢慢按到地部,所以說快速提起,慢慢按壓。隨著按壓,讓病人的天氣進入,地氣排出。要謹慎按住針灸的生成息數,直到病癒為止。另一種說法是,三進三退是指三次進出,三次就是九了。九陽是指補的作用。先淺後深是指,淺的是五分,深的是一寸。

透天涼,先深後淺。約入一寸。用六陰三出三入。緊提慢按。寒至。徐徐退出五分。令地氣入。天氣出。熱可退也。又云。一飛二退。如此三次。為三進六退。即六陰數也。其法。一次疾插入地。三次慢提至天。故曰疾按慢提。隨提。令患人地氣入。天氣出。謹按臟腑生成息數。病自退矣。一說。一度三進三退。則成六矣。六陰者。補也。

白話文:

將患處刺入一寸深,再以六次按壓、三次放鬆的方式,交替進行。按壓時快,放鬆時慢,讓寒氣進入,熱氣排出,即可退燒。重複以上步驟三次,即為「三進六退」,也符合「六陰」之意。第一次快速刺入,三次慢慢提至天,稱為「疾按慢提」。這會讓患處的地氣進入,天氣排出,按照臟腑的生成息數,病情便會自行消退。另一種說法是,刺入三次、排出三次,也符合「六」的數目。而「六陰」,有補益之意。

陽中隱陰,先寒後熱淺以深。針入五分。行九陽之數。熱至。便進針一寸。行六陰之數。乃陽行陰道之理。則先補後寫也。

白話文:

陰證中隱含著陽證,先表現為高熱,後來轉為寒證,而且由深到淺。先針刺一寸深,施行六陰的針法。當寒證出現時,便退針五分之一,施行九陽的針法。這是陰證施行陽道治療的原理,所以先瀉後補。補法:必須等到熱證出現。瀉法:必須等到寒證入侵。

陰中隱陽,先熱後寒深而淺。先針一寸。行六陰之數。寒至。便退針五分之中。行九陽之數。乃陰行陽道之理。則先寫後補也。補者。直須熱至。寫者。直待寒侵。

抽添法,針入穴後。行九陽之數。氣至慢慢轉換。將針提按。或進或退。使氣隨針到於病所。扶針直插。復向下納。回陽倒陰。又云。抽添。即提按出納之狀。抽者。拔而數拔也。添者。按而數推也。取其要穴。先行九陽之數。得氣。隨吹按添。就隨吸提抽。其實在乎動搖出內。呼吸同法。以動搖出內。呼吸相兼併施。故曰。同法。謹按生成息數足效也。此治癱瘓半身不遂之疾。

白話文:

抽添法:針刺入穴後,運轉九陽之數。氣候一直慢慢轉換,將針提按。或進或退,使氣隨針到達病處。扶著針直插,再向下納入。回陽倒陰。又稱抽添。是提按、出納的表現。抽,拔而連續拔。添,按而連續推。選擇主要的穴位,先運行九陽之數。獲得針感後,跟著吹氣按壓添入。接著,配合吸氣提抽。關鍵在於內外動搖,呼吸方法同於運針。以動搖內外,呼吸互相配合並用。所以說,方法是相同的。謹慎遵守生以來息數,足夠見效。這個方法治療半身不遂的疾病。

調氣法,下針至地。復出於人。欲氣上行。將針右捻。欲氣下行。將針左捻。欲補。先呼後吸。欲寫。先吸後呼。氣不至者。以手循攝。以爪切掐。以針搖動。進退搓捻。直待氣至。以龍虎升騰之法。按之在前。使氣在後。按之在後。使氣在前。運氣走至病所。再用納氣之法。扶針直插。復向下納。使氣不回。若關節阻滯。氣不過者。以龍虎龜鳳四法。通經接氣。驅而運之。然用循攝爪切。無不應矣。

白話文:

順氣法,把針紮到患處後,再把針拔出來。想要氣血向上運轉,就將針向右旋轉;想要氣血向下運轉,就將針向左旋轉。想要補,先呼氣再吸氣;想要瀉,先吸氣再呼氣。氣血不到達患處的,用手循著經絡,用指甲掐捏,用針搖動,進退搓捻,一直等到氣血到了患處。用龍虎升騰的方法,左手在前、右手在後,使氣在上部;右手在前、左手在後,使氣在下部。運氣走到患處後,再用納氣的方法,扶著針直刺,再向下按,使氣不再迴流。如果關節阻塞,氣血不能通過,就用龍虎龜鳳四種方法,疏通經絡,把氣血驅趕運轉。但是,用循著經絡、掐捏等方法,沒有不應的。

進氣法,針入天部。行九陽之數。氣至。速臥倒針。候其氣行。令病人吸氣五七口。其針氣上行。此乃進氣之法。可治肘臂腰腳身疼。亦可龍虎交戰。走注之病。左捻九。右捻六。是亦住痛之針。

白話文:

進氣法,針刺進入頭頂。按照九陽的數目行針。氣至時,迅速臥倒,使針倒立。觀察氣的運行情況,讓病人吸氣五至七口。針刺的氣向上運行。這就是進氣法。可以治療肘、臂、腰、腳、身疼。也可以治療龍虎交戰、走注之病。左旋九次,右旋六次。這也是止痛針法。

納氣法,下針之時。先行進退之數。得氣。便臥倒針。候氣前行。催運到於病所。便立起針。復向下納。使氣不回。又云。下針之後。如真氣至。針下微微沉緊。如魚吞釣之狀。兩手持針。徐徐按倒。令針尖向病。使氣上行至病所。扶針直插。復向下納。使氣上行不回也。

白話文:

導氣法,針刺的時侯,先要通竅裡面,得到元氣,然後平躺下來,針刺後,感知氣前行,催促氣到病處。然後拎起針,再次向下刺。如此氣才能不迴流。還有一種方法。針刺之後,如果真氣到了,針下微微沉重,像魚吞鉤一樣。用兩隻手握好針柄,慢慢按倒,讓針尖朝向病竈。讓氣順著針柄上行,到達病處。扶著針直刺,再向下納,使氣上行不迴流。

留氣法,用針之時。先進七分之中。行純陽之數。若得氣。便深入伸提之。卻退至原處。又得氣。依前法。可治痃癖癥瘕之病。

白話文:

留氣法,在使用針灸時,先將針刺入人體七分之處,這是純陽之數。如果刺入後感覺到有氣,就繼續深入刺入並進行針刺治療。然後將針退回原處,如果再次感覺到有氣,就按照前面的方法繼續治療。這種方法可以治療痃癖癥瘕等疾病。

經曰。吸則內針。無令氣忤。靜以久留。無令邪布。吸則轉針。以得氣為故。候呼引針。呼盡乃去。大氣(邪氣)皆出。故命曰寫。必先捫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彈而怒之。爪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門。以閉其神。呼盡內針。靜以久留。以氣至為故。如待所貴。

白話文:

醫書上說:針刺時吸氣,以使針頭向上進展,不要讓邪氣逆流,要安靜下來,留針良久,不要讓邪氣散佈。針刺時吸氣,以獲得針感為原則,等呼氣時再引針出,待氣呼盡後才拔出。體內的邪氣都已排出,所以稱為寫針法。必須先捫摸按壓,順著經絡在病痛處分散邪氣,然後用力推壓,再彈撥怒斥病邪,用手指捏下皮肉,通利經絡後才能取針。在外要控制痛點,內要封閉玄關。呼氣時針頭朝內刺入,要安靜下來,留針良久,以氣血到達病竈為原則,就像等待貴賓一樣慎重。

不知日暮。其氣已至。適而自護。候吸引針。氣不得出。各在其處。推闔其門。令神氣存。大氣(正氣)留止。故命曰補。注云。呼謂氣出。吸謂氣入。轉謂轉動。捫循謂手摸。欲氣舒緩。切謂指按。使經脈宣散。推按謂排蹙其皮以閉穴。彈怒使脈氣滿䐜爪下。置針準定。通而取之。

白話文:

不知太陽下山,已經到了傍晚,但自然地保護自己,等候吸引針。氣一時出不來,都停留在原來的地方,用手指推按穴位,把它們的門關閉,保持神氣充沛,正氣保留,所以叫做「補」。原註說:呼氣是氣出,吸氣是氣進,轉動是轉動身體,摸索是手摸。想要氣息舒緩,按壓是指按。使經脈通暢散佈,推按是指推按皮膚以閉合穴位,彈是一種動作,使脈氣充盈在指甲下,針灸要精準,通暢後再行針取。

以常法也。適平調也。審視氣已平調。則慎守勿更改。使疾更生也。機按。古人用針。於氣未至。惟靜以久留。待之而已。待之氣至。寫則但令吸以轉針。補則但令呼以轉針。如氣已至。則慎守勿失。適而自護也。何其簡而明。切而當哉。舍此之外。別無所謂法也。今人於氣之未至也。

白話文:

這是常用的方法。適當地調整。仔細觀察氣是否已調整好。那麼要慎重地保持,不要改變。讓疾病再次發生。說明。古代人使用針灸,在氣沒有到達的時候,只是靜靜地停留很長時間,等待著。等待氣的到來,瀉法就讓病人吸氣,轉動針灸針。補法就讓病人呼氣,轉動針灸針。如果氣已經到了,就要慎重地保持,不要失去。適當而自然地保護。多麼簡潔明瞭,切合實際啊。除此之外,沒有所謂的方法。當代人,在氣沒有到達的時候,

安知靜以久留。非青龍擺尾。則赤鳳迎源。非進氣。則留氣。氣之已至也。安知慎守勿失。非白虎搖頭。則蒼龜探穴。非調氣。則納氣。陰中隱陽。陽中隱陰。或施龍虎交戰。或行龍虎升騰。或用子午搗臼。或運抽添秘決。無非巧立名色。聾瞽人之耳目也。豈肯用心擴充其古法之未備。

白話文:

怎麼能確定安靜可以保持長久呢?如果沒有青龍擺尾,就會出現赤鳳迎源。如果不進氣,就會留氣。氣已經到了,怎麼能保證謹慎守護而不會失去呢?如果沒有白虎搖頭,就會出現蒼龜探穴。如果不調氣,就會納氣。陰中有隱含的陽,陽中有隱含的陰。有的人運用龍虎交戰,有的人使用龍虎升騰,有的人採用子午搗臼,有的人執行抽添祕訣。這些都是巧立的名稱,只會讓聾子瞎子誤以為自己看懂、聽懂了。怎麼肯用心去擴充古法的不足之處呢?

拯救其時習之難變哉。且其所立諸法。亦不出乎提按疾徐左捻右捻之外。或以彼而參此。或移前而那後。無非將此提按徐疾左捻右捻六法。交錯而用之耳。舍此別無奇能異術之可稱焉。是古非今。難逃僭逾。知我者。必以我為不得已焉。又按。素問捫循切散彈怒爪下推按。是施於未針之前。

白話文:

拯救當時流行的疾病並非易事。且其所制定的各種手法,也不外乎提按、疾徐、左捻、右捻之外。或以彼而參此法,或移前而挪後,無非將此提按疾徐左捻右捻六法,交錯而用之罷了。另外,沒有別的奇異本領和術法可稱道的了。所以古代所傳流下來的,並非現在所做的,還很難避免超越古法的指責。瞭解我的人,一定會以我為不得已的心態。另外,按《素問》中所說的捫、循、切、散、彈、怒、爪、下、推、按等手法,都是施用在針灸之前。

凡此不惟補可用。而寫亦可用也。故曰。通而取之也。

問曰。賦言生成息數。不足為生。太過為成。補生寫成。各依臟腑息數。補冷之時。令患人天氣入。地氣出。謹、按生成息數足。病人自覺和暖矣。寫熱之時。令患人地氣入。天氣出。謹按生成息數足。病人自覺清涼矣。生成息數者。即手陽九息。足陽十四息。手陰七息。足陰十二息是也。

白話文:

有人問道,中醫古書上說,人體的生長、衰老、死亡都有規律。不足則不能生長,過度則會死亡。因此,在治療時,要根據臟腑的息數,在補益不足之時,讓病人感受天氣的進入,地氣的排出。嚴謹地按照生長、衰老、死亡的規律,病人自己就會覺得溫暖了。而在瀉熱之時,則讓病人感受地氣的進入,天氣的排出。同樣嚴謹地按照生長、衰老、死亡的規律,病人自己就會覺得清涼了。所謂生長、衰老、死亡的規律,是指手陽九息、足陽十四息、手陰七息、足陰十二息。

,賦云。要知接氣通經。須明上接下引。接引要知交會。息數謹按生成。經脈尺寸長短。應天常度。呼吸動搖出納。數法同行。注云。陽經上接下引。陰經下接上引。交會者。如手太陽交會足太陽。手少陽交會足少陽。手陽明交會足陽明。足太陰交會手太陰。足少陰交會手少陰。

白話文:

《素問·靈蘭祕典論》中說:要了解如何讓氣通到經絡,就必須弄清楚要如何上接下引。所謂接引就是要知道交會的原則。並要謹慎地按照生成之數來調整自己的呼吸。經絡的長短尺寸,都應遵守天地的法則。呼吸的運動和出納,其數值也應該遵循相同的規律。注釋:陽經是上接下引的,而陰經則是下接上引的。交會是指,比如手太陽經與足太陽經交會,手少陽經與足少陽經交會,手陽明經與足陽明經交會,足太陰經與手太陰經交會,足少陰經與手少陰經交會。

足厥陰交會手厥陰。若知上下交會。須知接氣引經。謹按生成息數者。一呼一吸為一息。氣行六寸。手足三陽。手九呼而足十四呼。以行衛氣。過經四寸。手足三陰。手七吸而足十二吸。以行榮血。過經七寸。手三陽經。施針定息。皆用九呼。足三陽經。施針定息。皆用十四呼。

白話文:

足厥陰經與手厥陰經相交會。如果知道上下交會,就要知道接氣引經。謹慎根據生成息數,一次呼氣、一次吸氣為一口氣,氣行進六寸。手足三陽經,手九次呼氣而足十四次呼氣,用於運行衛氣,經過四寸。手足三陰經,手七次吸氣而足十二次吸氣,用於運行榮血,經過七寸。手三陽經,施針定息,皆用九次呼氣。足三陽經,施針定息,皆用十四次呼氣。

呼者。使衛氣上行也。手三陰經。施針定息。皆用七吸。足三陰經。施針定息。皆用十二吸。吸者。使榮氣下行也。假如兩手三陽經。從手上行至頭。經長五尺。施針用九息者。一息氣行六寸。九息氣行五尺四寸。除准經長五尺。仍餘四寸。為催氣過他經四寸。令氣不回也。

白話文:

呼:讓衛氣上升。手三陰經施針定息,都用七次吸氣。而足三陰經施針定息,都用十二次吸氣。吸:使榮氣下降。假如兩手的三陽經,從手部開始運行至頭部,經過長五尺的經絡。施針使用九次吸氣,一次吸氣運行六寸,九次吸氣運行五尺四寸。刨去正好五尺的經絡長度,仍多出四寸,以便催促氣血沿著其他經絡運行四寸,避免氣血倒流。

此為上接。接則宜補。兩足三陽經。從頭下行至足。經長八尺。施針用十四息者。一息氣行六寸。十息氣行六尺。四息氣行二尺四寸。共八尺四寸。除准經長八尺。仍餘四寸。為催氣過他經四寸。令氣不回。此為下引。引則宜寫。兩手三陰經。從胸下至手。經長三尺五寸。

白話文:

繼續上一段。如果需要接續,則宜補接。兩足的三條陽經,從頭部向下運行到足部,經脈長度為八尺。施針用十四息時間,約合14個呼吸的時間。一個呼吸,氣能運行六寸。十個呼吸,氣能運行六尺。四個呼吸,氣能運行二尺四寸。總共八尺四寸。去除八尺的正常經脈長度,仍然剩餘四寸。這四寸是為了促進氣過渡到其他經脈,使氣不迴流。這就叫做「下引」。如果需要引導,則宜寫。兩手的三條陰經,從胸部向下運行到手部,經脈長度為三尺五寸。

施針用七息者。一息氣行六寸。七息氣行四尺二寸。除准經長三尺五寸。外餘七寸。為催氣過他經七寸。令氣不回。兩足三陰經。從足上至胸。經長六尺五寸。施針用十二息者。一息氣行六寸。十息六尺。二息二六一尺二寸。共七尺二寸。除准經長六尺五寸。仍餘七寸。為催氣過他經七寸。

白話文:

針灸時使用七次呼吸。一次呼吸氣行六寸,七次呼吸氣行四尺二寸。扣除正常經絡長三尺五寸,外加七寸,以推動氣血通過其他經絡七寸,使氣血不迴流。兩足三陰經,從足上至胸,經絡長六尺五寸。針灸時使用十二次呼吸。一次呼吸氣行六寸,十次呼吸六尺,二次呼吸二六一尺二寸,共七尺二寸。扣除正常經絡長六尺五寸,仍餘七寸,以推動氣血通過其他經絡七寸。

令氣不回。此即應天常度也。生成者。不足(經短)為生。太過(經長)為成。補生寫成。呼吸動搖出納同行者。假如陽經十四息。隨呼按而動之。就隨吸提而動之。如此就完了一十四息之數。余經仿此。同行者。呼吸動搖出納三法。一時並用也。假令足有疾。手無疾。補手三陽。

白話文:

保持氣不回返。這是順應自然規律。生成者,不足(經脈短)就生長。太過(經脈長)就生成。補生寫成。呼吸動搖出納同時進行的,假設陽經十四個呼吸。在呼氣的時候按著它而動。在吸氣時提起它而動。這樣就做完了十四個呼吸的數目。其他的經絡以此類推。同時進行者,呼吸動搖出納三種方法,在同一時間一起進行。假設足部有病,手部沒有病,那就補手部三陽。

寫足三陽。手有疾。足無疾。寫手三陰。補足三陰。指微賦注云。生成數者。依天地生成之數也。足太陽經、手少陽經、足少陰經、足陽明絡、手少陰絡、手厥陰絡。此三經三絡。皆迎六分。隨一分也。手太陽經、手少陰經、手厥陰經、足太陽絡、手少陽絡、手太陰絡。此三經三絡。

白話文:

寫足三陽。手有疾病。足沒有疾病。寫手三陰。補足三陰。指微賦注說。生成數者。是指根據天地生成的數量。足太陽經、手少陽經、足少陰經、足陽明經絡、手少陰經絡、手厥陰經絡。這三經三絡。皆以六分相迎。隨一分而行。手太陽經、手少陰經、手厥陰經、足太陽經絡、手少陽經絡、手太陰經絡。這三經三絡。

皆迎七分。隨二分也。足少陽經、足厥陰經、手陽明絡、足太陰絡。此二經二絡。皆迎八分。隨三分也。手太陰經、手陽明經、手太陽絡、足厥陰絡。此二經二絡。皆迎九分。隨四分也。足陽明經、足太陰經、足少陽絡、足少陰絡。此二經二絡。皆迎一寸。隨五分也。斯皆經絡相合。

白話文:

迎,指針刺向皮膚的深度;隨,指針刺入皮膚的深度。

  • 足少陽經、足厥陰經、手陽明絡、足太陰絡,這兩經兩絡的針刺迎深為七分,隨刺入皮膚的深度為三分。
  • 手太陰經、手陽明經、手太陽絡、足厥陰絡,這兩經兩絡的針刺迎深為八分,隨刺入皮膚的深度為三分。
  • 足陽明經、足太陰經、足少陽絡、足少陰絡,這兩經兩絡的針刺迎深為一寸,隨刺入皮膚的深度為五分。

這些都是經絡相合的深淺標準。

補生寫成。不過一寸。蓋取五行生成之數。如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類。

經曰。星辰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乃二十八宿之成。應水漏刻者也。從房至畢十四宿。水下五十刻。半日之度也。為陽。主晝。從昴至心亦十四宿。水下五十刻。終日之度也。為陰。主夜。靈樞經曰。水下一刻。人氣在三陽。水下二刻。人氣在陰分。又曰。日行一舍。人氣行於身一周。

白話文:

古書上說,星辰運行可以測定日月規律,是二十八星宿組成的。從房宿到畢宿十四個星宿,水時計漏水五十刻,是半天的時間,屬於陽,主宰白天。從昴宿到心宿也是十四個星宿,水時計漏水五十刻,是整天的時間,屬於陰,主宰夜晚。《靈樞經》說,水時計漏水一刻時,人體氣血在三陽經中運行。水時計漏水二刻時,人體氣血在陰經中運行。又說,太陽運行一舍,人體氣血在體內運行一週。

與十分身之八。以至日行二十八舍。人亦行於身五十周。與十分身之四。又曰。周身十六丈二尺。以應二十八宿。合漏水百刻。都行八百一十丈。以分晝夜也。故人一萬三千五百息。氣行五十周於身。水下百刻。日行二十八宿也。機按。此則人氣應天之常度也。一呼脈行三寸。

白話文:

與一個人身體的十分之八。到了一天走了二十八個星宿。人也走自己的身體五十週。與一個人身體的十分之四。又說。一週身十六丈二尺。用來對應二十八個星宿。合漏水一百刻。總共走了八百一十丈。用來分開白天和黑夜。因此,一個人一萬三千五百次呼吸。氣在人體內走了五十週。水漏了一百刻。太陽走過了二十八個星宿。機按。這則內容就是人氣應天的常規模式。一次呼吸脈搏走了三寸。

一吸脈行三寸。呼吸定息。脈行六寸。乃言無病人也。人有所病。則血氣澀滯。經絡壅塞。莫能循其常度而行矣。經曰。天溫日明。則人血淖液而衛氣浮。天陰日寒。則人血凝泣而衛氣沉。此人氣因天時而失常度也。病挾熱者。呼吸必疾而脈行速。病兼寒者。呼吸必慢而脈行遲。

白話文:

當脈搏行進三寸時,自然會吸氣。當脈搏停止跳動時,自然會吐氣。當脈搏行進六寸時,沒有疾病的人,脈象就會自然跳動。有疾病的人,血氣就會瘀滯,經絡就會堵塞,脈象就不會按著正常的規律跳動。經書上說,天氣溫暖,陽光明亮,人的血脈就會流暢,衛氣就會上浮。天氣陰冷,陽光寒冷,人的血脈就會凝固,衛氣就會下沉。這是人體之氣根據天氣而失去常度的緣故。疾病夾雜著熱氣,呼吸一定會急促,脈象也會跳動得快。疾病夾雜著寒氣,呼吸一定會緩慢,脈象也會跳動得慢。

此人氣因其病而失常度也。若依其法。接某經當幾呼過幾寸。豈能一一中其肯綮者耶。素難雖不明言接氣通經。始初針砭之設。莫非接氣通經法也。經曰。病在上者。陽也。病在下者。陰也。病先起陰者。先治陰而後治陽。病先起陽者。先治陽而後治陰。又曰。身形有痛。九候無病。

白話文:

這個人的氣因為他的疾病而失去正常的程度。如果按照這種方法,連接某條經脈應該呼吸幾次,經過幾寸。難道能每次都準確地達到正確的位置嗎?《素難》雖然沒有明確地說明連接氣血、疏通經絡的方法,但最初的針灸療法,沒有一種不是連接氣血、疏通經絡的方法。《內經》說:疾病在上面的,是陽證;疾病在下面的,是陰證。疾病先在陰部發生的,先治療陰部,然後治療陽部。疾病先在陽部發生的,先治療陽部,然後治療陰部。又說:身體有疼痛,九種候診都沒有疾病。

則繆刺之。繆刺者。左痛刺右。右痛刺左。此刺絡也。又曰。邪客於經。左盛則右病。右盛則左病。或左痛未已。而右脈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巨刺者。左痛刺右。右痛刺左。此刺經也。氣陷而邪下。從其經上取之。以掣其氣上也。氣逆而邪上。隨其經下取之。以引其氣下也。

白話文:

若是病在經絡,就用繆刺法來治療,繆刺法是指,如果左邊疼痛,就針刺右邊,右邊疼痛,就針刺左邊。

這是因為病邪留在經絡之中,左邊的病邪多了,就會在右邊發病。右邊的病邪多了,就會在左邊發病。或者左邊的疼痛還沒好,右邊的脈搏就先出現異常了。出現這種情況,就一定要用巨刺法來治療。

巨刺法是指,左邊疼痛就針刺右邊,右邊疼痛就針刺左邊。這是因為病邪在經絡之中,所以要採用這種方法來治療。

如果是氣陷而邪下,就要從經絡的上部取穴,來讓氣往上引。如果是氣逆而邪上,就要從經絡的下部取穴,來讓氣往下引。

病若在中。則旁取之(左刺右。右刺左。)

又曰。氣積於胸中者。上取之。寫人迎、天突、喉中。積於腹中者。下取之。寫三里與氣街。上下皆滿者。旁取之。上下取之。(上。天突、人迎。下。氣街、三里。)與季脅之下一寸。重者。雞足取之。診視其脈。大而弦急。及絕不至者。及腹皮急甚者。不可刺也。又曰。

白話文:

還有,氣積在胸中的,在上部取穴。寫人迎穴、天突穴、喉中穴。氣積在腹中的,在下部取穴。寫三里穴與氣街穴。上下都滿的,在旁邊取穴。上下取穴。(上部:天突穴、人迎穴。下部:氣街穴、三里穴。)與季脅穴的下面一寸處。嚴重的,在雞足穴取穴。診視他的脈象,脈搏大而弦急,及絕而不到的,及腹部皮膚急劇的,不可針刺。還有,

審其陰陽。以別柔剛。陽病治陰。陰病治陽。(即從陽引陰。從陰引陽。以左治右。以右治左亦同。)

又曰。當補之時。何所取氣。當寫之時。何所置氣。然。浮氣之不循經者。為衛氣。其精氣之行於經者。為榮氣。蓋補則取浮氣之不循經者。以補虛處。寫則從榮置其氣而不用。猶棄置之也。然病有虛實不一。補寫之道亦不一。是以陽氣不足。(浮氣)而陰氣有餘。則先補陽而後寫陰以和之。

白話文:

另外又說,需要補益的時候,應該取用什麼樣的氣?需要瀉寫的時候,應該置放什麼樣的氣?浮氣不循行於經絡中的,叫做衛氣,精氣在經絡中循行,叫做榮氣。所以,補養的時候就取用浮氣中不循行於經絡的氣,來補益虛弱的地方。瀉寫的時候就從榮氣中取出氣來而不用,就好比是將它丟棄不用一樣。但是,病有虛實之分,不同的病症補寫的方法也不同。因此,如果陽氣不足(浮氣)而陰氣有餘,則先補養陽氣,然後瀉寫陰氣來調和。

陰氣不足。而陽氣有餘。則先補陰而後寫陽以和之。如此。則榮衛自然通行矣。又曰。用針者。必先察其經絡之虛實。切而循之。彈而按之。視其應動者。乃後取之而下之。六經調者。謂之不病。雖病亦自已也。一經上實下虛而不通者。此必有橫絡盛加於大經。令之不通。視而寫之。

白話文:

陰氣不足,而陽氣有餘。那麼先補陰,然後補寫陽氣以平和之。如此,則血液和津液自然流通了。又說到:使用針灸的人,必須先觀察經絡的虛實。切脈後循經絡的走向,彈撥和按壓,看它有什麼反應。然後纔可以施術,讓經絡通暢。六經調和的人,就算是生病也會自己痊癒。一條經絡上實下虛而不通暢的人,這條經絡一定有橫絡盛行而加於大經,導致它不通暢。觀察它而寫出治療方法。

此所謂解結也。上寒下熱。先刺其項太陽。久留之。已刺則熨項與背令熱。令熱下合乃止。此所謂推而上之者也。上熱下寒。視其虛脈而陷之於經絡者取之。氣下乃止。此所謂引而下之者也。大熱遍身。狂言。妄聞妄見。視足陽明及大絡取之。虛者補之。血而實者寫之。因其偃臥。

白話文:

這纔是所謂的解結之法。上半身寒冷,下半身燥熱。先刺項部太陽穴。並在此處停留一段時間。刺完後就以熱毛巾熨燙項部與背部,使熱氣向下傳導,症狀才能停止。這便所謂的向上推進法。上半身燥熱,下半身寒冷。觀察病人虛弱的脈搏,並診斷其疼痛部位位於經絡,就針刺該部位。氣機下降,則症狀就會停止。這就是所謂的向下引導法。全身燥熱。病人說胡話。亂聽亂看。觀察足陽明經和大絡,然後選擇虛弱的地方補充元氣,血氣充實的地方就排放血氣。憑藉病人的仰臥姿勢。

居其頭前。以兩手四指挾按頸動脈。久持之卷而切推。下至缺盆中而復止如前。熱去乃止。此所謂推而散之者也。凡此莫非通經接氣。但不以呼吸多少。而為經脈長短之候耳。指微賦注所釋。譬猶援儒入釋。以璞亂玉。何其謬哉。

白話文:

身處病人的頭前。用兩手四指夾住並按壓頸動脈,長久地保持著揉捏並向上推。推到缺盆穴(位於頸後髮際正中直下約一寸處)中間,然後再重複上面步驟。這樣直到熱氣散去為止,這就是所謂的推而散之法。總而言之,這些方法都是為了疏通經絡,接續氣血,但並不以呼吸的多少作為衡量經絡長短的標準。指微賦注的解釋猶如援引儒家經典來解釋佛家經典,猶如以劣石亂入美玉之中,這是十分荒謬的。

或曰。今醫用針。動輟以袖覆手。暗行指法。謂其法之神秘。弗輕示人。惟恐有能盜取其法者。不知果何法耶。

曰。金針賦十四法。與夫青龍擺尾等法。可謂已盡之矣。舍此而他。求法之神秘。吾未之信也。況此等法。證之於經。則有悖於經。質之於理。則有違於理。彼以為神。我以為詭。彼以為秘。我以為妄。固可以愚弄世人。實所以見鄙識者。古人有善。惟恐不能及人。今彼吝嗇至此。法雖神秘。殆必神亦不佑。法亦不靈也。奚足尚哉。

白話文:

有人說,當今的醫生在針灸時,根本不在意,有的邊針灸邊談笑,有的甚至邊喝酒。針刺半晌後,他會把針捻幾捻,讓你喊幾聲,然後又回到酒宴上,滿足自己的慾望。最後才起身拔針。這樣能治好病嗎?

或曰。今醫置針於穴。略不加意。或談笑。或飲酒。半晌之間。又將針捻幾捻。令呼幾呼。仍復登筵。以足其欲。然後起針。果能愈病否乎。

曰。經云。凡刺之真。必先治神。又云。手動若務。針耀而勻。靜意視義。觀適之變。又云。如臨深淵。手如握虎。神無營於眾物。又云。如待所貴。不知日暮。凡此數說。敬乎怠乎。又云。虛之與實。若得若失。實之與虛。若有若無。謂氣來實牢者為得。濡虛者為失。氣來實牢濡虛。以隨濟迎奪而為得失也。

白話文:

經典上說:凡是針灸的真諦,必須先治理精神。又說:手動恰如從事農務,針灸要快捷而均勻。心裡沉靜,觀察適合的變化。又說:好像臨近深淵,手握著老虎一樣謹慎。精神不執著於眾多事物。又說:好像等待尊貴的客人到來,不知日落西山。這些說法,是重視還是怠慢呢?又說:虛實之間,若有所得,又若有所失;實虛之間,若有,又若無。所謂氣來了,實牢者纔算得到;濡虛者纔算失去。氣來了,實牢濡虛,由此迎奪濟,纔算得到或失去。

又曰。有見如(如讀為而)入。有見如出。蓋謂入者。以左手按穴。待氣已至。乃下針。針入候其氣盡。乃出針也。

白話文:

另外說。左手按穴,然後將針扎入,待氣已到,刺到盡頭,才把針拔出來。

又曰。既至也。量寒熱而留疾。寒則留之。熱則疾之。留者遲也。疾者速也。凡補者。按之遲留。寫者。提之疾速也。

白話文:

而且(醫生)說:到了一定的時間,就要根據寒熱情況而制定出相應的治療方法,寒證就採用抑留療法,熱證就採用疏散療法。抑留療法就是動作遲緩。疏散療法就是動作迅速。凡是補益的療法,醫生按壓時動作就要遲緩。凡是瀉下的療法,醫生提按時動作就要迅速。

又曰。刺熱厥者。留針反為寒。刺寒厥者。留針反為熱。刺熱厥者。二刺陰而一刺陽。刺寒厥者。二刺陽而一刺陰。機按。以上數條。此皆費而隱者也。敬者能之乎。怠者能之乎。古人所以念念在茲。不敢頃刻而怠忽者。惟恐虛實得失。而莫知寒熱疾留而失宜也。因摭而輯之於此。庶使後學將以逞今之弊。而變今之習也歟。

白話文:

另外說到,針灸治療熱厥(熱症)的人,如果留針時間過長,反而會變成寒厥(寒症)。針灸治療寒厥(寒症)的人,如果留針時間過長,反而會變成熱厥(熱症)。針灸治療熱厥(熱症)的人,應該在陰經上針刺兩次,在陽經上針刺一次。針灸治療寒厥(寒症)的人,應該在陽經上針刺兩次,在陰經上針刺一次。

機按:以上幾條,都是費心鑽研才能掌握的,一個人的敬業精神高低,決定他能否精通。古人之所以念念不忘這些知識,一刻也不敢鬆懈,就是擔心在判斷虛實、寒熱、疾病和留針時間上的得失,發生差錯。所以我將這些內容收集整理出來,希望後學者能以此為基礎,糾正當前的一些弊端,改變當前的習俗。

或曰。諸家針書。載某穴針幾分。留幾呼。灸幾壯。出於經歟否歟。

曰。於經不載。多出於經傳出。經曰。病有浮沉。刺有淺深。淺深不得。反為大賊。過之則內傷。不及則外壅。古人治法。惟視病之浮沉。而為刺之淺深。豈以定穴分寸為拘哉。又謂某穴宜留幾呼。悖理尤甚。經曰。刺實須其虛者。留針。陰氣隆至。針下寒。乃去針也。經氣已至。

白話文:

他說:「在醫書中沒有記載,大多數出自經傳之外。經書上說:疾病有浮沉之分,針刺有淺深之別。淺深不得當,反而成為大患,過深則內傷,不及則外壅。古人治療的方法,只觀察疾病的浮沉,根據疾病的浮沉來決定針刺的淺深,哪會以固定穴位的分寸來拘泥呢?還有說某個穴位應該留針幾呼,更是違背情理。經書上說:刺實穴須在虛證時,留針到陰氣盛極,針下寒冷,才把針拔掉,經氣已經到達了。

慎守勿失。又曰。刺之而氣不至。無問其數。刺之而氣至。乃去之。勿復針。針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任其所。為刺之要。氣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風之吹雲。明乎若見蒼天。又曰。氣血之未應針。則伏如橫弩之安靜。其應針也。則起如機發之迅疾。然其氣血流注。豈留呼而可為準定耶。

白話文:

謹慎守住,不要失去。又說,針刺後氣血不到達,無論刺多少針,針刺後氣血到達,那就停止針刺,不要再針刺了。不同的針,有不同的用途,形狀也不同,各有其作用,是針刺的主要內容。氣血到穴位,針刺就有效果。效果的明顯,就像風吹散雲朵。明察秋毫,彷彿看到蒼天。又說,氣血未到穴位,針刺時鎮靜如拉開的弩。氣血到穴位,針刺時迅速如發機。然而,氣血的運行,豈能停下來而以之為標準呢。

又曰。靜以久留。以氣至為故。不以息之多數而便去針。是古人用針。惟以氣至為期。而不以呼之多少為候。若依留呼之說。氣至則可。氣若不至。亦依呼數而去針。徒使破皮損肉。有何益於病哉。故曰。凡刺之害。中而不去則精泄。不中而去則致氣。精泄則病甚而恇。致氣則生為癰疽是也。

白話文:

另外一種說法認為,針刺要長時間滯留,以感覺到氣血的運行為依據,而不是以針刺後呼吸次數的多少來決定出針的時機。這是古人使用針刺的方法,他們以氣血的運行為標準,而不是以呼吸的次數多少為依據。如果按照留針到呼氣的說法,那麼氣血運行到了就可以出針,可是如果氣血沒有運行到,也會在呼氣指定次數後出針,這樣只是刺破皮膚,損傷肌肉,對疾病有什麼好處呢?因此說,凡是針刺的危害,在於針刺後長時間滯留不出針,則精氣會洩漏;針刺後不久就出針,則可能導致氣血不通暢。精氣洩漏,則疾病會更加嚴重,甚至危及生命;氣血不通暢,則可能會生出癰疽之類的疾病。

又謂某穴宜灸幾壯。亦非至言。惟當視其穴俞。肉之厚薄。病之輕重。而為灸之多少大小則可耳。不必守其成規。所言某穴針幾分。灸幾壯。謂病宜針某穴。則宜入幾分。病宜灸。則宜灸幾壯。針則不灸。灸則不針也。不知其說者。既針復灸。既灸復針。為害不淺。

白話文:

還有人說某個穴道應該要灸幾次,這種說法也不完全正確。應該視穴位的部位、肌肉的厚度、病情的嚴重程度來決定灸的次數、大小,而不是死守著既定的規定。同樣的,有人說某個穴道要針幾分、灸幾次,這是指疾病適合用針灸某個穴位,則應該針入幾分、灸幾次。如果要針灸,就不能同時灸。如果不瞭解這個道理,既針灸又灸針,對身體的傷害不小。

或曰。經言足陽明。五臟六腑之海也。其脈大。血多。氣盛。熱壯。刺此者。不深不散。不留不寫也。足陽明刺深六分。留十呼。足太陽深五分。留七呼。足少陽深四分。留五呼。足太陰深三分。留四呼。足少陰深二分。留三呼。足厥陰深一分。留二呼。手之陰陽。其受氣之道近。

白話文:

也有人說:足陽明是五臟六腑之海。它的脈象大,血多,氣盛,熱壯。刺血時,不深不散,不留不瀉。足陽明刺深六分,留針十次呼吸。足太陽刺深五分,留針七次呼吸。足少陽刺深四分,留針五次呼吸。足太陰刺深三分,留針四次呼吸。足少陰刺深二分,留針三次呼吸。足厥陰刺深一分,留針二次呼吸。手之陰陽,接收氣血的途徑較短。

其氣之來疾。其刺深者。皆無過二分。其留皆無過一呼。灸之亦然。灸而過此者。得惡火。則骨枯脈澀。刺而過此者。則脫氣。此則古之法也。今觀前篇所云。則此篇所論。亦皆非歟。

白話文:

針刺時,疼痛發展快,針刺較深,皆不要超過二分。針刺停留的時間,不要超過病人呼一口氣的時間。灸刺時亦然。灸與針刺超過這些限度,就會得到邪火,骨骼乾枯,脈搏遲澀。針刺超過這些限度,就會脫氣。這就是古人的方法。現在觀察前面的篇章所說,那麼這篇所討論的,也都不是嗎?

曰。此古人特論其理之常如此耳。凡用刺法。自有所宜。初不必以是為拘也。經曰。邪氣在上。(言邪氣之中人也高)濁氣在中。(寒溫不適。飲食不節。而病在於腸胃。故曰濁氣在中。)清氣在下。(言清溫地氣中人。必從足始。故曰清氣在下。)故針陷脈。則邪氣出。(取之上)針中脈。

白話文:

這些是古人特別就此述說其原理常如此而已。凡使用針刺的方法,都會因場合的不同而有所區別,一開始不必以此為拘束。經書上說:邪氣在上(指邪氣侵襲人體時,人體上部發病),濁氣在中(寒熱不適當,飲食沒有節制,而病位在腸胃,所以說濁氣在中),清氣在下(指清陽溫熱的地氣侵襲人體,必定從足部開始,所以說清氣在下)。所以針刺陷脈,邪氣就會從上部排出。針刺中脈,濁氣就會從腹部排出。

則濁氣出。(取之陽明合)針太深。則邪氣反沉而病益。(浮淺之病。不欲深刺。深則邪反入。故曰反沉。)又曰。少長小大肥瘦。以心撩之。又曰。其可為度量者。不甚脫肉而血氣不衰也。若夫瘠瘦而形肉脫者。惡可以度量刺乎。審切循捫按。視其寒溫盛衰而調之。是謂因適而為之真者是也。

白話文:

如果濁氣排出了,就拔出針頭上部。如果針刺太深,邪氣反而會加重病情。如果病浮淺,就不需要深刺,深刺的話,邪氣就會反而進入體內,所以說邪氣加重。又說:不管人高矮胖瘦,都可以用針刺療法治療。又說:可以作為治療標準的是,刺入針頭沒有很多肉被刺破,但病人的氣血沒有衰退。如果病人瘦弱,體型單薄,就無法用標準來衡量針刺的深度了。要仔細巡視捫按,觀察病人的寒熱盛衰,然後調整針刺的深度。這叫做按照實際情況來制定治療方案,是真正的治療方法。

或曰。金針賦言。諸陽之經。行於脈外。諸陽之絡。行於脈內。諸陰之經。行於脈內。諸陰之絡。行於脈外。是歟非歟。

白話文:

也有人說:《金針賦・經絡篇》雲:「諸陽之經,運行於脈絡之外;諸陽之絡,運行於脈絡之內;諸陰之經,運行於脈絡之內;諸陰之絡,運行於脈絡之外。」這是對還是錯呢?

經曰。經脈十二。伏行分肉之間。深而不見。諸脈浮而常見者。皆絡脈也。又曰。當數者為經。不當數者為絡。又曰。諸絡脈。不能經大節之間。必行絕道而出入。復合於皮。(十四經發揮以十二經之支脈。伏行分肉之間者。皆釋為絡脈。則絡脈亦伏行分肉之間者。而不浮見。

白話文:

《難經》說:人體有十二條正經,它們深藏在肌肉之中,表淺看不見。那些表淺可見的脈絡,都是絡脈。又說:正經循行有規律,而絡脈則無規律可循。又說:絡脈不能直接經過大關節,必須通過間接的途徑出入,並在肌肉表面重新彙合。

(注:十四經發揮是宋代鄭氏所著的《十四經發揮》中,認為十二經的支脈深藏在肌肉之間,皆可以被認為是絡脈,因此絡脈也應深藏在肌肉之間,而不會浮於表面。)

亦能經大節而不行絕道。亦當經脈十六丈二尺之數。而非不當數也。似涉於誤。)經曰。百病必先於皮毛。邪中之。則腠理開。開則入客於絡。(乃血絡。非大絡。)留而不去。傳入於經。又漸傳於臟腑。機按。經言則知諸經皆屬於內。諸絡皆屬於外。經中只言內經外絡。未嘗言陰陽也。

白話文:

也能經過重要關節而不會斷絕經脈。 也應該經過經脈十六丈二尺的數目。而這不是不符合法則。好像涉及了錯誤。)《內經》說:百病必定先從皮毛開始。邪氣侵襲,就會使腠理開張。開張就會侵入絡脈。(指血絡,不是大絡脈。) 停而不去,傳入經脈,進而漸漸傳入臟腑。 機按。經脈的說法,就知道所有經脈都屬於內,所有絡脈都屬於外。經裡只說內經外絡,沒有談論陰陽。

且如榮行脈中。衛行脈外。榮氣之行。無分晝夜。衛氣晝但行陽。夜但行陰。素難嘗言之矣。今謂陽經外。陽絡內。陰經內。陰絡外。經無明文。不知何據。

白話文:

血行於脈內,衛氣行於脈外。血氣的運行,不分晝夜。衛氣白天只在陽經運行,晚上只在陰經運行。《素問》中曾經提到過。現在有的人說:陽經之外,是陽絡;陽經之內,是陰絡;陰經之內,是陽絡;陰經之外,是陰絡。但經書中並沒有明確記載,不知道是根據什麼。

或曰。賦言男子氣。早在上。晚在下。女子氣。早在下。晚在上。午前為早。午後為晚。從腰以上為上。從腰以下為下。男子早針。氣乃上行。晚針。氣乃下行。女子早針。氣乃下行。晚針。氣乃上行。其說亦有據乎。

白話文:

有的說法是,男性的精氣早上在上部,晚上在下部;女性的精氣早上在下部,晚上在上部。而上午是「早上」,下午是「晚上」;從腰部以上是「上」,腰部以下為「下」。男人如果在上午針灸,體氣就會往上通;下午針灸,體氣就會往下行。女人如果在上午針灸,體氣就會往下行;下午針灸,體氣就會往上通。這種說法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經曰。榮氣行於脈中。周身五十度。無分晝夜。至平旦與衛氣會於手太陰。衛氣行於脈外。晝行陽二十五度。夜行陰二十五度。至平旦與榮氣會於手太陰。機按。衛氣之行。但分晝夜。未聞分上下也。男女臟腑經絡。氣血往來。未嘗不同也。今賦所言如是。似涉無稽之談。安可為法於人哉。

白話文:

經書裡說:榮氣在脈中運作,經過全身五十個部位,無論晝夜不分。到了天亮時,榮氣和衛氣在手太陰經會合。衛氣在脈外運行,白天在陽經運行二十五個部位,晚上在陰經運行二十五個部位。到了天亮時,衛氣和榮氣在手太陰經會合。機按:衛氣的運行,只分晝夜,不分上下。男女的臟腑經絡,氣血往來,沒有不同。如今這篇賦所說的,似乎是沒有根據的說法,怎麼能作為治療人的方法呢?

或曰。賦言補寫之法。男用大指進前左轉。呼之為補。退後右轉。吸之為寫。提針為熱。插針為寒。女用大指退後右轉。吸之為補。進前左轉。呼之為寫。插針為熱。提針為寒。午前如此。午後反之。其法是歟非歟。

白話文:

有人說,補寫的針法,男子用大拇指向前左轉,呼之為補;向後右轉,吸之為寫。提針為熱,插針為寒。女子用大拇指向後右轉,吸之為補;向前左轉,呼之為寫。插針為熱,提針為寒。午前如此,午後相反。這種方法是對的還是錯的?

經曰。冬至四十五日。陽氣微上。陰氣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陰氣微上。陽氣微下。此論一年陰陽之升降也。即此。一日陰陽之升降。午前陽升陰降。午後陰升陽降。無分於男女也。考之素難。男女臟腑經絡穴俞血氣。晝夜周流無不同。今賦言午前午後。男女補寫顛倒錯亂如此。

白話文:

中醫經典中記載著,冬至後四十五天,陽氣微弱上升,陰氣微弱下降。夏至後四十五天,陰氣微弱上升,陽氣微弱下降。這段描述的是一年之中陰陽的消長規律。

同樣地,一天之內陰陽也有升降變化。上午陽氣上升,陰氣下降;下午陰氣上升,陽氣下降。這個規律適用於男女。

但是在《素難》中考證,男女的臟腑、經絡、穴位、俞穴、血氣,晝夜之間的運行規律沒有不同。現在這篇賦中卻說上午、下午男女補寫顛倒錯亂,實在不可取。

悖經旨也甚矣。故曰。診不知陰陽逆從之理。此治之一失也。又曰。刺實須其虛者。針下寒也。刺虛須其實者。針下熱也。曰寒曰熱。惟針下為候。何嘗以提按而分男與女哉。

白話文:

真是違背經旨太多了。所以說,診察不知道陰陽的盛衰變化,這是治療方法上的一個失誤。另說:刺實的,必須考慮到它虛弱的一面。醫生在針刺時感到寒冷。刺虛的,必須考慮到它實盛的一面。醫生在針刺時感到炎熱。說是寒說是熱,只看醫生在針刺時的感覺,怎麼能憑按壓而區分男女呢?

或曰。針法刺左邊之穴。將針右捻。而氣上行。將針左捻。而氣下行。刺右邊反之。欲補。先呼後吸。欲寫。先吸後呼。其法亦可師歟。

白話文:

有人說,針刺左邊的穴位,將針向右旋轉,氣就上升。將針向左旋轉,氣就下降。針刺右邊的穴位,則相反。想要滋補身體,先呼氣後吸氣。想要瀉氣,先吸氣後呼氣。這個方法也值得學習。

曰。經絡周於人身。無有左右上下之別。今針左右不同如此。將謂左之經絡與右。上與下。兩不相同耶。經曰。刺不知經絡之往來。血氣之流行。不足以為工。此亦可謂不知經絡之往來矣。呼補吸寫。古今皆同。予毋容議。

白話文:

古書上說:經絡遍佈人的全身,沒有左右上下之分。現在針灸左右不同,這難道是說左側的經絡與右側的,上面的與下面的,兩者不相同嗎?經書上說:針灸不知道經絡的來去,(身體的)血氣運行,就不能成為一名好醫生。這也可以說是不懂得經絡的來去了。呼補吸瀉,古今都是相同的,我就不加以討論了。

或曰。丹溪言針法。渾是寫而無補。何謂也。

經曰。陽不足者。溫之以氣。陰不足者。補之以味。針乃砭石所制。既無氣。又無味。破皮損肉。發竅於身。氣皆從竅出矣。何得為補。經曰。氣血陰陽俱不足。勿取以針。和以甘藥是也。又曰。寫必用方。補必用員。蓋謂以氣方盛。以月方滿。以日方溫。以身方定。以息方吸而內針。

白話文:

古籍<難經>上說,陽氣不足的,要用溫氣來調理。陰液不足的,要用滋陰的藥物來補充。針灸是使用砭石做的,既沒有溫氣,也沒有滋陰的藥物,刺破皮膚損傷肌肉,在身上打開孔竅,氣血都從孔竅裡出來了,怎麼能收到補充的作用呢?<難經>上又說,氣血陰陽都不足的人,不要用針灸,應該用甘溫的藥物調理。又說,瀉法一定要用減量,補法一定要用滿量。意思是說,用氣要像四季運行那樣,有條理;要像月亮那樣,陰晴圓缺。用針要像太陽那樣,溫暖但不火熱;要像人體那樣,端正而安靜;要像呼吸那樣,一呼一吸,來回往返。

復候其吸而轉針。乃復候其方呼而徐引針。故曰。寫必用方。其氣而行焉。補必用員者。員者。行也。行者。移也。宣其不行之氣。令其行也。移其未復之脈。使之復也。夫寫。固寫其盛也。於補亦云。宣不行之氣。移未復之脈。曰宣曰移。非寫而何。且考素問九針之用。無非寫法。

白話文:

然後再等他吸氣的時候轉動針。再等他呼氣的時候緩慢的拔出針。所以說:瀉氣一定用扁平的針,順著他的氣並使它運轉。補氣一定用圓形的針,圓形的針代表運行,運行代表轉移。使他不能運行之氣流通,命令它運行。把未恢復的脈象轉移過來,使它恢復。瀉氣,固然是瀉它的盛氣。在補氣的時候也說,使不能運行之氣流通,轉移未恢復的脈象。說宣通、說轉移,不正是瀉氣嗎?並且考查素問中的九針用法,沒有一種不是瀉法的。

丹溪之言。豈無所本哉。經中須有補法。即張子所謂祛邪實所以扶正。去舊實所以生新之意也。帝曰。補寫奈何。岐伯曰。此攻邪也。疾出以去盛血。而復其真氣。故云補也。虞氏曰。針刺雖有補寫之法。余恐但有寫而無補焉。謂寫者。迎而奪之。以針迎其經脈之來氣而出之。

白話文:

丹溪的說法,難道沒有根據嗎?經書中肯定有補充元氣的方法。就像張仲景說的,驅除邪氣其實是為了扶助正氣。去除舊的邪氣,其實是為了生發新的正氣。皇帝問道:「補充的方法是怎麼樣的?」岐伯回答說:「那就是攻邪。發出體內的病邪,去除盛血,恢復真正的元氣。所以說它是補充。」虞氏說:「針刺雖然有補充元氣的方法,但我擔心只有發散的作用,而沒有補充元氣的作用。」所謂發散,就是迎接邪氣,用針迎著經脈過來的邪氣,讓它發出體外。

固可以寫實也。謂補者。隨而濟之。以針隨其經脈之去氣而留之。未必能補也。不然。內經何以曰形氣不足。病氣不足。此陰陽皆不足也。不可刺之。刺之重竭其氣。老者絕滅。壯者不復矣。若此等語。皆有寫無補之謂也。

白話文:

只能用來描述事實。所謂的補,就是隨著病情而給予治療。用針灸的方式隨著經脈的氣血流動,而將針刺入以留住氣血。但這未必就能補益身體。不然,內經為什麼說形氣不足、病氣不足,這都是陰陽都不足的意思,不能再針刺了。如果再針刺,就會更加耗盡元氣。老年人可能會因此死亡,壯年人也會因此身體衰弱。像這樣的說法,都是屬於只描述事實,而沒有補益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