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謐

《針灸甲乙經》~ 卷二 (2)

回本書目錄

卷二 (2)

1. 十二經脈絡脈支別第一(下)

黃帝問曰:經脈十二,而手太陰之脈獨動不休何也?岐伯對曰:足陽明胃脈也,胃者五臟六腑之海,其清氣上注於肺,肺氣從太陰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往來,故人脈一呼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不已,故動而不止。曰:氣口何以獨為五臟主?曰:胃者水穀之海,六腑之大源也。

白話文:

黃帝問道:「經脈有十二條,為什麼只有手太陰脈一直在動呢?」岐伯回答說:「這是因為足陽明胃脈的緣故。胃是五臟六腑之海,它的清氣上升到肺部,肺氣通過太陰脈運行。這種運行是隨著呼吸而往來的,所以人的脈搏一次呼氣、脈搏動兩下,一次吸氣,脈搏也動兩下。呼吸不斷,脈搏也就動個不停。」黃帝又問:「為什麼氣口是五臟的主人?」岐伯回答說:「胃是水穀之海,又是六腑之大源頭。」

五味入於口,藏於胃,以養五臟氣,氣口亦太陰也,是以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於胃,變見於氣口。故五氣入於鼻,藏於心肺,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也。(《九卷》言其動,《素問》論其氣,此言其為五臟之所主,相發明也)。曰:氣之過於寸口也,上出焉息,下出焉伏,何道從還,不知其極也?曰:氣之離於臟也,卒然如弓弩之發,如水岸之下,上於魚以反衰,其餘氣衰散以逆上,故其行微也。

白話文:

食物通過味覺器官進入口腔,然後貯存在胃中,用來滋養五臟之氣,氣口也屬於太陰經,所以五臟六腑之氣味都出自於胃,並在氣口表現出來。五種氣味通過嗅覺器官進入鼻中,儲藏在心、肺之中,肺有疾病,鼻子就會出現問題。這裡所說的氣,在《九卷》中說的是它的運動,《素問》中討論的是它的性質,這裡所說的氣是五臟所主,相互發明。《九卷》中說:氣經過寸口時,向上表現為呼息,向下表現為伏息,氣從哪條道路運行,不知道它的終極。氣離開臟腑時,突然就像拉滿的弓箭發射出去,就像水流衝擊堤岸,魚游到上游後便衰老了,其餘的氣衰弱分散,逆流而上,所以氣的運行是極其微弱的。

曰:足陽明因何而動?曰:胃氣上注於胃,其悍氣上衝頭者,循喉上走空竅,循眼系入絡腦,出頷下客主人,循牙車,合陽明,並下人迎,此胃氣走於陽明者也。故陰陽上下,其動也若一。故陽病而陽脈小者為逆,陰病而陰脈大者為逆,陰陽俱盛,與其俱動,若引繩相傾者病。

白話文:

醫生說:「足陽明脈為什麼會活動?」醫生回答:「胃氣上升到胃中,其猛烈之氣衝擊頭部,沿著喉嚨向上行走到空竅,沿著眼系進入絡腦,從下巴下面進入主人家,沿著車牙環繞,與陽明脈相合,然後流到人迎穴。這就是胃氣在陽明脈中運行的情況。因此,陰陽之氣上下流動,其動作也是一致的。所以,陽病而陽脈小的是逆證,陰病而陰脈大的也是逆證,陰陽之氣同時亢盛,同時運動,就像拉繩子而兩端同時傾斜一樣的疾病。

曰:足少陰因何而動?曰:衝脈者十二經脈之海也,與少陰之大絡起於腎下,出於氣街,循陰股內廉,斜入膕中,循胻骨內廉,並少陰之經,下入內踝之後足下。其別者,斜入踝內,出屬跗上,入大指之間,以注諸絡,以溫足跗,此脈之常動者也。

白話文:

問:足少陰經脈因何會動啊?答:衝脈是十二經脈的海洋,與少陰經脈的大絡起於腎下,出於氣街,循著陰股的內側,斜入膕中,循著胻骨的內側,與足少陰經脈並行,下降進入內踝之後的足下。它的分支,斜入踝內,出於跗上,進入大拇指之間,以貫注於諸絡,溫暖足跗,這是衝脈經常會動的部位。

曰:衛氣之行也,上下相貫,如環無端,今有卒遇邪氣,及逢大寒,手足不隨,其脈陰陽之道相腧之會行相失也,氣何由還?曰:夫四末陰陽之會,此氣之大絡也。四沖者,氣之經(經一作徑)也。故絡絕則經通,四末解則氣從合,相輸如環。黃帝曰:善!此所謂如環無端,莫知其紀,終而復始,此之謂也。

白話文:

衛氣的運行,上下相通,就像一個沒有端點的環。現在有人突然遇到邪氣,或遭遇大寒,手足不聽使喚,這是因為陰陽之氣的交會失調,氣血無法回歸。

四肢末端陰陽之氣的交會,是氣血的大絡脈;四沖穴是氣血的經絡。所以,如果絡脈不通,經絡就會通暢;四肢末梢解除阻滯,氣血就能互相輸注,就像一個環。

黃帝說:好!這就叫做如環無端,讓人不知道它的始終,但終點又回到起點,這就是這個道理。

十二經脈伏行於分肉之間,深而不見。其常見者,足太陰脈過於外踝之上,無所隱。故諸脈之浮而常見者,皆絡脈也。六經絡,手陽明少陰之大絡起五指間,上合肘中。飲酒者,衛氣先行皮膚,先充絡脈,絡脈先盛,則衛氣以平,營氣乃滿,而經脈大盛也。脈之卒然動者,皆邪氣居之,留於本末,不動則熱,不堅則陷且空,不與眾同,是以知其何脈之動也。

白話文:

十二條經脈隱藏在肌肉之間,深不可見。其中最容易看到的,是足太陰脈經過外踝之上,沒有隱藏起來。所以,那些浮出在表面而容易看到的脈象,都是絡脈。六條經絡中,手陽明少陰的絡脈起自五指之間,往上連結到肘部中央。喝酒的人,衛氣會先流到皮膚上,首先填滿絡脈,絡脈首先充盛,那麼衛氣就會平和,營氣就會充盈,而經脈就會非常盛大。脈搏突然跳動起來的,都是邪氣聚集在經脈中,留在經脈的起始和終結處,不移動就會發熱,不堅固就會陷落而且空虛,與其他脈象不同,因此可以知道是哪一條經脈在跳動。

雷公問曰:何以知經脈之與絡脈異也?黃帝答曰:經脈者,常不可見也。其虛實也,以氣口知之。脈之見者,皆絡脈也。諸絡脈皆不能經大節之間,必行絕道而出入復合於皮中,其會皆見於外。故諸刺絡脈者,必刺其結上,甚血者雖無血結,急取之以瀉其邪而出其血,留之發為痹也。

白話文:

雷公問黃帝:怎麼知道經脈和絡脈是不同的?

黃帝回答說:經脈是看不到的,它的虛實,可以通過氣口來瞭解。脈絡是可以看到的,它們都是絡脈。所有的絡脈都不能經過大關節之間,一定要沿著固定的路徑出入,然後在皮膚中互相交會,這些交會的地方在體表都可以看得到。因此,刺絡脈時,一定要刺絡脈的結實處。出血量大的,即使沒有血結,也要趕緊放血,讓病邪和淤血一起排出,留著會發為痹症。

凡診絡脈,脈色青則寒且痛,赤則有熱。胃中有寒,則手魚際之絡多青。胃中有熱,則魚際之絡赤。其暴黑者,久留痹也。其有赤有青有黑者,寒熱也。其青而小短者,少氣也。凡刺寒熱者,皆多血絡,必間日而一取之,血盡乃止,調其虛實。其小而短者少氣,甚者瀉之則悶,悶甚則僕不能言,悶則急坐之也。

白話文:

凡診視絡脈,脈色青色是寒冷且疼痛,紅色是有熱。胃中有寒,手掌魚際的脈絡大多青色。胃中有熱,魚際的脈絡是紅色的。暴發性的黑色,是長期留下的痹病。脈上有赤有青有黑,是寒熱同在。脈絡青色而短小者,是氣虛。凡刺絡放血治療寒熱,脈絡中血都很多,一定要隔一天刺一次,血放盡了才停止,調和身體的虛實。脈絡小且短,是氣虛,嚴重的放血治療後會悶,悶嚴重了就昏倒說不出話,悶了就趕緊坐起來。

手太陰之別,名曰列缺,起於腕上分間,並太陰之經直入掌中,散入於魚際。其病實則手兌骨掌熱,虛則欠㰦(音掐開口也),小便遺數,取之去腕一寸半,別走陽明。

白話文:

手太陰肺經的別脈,叫做列缺穴,從手腕骨和腕掌骨之間的分界處開始,與手太陰肺經一起直入掌中,散佈於魚際穴。此穴位生病時若是實證,則手背骨掌部發熱,若是虛證,則出現張口困難、小便次數多。治療時取穴在腕橫紋上1.5寸,本穴有一條別脈可以聯絡陽明經。

手少陰之別,名曰通里,在腕一寸半,別而上行,循經入於心中,系舌本,屬目系。實則支膈,虛則不能言,取之腕後一寸,別走太陽。

白話文:

手少陰經的別脈,叫做通裏,在手腕一寸半的地方,分出來向上行,循著經脈進入心中,與舌根相連,屬於目系。實症則表現在脇膈,虛症則不能言語,取穴在腕後一寸的地方,別走太陽經。

手心主之別,名曰內關,去腕二寸,出於兩筋之間,循經以上,繫於心包絡,心系實則心痛,虛則為煩心,取之兩筋間。

白話文:

手心主,又稱內關,位於手腕二寸處,從兩條肌腱之間穿出,沿著經脈向上,連接心包膜。當心經實證時,會出現心痛;虛證時,會出現煩躁不安。內關穴取位在兩條肌腱之間。

手太陽之別,名曰支正,上腕五寸,內注少陰,其別者上走肘,絡肩髃。實則筋弛肘廢,虛則生疣,小者如指痂疥,取之所別。

白話文:

手太陽經的別絡,名字叫做支正,在手腕上五寸的位置,內應少陰經。它的別絡向上走,到手肘,並聯絡到肩膀和大椎穴。如果支正絡有實症,就會筋脈鬆弛、手肘廢弛;如果支正絡有虛症,就會長疣,小的像手指上的痂,大的像疥瘡,在支正絡的部位取穴治療。

手陽明之別,名曰偏歷,去腕三寸,別走太陰,其別者上循臂,乘肩髃,上曲頰遍齒。其別者入耳,會於宗脈。實則齲(音禹)齒耳聾,虛則齒寒痹鬲,取之所別。

白話文:

手陽明經的別脈,叫做偏歷,距離手腕三寸的地方,與太陰經相別,其別脈向上循行於手臂,經過肩部和頸部,再向上到達面頰,遍佈牙齒。其別脈再進入耳內,在這裡與宗脈相會。如果此別脈實證,就會出現齲齒和耳聾的症狀;如果虛證,就會出現牙齒寒冷、麻痺和咽喉部閉塞的症狀,取穴治療時應選擇此別脈所經過的穴位。

手少陽之別,名曰外關,去腕二寸,外繞臂,注胸中,合心主。實則肘攣,虛則不收,取之所別。

足太陽之別,名曰飛揚,去踝七寸,別走少陰,實則窒鼻(一云鼽窒)頭背痛,虛則鼽衄,取之所別。

足少陽之別,名曰光明,去踝上五寸,別走厥陰,並經下絡足跗。實則厥,虛則痿躄,坐不能起,取之所別。

足陽明之別,名曰豐隆,去踝八寸,別走太陰。其別者,循脛骨外廉上絡頭項,合諸經之氣,下絡喉嗌。其病氣逆則喉痹瘁喑。實則顛狂,虛則足不收,脛枯,取之所別。

白話文:

足陽明經的別絡,名為豐隆穴,在腳踝上八寸處,別走足太陰經。它的別絡,沿著小腿外側的骨頭向上,到達頭項,與諸經的氣血相合,向下絡屬喉嚨和咽喉。如果受到病邪侵犯,氣血逆亂,就會導致喉嚨腫痛、聲音嘶啞。如果實證,可能出現癲狂;如果虛證,可能出現足部不能收縮、小腿枯瘦。治療時,取穴在豐隆穴處。

足太陰之別,名曰公孫,去本節後一寸,別走陽明。其別者,入絡腸胃。厥氣上逆則霍亂,實則腸中切痛,虛則鼓脹,取之所別。

白話文:

足太陰經的別脈,名為公孫,從足太陰脾經曲泉穴後一寸處分支,循著足陽明胃經的方向而走。這條別脈,屬於陰脈,與腸胃相連。如果厥氣上逆,就會引起霍亂;如果腸胃實證,就會腸中劇烈疼痛;如果腸胃虛證,就會出現鼓脹的症狀。取穴時,應選取公孫穴。

足少陰之別,名曰大鐘,當踝後繞跟,別走太陽。其別者,並經上走於心包下,外貫腰脊。其病氣逆則煩悶,實則癃閉,虛則腰痛,取之所別。

白話文:

足少陰的別脈,名稱叫大鐘,位於踝後繞著腳跟,另外分支沿著太陽經走向心包下方,並貫穿腰脊。如果患病,氣逆則煩悶,實則無法大小便,虛則腰痛,在分支處進行治療。

足厥陰之別,名曰蠡溝,去內踝上五寸,別走少陽。其別者,循經上睪,結於莖。其病氣逆則睪腫卒疝,實則挺長熱,虛則暴癢,取之所別。

白話文:

足厥陰經的別脈,名叫蠡溝,距離內踝上五寸,在小腿外側出別絡,走入少陽經。它的別脈,循著經脈向上到達睪丸,連接到陰莖。如果正氣逆亂,就會導致睪丸腫大,突然發生疝氣;如果邪氣實,就會挺長疼痛,發熱;如果邪氣虛,就會突然發癢,應該在別脈的部位取穴治療。

任脈之別,名曰尾翳,下鳩尾,散於腹。實則腹皮痛,虛則瘙癢,取之所別。

督脈之別,名曰長強。俠脊上項散頭,上下當肩胛左右,別走太陽,入貫膂。實則脊強,虛則頭重,高搖之,挾脊之有過者(《九墟》無此九字),取之所別。

白話文:

督脈的分支,名稱叫做長強。(長強穴)位在脊椎骨上,從後頸散往頭部,上下與肩胛左右的位置相接,分支走向太陽穴,貫通背部。如果督脈氣血充足,脊椎就會強壯,如果督脈氣血虛弱,就會頭重腳輕,高搖頭部,夾住脊椎骨的位置,有痛感的人,取穴應該在那裡。

脾之大絡名曰大包,出淵腋下三寸,布胸脅。實則一身盡痛,虛則百脈皆縱,此脈若羅絡之血者,皆取之。凡此十五絡者,實則必見,虛則必下,視之不見,求之上下,人經不同,絡脈異所別也。

白話文:

脾臟的大絡,名叫大包,從腋窩下方三寸處發出,分佈於胸脅部位。如果實證,則全身皆痛;如果虛證,則百脈都鬆弛。這條經絡就像是一張網羅,經絡中的血皆由此取來。凡是這十五條經絡,如果實證,則一定會出現症狀;如果虛證,則一定會下陷。如果觀察不到症狀,則要從上下尋找,不同的人體質不同,經絡脈絡所在的位置也不同。

黃帝問曰:皮有分部,脈有經紀,願聞其道?岐伯對曰:欲知皮部以經脈為紀者,諸經皆然。陽明之陽,名曰害蜚,十二經上下同法,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陽明之絡也。其色多青則痛,多黑則痹,黃赤則熱,多白則寒,五色皆見,則寒熱也。絡盛則入客於經,陽主外,陰主內。

白話文:

黃帝詢問:皮有分區,脈有經絡,希望聽聽這方面的道理。岐伯回答說:想要知道皮部以經脈為依據的,所有經脈都是這樣。陽明的陽氣,名稱叫做《害蜚》,十二經上下遵循相同的法則,觀察皮部中有浮現絡脈的,都是陽明的絡脈。它的顏色多青色就疼痛,多黑色就麻痺不仁,黃紅色就發熱,多白色就寒冷,五種顏色都出現,就是寒熱交替。絡脈盛大的話就會侵入到經脈,陽主外,陰主內。

少陽之陽,名曰樞杼(一作持),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少陽之絡也。絡盛則入客於經。故在陽者主內,在陰者主外,以滲於內也。諸經皆然。

白話文:

少陽的陽氣,稱為樞杼(另一種說法為持)。觀察它的區域內如果有浮現的血管,都是少陽的經絡。經絡旺盛則會侵犯到經脈。所以,在陽經的部位主宰內在,在陰經的部位主宰外在,用以調節內在。所有的經脈都是如此。

太陽之陽,名曰關樞,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太陽之絡也。絡盛則入客於經。

少陰之陰,名曰樞儒,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少陰之絡也。絡盛則入客於經,其入於經也,從陽部注於經,其出者,從陰部內注於骨。

白話文:

少陽之陰,名為樞儒,觀察樞儒的部位如果有出現浮絡者,都是屬於少陰之絡。

絡脈盛則進入客邪於經脈,進入經脈後,從陽部的注於經脈,出來,從陰部內注於骨。

心主之陰,名曰害肩,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心主之絡也。絡盛則入客於經。

太陰之陰,名曰關蟄,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皆太陰之絡也。絡盛則入客於經。凡此十二經絡脈者。皮之部也,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客於皮毛,邪中之則腠理開,開則入客於絡脈,留而不去,傳入於經,留而不去,傳入於腑,稟於腸胃。邪之始入於皮也,淅然起毫毛,開腠理。

白話文:

太陰的陰性,名為關蟄,觀察關蟄的部位中有浮動的經絡,這些都是太陰的經絡。太陰的經絡盛滿了,則邪氣就會進入經絡。凡是這十二條經絡,都是皮部的經絡。因此,所有疾病的初期發作,一定先客於皮毛,邪氣侵襲則皮膚腠理開張,腠理開張則邪氣進入經絡,滯留而不離開,傳入於經絡,滯留而不離開,傳入於腑臟,在腸胃中積聚。邪氣最初進入皮部的時候,會使汗毛豎立,腠理開張。

其入於絡也,則絡脈盛,色變。其入客於經也則盛,虛乃陷下。其留於筋骨之間,寒多則筋攣骨痛,熱多則筋弛骨消,肉爍膕破,毛直而敗也。曰:十二部,其生病何如?曰:皮者,脈之部也。邪客於皮則腠理開,開則邪入客於絡脈,絡脈滿則注於經脈,經脈滿則入舍於腑臟。

白話文:

邪氣進入人體的絡脈,則絡脈盛大,皮膚顏色發紅或晦暗。邪氣進入經脈,則經脈盛大,肌肉和以下組織則萎陷。邪氣滯留在筋骨之間,寒邪過多則筋攣骨痛,熱邪過多則筋弛骨消,肌肉瘦削、破裂生瘡,毛髮幹直枯黃。談到十二部,它生病的狀況如何?皮,是脈的部位。病邪侵襲皮部,使腠理開泄。皮部開泄,病邪侵襲絡脈,絡脈充盛,就注入經脈。經脈充盛,就入住臟腑。

故皮有分部,不愈而生大病也。

曰:夫絡脈之見,其五色各異,其故何也?曰:經有常色,而絡無常變。曰:經之常色何如?曰:心赤肺白肝青脾黃腎黑,皆亦應其經脈之色也。曰:其絡之陰陽亦應其經乎?曰:陰絡之色應其經,陽絡之色變無常,隨四時而行。寒多則凝泣,凝泣則青黑;熱多則淖滜(音皋),淖滜則黃赤。此其常色者,謂之無病。五色俱見,謂之寒熱。

白話文:

他說:「絡脈顯露出來的顏色,為什麼五種顏色各不相同呢?」我說:「經脈有它一定的顏色,而絡脈沒有固定不變的顏色。」他說:「經脈的一般顏色怎麼樣?」我說:「心為赤色、肺為白色、肝為青色、脾為黃色、腎為黑色,這些都與其經脈的顏色相應。」他說:「絡脈的陰陽也與其經脈相應嗎?」我說:「陰絡的顏色與其經脈的顏色相同,陽絡的顏色卻變化無常,隨著四時而變化。寒邪盛多就會凝結閉阻,凝結閉阻就會呈現青黑色;熱邪盛多就會變成混濁不清,混濁不清就會呈現黃赤色。這些是絡脈的正常顏色,叫做沒有疾病。如果五種顏色全都呈現出來,就叫做寒熱病。」

曰:余聞人之合於天地也,內有五臟,以應五音、五色、五味、五時、五位。外有六腑,以合六律。主持陰陽諸經,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節、十二時、十二經水、十二經脈,此五臟六腑所以應天道也。夫十二經脈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學之所始,工之所止,粗之所易,上之所難也。其離合出入奈何?曰:此粗之所過,上之所悉也,請悉言之:

白話文:

他說:「我聽說人在天地間,和天地相互對應。體內有五臟,和五音、五色、五味、五時、五方相對應;體外有六腑,和六律相對應。主宰陰陽和諸經脈,與十二月、十二地支、十二節氣、十二時辰、十二經水、十二經脈相互對應,這就是五臟六腑和天道的對應關係。十二經脈是人的生命之源,疾病產生的根源,治病的基礎,疾病發生的起點,學習的開始,技術的終點,粗淺的容易理解,高深的難以理解。十二經脈的離合出入是怎麼樣的?」我說:「這是粗淺的容易理解的,高深的難以理解的,請詳細地說一下。」

足太陽之正,別入於膕中,其一道下尻五寸,別入於肛,屬於膀胱,散之腎,循膂當心入散。直者,從膂上出於項,復屬於太陽,此為一經也。

白話文:

足太陽經的正經,分別進入膕中,一路向下行進五寸,分別進入肛門,屬於膀胱,分散於腎臟,沿著脊椎往上走,經過心臟,再向上走。直行的那條經脈,從脊椎往上走,出來於項部,再回到太陽經,這是足太陽經的全部。

足少陰之正,至膕中,別走太陽而合,上至腎,當十四椎,出屬帶脈。直者,系舌本,復出於項,合於太陽,此為一合。(《九墟》云:或以諸陰之別者皆為正也)。

白話文:

足少陰的正經,走到膕中,別出太陽經而合流,向上到腎臟,經過第十四椎,出去屬帶脈。直行的脈絡,系連舌根,再出來於項部,合於太陽經,這是一處合流的地方。(《九墟》說:或者以諸陰之別者皆為正也)。

足少陽之正,或以諸經別者為正(一本云繞髀入毛際,合於厥陰)。別者入季脅之間,循胸裡,屬膽,散之上肝貫心,以上俠咽,出頤頷中,散於面,系目系,合少陽於外眥。

白話文:

足少陽經的正經,有時候會因為其他經脈的別脈而成為正經。(又說:纏繞大腿,進入陰毛邊緣,與厥陰經會合)而別脈則進入季脅之間,沿著胸腔裡面,屬於膽經,向上散佈到肝經並貫穿心經,再向上經過咽喉,從下顎中間出來,散佈於面部,連繫目系,在眼睛的外側角與足少陽經的正經會合。

足厥陰之正,別跗上,上至毛際,合於少陽,與別俱行,此為二合。

足陽明之正,上至髀,入於腹裡,屬於胃,散之脾,上通於心,上循咽,出於口,上頞䪼,還系目,合於陽明。

足太陰之正,則別上至髀,合於陽明,與別俱行,上絡於咽,貫舌本,此為三合。

手太陽之正,指地,別入於肩解,入腋走心,系小腸。

手少陰之正,別下於淵腋兩筋之間,屬心主,上走喉嚨,出於面,合目內眥,此為四合。

手少陽之正,指天,別於巔,入於缺盆,下走三焦,散於胸中。

手心主之正,別下淵腋三寸,入胸中,別屬三焦,出循喉嚨,出耳後,合少陽完骨之下,此為五合。

手陽明之正,從手循膺乳,別於肩髃,入柱骨下,走大腸,屬於肺,上循喉嚨,出缺盆,合於陽明。

手太陰之正,別入淵腋少陰之前,入走肺,散之太陽,上出缺盆,循喉嚨,復合陽明,此為六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