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川

《針灸逢源》~ 卷一 (4)

回本書目錄

卷一 (4)

1. 靈樞經脈篇

肺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當胃中脘。在臍上四寸之分。)下絡大腸。(絡。聯絡也。當任脈水分穴之分。凡在本經者。皆曰屬。以此通彼者皆曰絡。)還循胃口。(循。巡繞也。)上膈屬肺。(膈膈膜也。人有膈膜居心肺之下。前齊鳩尾。後齊十一椎。周圍相著。所以遮隔濁氣不使上熏心肺也。

白話文:

肺經手太陰脈:

從中焦開始。(在胃的中央,位於肚臍上方四寸處。)

向下聯絡大腸。(聯絡,連接的意思。在任脈的水分穴,凡本經的脈絡皆稱屬,以這個脈絡通達其他的脈絡都稱絡。)

循行胃口。(循,巡視的意思。)

向上經過膈膜而屬於肺。(膈膜,人體胸腔和腹腔之間的肌肉膜。人體有膈膜,位於心肺的下方,前面與鳩尾相齊,後面與第十一節胸椎相齊,圍繞著相連,用來遮擋濁氣,不讓濁氣燻蒸心肺。)

屬者。所部之謂。)從肺系橫出腋下。(肺系。喉嚨也。腋下。中府之旁。)下循臑內(天府俠白之次。)行少陰心主之前。(手之三陰。肺太陰在前心主厥陰在中。心少陰在後也。)下肘中循臂內。(從尺澤穴。行孔最列缺經渠之次。)上骨下廉入寸口。(骨掌後高骨也。

白話文:

所屬的。在腋下橫著出的那條經脈。(肺系。喉嚨。腋下。中府穴的旁邊。)向下循著臑內(天府穴與俠白穴的旁邊。)。經過少陰心主經的前面。(手的三條陰經。肺太陰經在前心主厥陰經在中間。心少陰經在後邊。)向下到肘部中間循著臂的內側。(從尺澤穴開始。經過孔最列缺經渠穴。)到骨頭 下邊的邊緣入寸口。(骨掌。手掌後面隆起的高骨。)

下廉。骨下側也。寸口。即太淵穴處。)上魚循魚際。(手腕之前。肥肉隆起形如魚者。統謂之魚。魚之後曰魚際穴。)出大指之端。(端指尖也。手太陰經止於少商穴。)其支者從腕後。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支者。如卞之有枝。此以正經之外。而復有旁通之絡也從列缺穴直出次指之端。

白話文:

下廉:腕骨的下方。

寸口:就是太淵穴處。

上魚循魚際:腕關節之前,肌肉隆起如魚形者就是魚,魚之後稱為魚際穴。

出大指之端:指尖。手太陰經止於少商穴。

其支者從腕後,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支脈從腕後,一直出次指的內廉(腕尺側),出其端,即中指的指尖。

交少商穴而接手陽明經也。)是動則病肺脹滿膨膨而喘咳。(動言變也。)缺盆中痛。(缺盆雖十二經之道路。而肺為尤近也。)甚則交兩手而瞀。(音茂)此為臂厥。(瞀。木痛不仁也。)是主肺所生病者。(本篇凡在五臟則各言藏所生病。凡在六腑。則或言氣。或言血。

白話文:

交少商穴而接手陽明經也。)(交指指交。)這是動則會得肺脹滿、膨脹以及喘咳。(動是指變化。)缺盆中間疼痛。(缺盆雖然是十二經的道路,但肺跟它最有關。)嚴重時會交握雙手而昏厥。(昏厥,木痛沒有知覺。)這是主因肺所發生的病。(這篇文章凡是提到五臟,則都只講與該臟器相關的生病原因。凡是提到六腑,則有的說氣,有的說血。)

或脈。或筋。或骨。或津液。其所生病。本各有所主。)咳。上氣喘渴煩心胸滿。臑臂內前廉痛。厥掌中熱。(渴。當作喝。聲粗急也。太陰之別直入掌中。故為痛厥掌熱。)氣盛有餘。則肩背痛。風寒汗出中風。(風寒在表也。)小便數而欠。(邪傷其氣也。)氣虛則肩背痛。

白話文:

咳嗽、上氣喘息、口渴煩心、胸悶、脅肋、手臂內前部疼痛、手心發熱(口渴當作氣粗急促,太陰經絡直入掌中,所以會疼痛手心發熱)。正氣盛壯則肩背疼痛、風寒汗出中風(風寒在體表)。小便次數多並欠伸(邪氣損傷正氣)。正氣虛弱則肩背疼痛。

寒。少氣不足以息。溺色變。(金衰則水涸也。)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氣至速也。)寒則留之。(氣至遲也。)陷下則灸之。(陽氣內衰。脈不起也。)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病有不因血氣之虛實。而惟逆於經者。則當隨經所在。或飲藥。或刺灸以取之也。

白話文:

(患病)寒性少氣,不足以支撐呼吸。而且尿液發生了顏色的變化。(這是因為肺金衰弱而導致腎水枯竭而引起的。)對這些疾病,陽氣過盛就瀉之。陽氣虛損就補之。熱性病就治療得要快一點。(氣至速也不容易復元。)寒性病則治療的時候要以濡緩為宜。(氣至遲也不容易復元。)陷下病則用灸法。(陽氣內衰,脈搏不起。)不論陽盛或陰虛,都要根據經絡的循行來治療。(有些疾病不僅與血氣的虛實無關,而是由於經絡逆亂引起的,那麼就要根據病變所在的經絡,或服藥,或針刺灸法來治療。)

)盛者。寸口大三倍於人迎。虛者。則寸口反小於人迎也。(寸口主陰。故肺氣盛者寸口大三倍於人迎。虛則反小也。人迎在結喉旁一寸五分。乃三陽脈氣所至也)

白話文:

中醫認為,盛陽之人,寸口的脈搏會比人迎的脈搏大三倍。虛弱之人,寸口的脈搏則會比人迎的脈搏小。這是因為寸口主陰,肺氣盛的人,寸口的脈搏就會大於人迎。如果肺氣虛弱,寸口的脈搏就會小於人迎。人迎穴位於喉結旁一寸五分的位置,是三陽脈氣所到之處。

大腸手陽明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穴名商陽)循指上廉。(二間三間也。)出合谷兩骨之間。(合谷在大指次指後歧骨間。)上入兩筋之中。(陽谿穴也。)循臂上廉入肘外廉。(行曲池穴處。)上臑外前廉,(行肘髎五里臂臑穴處。)上肩,出髃骨之前廉。(肩髃巨骨穴處)上出於柱骨之會上。

白話文:

大腸手陽明經的經脈起於大拇指和食指的指尖(穴位名為商陽)。沿著手指的側面向上走行,經過二間穴和三間穴。到達合谷穴後,從合谷穴和大拇指和食指後方的歧骨之間的縫隙處穿出。向上進入兩條肌腱之間(穴位名為陽谿)。沿著手臂的外側向上走行,到達肘關節的外側(經過曲池穴)。再向上走行至前臂的外側前緣(經過肘髎穴和五里穴),到達肩部,從肩髃穴的前側穿出(肩髃穴位於肩胛骨上緣)。最後到達頭部,從頭頂的百會穴上出。

(肩背之上。頸項之根為天柱骨。六陽皆會於督脈之大椎。是為會上。)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當臍旁天樞之分屬於大腸。與肺為表裡也。)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天鼎扶突穴處。)入下齒中。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由人中而左右互交。)上挾鼻孔。

白話文:

(自禾髎穴,交會於迎香穴。)此經脈動則病齒痛頸腫。是主津液所生的疾病。(凡是是大腸出現腹瀉或便祕的症狀,皆是津液所生的疾病。)眼睛發黃口乾咽喉腫痛,鼻孔癤腫疼痛。肩部、臑部疼痛。大拇指、食指疼痛不能屈伸。手陽明經的別絡,與宗脈相合。能治療眼睛發黃的症狀。其他的諸病,皆是本經的脈絡所引起的。氣有餘,則當脈所經過的地方,出現熱腫。氣虛則出現寒慄,不能恢復。

(自禾髎以交於迎香穴也。)是動則病齒痛頸腫。是主津液所生病者。(凡大腸之或泄或秘。皆津液所生之病。)目黃口乾。⿰鼻丸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手陽明之別者。合於宗脈。敵目黃。其他諸病。皆本經之脈所及。)氣有餘。則當脈所過者熱腫。虛則寒慄不復。

(不易溫也。)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義如前)盛者人迎大三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人迎主陽。故手陽明脈候在人迎。)

白話文:

(不易溫暖也。)因為這些疾病。症狀盛的時候就得瀉,虛的時候就得補。熱的時候就使它快速流通,寒的時候就使它留住。陷下就用艾灸。不盛不虛的話,就用經脈來選擇(治療方法)。(意義如前)症狀盛的時候,人迎脈比寸口脈大三倍。症狀虛的時候,人迎脈反而比寸口脈小。(人迎脈主陽,所以手陽明脈的脈象在人迎脈。)

胃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之交頞中。(其脈左右互交。頞鼻根也。)旁納太陽之脈。(納入也。)下循鼻外。(即承泣四白巨髎之分。)入上齒中。還出挾口環唇。下交承漿。(任脈穴名。)卻循頤後下廉出大迎。(由地倉以下大迎也。)循頰車。上耳前。(下關穴也。)過客主人。

白話文:

胃足陽明的脈,起於鼻根部中間的交頞穴。(這條脈左右互相交接。頞穴就是鼻根。)旁邊接受太陽經的脈。(納入。)向下經過鼻的外側。(就是承泣、四白、巨髎穴的部位。)進入上齒的中部。再出來,挾口環繞嘴脣。向下交接承漿穴。(任脈的穴位名。)回轉經過下頤後下緣,出來到大迎穴。(從地倉穴以下到大迎穴。)循著頰車穴。向上經過耳前。(下關穴。)經過客主人穴。

(足少陽經穴名。)循髮際。(頭維穴也。)至額顱。(髮際前督脈之神庭穴也。)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太經穴名。)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絡脾。(此支自缺盆穴入內下膈當上脘中脘之分。屬於胃與脾為表裡也。)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廉。(直下而外行者。

白話文:

(足少陽經的穴位名稱。)沿著髮際。(頭維穴也。)到達額頭和顱骨。(髮際前面督脈的神庭穴也。)它的支脈。從大迎穴前下方的人迎穴開始。(太經穴名。)沿著喉嚨。進入缺盆穴。向下膈。屬於胃絡脾。(此支自缺盆穴入內下膈當上脘中脘之分。屬於胃與脾為表裡也。)它的直脈從缺盆穴向下乳房內側。

從缺盆下行氣戶等穴。以至乳中乳根也。)下挾臍。(天樞等穴。)入氣街中。(自外陵等穴。下入氣街也。)其支者起於胃口。(下脘之分。)下循腹裡。(過足少陰肓俞之外。)下至氣街中而合。(與直者復合於氣街之中。)以下。髀關。抵伏兔。下膝臏中。下循脛外廉。

白話文:

氣街循著肚臍下行,經過氣戶等穴。到乳中、乳根位置。向下夾住肚臍。(天樞等穴。)進入氣街中。(從外陵等穴。向下進入氣街。)它的分支起於胃口。(下脘的部分。)向下循著腹腔內。(經過足少陰肓俞穴的外側。)向下到氣街中與直者會合。(與直者重新會合於氣街之中。)向下到髀關。抵達伏兔。向下到膝蓋骨中央。向下循著小腿外側。

下足跗。入中指內間。(髀關伏兔。皆膝上穴名。自此由陰市諸穴。○。犢鼻巨虛沖陽等穴之次乃循內庭。入中指內間而出厲兌。足陽明經止此。)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別。下入中指外間。(其支自豐隆穴。別行入中指外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間出其端。(又其支自跗上衝陽穴次。

白話文:

沿著外腳踝直下。孔道進入第二腳趾骨內側。

(大腿關節外側至膝蓋之間關節肌肉緊密處、大腿表面偏內側肌肉隆起處至膝蓋之間容易凹陷處。皆是膝蓋上方的穴位。從此經過腳底內側的穴道。犢鼻、巨虛、衝陽等穴位接續循著內庭穴。進入第二腳趾骨內側從厲兌穴出來。足陽明經在此結束。)它的分支從腓骨小頭下三寸的地方,自行進入第二腳趾骨外側。

(它的分枝來自豐隆穴。自行進入第二腳趾骨外側。)它的分枝從外腳踝衝陽穴以上的部位自行進入大拇指與第二腳趾之間再從大拇指端最凸處出來。

別行入大指間斜出足厥陰行間之次。循大指出其端。而接足太陰經也),是動則病洒洒振寒。(風之勝也。)善呻數欠。(胃之郁也。)顏黑。(土病則水無所畏故黑色反見於顏面)病至則惡人與火。(邪客陽明。則熱甚也。)聞木聲則惕然而驚。(土惡。木也。)心欲動。

白話文:

從中指與食指之間偏斜,沿足厥陰經的走向,沿著大指,到達指尖,與足太陰經相連,如果這條經絡出了問題,就會導致身體發抖、畏寒(風邪侵犯)。經常呻吟、哈欠連連(胃氣鬱結)。臉色發黑(土臟有病,水無所畏,所以臉色發黑)。病情到了嚴重的時候,會厭惡人與火(邪氣侵犯陽明經,導致熱症嚴重)。聽到木頭的聲音就會感到驚恐(土臟不喜歡木)。心裡想要動一動。

獨閉戶塞牖而處。(陰陽相薄。陽盡而陰盛。故欲獨閉戶而處也。)甚則欲上高而歌。(陽盛則四肢實也。)棄衣而走。(熱盛於身也。)賁響。(腸胃雷鳴)腹脹。是為骭厥。(骭足脛也。陽明之脈所及。故為厥逆)是主血所生病者。(中焦受谷。變化而赤為血。故陽明之經主血所生病。

白話文:

  1. 獨閉戶塞牖而處。(陰陽相薄。陽盡而陰盛。故欲獨閉戶而處也。)

-> 獨自關閉門窗,躲在室內。

  1. 甚則欲上高而歌。(陽盛則四肢實也。)

-> 病情嚴重時,想要爬到高處唱歌,四肢感到充實。

  1. 棄衣而走。(熱盛於身也。)

-> 脫掉衣服亂跑,感到身體燥熱。

  1. 賁響。(腸胃雷鳴)腹脹。

-> 腸胃雷鳴,腹脹。

  1. 是為骭厥。(骭足脛也。陽明之脈所及。故為厥逆)

-> 這是骭厥,小腿足踝痙攣,陽明經脈循行的地方,所以會導致厥逆(痙攣)。

  1. 是主血所生病者。(中焦受谷。變化而赤為血。故陽明之經主血所生病。

-> 這是血所生病的主要表現。中焦接受穀物,變化而變為紅色的血液,所以陽明經脈主治血所生病。

)狂瘧溫淫。汗出鼽衄。口喎唇胗頸腫喉痹。(陽明熱勝則狂。風勝則瘧。溫氣淫泆。則汗出鼽衄。口喎等症胗。瘡也。)大腹水腫。(土病則不能制水也。)膝臏腫痛。循膺乳氣街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皆陽明經脈之所及。)氣盛。則身以前皆熱其有餘於胃。

白話文:

發作失常的瘧疾,或溫熱病時有盜汗,時有鼻血。口偏曲,嘴脣破裂,脖子腫大,喉嚨腫痛。(陽明熱盛則發狂。風盛則發瘧疾。溫氣淫盛則汗出、鼻出血。口偏曲等症。胗是瘡。)大腹水腫。(因為臟腑虛弱,不能運化水濕。)膝蓋腫痛。循著胸部、乳旁、大腿內側、小腿外側、腳跗骨以上等區域,都有疼痛。中指不能彎曲。(這些都是陽明經脈經過的地方。)氣盛,則身體前面都感覺燥熱,其餘的都在胃裡。

則消穀善飢。溺色黃。(此陽明實熱。在經在臟之辨也。)氣不足。則身以前皆寒慄。胃中寒。則脹滿。為此諸病(此陽屬虛寒在經在臟之辨也。)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義如前。)盛者人迎大三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白話文:

如果火氣大,就會容易餓,小便偏黃。(這屬於陽明經的實熱,可以透過觀察經絡和臟腑來區分。)如果體內元氣不足,就會全身發冷。如果胃部寒氣太重,就會脹滿。造成這些疾病的原因(這屬於陽虛寒,可以透過觀察經絡和臟腑來區分。)通常是陽氣太盛就要瀉,陽氣虛弱就要補;身體燥熱就要用針灸方法疏通經絡,身體寒冷就要用溫灸方法溫暖經絡;如果疾病侵犯到深層臟腑,就要用灸法治療。如果既不陽盛也不陽虛,就用經絡取穴的方法治療。(治療原則同上。)如果人迎脈搏的跳動是寸口脈搏的跳動的三倍,則屬於陽盛;如果人迎脈搏的跳動比寸口脈搏的跳動小,則屬於陽虛。

(脈之盛衰見於人迎。)

脾足太陰之脈。起於大指之端。(隱白穴。)循指內側白肉際。過核骨後。上內踝前廉。(行大都太白等穴。)上踹內。循脛骨後。交出厥陰之前。(自漏谷上行地機陰陵泉。)上膝股內前廉。(股。大腿也。前廉。上側也。當血海箕門之次。)入腹。屬脾絡胃。(自衝門穴人腹內行。

白話文:

脾經,足太陰之脈。

起始於大腳趾末端(隱白穴)。順著大腳趾內側的白肉邊緣向上走。經過腳踝骨之後。向上到腳踝內側的前緣(循行大都、太白等穴位)。向上走進腳部內側。沿著小腿骨後面向上走。出來後交於厥陰經之前(地機穴、陰陵泉穴之間)。向上到膝關節內側股骨內側前緣(股骨:大腿骨;前緣:大腿骨內側前側;當血海、箕門穴附近)。進入腹部,屬於脾臟,並且連絡胃(衝門穴進入腹部內部)。

當中脘。下脘之分。屬脾絡胃也。)上膈挾咽連舌本。散舌下。(自胃脘上行至咽。連舌本散舌下而終。)其支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足太陰外行者。由腹而上府舍腹結等穴。散於胸中。止於大包穴其內行而支者。自胃脘別上膈。注心中。而接手少陰經也。),是動則病舌本強食則嘔胃脘痛。

白話文:

位在中脘。下脘的分支,屬於脾臟與胃的聯絡。上膈挾著咽喉連接到舌頭的根部。散佈在舌頭的下方。(從胃、脘向上行至咽喉。連接舌根,散佈在舌頭下方而結束。)其中一支脈絡,從胃的別絡上行膈肌。注入心臟。(足太陰經的外行脈絡。由腹部向上,經過府舍、腹結等穴。散佈於胸中。止於大包穴,內行的分支脈絡。從胃脘別開,上行膈肌。注入心臟。並與手少陰經相接。)所以,這個部位活動就會引起舌頭僵硬,吃東西就會嘔吐,胃脘疼痛。

腹脹善噫(噫噯嘆聲。)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脾氣通也。)身體皆重。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體不能動搖。食不下。煩心。心下急痛。(太陰脈支者。上膈注心中。故為煩心心痛。)溏瘕泄。水閉黃疸。不能臥。(脾寒。則為溏泄。脾滯則為癥瘕。脾病不能制水。則為泄。

白話文:

肚子脹氣,善於唉聲嘆氣。如果能通過打嗝放屁排氣,就會有輕鬆舒暢的感覺,就像衰老了一樣(脾氣通暢了)。全身都感到沉重。這是由於脾臟生病引起的。舌頭根部疼痛。身體不能動搖。吃不下飯。心煩意亂。心下急痛(太陰脈支,向上膈膜,注於心中。所以會心煩心痛)。腹瀉,大便溏薄,腹中結塊。水腫,黃疸。不能平臥(脾寒,則會腹瀉。脾滯,則會腹中結塊。脾病不能控制水液,則會水瀉)。

為水閉。黃疸。不能臥。)強立。股膝內腫厥。足大指不用。為此諸病。(皆足太陰經脈之所及。)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義如前)盛者。寸口大三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僅小於人迎。(脈之盛衰候於氣口。)

白話文:

這些人看起來面目浮腫發亮,患的是水病。身體發黃,因為黃疸。躺不下去,因為閉阻鬱悶。勉強站立,股膝內側腫脹。大腳趾不能動。都因為患這種疾病。(都是因為足太陰經脈阻塞不通造成的)如果過盛,就瀉掉它。如果虛弱,就補益它。有熱就要清熱,有冷就要溫補。如果下陷,就灸它。如果不盛不虛,就依照經脈來治療。(方法與前面相同)例如,脈象過盛,寸口脈比人迎脈大三倍。脈象虛弱,寸口脈比人迎脈僅僅略小。(可以根據氣口的脈象來判斷脈象的盛衰。)

心手少陰之脈。起於心中。出屬心系。(必當五椎之下。其繫有五。上系連肺。肺下繫心。心下三系。連脾肝腎。故心通五臟之氣而為之主也。)下膈絡小腸。(當臍上二寸下脘之分絡小腸也。)具支者從心系上挾咽。系目系。(支者從。心系出任脈之外。上行挾咽。系目系。

白話文:

心手少陰經絡。從心臟開始。出於心繫。(一定在第五椎以下,共有五個繫,上面連接肺臟,肺臟下面連接心臟,心臟下面三個繫連接脾、肝、腎臟。所以心臟通五臟之氣,因而主宰五臟。)下行膈肌,絡於小腸。(在臍上二寸下脘穴的分支,絡於小腸。)另外分支從心繫上行挾咽,連接眼目。(另外分支從心繫出任脈之外,向上行挾咽。連接眼目。)

合於內眥。)其直者。復從心系卻上肺。下出腋下。(直者經之正脈也。此自心系復上肺。由足少陽淵腋之次出腋下。上行極泉穴。手少陰經行於外者始此。)下循臑內後廉(青靈穴也)行太陰心主之後。(手之三陰。少陰居太陰厥陰之後。)下肘內循臂內後廉。(少海靈道等穴。

白話文:

這些經絡與內眼角相合。這條直經絡,又從心繫轉回而向上到肺,下出腋下。(直經絡是經脈的正脈,這條經絡從心繫轉回而上到肺,從足少陽經淵腋的位置出腋下,向上到極泉穴。手少陰經在外面循行的這部分經脈從這裡開始。)向下沿著臑部內側後緣(青靈穴)行進,經過太陰心主經之後。(手的三條陰經,少陰經位於太陰經和厥陰經之後。)向下到肘內側,沿著手臂內側後緣行走。(少海、靈道等穴)

)抵掌後銳骨之端(神門穴也。)入掌內後廉。(少府穴。)循小指之內出其端。(少衝穴。手少陰經止此乃交小指。外側而接手太陽經也。)是動則病嗌乾心痛(本經支者從心系上挾咽也。)渴而欲飲(心火炎則心液耗也。)是為臂厥。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黃脅痛。(少陰之脈系目系。

白話文:

手太陰肺經,抵住手掌後銳利骨骼的末端(神門穴)。入掌內後緣。(少府穴。)沿著小指的內側而出其末端。(少衝穴。手少陰經止於此,而交於小指。外側而接手太陽經。)這一經脈動則病嗌乾心痛(本經支者從心繫上挾咽。)口渴而想喝東西(心火炎則心液耗也。)這是臂厥。這是主管心所生病的人。眼睛發黃脅痛。(少陰之脈系目系。)

出腋下也。)臑臂內後廉痛厥。掌中熱痛。為此諸病。(皆手少陰經脈之所及。)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義如前。)盛者寸口大再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脈之盛衰候在寸口。)

白話文:

出了腋窩也感到疼痛。小腿和大臂內部後側患處疼痛麻木。手掌心部位有灼熱疼痛的感覺。產生這些疾病(都是手少陰經脈所經過的地方。)旺盛的就瀉它。虛弱的就補它。熱的就趕緊治療它。寒冷的就把它留住。低陷的就灸針它。不旺也不虛。用經絡取穴(治療方法同前面)。旺盛的,寸口部的脈搏很大,比人迎部的脈搏大一倍。虛弱的,寸口部的脈搏反而比人迎部的脈搏小一點(脈搏的盛衰可以在寸口部檢查出來)。

小腸手太陽之脈。起於小指之端。(小指外側少澤穴。)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前谷後谿腕骨穴也)直上循臂骨下廉(陽谷等穴。)出肘內側兩筋之間。(小海穴也。)上循臑外後廉。(行手陽明少陽之外。)出肩解。(肩貞穴。)繞肩胛。(臑俞天宗之處。)交肩上。

白話文:

小腸經屬於手太陽經。起於小指的末端(小指外側的少澤穴)。循着手的外側。上行到手腕。到達手外側的掌骨之間(前谷和後谿腕骨穴)。一直向上循着尺骨的內側下緣(陽穀等穴)。到達肘關節內側的兩條肌腱之間(小海穴)。再向上循着肱骨的外後側緣(在手陽明經和手少陽經之外)。到達肩關節的後外側(肩貞穴)。繞過肩胛骨(臑俞和天宗穴附近)。交過肩部向上循行。

(秉風。曲垣等穴。左右交於兩肩之上。會於督脈之大椎),入缺盆絡心。(行於內者。自缺盆由胸下行入膻中絡心。)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當臍上二寸之分。屬小腸也。)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上頰。(其支行於外者出缺盆抵頸中天窗穴。而上頰後天容穴。)至目銳眥。

白話文:

(秉風穴、曲垣穴等穴道,左右相交在兩肩之上,會合於督脈的大椎穴),進入缺盆穴絡屬心臟。(運行於內部的,從缺盆穴由胸部下行進入膻中穴絡屬心臟。)沿著咽喉向下經過膈肌,抵達胃部屬於小腸。(在肚臍上方二寸的部位,屬於小腸。)它的分支從缺盆穴沿著脖子向上經過臉頰。(它的分支運行於外部的,從缺盆穴抵達脖子中的天窗穴,而後上達臉頰的天容穴。)到達眼睛銳利的目光盡頭。

卻入耳中(由顴髎入聽宮穴。手太陽經止此)。其支者別頰上䪼。抵鼻至目銳眥。斜絡於顴。(又其發自顧肩穴交目內眥。而接足太陽經也。)是動則病嗌痛頷腫不可以顧肩似拔臑似折。(肩臑之痛如拔如折。)是主液所生病者。(小腸主沁別清濁。)耳聾目黃頰腫。頸頷肩臑肘臂外後廉痛。

白話文:

卻入耳中(由顴髎穴進入聽宮穴。手太陽經止於此)。它的分支分別頰部上方的顴髎、絲竹空穴。抵達鼻子到眼睛銳利的內眼角。斜行絡於顴骨。(另外從顧肩穴發出,交接眼睛的內眼角。而與足太陽經相接。)動則病嗌痛、頷腫,不可以回顧肩膀,好像被拔起、折斷一樣。(肩膀、肘痛像被拔起、折斷一樣。)是主液所生的疾病。(小腸主清濁。)耳聾、眼睛發黃、頰腫。頸、頷、肩、肘、臂外後緣的皮肉痛。

為此諸病。(皆小腸經脈之所及。)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義如前。)盛者人迎大再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脈之盛衰候在人迎。)

白話文:

針對這些疾病(都是小腸經脈所涉及的)。旺盛的時候瀉掉它。虛弱的時候補一補。熱的時候疏散它。寒的時候留住它。陷下就去灸它。不旺盛也不虛弱。就用經絡來調理它。(道理如前文所說。)旺盛的,人迎脈大再倍於寸口脈;虛弱的,人迎脈反而小於寸口脈。(脈的盛衰可以通過人迎脈來檢查。)

膀胱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睛明穴。)上額交巔。(由攢竹上額。歷曲差五處等穴。自絡卻穴左右斜行。交於頂巔之百會穴。)其支者從巔至耳上角。(由百會旁行。過足少陽之曲鬢率谷。天衝浮白。竅陰。完骨穴處。)其直者。從巔入絡腦。(自百會行通天絡卻玉枕。

白話文:

膀胱足太陽經的脈絡。起始於眼睛內眼角處。(睛明穴。)向上經過額頭,交叉會合於頭頂。(由攢竹穴上行至額頭。經過曲差五處等穴位。從絡卻穴左右斜行。交會於頭頂的百會穴。)其分支的經脈從頭頂到達耳朵上端。(從百會穴旁行。經過足少陽經的曲鬢率谷、天衝、浮白、竅陰、完骨等穴位處。)其直行的經脈從頭頂進入絡腦。(從百會穴行通天絡卻玉枕穴。)

入絡於腦中也。)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挾脊抵腰中。(目腦復出別下。項。由天柱而下會於督脈之大椎陶道。卻循肩膊內分四行而下此節言內兩行夾脊兩旁各去一寸半。自大杼行風門。及藏府諸。俞而抵腰中等穴也)入循膂。絡腎屬膀胱。(自腰中入膂絡腎。前屬膀胱。)其支者。

白話文:

進入腦中。又出來,經過頸項,順著肩胛骨內側。夾著脊椎抵達腰中。(目腦又出來,經過頸項。從天柱穴向下,會合於督脈的大椎陶道穴。再順著肩胛骨內側,分四行而下。這一節講的是內側兩行,夾著脊椎兩旁,各離開一寸半。從大杼穴行到風門穴及所有的臟腑各俞穴,而抵達腰中等穴。)進入脊柱,連線腎臟,屬於膀胱。(從腰中進入脊柱,連線腎臟。前面屬於膀胱。)它的分支是:

從腰中下挾脊。(歷四髎穴。)貫臀入膕中。(貫醫之會陽穴下行承扶殷門浮卻委陽。人委中也。)其支者。從膊內左右。別下貫胛。挾脊內。(此支言肩膊內大杼下外兩行也左右貫胛。去脊各三寸別行歷附分魄戶膏肓等穴。下至秩邊而過脾樞也。)過髀樞循髀外從後廉下合膕中。

白話文:

從腰部下側夾著脊椎骨(經過四髎穴)。貫穿臀部進入大腿後側中央(貫穿醫之會陽穴,再往下行經承扶、殷門、浮郄、委陽。就是委中穴)。它的別支從左右肩膊內側穿過。再分別穿過肩胛骨,夾著脊椎骨的內側(這條支脈說的是肩膊內側大杼穴以下左右兩行穴位,左右貫穿肩胛骨,距離脊椎骨各三寸,分別經過附分、魄戶、膏肓等穴位。向下到達秩邊,經過脾樞穴)。經過髀樞穴,沿著大腿外側後緣向下合於大腿後側中央。

(過髀樞。會於足少陽之環跳。循髀外後廉。去承扶一寸五分之間下行。復與前之入膕中者相合。)以下貫腨內。(由合陽以下承筋承山等穴。)出外踝之後。(崑崙僕參等穴。)循京骨。(即穴名)至小指外側。(至陰穴也。足太陽經止此。乃交於小指之下。而接足少陰經也。

白話文:

(大腿根後外側皮下所行的膀胱經,從「髀樞」穴過,再會合足少陽膽經的「環跳」穴。沿著大腿外側後緣,從「承扶」穴下一寸五分處,向下進入前次進入膕窩的這條脈,並與它相合。)然後,再通過腨肉的內側。(從「合陽」穴,經過「承筋」、「承山」等穴。)從外踝後面出來。(經過「崑崙」、「僕參」等穴。)沿著「京骨」穴的位置前行,至於小指的外側。(到達「至陰」穴。足太陽膀胱經在此結束,與足少陰腎經相交。)

)是動則病沖頭痛。(邪氣上衝而為頭痛。)目似脫。項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膕如結。疏如裂。是為踝厥。(足太陽筋結於外踝。)是主筋所生病者。(周身筋脈惟足太陽為多。凡為攣為弛。為反張戴眼之類。皆足太陽之水虧。而主筋所生病)痔瘧。狂癲疾。(脈人肛。

白話文:

)這種情況是指,一個人突然動作後,生病、頭痛。(邪氣上升至頭部,引起頭痛。)眼睛看上去脫落,脖子好像被人拔掉。脊背疼痛,腰好像折斷了。大腿不能彎曲。小腿後面好像打結。膝蓋就像被利器割開裂縫。這種情況被稱為踝厥。(足太陽筋結於外踝。)這是筋脈所致的疾病。(周身筋脈惟足太陽為多。凡是抽筋、鬆弛、眼睛翻白眼等症狀,都是因為足太陽的水虧,而導致筋脈發生的疾病。)痔瘡、瘧疾、癲狂和疾病。(脈搏在肛門。

故為痔。經屬表。故為瘧。邪人於陽。故為狂癲疾。)頭囟項痛。目黃。淚出。鼽衄。項背腰尻膕踹腳皆痛。小指不用。為此諸病。(皆足太陽經脈之所及)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義如前)盛者人迎大再倍於寸口。

白話文:

所以。痔瘡屬於外表。所以。瘧疾屬於太陽經。邪氣進入陽氣。所以成為狂癲精神病。頭、囟門、項後疼痛。眼睛發黃。流眼淚。鼻子流血。項、背、腰、臀、小腿、腳掌、腳後跟都疼痛。小指不能使用。會引發這些疾病。都與足太陽經的經脈相連。過盛就瀉下去。虛了就進補。熱就發散出去。寒冷就留住它。下陷就灸它。不盛不虛,就按照經脈處理。盛的,人迎脈跳動比寸口強兩倍。

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脈之盛衰候在人迎)

腎足少陰之脈。起於小指之下。邪走足心。(湧泉穴。)出於然谷之下。循內踝之後。別入跟中。(太谿大鐘等穴。)以上踹內。出膕內廉。(自復溜交信。過足太陰之三陰交以上踹內之築賓。出膕內廉之陰谷。)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絡膀胱。(上股內後廉。結於督脈之長強貫。

白話文:

腎足少陰經脈。從小指下方開始,病邪循著足底的湧泉穴運行。從然谷穴下方出來,沿著內踝後方循行。又有分支進入腳跟中央,太谿、大鐘等穴位就在這條分支上。往上直行到大腿內側,然後出現在膕窩內側。上行到大腿內後側,貫穿脊椎,與腎臟相連並聯絡膀胱。上行到大腿內後側,連接督脈上的長強穴。

脊中。而後屬於腎。前當關元中極之分絡於膀胱。)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直行者。從肓俞穴屬腎處上行。循商曲。石關陰都。通谷諸穴。貫肝。上循幽門上膈歷步廊人肺中。循神封靈墟神藏彧中俞府上循喉嚨。並人迎。挾舌本而終也。)其支者從肺出絡心。

白話文:

脊柱之中。之後屬於腎臟。前面經過關元穴和中極穴,與膀胱相連接。)直行的經脈,從腎臟向上貫穿肝臟和膈肌,進入肺臟,沿著喉嚨,夾住舌根。(直行的經脈,從肓俞穴屬於腎臟的地方向上行,沿著商曲穴、石關穴、陰都穴、通谷穴等穴位,貫穿肝臟,向上沿著幽門行經上膈肌,經步廊穴進入肺臟,沿著神封穴、靈墟穴、神藏穴、彧中俞穴、府上穴,向上沿著喉嚨,並入人迎穴,夾住舌根而結束。)分支的經脈,從肺臟出來,絡屬於心臟。

注胸中。(其支自神藏之際。從肺絡心注胸中。以上俞府諸穴。足少陰經止於此。而接手厥陰經也。)是動則病飢不欲食(腎雖陰藏。元陽所居。水中有火。為脾胃之母。陰動則陽衰陽衰則脾困故病雖飢而不欲食。)面如漆柴。(水色黑。陰邪色見於面故如漆。腎藏精。精衰則枯。

白話文:

注胸中。(它的支脈來自神藏的交匯之處。從肺絡心,注胸中。俞府諸穴以上。足少陰經止於此。而接手厥陰經。)這是動則病飢不欲食。(腎雖是陰藏之腑。元陽所居之處。水中有火。為脾胃之母。陰動則陽衰,陽衰則脾困,所以病雖飢而不欲食。)面如漆柴。(水色黑。陰邪色見於面,所以如漆。腎藏精。精衰則枯。)

故如柴。)咳唾則有血喝喝而喘。(真陰損及其母也。)坐而欲起。(陰虛不能靜也。)目䀮䀮如無所見(凡目多昏黑者必真水虧於腎也。)心如懸。若飢狀。(心腎不交。則精神離散故。心如懸。陰虛則內餒故當告飢狀。)氣不足則善恐。心惕惕如人將捕之。(腎氣怯也)是為骨厥。

白話文:

因此如枯柴。咳嗽吐痰則有血喝喝喘息。(真陰損及生母之腎也。)坐下想站起來。(陰虛不能安靜也。)眼睛昏沉不清(凡是眼睛多昏黑的人,必定是真水虧於腎也。)心像懸著似飢餓的樣子。(心腎不交。則精神離散,所以有心像懸著的感覺。陰虛則內部虛乏所以好像飢餓的樣子。)氣不足則容易恐懼。心驚悸惕惕好像有人要抓他一樣。(腎氣怯也)這種病是骨厥。

(厥逆在骨。)是主腎所生病者。口熱舌乾咽腫。上氣嗌乾及痛。煩心心痛。黃疽腸澼。脊股內後廉痛。痿厥嗜臥。足下熱而痛。為此諸病。(皆足少。陰經脈之所及。)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義如前。)灸則強食生肉。

白話文:

(厥逆在骨。)這是腎臟發病的緣故,症狀是口熱、舌頭乾澀、咽喉腫痛,呼吸困難、咽喉乾燥疼痛,心煩、心痛,黃疸、腸胃脹滿,脊骨、股骨內側後緣疼痛,萎靡不振、嗜睡,足底發熱疼痛,形成以上這些疾病。(皆足少。陰經脈之所及。)旺盛的時候泄去它,虛弱的時候補充它,熱的時候宣通它,寒的時候溫暖它,下陷的時候灸它,不旺盛不虛弱,就依照經絡取穴。(用法同前。)灸法可以令人增強食慾,能生吃肉類。

緩帶披髮。大杖重履而步。(味厚所以補精。節勞安靜所以養氣。諸經不言此法。而唯腎經言之者。以真陰所在。精為元氣之根也。)盛者寸口大再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脈之盛衰候在寸口。)

白話文:

腰帶寬鬆,披散著頭髮。拄著大柺杖,穿著厚重的草鞋走路。

(味道濃重,可以補精。節制勞動,安定靜養,可以養氣。其他經絡都沒有提到這個方法,只有腎經提到,這是因為真陰在腎,精是元氣的根本。)

身體強健的人的寸口脈(手腕內側橈動脈的脈搏)的脈搏強而有力的膨脹,而且比人迎脈(喉結兩旁的脈搏)要強一倍。身體虛弱的人的寸口脈反而比人迎脈要弱。(脈搏強弱的徵候可以在寸口脈觀察到。)

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起於胸中。(心主者。心之所主也。心本手少陰。而復有手厥陰者心包絡之經也。)出屬心包絡。(即包心之膜絡也。)下膈歷絡三焦。(包絡為心主之外衛。三焦為臟腑之外衛。故為表裡而相絡。諸經皆無歷字。獨此有之。蓋指上中下而言。上即膻中。

白話文:

心主導著手厥陰心包絡的經脈。經脈起始於胸中。(心所主導的,即是心負責的範圍。心的根本是手少陰,但又有手厥陰心包絡經。)經脈外出至於心包絡。(就是包繞心臟的膜絡。)接著向下經過膈肌,循著經絡貫通三焦。(心包絡是心臟的外部防護,三焦是臟腑的外部防護。因此,心包絡與三焦有表裡相衛的關係。其他經脈都沒有「歷」字,只有這條經脈有。蓋指上、中、下而言。上位就是膻中。)

中即中脘下即臍下之陰交穴。為三焦膜也。)其支者循胸出脅。下腋三寸。(天池穴)上抵腋下。(天泉穴。)循臑內。行太陰少陰之間。(手之三陰厥陰在中也)入肘中下臂。行兩筋之間。(入曲澤穴。至郄門間使內關太陵也)入掌中。(勞宮穴。)循中指出其端。(中衝穴。

白話文:

中是指中脘穴,下指臍下穴,即陰交穴。從三焦膜穴循行,沿著胸腔出來,經過脅部,到達腋下三寸的地方(天池穴),再向上到腋下(天泉穴)。然後沿著的內側,行走在手太陰肺經和手少陰心經之間(因為手之三陰的厥陰經也在中間),進入肘彎,然後沿著下臂,行走在兩筋之間(經過曲澤穴,經過郄門穴之間的內關穴和太陵穴),進入手掌中央(勞宮穴),沿著中指出來,到中指的末端(中衝穴)。

手厥陰經止於此。)其支者別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其支自勞宮別行無名指端而接手少陽經也。)是動則病手心熱臂肘攣急腋腫。甚則胸脅支滿心中憺憺大動。(手厥陰出屬心包絡。循胸出脅故也憺憺。動而不寧之貌。)面赤目黃。(心之華在面。目者心之使故也。)喜笑不休。

白話文:

手厥陰經到這裡就結束了。它的支脈分別掌管手掌的中央。沿著無名指的中指,到達頂端。(其支脈自労宮穴分出,經過無名指的頂端,與手少陽經相接。)這個穴位如果發生病變,就會導致手掌心發熱、手臂肘部攣縮、腋下腫脹。嚴重的可能會導致胸脅部位滿痛、心中不安,並伴有大動作。(手厥陰經出於心包絡,循胸出脅,所以會出現這些症狀。憺憺:不安的樣子。)面部發紅、眼睛發黃。(心的華在臉上,眼睛是心的差遣,所以會出現這些症狀。)不停地笑。

(心在聲為笑。)是主脈所生病者。(心主脈也。)煩心心痛。掌中熱為此諸病。(脈起心胸入掌中也。)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義如前。)盛者寸口大一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脈之盛衰候在寸口。

白話文:

手少陽經脈,也就是三焦經脈,起於小指和無名指的指端。(關衝穴。)然後向上經過兩個手指之間。(也就是小指和無名指之間。液門、中渚穴也在這條經脈上。)再沿著手臂外側手腕處運行。(陽池穴)接著從手臂外側兩根骨頭之間穿過。(外關、支溝等穴也在這條經脈上。)然後向上貫穿肘部。(天井穴。)再沿著前臂外側運行。向上經過肩部,然後交於足少陽經之後。(沿著前臂外側運行到手太陽經之前。再沿著手陽明經之後,經過清冷、淵消、濼臑等穴,最後會合於肩髎穴,並與足少陽經在肩部並行。

自天髎而交出足少陽之後也。)入缺盆。布膻中。散絡心包。下膈循屬三焦。(其內行者入缺盆復由足陽明之外。下布膻中。散絡心包。相為表裡。乃自上焦下膈。循中焦下行。並足太陽之正。入絡膀胱以約下焦故足太陽經委陽穴。為三焦下輔俞也。)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

白話文:

從天髎穴交會於足少陽經之後,進入「缺盆穴」,下行佈散於膻中,散絡至心包,再向下經過膈肌,循著三焦。

(其內行循行的脈絡,從缺盆穴再次沿著足陽明經之外側下行,分佈於膻中,散絡至心包。二經相互為表裡,所以從上焦向下到膈肌,再循著中焦往下走,與足太陽經相並行。其脈絡進入膀胱經絡與下焦相應。所以足太陽經的「委陽穴」是三焦經的「下輔俞穴」。)

其分支的經絡,從膻中向上進入「缺盆穴」。

上項。系耳後。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頰至䪼。(其支行於外者。自膻中上行出缺盆。循天髎上項。會於督脈之大椎。循天牖。系耳後之翳風瘛脈盧囟出角孫。過足少陽之懸釐頷厭。下行耳頰至䪼。會於手太陽顴髎之分。)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過客主人前交頰。至目銳眥。

白話文:

1、上項:指後項部位,位於耳後。

2、直上出耳上角:從上項部位直向上行,止於耳上角。

3、以屈下頰至䪼:(屈:彎曲;䪼:下巴)從耳上角彎曲而下,經過面頰部,止於下巴。

其分支:

1、自膻中上行出缺盆:從膻中穴上行,出缺盆。

2、循天髎上項:沿著天髎穴上行至項部。

3、會於督脈之大椎:與督脈的大椎穴相會合。

4、循天牖:沿著天牖穴。

5、系耳後之翳風瘛脈盧囟出角孫:連接至耳後部的翳風穴、瘛脈穴、盧囟穴、角孫穴。

6、過足少陽之懸釐頷厭:經過足少陽膽經的懸釐穴、頷厭穴。

7、下行耳頰至䪼:再向下行至耳部和麪頰部,止於下巴。

8、會於手太陽顴髎之分:與手太陽小腸經的顴髎穴相會合。

其支出:

1、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從耳後進入耳中,再從耳前走出。

2、過客主人前交頰:經過客主人穴之前,再交於面頰部。

3、至目銳眥:止於眼目的銳眥部。

(此支從耳後翳風入耳中。過手太陽之聽宮。出走耳前之耳門。過足少陽之客主人。交頰。循和髎。上絲竹空。至目銳眥。會於瞳子髎。而接足少陽經也。),是動則病耳聾渾渾焞焞(不明貌。)嗌腫喉痹。(三焦之脈上項系耳後。故為是病。)汗出目銳眥痛。頰痛。耳後肩臑肘臂外皆痛。

白話文:

這條脈絡從耳朵後方的翳風穴進入耳中,經過手太陽小腸經的聽宮穴,從耳前的耳門穴出來,經過足少陽膽經的客主人穴,交會於臉頰,沿著和髎穴往上到絲竹空,到達眼神銳利的眥穴,與足少陽膽經相接。一旦這條脈絡運行不順暢,就會導致耳朵聾了,渾渾噩噩、不明事理,咽喉腫痛阻塞,因為三焦的脈絡上連到頸項,然後在耳後連接,所以會產生這些症狀,汗出淋漓,眼睛銳利,眥穴疼痛,臉頰疼痛,耳後、肩部、前臂、手肘、手臂外側都會疼痛。

小指次指不用。為此諸病。(三焦出氣以溫肌肉。充皮膚。故為汗出。)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義如前。)盛者人迎大一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脈之盛衰候在人迎)

白話文:

小指和次指不用針灸。所以有下列的疾病。(三焦排出氣體以溫暖肌肉,使皮膚飽滿,所以會出汗。)如果病勢很盛,就應該瀉法治療,如果病勢很虛,就應該補法治療。如果比較熱,就要用疾刺,如果比較寒,就要用緩刺,如果下陷,就要用灸法治療。如果病勢不盛也不虛,就依照經絡取穴。(原理同前。)脈象比較盛的人,人迎脈比寸口脈大一倍。脈象比較虛的人,人迎脈反而比寸口脈小一點。(脈象的盛衰可以從人迎脈觀察出來。)

膽足少陽之脈。起於目銳眥上抵頭角。下耳後。(自瞳子髎由聽會客主人。上抵頭角。循頷厭。下懸盧懸釐。入曲賓率谷歷手少陽之角孫。外折下耳後。行天衝浮白竅陰有完骨外折。上行循本神。前至陽白。復內折上行。循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出風池而下行也。)循頸。

白話文:

膽經是足少陽經,起於眼睛銳利的眼角,向上到達頭角;再從耳後下方通過(從瞳子髎穴開始,通過聽會穴、客主人穴;向上到達頭角;經過頷厭穴、懸盧穴、懸釐穴;進入曲賓穴、率谷穴,經過手少陽經的角孫穴;向外折轉,向下通過耳後;行經天衝穴、浮白穴、竅陰穴、完骨穴,向外折轉;向上走行,經過本神穴;再向前到達陽白穴;又向內折轉,向上走行,經過臨泣穴、目窗穴、正營穴、承靈穴、腦空穴;出風池穴,向下走行。)經過頸部。

行手少陽之前。至肩上。卻交出手少陽之後。入缺盆。(目風池循頸。過手少陽之天牖。行少陽之前。下至肩上。循肩井。復交出手少陽之後。過督脈之大椎。會於手太陽之秉風。而前入於足陽明缺盆之外。)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銳眥後。(其支者。從耳後顳顬間過手少陽之翳風。

白話文:

沿著少陽經之前。到達肩膀上部,再交錯少陽經之後,進入缺盆穴。(沿著風池穴循序而下,經過手部的少陽經的天牖穴,到達少陽經之前,向下走到肩膀上,沿著肩井穴,再交錯少陽經之後,經過督脈的大椎穴,與手部的秉風穴相匯,然後,再從足陽明穴的缺盆穴的外側進入。有分支沿著耳後進入耳中後,再從耳前出來,到達目銳眥穴之後。(分支從耳後、顳顬穴之間,經過手少陽經的翳風穴。

入耳中。過手太陽之聽宮。出走耳前復自聽會至目銳眥後瞳子髎之分)其支者別銳眥。下大迎合於手少陽抵於䪼(共支者別自。目外眥瞳子髎下足陽明大迎之次由手少陽之絲竹和髎而下抵於䪼也)下加頰車。下頸合缺盆。(其下於足陽明者。合於下關。乃自頰車下頸循本經之前與前之入缺盆者相合)以下胸中貫膈絡肝屬膽循脅裡。

白話文:

(經脈)進入耳中,經過手太陽小腸經的聽宮穴,再從耳前出發,重新返回聽會穴,到達眼睛的銳眥穴和瞳子髎穴部分。(支脈)從銳眥穴分出,往下到大迎穴,與手少陽三焦經相合,一直到䪼穴。(支脈)從眼睛外眥的瞳子髎穴處分出,沿著足陽明胃經的大迎穴的位置,通過手少陽三焦經的絲竹空穴和和髎穴,往下抵達䪼穴。再向下通過頰車穴,向下經過脖子,與缺盆穴相合。(向下行於足陽明胃經的脈)與下關穴相合,從頰車穴向下,沿著本經(足陽明胃經)的前方循行,與之前進入缺盆穴的脈相合,往下進入胸腔,穿過橫膈膜,連結肝臟,歸屬於膽,沿著兩側肋骨的內側。

出氣街。繞毛際。橫入髀厭中。(其內行者。由缺盆下胸當手厥陰天地之分貫膈足厥陰期門之分絡肝。本經日月之分屬膽。而相為表裡乃循脅裡由足厥陰之章門下行。出足陽明之氣街繞毛際合於足厥陰以橫入髀厭中之環跳穴也)其直者從缺盆下腋循胸。過季脅下合髀厭中。(其直下而行於外者從缺盆下腋循胸歷淵腋輒筋日月。

白話文:

出氣街。圍繞著大腿的邊緣。橫向進入髀厭穴中。(氣從體內的經脈運行,由缺盆順著胸腔向下運行,經過手厥陰和天地交匯處的經脈,貫穿膈膜到足厥陰的期門穴,再與肝臟相連。本經沿著日月交匯處運行,屬於膽經。膽經和肝經互相表裡,然後沿著脅腹內側,從足厥陰的章門穴向下運行。出足陽明經的氣街,圍繞著大腿的邊緣,在髀厭穴中與足厥陰經相合。)其筆直的經脈從缺盆直下腋下沿著胸腔運行。經過季脅往下到髀厭穴中。(氣由外往裡運行,從缺盆直下腋下沿著胸腔運行,經過淵腋和輒筋,以及日月交匯處的經脈。

過季脅循京門帶脈等穴下行。由居髎入足太陽之上髎中髎下。髎下行。復與前之入髀厭者相合)以下循髀陽。出膝外廉。下外輔骨之前。(由髀之外側。行太陽陽明之中。歷中瀆陽關出膝外廉。自陽陵泉以下陽交等穴。)直下抵絕骨之端。(陽輔穴。)下出外踝之前。(下行懸鐘)循足跗上。

白話文:

(脾經流注的路線)經過季脅、循京門帶脈等穴向下運行。由居髎穴進入足太陽膀胱經的上髎、中髎、下髎穴。下髎穴向下運行後,再與前面進入髀厭穴的支路匯合。以下循著髀陽穴。出膝蓋外側的邊緣。向下經過外輔骨前面。(由大腿的外側。行足太陽膀胱經與足陽明胃經之間。經過中瀆、陽關穴,出膝外廉。從陽陵泉穴以下的陽交等穴。)一直向下抵達絕骨穴的頂端。(即陽輔穴。)向下出外踝前面。(下行懸鐘穴。)循著足跗骨上面。

入小指次指之間。(循丘墟臨泣等穴。乃入小指次指之間至竅陰穴。)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之間。循大指歧骨內出其端。還貫爪甲。出三毛。(其支者自足跗上別行。入大指循歧骨內出大指端。還貫入爪甲。出三毛。而接足厥陰經也。)是動則病口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轉側。

白話文:

進入小指和中指之間。(沿著丘墟穴和臨泣穴等穴位,然後進入小指和中指之間,到達竅陰穴。)它的分支自足跗上分行,進入大拇指之間。沿著大拇指的歧骨內側而出,從其端端貫穿爪甲,露出三根汗毛。(它的分支自足跗上分行,進入大拇指,沿著歧骨的內側而出,從大拇指的端端貫穿爪甲,露出三根汗毛,而與足厥陰經相接。)這個動脈如果出現問題,就會導致口苦、容易嘆息、心脅疼痛、不能轉動身體的症狀。

(足少陽之別。貫心循脅裡也。)甚則面微有塵。體無膏澤。(膽木為病。燥金勝之。故面微有塵體無膏澤。)足外反熱。是為陽厥。(木病從火故為陽厥)是主骨所生病者。(膽病則失其剛。故病及於骨。)頭痛頷痛。目銳眥痛。缺盆中腫痛。腋下腫。馬刀俠癭。(馬刀

白話文:

(足少陽的別絡,貫穿心臟、循行於脅裡。)嚴重時,臉上略微有一些灰塵樣的斑點,身體沒有膏澤。(膽木為病,燥金勝之,所以臉上略微有一些灰塵樣的斑點,身體沒有膏澤。)足外側反而是發熱的,這是因為陽氣厥逆。(木病從火,所以是陽厥。)這是主管骨骼的部位所生的疾病。(膽病則失去了它的堅剛,所以病及於骨。)頭痛、頷痛,眼睛銳利並伴有眥痛,缺盆中腫痛,腋下腫,馬刀俠癭。(馬刀,

瘰癧也俠癭俠頸之瘤屬也。)汗出振寒瘧。(少陽居三陽之中半表半裡者也故陽勝則汗出風勝則振寒為瘧)胸脅肋髀。膝外至脛絕骨外踝前。及諸節皆痛。小指次指不用。為此諸病。(皆足少陽經脈之所及。)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義如前)盛者人迎大一倍於寸口。

白話文:

瘰癧也是屬於俠癭俠頸腫瘤的範疇。汗出、振寒、瘧疾。(少陽經脈位於三陽經脈之中,半表半裡,所以陽盛則汗出,風盛則振寒,變成瘧疾。)胸脅、肋骨、髀骨、膝蓋外側至小腿、絕骨外踝前面,以及各個關節都疼痛。小指和無名指無力不能動作。導致這些疾病的因素,(都是由於足少陽經脈的原因。)病證盛了就瀉它,虛了就補它。熱了就攻散它,寒了就溫化它。陷下就艾灸它。不盛不虛的,就按照經脈治療。(道理同上)病證盛的時候,人迎脈比寸口脈大一倍。

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脈之盛衰候在人迎)

肝足厥陰之脈。起於大指叢毛之際。(大敦穴)上循足跗上廉。(行間。太衝。)去內踝一寸。(中封)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後。上膕內廉。(上踝過足太陰。之三陰交。歷蠡溝中都復上一寸交出太陰之後。上膕內廉。至膝關曲泉也)循股陰入毛中。過陰器。(循股內之陰包五里陰廉。

白話文:

肝經:足厥陰經。起於大腳趾甲根部的叢毛中(大敦穴)。向上沿著腳背外側向上走(行間、太衝)。離開內踝一寸(中封穴)。向上走八寸,交叉通過足太陰(脾經)之後。向上沿著大腿內側的皺褶處走(太陰穴之上,經過足太陰的三陰交穴,經過蠡溝的中央,再向上走一寸,交叉通過足太陰之後)。向上沿著大腿內側的皺褶處走,到膝關節彎曲處的泉穴。沿著大腿內側的皺褶處深入毛中,經過陰器。

上會於足太陰之衝門府舍。入陰毛。中之急脈。遂左右相交。環繞陰器。而會於任脈之曲骨)抵小腹挾胃。屬肝絡膽。(自陰上入小腹。會於任脈之中極關元。循章門至期門之所。挾胃屬肝。下足少陽日月之所絡膽也。)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

白話文:

中醫古文:

上會於足太陰之衝門府舍。入陰毛。中之急脈。遂左右相交。環繞陰器。而會於任脈之曲骨)抵小腹挾胃。屬肝絡膽。(自陰上入小腹。會於任脈之中極關元。循章門至期門之所。挾胃屬肝。下足少陽日月之所絡膽也。)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

衝脈在足太陰經的衝門和府舍穴上會合。進入陰毛處。經過陰部的急脈。然後左右相交。環繞陰器。在任脈的曲骨穴會合。抵達小腹挾著胃。屬於肝臟,絡屬膽,從陰部向上進入小腹。在任脈的中極關元穴會合。沿著章門、期門穴走行。挾著胃,屬於肝。向下屬於足少陽經,日月穴絡膽經。循著喉嚨後面。在頏顙穴進入。連接目系。向上出額頭,與督脈在巔頂會合。

(其內行而上者自脅肋間由足陽明人迎之外。循喉嚨之後入頏顙。行足陽明大迎地倉四白之外內連目系。上出足少陽陽白之外臨泣之裡與督脈相會於頂巔之百會。)其支者從目系下頰裡。環唇內。(此支者從前目系之分。下行任脈之外。本經之裡。下頰裡。交環於口唇之內。

白話文:

足陽明經的內行分支從脅肋之間經由陽明人迎穴的外側,沿著喉嚨後方進入頏顙,經過足陽明大迎穴、地倉穴、四白穴的外側,連接到眼睛系統,再向上進入足少陽經陽白穴的外側、臨泣穴的內側,並與督脈相會於頭頂的百會穴。足陽明經的支線從眼睛系統向下經過臉頰內側,環繞著嘴脣內側。(這條支線是從目系分出來的,向下沿著任脈的外側,本經的內側,經過臉頰內側,在嘴脣內側環繞交會。)

)其支者。復從肝別貫膈。上注肺。(又其支者。從前期門屬肝所。行足太陰食竇之外。本經之裡。別貫膈上注於肺。下行至中焦。挾中脘之分。復接於手太陰肺經以盡十二經之一周。終而復始也。),是動則病腰痛不可以俯仰。(足厥陰支別者。與太陰少陽之脈。同結於腰髁下中髎下髎之間。

白話文:

(足厥陰肝經支別者)這支脈分別從肝臟分出,穿過膈肌,向上交接於肺臟。(又,它的支脈)從前陰之間屬於肝的部位,沿行足太陰脾經食竇之外,本經的裡面,又分出的一支穿過膈肌,向上交接於肺臟,向下通行到中焦,緊附在中脘穴的分支上,又和手太陰肺經相連接,這樣就結束了十二經脈中的一週循環,結束後又重新開始。因此動則生病,出現腰痛,不能屈伸。(足厥陰肝經支別者)和太陰脾經、少陽膽經的脈絡,都結聚於腰椎骨下方的中髎穴、下髎穴之間。

故為腰痛。)丈夫㿉疝。婦人少腹腫。(足厥陰氣逆則為睪腫卒疝婦人少腹腫。即疝病也。)甚則嗌乾面塵脫色。是肝所生病者。胸滿嘔逆。飧泄狐疝。遺溺閉癃。(足厥陰經上行者。挾胃貫膈。下行者過陰器抵小腹也。)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

白話文:

所以腰痛是因為肝經的氣上逆。男人出現陰囊腫大。女人出現小腹腫大。(足厥陰經的氣逆,就會導致睪丸腫大、疝氣發作、女人小腹腫脹,就是疝氣病。)嚴重的時候會出現嗓子乾澀、臉色發黑、沒有血色。這是肝臟引起的疾病。胸悶、想吐、腹瀉、疝氣、小便失禁、小便不通。(足厥陰經的經氣向上走,經過胃部,穿過橫膈膜。向下走,經過生殖器,到達小腹。)出現了這些疾病,旺盛的就瀉掉,虛弱的就補強,熱的就驅散,寒的就留住。

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義如前)盛者寸口大一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脈之盛衰。候在寸口。)

白話文:

如果病情陷下,就要施行灸法。不盛不虛的,用經絡取穴。(意義同前面講到的)脈盛的,寸口脈比人迎脈大一倍;脈虛的,寸口脈反而比人迎脈小。(脈的盛衰,要觀察寸口脈。)

諸絡脈皆不能經大節之間。必行絕道而出入復合於皮中其會皆見於外。(經脈。伏行。分肉。必由溪谷大節之間。絡脈行於阻絕之道。出入聯絡以相通。然絡有大小。大絡猶木之干。行有出人。其十二大絡生一百八十系絡。系絡生一百八十纏絡。纏絡生三萬四千孫絡。孫絡猶木之枝散於膚腠。

白話文:

所有的脈絡都不通過大關節之間,必須走絕道,出入連接交會在皮膚中,會合的部位都顯現在外。經脈隱伏運行,分佈於肌肉之中,一定要從山谷、大關節之間通過。絡脈運行在障礙不通的道路上,出入聯絡,相互貫通。然而,絡有大小之分。大絡就像樹木的樹幹,運行在體表,其十二大絡發出180條系絡,系絡發出180條纏絡,纏絡發出34000條孫絡。孫絡就像樹木的枝條,散佈於皮膚筋肉之間。

故其會皆見於外。)故諸刺絡脈者。必刺其結上。甚血者。雖無結。急取之。以瀉其邪而出其血。留之發為痹也。(此以血之所聚其結。粗突倍常。即常刺處也。若血聚已甚。雖無結絡。亦急取之。以去其邪血。否則發為痹痛之病。)凡診絡脈。脈色青則寒且痛。赤則有熱。

白話文:

因此,它的症狀都表現在體外。)因此,凡是刺絡脈的人,一定要刺它的結上面。血非常多的人,即使沒有結,也要趕快刺。以此來疏通邪氣和排出血液,否則留下就會發作成為痹症。(這裡是因為血聚集的地方有結,粗大凸出,超過平常。也就是經常刺的地方。如果血聚集的很嚴重,即使沒有結絡,也要趕快刺。以此去除邪血,否則就會發作成為痹痛的疾病。)凡是診斷絡脈,脈的顏色青色表示寒冷而且疼痛。發紅表示有熱。

胃中寒手魚之絡多青矣。胃中有熱。魚際絡赤。其暴黑者。留久痹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熱氣也。其青短者。少氣也。(視各經絡脈之色以察病則魚際尤為易見。)凡刺寒熱者。皆多血絡。必間日而一取之。血盡而止乃調其虛實。(此言邪氣客於皮毛。未入於經而為寒熱者病在血絡。

白話文:

胃中有寒,手魚經的脈絡會有很多青黑色的。胃中有熱,手魚經的脈絡會發紅。如果一片烏黑的,是留滯已久所導致的風痺。如果同時有青有紅有黑的,是寒氣和熱氣混雜。如果是青色並較短的話,是氣虛。如果是要確認各經絡動脈的顏色以察看病症,手魚經的脈絡會特別容易看清。凡是針刺治療寒、熱證的傷口,都會有很多血絲。一定要隔一天再針刺一次。直到血不再流了,症狀纔算調理好了。這句話是說客於皮毛的病邪,還沒有進入經絡,只會引起寒、熱的症狀,而病位在血脈。

取候血盡則邪盡止針。而後因其虛實以調治之。)其小而短者少氣甚者瀉之則悶。(虛甚而瀉。必致昏悶。)悶甚則僕。不得言。(運僕暴脫。不能出言。)悶則急坐之也。(須於初悶時急扶靜坐。使得氣轉若偃臥則氣滯恐致不救也。)手太陰之別。名曰列缺。起於腕上分間。

白話文:

當人身體裡淤積的血放完了,身上的病也會去除,這時就可以停止針灸了。然後,大夫會根據病人的虛弱和強壯情況,來進行調整治療。如果病人身體虛弱,脈搏短而慢,針灸後就會出現氣虛的症狀,這時大夫會停止針灸。如果病人氣虛很嚴重,大夫還繼續針灸,那麼病人就會出現昏迷的症狀。如果病人昏迷很嚴重,就會突然昏倒,說不出話。這時,大夫會讓病人趕快坐起來。手太陰經的別脈,叫做列缺穴。列缺穴位於手腕上,分間的地方。

並太陰之經。直入掌中。散入魚際。其病實則手銳掌熱。虛則欠㰦。(音去)小便遺數。取之去腕寸半。別走陽明也。

白話文:

太陰經,直接進入手掌,再分散到魚際穴。如果生病實證,則手會尖銳,手掌發熱;如果生病虛證,則會欠伸懶腰,小便次數多。取穴在手腕寸半處,也可以走陽明經。

手少陰之別。名曰通里。去腕一寸別而上行。循經入於心中。系舌本。屬目系。其實則支膈。虛則不能言。取之掌後一寸。別走太陽也。

白話文:

手少陰經的別支叫做通裏,在手腕上一寸的地方分出後,向上走行。循著經絡進入心臟,連繫到舌頭的根部,屬於眼睛的組織。它的作用實際上是支撐膈肌。如果虛弱的話就無法言語。取穴時應該在手掌後方一寸的位置,別走太陽經。

手心主之別。名曰內關。去腕二寸。出於兩筋之間。循經上繫於心包。絡心系。實則心痛。虛則為頭強。皆取之。手太陽之別。名曰支正。上腕五寸內注少陰。其別者上走肘。絡肩髃。實則節弛肘廢。虛則生疣。小者如指痂疥。取之所別也。(如指間痂疥之類。)

白話文:

手心上的穴位,別名是內關穴。距離手腕兩寸,位於兩條肌腱之間。沿著經脈向上,與心包相連,並與心相絡。如果內關穴實證,就會出現心痛的症狀;如果虛證,就會出現頭部強痛的症狀。這兩種情況都可以通過針灸或按摩內關穴來治療。

手太陽經的別穴,別名是支正穴。位於上腕五寸,向內循行,與手少陰經相交。支正穴的別絡向上行走到肘部,與肩髃相絡。如果支正穴實證,就會出現關節鬆弛、肘關節廢用的症狀;如果虛證,就會出現疣,小的像手指上的痂,大的像疥瘡。治療支正穴實證或虛證,都應針灸或按摩支正穴。

手陽明之別。名曰偏歷。去腕三寸。別入太陰。其別者上循臂。乘肩髃。上曲頰偏齒。其別者入耳合於宗脈。實則齲聾。虛則齒寒痹隔。取之所別也。

白話文:

手陽明經的別絡。名稱叫偏歷。在腕關節上三寸的地方,別出太陰經。其別絡向上沿著手臂,經過肩髃穴。向上到臉頰、偏齒。其別絡進入耳中,與宗脈相合。偏歷別絡實證時,會耳聾、牙齒齲壞;虛證時,牙齒酸冷、頸肩僵硬疼痛。取穴時應取別絡分出的部位。

手少陽之別。名曰外關。去腕二寸外繞臂。注胸中。合心主。病實則肘攣。虛則不收。取之所別也。

足太陽之別。名曰飛揚。去踝七寸別走少陰。實則鼽窒頭背痛。虛則鼽衄。取之所別也。

足少陽之別名曰光明。去踝五寸。別走厥陰。下絡足跗。實則厥。虛則痿躄。坐不能起。取之所別也。

足陽明之別。名曰豐隆。去踝八寸別走太陰其別者循脛骨外廉。上絡頭項。合諸經之氣。下絡喉嗌。其病氣逆則喉痹瘁喑。實則狂癲。虛則足不收。脛枯。取之所別也。足太陰之別。名曰公孫。去本節之後一寸。別走陽明。其別者入絡腸胃。厥氣上逆則霍亂實則腸中切痛。虛則鼓脹。取之所別也。

白話文:

足陽明經的別絡。名稱叫豐隆穴。距離外踝八寸,另行走向足太陰脾經,其別絡沿著脛骨外側的邊緣。向上聯絡到頭部和頸部,匯合各經脈的氣血。向下聯絡到咽喉,如果它的病邪之氣上逆,就會導致咽喉痹阻,聲音嘶啞。如果病邪之氣實滯,就會導致狂躁癲癇。如果病邪之氣虛弱,就會導致足部不能收縮,脛骨乾枯。取穴的方法是在足陽明經的別絡處。

足太陰經的別絡。名稱叫公孫穴。距離內踝後方,一寸處。另行走向足陽明胃經,其別絡進入並聯絡腸胃,如果它的病邪之氣上逆,就會導致霍亂,如果病邪之氣實滯,就會導致腸道疼痛。如果病邪之氣虛弱,就會導致腹脹。取穴的方法是在足太陰經的別絡處。

足少陰之別名曰大鐘。當踝後繞跟別走太陽。其別者。並經上走於心包。下外貫腰脊。其病氣逆則煩悶。實則閉癃。虛則腰痛取之所別也。

白話文:

足少陰的別名叫做大鐘。從腳踝後面繞過腳跟,跟著太陽膀胱經走。它的別脈,並著經脈向上走,通到心包,然後從外面直通腰、背。它的病,如果氣逆,就會煩悶;如果實,就會閉結不通;如果虛,就會腰背疼痛。治療時取穴在與別脈相交的部位。

足厥陰之別。名曰蠡溝。去內踝五寸別走。少陽其別者循莖上睪結於莖。其病氣逆則睪腫卒疝。實則挺長。虛則暴癢。取之所別也。

白話文:

足厥陰經的別絡,名稱叫蠡溝。分支在內踝五寸的地方。陽明少陽經的別絡,循著陰莖的柱體,上行睪丸並結聚於陰莖。陽明少陽經的病證,氣逆則睪丸腫大,突然疝氣發作。實證則陰莖挺長。虛證則陰莖暴癢。取穴在別絡分出的部位。

任脈之別。名曰尾翳。下鳩尾。散於腹。實則腹皮痛。虛則癢搔。取之。(尾翳誤。任脈之絡名屏翳即會陰穴。此任督沖三脈所起之處。由鳩尾下行散於腹也。)督脈之別。名曰長強。俠膂上項。散頭上。下當肩胛左右別走太陽。人貫膂。實則脊強。虛則頭重高搖之挾脊之有過者。取之所別也。

白話文:

任脈的別脈,名稱為「尾翳」,位於鳩尾骨以下,散佈於腹部。如果實證,則腹部皮膚疼痛;虛證,則瘙癢難耐。

督脈的別脈,名稱為「長強」,位於脊柱兩側,上通頭項,下行至肩胛骨左右,再分走太陽經。實證,則脊柱強直;虛證,則頭重高聳搖搖晃晃。

挾脊而上有過患的,取穴在別脈的部位。

脾之大絡。名曰大包。出淵液下三寸布胸脅。實則身盡痛。虛則百節盡皆縱。此脈若羅絡之血者皆取脾之大絡脈也。

白話文:

脾臟是人體重要的器官,它有條像大包一樣粗大的經絡,位置在淵穴下三寸處,分佈在胸腔和脅部。當脾臟功能正常時,身體就能夠運作順暢,不會產生疼痛。但如果脾臟虛弱,那麼身體就會出現各種問題,比如四肢無力、關節疼痛等。這條經絡就像羅網中的血脈,如果出現問題,那麼就會影響到脾臟的功能,從而導致身體出現各種疾病。

凡此十五絡者。實則必見虛則必下。視之不見。求之上下。人經不同。絡脈異所別也。

絡滿經虛灸陰刺陽。經滿絡虛。刺陰灸陽(絡主陽經主陰灸為補刺為瀉。詳在素問通評虛實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