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川

《針灸逢源》~ 卷五 (2)

回本書目錄

卷五 (2)

1. 屍厥

(有補遺)

屍厥,陰陽逆也。其狀如瓦。猶微有息而不恆脈尚動而形無知也。脈沉大而滑。身溫而汗此為入府。氣復自愈。若唇青身冷此為入藏即死手冷過肘足冷過膝者死指甲青黑者死。

白話文:

屍厥,是陰陽逆亂的病症。病人昏迷不醒,四肢僵硬,呼吸微弱,脈搏微弱或消失,汗出,臉色蒼白或青紫。這是死氣進入臟腑,病人可能自愈的先兆。

如果病人的嘴脣青紫,身體冰涼,四肢發冷,手冷過肘,腳冷過膝,指甲青黑,則表明死氣已經侵入臟腑,病人將不久於人世。

人中(針入至齒),百會,間使,列缺,期門,巨闕,氣海,金門,厲兌,大都,隱白,大敦

一屍厥卒忤中惡等證在乳後三寸。男左女右灸之。

五邪治法,人虛即神遊失守使鬼神外干令人暴亡肝虛者見白屍鬼。

丘墟(刺三分。得氣則補。留三呼。腹中鳴者可治),肝俞(刺三分得氣氣留補)

心虛者見黑屍鬼

陽池(刺三分。留一呼。次進一分。留三呼。徐出捫穴),心俞(刺三分。得氣留補即蘇)

脾虛者見青屍鬼

衝陽(刺三分。得氣則補留三呼徐出捫穴),脾俞(刺三分。留二呼。氣至徐徐退針即蘇)

肺虛者見赤屍鬼

合谷(刺三分。得氣則補留三呼退一分。徐出針),肺俞(刺一分半。得氣留補徐徐出針)

腎虛者見黃屍鬼

京骨(刺一分半。留三呼。進三分。留一呼。徐出捫穴),腎俞(刺三分。得氣則補留三呼徐出捫穴)

張景岳曰凡犯屍鬼暴厥。不省人事。若四肢雖冷無氣。但覺目有神采。心腹尚溫口中無涎。舌不卷。囊不縮。汗不出。及未過一時者。尚可刺之。復甦刺法用毫針。先以口含針。令溫暖而刺之。則經脈之氣無拒逆也。

白話文:

張景嶽說凡遇到接觸屍體而突發昏厥的人,會不省人事。如果四肢雖冷無氣,但能感覺到眼睛有神采,心腹尚溫,口中沒有涎液,舌頭不捲曲,陰囊不收縮,汗不出,且昏迷時間還未超過一個時辰的,尚可針灸醒腦。復甦的針灸方法是用毫針。先用嘴巴含住針,使針溫暖後再刺入,這樣經脈之氣就不會拒逆了。

2. 傷寒熱病門

(有補遺)

頭痛身熱

風池,風府,上星,攢竹,懸顱,商陽,魚際,神道,期門,足三里,陷谷,太谿(一名呂細)

汗不出

腕骨,陽谷,合谷(瀉),復溜(補)

汗出寒熱

風池,五處,攢竹,上脘,少商,合谷(補),復溜(瀉)

熱無度汗不出,陷谷(泄陽明之熱)

大煩熱晝夜不息刺十指間出血謂之八關大刺惡寒,後谿

喘,三間

結胸,藏氣閉而不流布也。按之痛為小結不按自痛為大結。

肺俞,期門

熱入血室譫語

期門

腹脹

三里,內庭

發狂,此陽明胃經邪熱熾盛燥火鬱結於中所致。

百會,合谷,間使,足三里,復溜

鬱冒,郁為氣不舒冒為神不清。即昏迷也。

關衝,少澤,竅陰,至陰

厥,三陰三陽之脈。俱相接於手足。陰主寒陽主熱陽氣內陷。不與陰氣相順接則手足厥冷也。

支溝,內庭,太谿,大都,行間,若脈絕者,間使,氣海,復溜

餘熱不盡

曲池,間使,合谷,後谿

過經不解,期門

發黃,陽明瘀熱在裡。身必發黃。大率溫熱之黃如橘色寒濕之黃如熏色。

外關,腕骨,申脈,湧泉

小便不利,邪蓄於內。津液不行也。

陰谷,陰陵泉,關元(寒鬱不通者。用炒熱鹽熨關元),石門(陰寒甚小便不利囊縮腹痛欲死者灸石門)

大便秘塞

章門,照海

3. 瘟疫

瘟疫六七日不解。以致熱入血室。發黃身如煙燻。目如金色。口燥而熱結砭刺曲池出惡血。或用鋒針刺肘中曲澤之大絡。使邪毒隨惡血而出。極效。

白話文:

瘟疫六七天後仍未痊癒,導致熱氣侵入血室,出現發黃、全身皮膚如同煙燻的症狀,眼睛如同金色,口乾舌燥且伴有熱結。可以用砭刺(一種治療方法)刺曲池穴,排出惡血。或者使用鋒針刺入肘中曲澤穴的大絡,讓邪毒隨著惡血排出。效果顯著。

大頭瘟,因風熱時邪。凡憎寒發熱。咽喉腫痛頭目面部腫及於耳。結塊則止。不散必出膿而後愈。外科有時毒證即此也。甚至項肩俱腫。狀如蝦蟆。故又名蝦蟆瘟也。(有補遺)

白話文:

大頭瘟,是由風熱時邪引起的。其症狀是畏寒發燒,咽喉腫痛,頭面部腫脹,甚至累及耳朵。腫塊如果消散就會痊癒,如果不消散就會化膿,流膿後才能好。在外科有時將中毒的症狀稱之為「大頭瘟」。嚴重時頸部和肩部都會腫脹,狀如蝦蟆,因此又叫做「蝦蟆瘟」。

大迎,曲池,合谷

4. 瘧疾

(證治詳見刺瘧論篇此特通用刺灸要穴)

痰瘧寒熱

合谷,曲池,後谿

久瘧熱多寒少

間使,太谿,丘墟(治振寒)

久瘧不食

公孫,內庭,商丘(治嘔)

瘧由寒濕飲食傷脾若久不愈。黃瘦無力者。灸脾腧(七壯)凡治瘧先針。而後灸大椎(三七壯。一日三壯愈)

白話文:

瘧疾是由於寒濕飲食傷害脾臟,若久治不好,會導致身體黃瘦無力。此時可以艾灸脾俞穴(七壯),凡是治療瘧疾,先針灸,然後再艾灸大椎穴(七壯。一天三次壯,就能治好)。

又灸三椎骨脊上(三壯)

5. 暑病

(有補遺)

中暑,暑乃天之氣。所以中手少陰心經。初病即渴其脈虛弱。

人中,中脘,氣海,曲池,合谷,中衝,三里,內庭

暑郁中焦。腹痛上下攻絞。不得吐瀉。用生熟水調白礬三錢。少頃。探吐去其暑毒。如胸背四肢發紅點者。以菜油燈火遍淬之。

白話文:

暑氣鬱積在中焦。腹痛上下絞痛。不能嘔吐和腹瀉。因此用生熟水調成白礬三錢。少等一會。催吐以去除暑毒。如果胸部、背部和四肢出現紅點。用菜油燈火遍照之。

6. 痧症

黑痧腹痛頭疼。發熱惡寒。腰背強痛。白痧腹痛吐瀉。四肢厥冷。十指甲黑。不得睡臥。黑白痧頭疼發汗。口渴泄瀉。惡寒肢冷。不得睡臥。或腸鳴腹響。名絞腸痧也。

白話文:

黑痧併發腹痛、頭痛,發熱惡寒,腰背強痛。

白痧併發腹痛、吐瀉,四肢厥冷,十個指甲發黑,不能入睡而臥。

黑白痧併發頭痛、發汗,口渴、泄瀉,惡寒、四肢冰冷,不能入睡而臥,或腸鳴腹響,叫絞腸痧。

百勞,列缺,十宣,委中(以上刺痧通用),天府(黑痧兼刺之),太陵,大敦(白痧兼刺之),竅陰(黑白痧兼刺之),中脘,丹田(治小腹絞痛)

白話文:

  • 百勞:多用於治療百病勞損,位於食指的中間,偏向拇指側的凹陷處。

  • 列缺:多用於治療手部的疼痛和麻痺,位於手腕的內側,靠近拇指的位置。

  • 十宣:多用於治療頭部和頸部的疼痛,位於背部,督脈上,第十一椎下的凹陷處。

  • 委中:多用於治療腰部和腿部的疼痛,位於膝蓋後方的皺褶中。

  • 天府:多用於治療消化系統的疾病,位於肚臍旁開兩寸處。

  • 太陵:多用於治療心臟和肺臟的疾病,位於前臂內側,手腕橫紋上兩寸的凹陷處。

  • 大敦:多用於治療肝臟和腎臟的疾病,位於足大拇指內側的根部。

  • 竅陰:多用於治療泌尿系統的疾病,位於腳踝內側,足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

  • 中脘:多用於治療胃痛、腹脹等消化系統疾病,位於上腹部,肚臍上四寸處。

  • 丹田:多用於治療小腹絞痛,位於下腹部,肚臍下四寸處。

又痧有青筋紫筋。或現於數處或現於一處。必用針刺放去其毒血。或有誤飲熱湯。則青紫筋反隱而不現即放之毒血不流。此當急飲冷水以解之。然後再放而血流。再刮而痧出。或有痧毒方發。而為食物積滯所阻。此當先消食積而再放刮。或有痧毒方發。兼遇惱怒氣逆。則愈作脹。

白話文:

痧氣中有青筋、紫筋,有的在數處出現,有的在一處出現,一定用針刺放出痧毒血液。或有誤喝熱湯的情況,則青紫筋反而隱而不現,此時放痧,毒血出不來,這時應趕快喝冷水來解除,然後再放痧,血液就會流出來,再刮痧毒就會出來。或有的人痧毒剛發作時,就被食物積滯所阻礙,這時應先消食積再放痧、刮痧。或有的人痧毒剛發作時,又遇到生氣惱怒,則痧氣會越發脹大。

此當先用破氣藥以順之。而再放刮。則痧可漸消也。若刮已到。放已盡。而不愈。則是痧毒惟在腸胃肝脾腎二陰經絡。必須據症用藥。放痧有十

白話文:

這種情況應該先服用破氣藥來順通氣機。然後再刮痧。這樣痧症就可以逐漸消退了。如果刮痧已經到了一定程度,放痧已經放盡了,而病症還沒有痊癒。那就是痧毒只在腸胃肝脾腎二陰經絡。這時就必須根據症狀用藥。放痧有十種方法:

頭頂心(百會穴),印堂,兩太陽穴,喉中兩旁,舌下兩旁,兩乳,兩手十指頭(十宣穴)兩臂彎,兩腿彎,兩足十指頭

白話文:

  1. 頭頂心(百會穴):頭頂正中央。

  2. 印堂:兩眉之間。

  3. 兩太陽穴:眉毛外側接近髮際線的位置。

  4. 喉中兩旁:喉嚨兩側。

  5. 舌下兩旁:舌頭下方的兩側。

  6. 兩乳:胸前兩側的乳房。

  7. 兩手十指頭(十宣穴):十個手指的指尖。

  8. 兩臂彎:手肘內側的彎曲處。

  9. 兩腿彎:膝蓋後面的彎曲處。

  10. 兩足十指頭:十個腳趾的趾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