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川

《針灸逢源》~ 卷四 (5)

回本書目錄

卷四 (5)

1. 足太陽膀胱經穴考

(左右一百三十四穴)

睛明(一名淚孔),在目內眥頭外一分宛宛中。手足太陽足陽明陰陽蹺之會。(針一分半雀目者。可久留針。然後速出針。禁灸)治目內眥痛。攀睛胬肉淚出眥癢白翳疳眼。

白話文:

睛明穴(又名淚孔),位於眼睛內眼角外側一分的位置。是手足太陽經、足陽明經及陰陽蹺脈的交會穴。

(針灸時)針刺一分半,可以留針較長時間。然後迅速出針。禁止灸。

主治眼睛內眼角疼痛、攀睛(眼皮下瞼眼淚不能向下流,淚水會沿著臉往下流)、眼目流淚、眼瞼發癢、白翳(角膜混濁)、疳眼(眼淚多、眼瞼腫大、疼痛)。

攢竹(一名始光。一名員柱。一名光明),在眉頭陷中。(針三分。禁灸)治淚出目眩。瞳子癢眼中赤痛臉瞤動。不得臥。

白話文:

攢竹穴(別名始光、員柱、光明),位於眉頭中央的凹陷處。(針刺深度三分。禁止灸法。)治療流淚、眼睛眩暈、瞳孔發癢、眼睛發紅疼痛、面部抽搐、失眠等症狀。

眉沖,在直眉頭上神庭曲差之間。髮際微動脈是穴(針三分禁灸○類經無此穴)治頭痛鼻塞。

曲差(一名鼻沖),在神庭旁一寸五分入髮際(針二分。灸三壯)治目不明。鼽衄鼻塞。頂痛心煩。

五處,在曲差後五分夾上星旁一寸半。(針三分。灸三壯)治脊強反折。瘛瘲癲疾。目眩戴眼。

承光,在五處後一寸半。(針三分禁灸)治風眩嘔吐。心煩目翳。鼻塞口喎。

通天(一名天臼),在承光後一寸半一曰夾百會旁一寸五分。(針五分。灸三壯)治頭眩鼻衄鼻痔。(左臭灸右。右臭灸左。兩鼻臭左右灸之。去一塊如朽骨鼻氣自愈)。

白話文:

通天(又名天臼),位於承光後一寸半。第二種方法位於百會旁一寸五分。(針刺五分、艾灸三壯)治療眩暈,鼻衄,鼻痔。(左邊鼻孔有臭味,針灸右邊鼻孔。右邊鼻孔有臭味,針灸左邊鼻孔。兩邊鼻孔都有臭味,則左右兩側一起針灸。取出一塊類似腐爛的骨頭,鼻子的病症自然會痊癒)。

絡卻(一名強陽。一名腦蓋),在通天後一寸半。(灸三壯。禁針)治頭旋耳鳴。青盲內障。

玉枕,在絡卻後一寸半。起肉枕骨上入髮際三寸。(針三分灸三壯一曰禁針)治目痛如脫鼻塞不聞香臭。

(按通天在百會旁百會腦戶相去四寸半而甲乙經有玉枕在絡卻後七分。夾腦戶旁一寸三分之說其數不合○頭橫骨為枕)。

白話文:

按:通天穴在百會穴旁,百會穴與腦戶穴相距四寸半,而甲乙經上則記載,玉枕穴在絡卻穴後七分,又在腦戶穴旁一寸三分處,這兩種說法相互矛盾、數字不一致。頭部橫骨就是枕骨。

天柱,在項後髮際大筋外廉陷中。(針五分。禁灸)治頭眩腦痛。

大杼,在項後第一椎下兩旁去脊中二寸氣府論注曰。督脈別絡手足太陽三脈之會。(針三分。灸五壯)治傷寒汗不出。背腰脊痛。項強目眩。痎瘧癲疾。

白話文:

大杼穴,位於頸椎第一椎骨下,左右旁開二寸的地方。

氣府論注說:督脈的別絡與手足太陽三條經脈相交會於此。(針刺深度為三分,艾灸五壯)

可治療傷寒不發汗、背、腰、脊部疼痛、項強、頭暈、瘧疾、癲癇等疾病。

(按背部第二行諸穴。一本去脊一寸半脊骨左右各得五分則大杼穴起至白環俞皆去脊中二寸矣。)

風門(一名熱府),在二椎下兩旁開脊中二寸。足太陽督脈之會。(針五分。灸五壯)治易感風寒。咳嗽痰血。多嚏鼽衄。癰疽發背。

白話文:

風門穴(又名熱府穴),位於第二椎骨下方的左右兩旁,沿著脊椎向外二寸處。是足太陽膀胱經的交會穴。(針灸深度五分,灸壯五壯)治療容易感染風寒、咳嗽、痰中帶血、連續打噴嚏、流鼻血、背上長癰疽。

肺腧,在三椎下兩旁開脊中二寸又以手搭背。左取右。右取左。當中指末處(針三分。灸三壯○刺中肺。三日死其動為咳)治內傷外感。咳嗽吐血。肺癰肺痿。背僂如龜。

白話文:

肺腧穴,在第三椎骨以下,兩旁開脊二寸,取穴時用手搭在背上,左手取右邊,右手取左邊,當中指指端到達的地方(針刺深度三分,灸三壯。針刺中肺,三天內死亡。其動向為咳嗽)治療內傷外感、咳嗽吐血、肺癰肺痿、背部佝僂如龜。

厥陰腧,在四椎下兩旁開脊中二寸。(針三分。灸三壯○此即心包絡俞甲乙無此穴)治咳逆心痛嘔吐煩悶。

心腧,在五椎下兩旁開脊中二寸。(針三分○刺中心一日死其動為噫甲乙經曰禁灸故世醫謂可針不可灸明堂曰。灸三壯。千金方言風中心急灸心俞百壯服續命湯。又吐逆不得食者灸百壯當權其緩急可也)治中風偃臥不得。心氣悶亂。健忘悲泣。

白話文:

心腧穴,位於第五胸椎棘突下兩旁,開背脊2寸處。(針刺3分,直刺到中心,一天就會死亡。其活動表現為噫。甲乙經說:禁止灸法。因此世醫認為可以針刺,不可灸法。明堂說:灸3壯。千金方言說:風中,心悸急,灸心俞穴100壯,服續命湯。此外,嘔吐不能飲食者,灸100壯,適當掌握緩急情況就可以了。)主治中風、臥牀不起、心氣悶亂、健忘、悲泣等。

督腧,在六椎下兩旁開脊中二寸。(灸三壯○類經無此穴)治寒熱心痛。

膈腧,在七椎下兩旁開脊中二寸。(針三分。灸三壯。止百壯)此為血之會。治諸血證。及胸脅心痛。吐食反胃。腹脹痃癖。

白話文:

膈俞穴,位於第七椎骨下,兩旁距離脊椎骨中央二英寸的地方。(針刺深度三分。灸壯三壯。最多灸到一百壯)此穴為血液會聚的地方。用於治療各種血證。以及胸脅心痛。嘔吐反胃。腹脹痃癖。

肝腧,在九椎下兩旁開脊中二寸(針三分。灸七壯○刺中肝五日死其動為穴)治吐血目暗脅滿疝氣。

膽腧,在十椎下兩旁。開脊中二寸。(針三分灸三壯止二七壯○刺中膽一日半死其動為嘔)治口苦咽乾。酒疸目黃。

白話文:

膽俞穴,位於第十椎骨以下的左右兩側。在脊骨中間往外開二寸處。(針刺三分,灸三至二十七壯○針刺刺激膽俞穴,會引起嘔吐,半天即死亡。)治療口苦、咽喉乾燥、酒疸、眼睛黃。

脾腧,在十一椎下兩旁開脊中二寸。(針三分。灸三壯○刺中脾十日死其動為吞)治內傷脾胃吐瀉痰瘧。積塊黃疸。小兒慢風

白話文:

脾腧穴,位於第十一椎下,兩旁開脊中二寸。(針刺深度三分。灸三壯。)針刺中脾,十日內就會死亡。其動態表現為吞嚥。主治內傷脾胃,吐瀉,痰瘧,積塊,黃疸,小兒慢風。

胃腧,在十二椎下兩旁。開脊中二寸(針三分灸隨年壯)治食後頭眩黃疸瘧痢。

三焦腧,在十三椎下兩旁。開脊中二寸。(針三分。灸五壯)治胸腹脹滿。飲食不消。

腎腧,在十四椎下兩旁。開脊中二寸前與臍平。(針三分。灸隨年壯○刺中腎六日死其動為嚏)治虛勞羸瘦。耳聾腰痛。夢遺精滑。腳膝拘急。婦人赤白帶下。

白話文:

腎腧穴位於背後第十四椎骨下兩旁,在脊柱的中間,距離肚臍兩寸的位置。(針刺深度三分,灸法根據年齡和體質而定。如果刺中腎臟,六天內就會死亡,其反應是打噴嚏。)用於治療虛弱、消瘦、耳聾、腰痛、遺精、早洩、腳膝關節屈伸不利、婦女白帶、赤帶下等疾病。

氣海腧,在十五椎下兩旁開脊中二寸。(針三分灸五壯○甲乙經無此穴)治腰痛痔漏

大腸腧,在十六椎下兩旁。開脊中二寸。(針三分灸三壯)治大小便難。腰痛腹脹。繞臍切痛。

關元腧,在十七椎下兩旁。開脊中二寸。(針三分灸三壯○類經無此穴)治小便難。婦人瘕聚。

小腸腧,在十八椎下兩旁。開脊中二寸。(針三分。灸三壯)治淋瀝遺尿。五痔便血。

膀胱腧,在十九椎下兩旁開脊中二寸。(針三分。灸七壯)治腰脊腹痛。小便赤遺溺。

中膂腧(一名脊內腧),在二十椎下兩旁。開脊中二寸。伸起肉間。(針三分。灸三壯)治腎虛消渴。腰脊強。

白環腧,在二十一椎下兩旁開脊中二寸。(針五分禁灸)治腰脊痛不得臥。疝痛。大小便不利。

上髎,在腰髁下一寸。夾十八椎下脊旁第一空陷中。足太陽少陽之絡。(針三分。灸七壯)治腰痛。次中下髎穴同。

白話文:

上髎穴,位於腰部的第二腰椎棘突下約一寸的位置,左右兩側的脊椎旁第一個凹陷處,是足太陽與少陽之絡的交會處。(針灸深度為三分,灸壯七壯)治療腰痛。次髎穴和下髎穴位在相同的地方。

次髎,在十九椎下脊旁第二空陷中。(針三分。灸七壯。)

中髎,在二十椎下脊旁第三空陷中。(針二分。灸三壯。)

下髎,在二十一椎下脊旁第四空陷中。(針二分。一云二寸。灸三壯○白環俞與八髎穴。有以針向外斜入四五寸者。非古法也)素問曰。足厥陰支別者。與太陰少陽結於腰髁下。俠脊第三第四骨空中其穴即中髎下髎也。

白話文:

下髎穴,位於第二十一椎骨的下方,脊骨旁第四個凹陷處。(針刺深度二分,另一種說法則為二寸。灸三壯○白環俞穴與八髎穴。有人用針向外斜著刺入四五寸,這不是古代的方法。)《素問》說:足厥陰肝經的別絡,與太陰脾經和少陽膽經相交於腰部的骨頭突起髁之下,靠著脊骨的第三、四塊骨頭中間的空隙,這個穴位就是中髎和下髎穴。

會陽(一名利機),在陰尾尻骨兩旁去中五分。(針二分灸五壯)治便血久痔。

附分,在第二椎下。附項內廉兩旁開脊中三寸半。手足太陽之會(針三分。一曰針八分灸五壯)治肩背拘急頸痛不得回顧。

白話文:

附分穴,位於第二頸椎下,沿著後頸兩側,距離脊椎中線三寸半處。手足太陽經的交會穴。

(針刺深度)三分。

(灸法)灸五壯。

(主治病症)治療肩背拘急、頸部疼痛、無法轉頭和回顧。

(按此自大杼別脈其支者。從肩膊內循行第二椎以下○背部第三行附分穴起至秩邊穴皆去脊三寸。脊骨左右各得五分。則去脊中三寸半矣)

白話文:

沿著自大杼穴分叉出的支脈。從肩胛骨內側沿著第二椎(脊椎骨)以下開始,在背部的第三行附分穴起點,一直到秩邊穴,都距離脊椎骨三寸。脊椎骨左右兩旁各增加五分。這樣就距離脊椎骨中間三寸半了。

魄戶,在三椎下兩旁間脊中三寸半。(針五分。灸五壯)治虛勞肺痿。三尸走疰。

膏肓腧,在四椎下一分。五椎上二分兩旁開脊中三寸半。正坐曲脊伸兩手以臂著膝前。令正直。手大指與膝頭齊。以物支肘。無令臂動。乃從胛骨上角。摸至胛角下頭。其間當有四肋三間。依胛骨之際相去如容側指許按其中一間空處覺牽引肩中痠疼是穴。(灸百壯止五百壯)治上氣咳逆。

白話文:

膏肓腧穴,位於第四椎和第五椎之間,在兩旁開脊三寸半。正坐,身體前傾,雙手伸直,手肘放在膝蓋上,保持身體正直,大拇指與膝蓋齊平,用東西支撐著手肘,不要讓手臂晃動。然後從肩胛骨上角往上摸,到肩胛骨下端頭部,這之間應該有四根肋骨和三塊間隙,依次沿著肩胛骨邊緣,相隔一個側指的空隙,按壓其中一塊空隙,如果感覺到牽引肩部,疼痛痠痛,就是這個穴位。(灸一百壯至五百壯)治療上氣咳嗽,呼吸困難。

痰火噎隔。夢遺。痼冷。虛勞諸病。灸後當氣下礱礱然如水流。若停痰宿疾。亦必下也。如病人已困。不能正坐。側臥挽上臂令前。取穴灸之。覺氣壅盛。可灸氣海足三里。(礱音龍大聲)。

白話文:

痰火上升阻塞隔膜。夢中遺精。久治不癒的寒疾。久治不癒的虛勞病等。針灸之後,氣應該通暢地向下流,像流水一樣。如果痰阻和宿疾停留在體內,也一定會向下流。如果病人已經很虛弱睏倦,不能端正地坐著,那麼就讓他側臥,然後把他的一隻胳膊向上拉到前面。選擇穴位進行針灸,如果感覺氣比較盛,可以針灸氣海穴和足三里穴。(「礱」讀音同「龍」,是響亮之意。)

神堂,在五椎下兩旁。開脊中三寸半陷中。(針三分。灸五壯)治脊強不可俯仰。寒熱氣逆。

噫嘻,在六椎下兩旁開脊中三寸半。甲乙經曰。以手重按之。病人呼噫嘻是穴蓋因其痛也(針六分。灸二七壯)治瘧疾。胸腹脹。勞損不得臥。

白話文:

唉呀,在六椎穴下兩旁,向脊柱中間開三寸半。甲乙經說:用手指用力按壓此穴位,病人會發出「唉呀」的聲音,這個穴位の名稱就是因為它的疼痛而得來的。(針刺六分,灸二至七壯)治療瘧疾、胸腹脹滿、勞累損傷而不能臥牀。

膈關,在七椎下兩旁開脊中三寸半陷。中正坐開肩取之。(針五分。灸三壯。)治背痛惡寒脊強。飲食不下。

魂門,在九椎下兩旁開脊中三寸半陷中。(針五分。灸三壯)治屍厥走疰。胸背連心痛。食不下。腹中雷鳴。

陽綱,在十椎下兩旁。開脊中三寸半陷中。(針五分。灸三壯)治腸鳴腹痛。身熱小便澀。

意舍,在十一椎下兩旁。開脊中三寸半。(針五分。灸七壯。)治腹脹嘔吐消渴目黃。

胃倉,在十二椎下兩旁開脊中三寸半。(針五分。灸七壯。)治腹滿水腫。食不下。背脊痛。

肓門,在十三椎下兩旁。開脊中三寸半。(針五分。灸三十壯。)治心下痛。大便堅。婦人乳疾。

志室,在十四椎下兩旁開脊中三寸半陷中。(針五分。灸三壯。)治背脊強。小便淋瀝失精。

胞肓,在十九椎下兩旁。開脊中三寸半陷中。伏而取之。(針五分。灸五壯。)治腰脊痛腹堅腸鳴。

秩邊,在二十一椎下兩旁。開脊中三寸半陷中。伏而取之(針五分灸三壯)治五痔腰痛。小便赤。

承扶(一名肉郄。一名陰關。一名皮部),在尻臀下陰股上約紋中。(針七分。灸三壯)治腰脊相引如解。久痔臀腫。

白話文:

承扶(別名肉郄、陰關、皮部),位於臀部和股部的交界處,大約在臀部皺摺的正中位置。(針刺深度七分。灸法,艾炷壯三壯)治療腰部和脊椎疼痛,如解脫般舒緩。治療久治不癒的痔瘡和臀部腫脹。

殷門,在承扶直下六寸。膕上兩筋之間。(針七分)治腰脊不可俯仰。惡血流注。外股腫。

浮郄,在殷門外循斜上寸許。當委陽上一寸。屈膝得之。(針五分。灸三壯)治霍亂轉筋。髀樞不仁。

委陽,在承扶下六寸。足太陽別絡。(針七分。灸三壯)治飛屍遁疰痿厥。小便淋瀝。

(按委陽穴在足太陽之前。少陽之後。出於膕中外廉兩筋間與殷門穴並。)

委中(一名血郄),在膕中央約紋動脈陷中伏臥取之膀胱脈所入為合。(針五分。禁灸)治熱病汗不出。大風發眉落。腰脊背痛。遺溺。小腹堅風痹髀樞膝痛。

白話文:

委中穴:(又名血郄穴) 位於膝窩中央,約紋狀動脈的凹陷處,俯臥取穴,與膀胱經脈會合處為合穴。(針刺深度五分。禁灸) 治癒熱病不出汗。嚴重風病引發眉毛掉落。腰、脊、背疼痛。小便失禁。小腹部硬塊。風濕痺痹導致大腿和膝蓋疼痛。

合陽,在膝膕約紋下三寸(針六分。灸五壯)治腰脊強。引腹痛。陰股熱。胻酸腫。寒疝偏墜。女子崩帶。

承筋(一名腨腸一名直腸),在腨腸中央陷中。脛後從腳跟上七寸(灸三壯禁針)治腨酸腳跟痛。五痔大便閉。

承山(一名魚腹一名肉柱一名腸山),在腿肚下分肉間陷中。(針三分。灸五壯)治霍亂轉筋痔腫便血。

飛揚(一名厥陽),在足外踝略後。量上七寸陷中。足太陽絡別走少陰(針三分灸三壯)治痔痛腳痠。癲疾寒瘧。

白話文:

飛揚穴(別名厥陽穴),位於足外踝的略後方,沿著足太陽經向上量七寸,在陷中找到。此穴屬於足太陽膀胱經的絡穴,別走少陰腎經(針刺深度三分,灸療三壯)。適用於治療痔瘡疼痛、腳酸、癲癇和寒瘧。

跗陽,在足外踝上三寸筋骨之間。太陽前少陽後陽蹺脈之郄。(針五分灸三壯)治霍亂轉筋。髀樞股胻痛。

崑崙,在足外踝後五分。跟骨上陷中。細動脈應手膀胱脈所行為經。(針三分。灸三壯)治腿足腨腫。鼽衄頭痛。產難胞衣不下。小兒發癇瘛瘲。

白話文:

崑崙穴,位於足外踝後方五分處,跟骨上方的凹陷處。細動脈與膀胱經脈相應,是其運行之處。(針刺深度三分,灸三壯)治療腿足腫脹、鼻衄頭痛、產後胎盤不下、小兒癇瘛瘲病。

僕參(一名安邪),在足跟骨下陷中。拱足取之。(針三分。灸七壯)治足跟痛。霍亂轉筋吐逆。屍厥癲癇。身體反折。

白話文:

某位患者(名叫安邪),他的腳後跟骨下陷了。我用拱足針刺法治療。(針刺三分,灸七壯)用來治療足跟疼痛、霍亂、轉筋、嘔吐、反胃、屍厥、癲癇、身體反折等疾病。

中脈(即陽蹺),在足外踝下五分陷中容爪甲許白肉際陽蹺脈所生。(針三分灸三壯)治風眩牙疼晝發之癇胻酸腰腳痛。婦人氣血痛。

白話文:

中脈(即陽蹺脈),在足部外踝下方五分的凹陷中,容納指甲大小的白肉交界處(陽蹺脈所生)。(針灸三分,灸三壯)治療風眩、牙齒疼痛、白天發作的癇症、腰痠、腳痛。女性氣血疼痛。

金門(一名梁關),在足外踝下一寸。足太陽郄。陽維別屬(針一分。灸三壯)治霍亂轉筋。屍厥癲癇。疝氣膝胻酸。小兒張口搖頭身反。

白話文:

金門穴(又名梁關穴),位於足外踝下一寸。是足太陽膀胱經的郄穴,也是陽維脈的別屬。

  • 針刺:針刺金門穴,深度為一寸。

  • 艾灸:艾灸金門穴,施灸三壯。

  • 主治疾病:霍亂轉筋、屍厥癲癇、疝氣、膝胻痠痛、小兒張口搖頭身反。

京骨,在足外側。小指本節後大骨下。(此骨本名京骨)赤白肉際陷中。膀胱脈所過為原。虛實皆拔之。(針三分。灸七壯)治腰痛項強。痎瘧寒熱鼽衄目眩內眥赤爛。

白話文:

京骨,位於足的外側,在小指的第一個關節後,在大骨的下方。(這塊骨的本名為京骨)在赤白的肉交界處的陷中。膀胱經的脈絡經過的地方是原穴,不論是虛症或是實症都可針灸。(針刺深度為三分,艾灸七壯)可以治療腰痛、脖子僵硬、瘧疾、寒熱、鼻出血、頭暈、內眼角發紅和潰爛。

束骨,在足小指外側赤白肉際陷中。膀胱脈所注為腧。實則瀉之。(針三分。灸三壯)治腸澼痔瘧目眩驚癇。發背癰□項強不可回顧。

白話文:

束骨穴,在足小指外側赤白肉際的陷中,是膀胱經的腧穴。若此穴位有實證,則瀉之。(針刺三分,艾灸三壯)主治腸澼、痔瘡、瘧疾、目眩、驚癇,可治療背部發癰,頸部強直,不可回頭看。

通谷,在足小指外側本節前陷中。膀胱脈所溜為榮(針二分。灸三壯)治頭項痛。目䀮䀮鼽衄善驚。留飲胸滿。

至陰,在足小指外側。去爪甲角如韭葉。膀胱脈所出為井。虛則補之。(針二分。灸三壯)治目生翳。胸脅痛寒瘧汗不出。小便不利。

白話文:

至陰,在腳小指外側。距離指甲角的距離,如同一根韭菜葉。是膀胱經的起始穴位。穴位虛弱時需要針灸治療。(針灸深度二分。艾灸三壯)治療眼睛生翳。治療胸脅疼痛、寒性瘧疾、不發汗。治療小便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