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川

《針灸逢源》~ 續刻 (6)

回本書目錄

續刻 (6)

1. 六元正紀大論

春氣西行夏氣北行。秋氣東行。冬氣南行(近東者先受春氣。漸次及西近南者。先受夏氣。漸次及北。近西者先受秋氣。漸次及東。近北者先受冬氣漸次及南)故春氣始於下(由下而升)秋氣始於上(由上而降)故至高之地冬氣常在(高山之巔夏月凝雪)至下之地春氣常在(卑下之澤。冬月草生)

白話文:

發汗解表的藥物不遠離熱證。攻下裡熱的藥物不遠離寒證(發汗解表利用熱的性質。夏月發汗解表不遠離熱證。攻下裡熱利用寒的性質。冬月攻下裡熱不遠離寒證。凡是發汗解表攻下裡熱的藥物。皆不留滯中焦,而有所適宜。)如果不發汗解表和攻下裡熱而犯寒犯熱,內在的寒熱邪氣就會更加嚴重(如果不用發汗解表、攻下裡熱的藥物來治療,反而犯了寒犯了熱,那麼病情就會更加嚴重。如果沒有疾病而犯了寒犯了熱,就會產生寒證和熱證)。

發表不遠熱。攻裡不遠寒(發表利用熱。夏月發表不遠熱也。攻裡利用寒。冬月攻裡不遠寒也。以發表攻裡之品。不留於中而有所宜也)不發不攻寒熱內賊。其病益甚(不以發攻而犯寒犯熱。故病益甚。若無病而犯寒犯熱。則生寒生熱)

木鬱達之(郁。怫也。木性發達。治則升之令其條達)火鬱發之(火性發越。治則散之令其發越)土鬱奪之(土性疏通。故宜奪之)金鬱泄之(金性清利。故宜泄之)水鬱折之(水性就下。故折之令其無沖逆也)然調其氣。過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謂瀉之(上文詳其。五郁之治。

白話文:

木氣鬱結了,就要疏通它(鬱悶,阻塞。木的本性是生長發達。治療時就要讓它升發,使它條理通暢)

火氣鬱結了,就要發散它(火的本性是發越。治療時就要讓它散發,使它發越)

土氣鬱結了,就要奪取它(土的本性是疏通。所以應該奪取它)

金氣鬱結了,就要瀉泄它(金的本性是清利。所以應該瀉泄它)

水氣鬱結了,就要折伏它(水的本性是向下流。所以要折伏它,使它不致於沖逆)

然而,調整這些氣,過分了就要用其所畏來折服它。這就是瀉泄的道理(在前文中詳細地講述了五鬱的治療)

因言既治之必調其氣。而復有過而不調者。則折之以其所畏折之之義。即所謂瀉之也。畏者。木畏酸。火畏甘。土畏苦。金畏辛。水畏咸也。)

白話文:

既然已經開始治療了,就一定要調節病人的氣。如果還有過剩而不平衡的情況,就要用病人所害怕的東西來制約他,這就是瀉法的原理。所謂「畏」,是指木害怕酸、火害怕甘、土害怕苦、金害怕辛、水害怕鹹。

2. 至真要大論

六氣分治司天地者。其至何如。曰。厥陰司天(巳亥之年)其化以風(木氣化風)少陰司天(子午之年)其化以熱(少陰君火化熱)太陰司天(丑未之年)其化以濕(土氣化濕)少陽司天(寅申之年)其化以火(少陽相火也其化畏火)陽明司天(卯酉之年)其化以燥(金氣化燥)太陽司天(辰戊之年)其化以寒(水氣化寒)以所臨藏位命其病者也(王注肝木位東。心火位南。

白話文:

六種氣主宰著天地之間的運行,它們是如何起作用的?

  1. 厥陰司天(巳亥之年):其所象徵的變化是「風」,即木氣化風。
  1. 少陰司天(子午之年):其所象徵的變化是「熱」,即少陰君火化熱。

  2. 太陰司天(醜未之年):其所象徵的變化是「濕」,即土氣化濕。

  3. 少陽司天(寅申之年):其所象徵的變化是「火」,即少陽相火,但這種火怕火。

  4. 陽明司天(卯酉之年):其所象徵的變化是「燥」,即金氣化燥。

  5. 太陽司天(辰戊之年):其所象徵的變化是「寒」,即水氣化寒。

而根據它們所主宰的藏位來決定它們所引起的疾病。(王注:肝木位東,心火位南。)

脾土位中央及四維。肺金位西。腎水位北。是五臟定位然五運即六氣所至。氣相得則和不相得則病故先以六氣所臨。後言五臟之病也)地化奈何(地化在泉之化也。)曰。司天同候(言天氣既遷。地氣用事。因藏位而命其病。皆與司天候法同)間氣皆然(間氣用事。因藏位而命其病。

白話文:

脾土位處中央及四維。肺金位處西方。腎水位處北方。這是五臟的定位,但五運就是六氣所到之處。氣若相得則調和,不相得則生病,所以先說六氣所到之處,然後再說五臟的疾病。地氣化生萬物,是怎麼樣的呢?(地氣化生萬物,是泉源之化育。)答曰:司天同候。(意思是天氣既已轉變,地氣才起作用。依照五臟的定位而命名其疾病,皆與司天候的方法相同。)間氣也是如此。(間氣起作用,依照五臟的定位而命名其疾病。)

皆與司天候法同)司左司右者。是謂間氣也(歲有六氣。以一氣司天。一氣在泉。餘四氣一為司天左間。一為右間。一為在泉左間。一為右間也。五運行大論。左右者。諸上見厥陰。左少陰右太陽。見少陰。左太陰。右厥陰。見太陰。左少陽。右少陰。見少陽。左陽明。右太陰。

白話文:

與司天候的法則相同。司左司右的,這叫做間氣。(一年有六種氣候。用一種氣候來主宰天,一種氣候在泉中,其餘四種氣候,一種主宰天的左側,一種主宰右側,一種主宰泉的左側,一種主宰右側。)《五運行大論》雲,左右是,諸上看到厥陰,左側是少陰,右側是太陽。見到少陰,左邊是太陰,右邊是厥陰。見到太陰,左邊是少陽,右邊是少陰。見到少陽,左邊是陽明,右邊是太陰。

見陽明。左太陽右少陽。見太陽。左厥陰。右陽明。所謂面北而命其位,厥陰在上。則少陽在下。左陽明。右太陰。少陰在上。則陽明在下。左太陽。右少陽。太陰在上。則太陽在下。左厥陰。右陽明。少陽在上。則厥陰在下。左少陰。右太陽。陽明在上。則少陰在下。左太陰。

白話文:

如果面向北方來決定方位,厥陰在上面,少陽就在下面;面向東邊來決定方位,左邊是陽明,右邊是太陰,少陰在上面,陽明就在下面。面向南方來決定方位,左邊是太陽,右邊是少陽。太陰在上面,太陽就在下面。面向西方來決定方位,左邊是厥陰,右邊是陽明。少陽在上面,厥陰就在下面。面向東北邊來決定方位,左邊是少陰,右邊是太陽。陽明在上面,少陰就在下面。面向東南邊來決定方位,左邊是太陰,右邊是少陽。厥陰在上面,太陰就在下面。

右厥陰。太陽在上。則太陰在下。左少陽。右少陰。所謂面南而命其位○上主司天。位在南。故面北而言其左右。左主西言右主東言下主在泉。位在北故面南而言其左右。左主東言。右主西言。上下異而左右殊也)

白話文:

太陽在上,太陰在下。少陽在左,少陰在右。這裡說的是以太陽為正面的方位,其他方位都以此為基準。

上(南方)的主神是天帝,位於南方,因此在天帝面前,左手(西方)和右手(東方)分別位於天帝的右邊(東方)和左邊(西方),腳下(北方)是泉水之神。

下(北方)的主神是泉水之神,位於北方,因此在泉水之神面前,左手(東方)和右手(西方)分別位於泉水之神的左邊(東方)和右邊(西方)。

因此,上下左右的位置不同,方位也各不相同。

諸氣在泉。風淫於內(言自外而淫於內也)治以辛涼(金勝木氣)佐以苦甘(辛過甚。恐傷其氣故佐以苦勝辛。甘益氣也)以甘緩之。以辛散之(木性急故宜甘緩辛散)熱淫於內。治以鹹寒(君火之氣。水能勝之)佐以甘苦(甘勝鹹苦瀉熱)以酸收之。以苦發之(熱盛於經宜酸收。

白話文:

各種邪氣都存留在泉脈,風邪侵入人體內部(指從外部入侵人體內部),用辛涼藥治療(金能勝木之氣),佐以苦、甘味(辛味藥過於強烈,恐怕會損傷正氣,所以用苦味藥來抑制辛味藥,甘味藥可以補益正氣),用酸味藥來澀緩。用苦味藥辛散之(木性急,所以適合用甘味藥緩和,辛味藥散之),熱邪侵入人體內部。用鹹寒藥治療(鹹能降火氣,水能勝火),佐以甘、苦味藥(甘味藥能勝鹹味藥,苦味藥可以清熱),用酸味藥收斂之。用苦味藥發散之(熱盛於經絡,適合用酸味藥收斂)。

熱結於內宜苦發)濕淫於內。治以苦熱(濕為土氣。苦熱從火化。能燥濕也)佐以酸淡(酸能制土。淡能利竅)以苦燥之以淡泄之(濕熱宜苦燥。濕濡而腫宜淡泄。泄。滲與汗也)火淫於內。治以鹹冷。佐以苦辛(吳注相火。畏火也。故以鹹苦辛瀉熱而滋陰水)以酸收之。以苦發之(義與上文熱淫條同)燥淫。

白話文:

  1. 熱結於內,宜用苦寒之藥發散。

  2. 濕淫於內,宜用苦熱之藥燥濕,佐以酸、淡之藥,以苦燥之,並以淡滲泄之。

  3. 火淫於內,宜用鹹、冷之藥,佐以苦、辛之藥,以酸收之,並以苦發之。

  4. 燥淫,宜用辛、涼之藥,佐以苦、甘之藥,以酸收之,並以甘潤之。

於內治以苦溫(燥為金氣。苦溫從火化。所以勝金氣)佐以甘辛(木受金傷。宜甘緩辛散)以苦下之(燥結邪實宜以苦下之)寒淫於內。治以甘熱(寒為水氣。甘從土化。熱從火化。所以制水勝寒)佐以苦辛(苦而辛。亦熱品也)以咸瀉之(水之正味。咸瀉之也)以辛潤之。

白話文:

在內治上,使用苦溫的藥物(燥是金的氣,苦溫是由火化生出來的,因此可以勝過金的氣),輔以甘辛的藥物(木被金所傷,應該用甘緩辛散的藥物來治療),再用苦味藥往下瀉(燥結的邪實應當用苦味藥往下瀉)。寒淫在體內,則要用甘熱的藥物(寒是水的氣,甘從土化生出來,熱從火化生出來,因此可以制水勝寒),輔以苦辛的藥物(苦而辛,也是熱性藥物),再用鹹味藥往下瀉(水的正味是鹹,用鹹味藥來瀉它),再用辛潤的藥物來治療。

以苦堅之(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即此之義)

司天之氣風淫所勝。平以辛涼。佐以苦甘。以甘緩之。以酸瀉之(木氣升而不降。故以酸瀉)熱淫所勝。平以鹹寒。佐以苦甘。以酸收之(收其浮熱。)濕淫所勝。平以苦熱佐以酸辛(酸而辛。則非飲矣)以苦燥之。以淡泄之。濕上甚而熱。治以苦溫(燥濕)佐以甘(益土)辛(散滯)以汗為故而止(得汗則濕外泄)燥淫所勝。

白話文:

司天之氣勝於風邪,如果被風氣侵襲,平氣用辛味、涼的東西。佐用苦甘之品。以甘緩和辛涼之藥性。以酸收斂辛涼之藥性。(木氣升而不降,所以用酸收斂。)如果被熱氣侵襲,平氣用鹹寒之品。佐用苦甘之品。以酸收斂熱氣。(收斂浮熱。)如果被濕氣侵襲,平氣用苦溫之品。佐用酸辛。酸和辛,就沒有飲邪了,以苦燥濕氣。以淡滲濕氣。如果濕氣旺盛而且有熱,用苦溫之品治療。(燥濕)佐用甘(益土)辛(散滯)以汗為目的,使濕氣排泄在外。如果被燥氣侵襲,。

平以苦濕(苦而濕。則燥得其潤)佐以酸(生液)辛。(潤燥)以苦下之(燥甚非攻下不除)寒淫所勝平以辛(散寒)熱(回陽)佐以苦甘(濟和辛熱)以咸瀉之(傷寒大胃則為裡熱者。宜以咸瀉之○李頻湖曰。司天主上半年。天氣司之。故六淫謂之所勝。上淫於下也。故曰平之在泉主下半年。

白話文:

平和地使用苦的、濕的藥物(苦而濕。就能讓乾燥得到滋潤),輔以酸的(生津液)、辛的(潤燥)。用苦寒的藥物治療下痢(乾燥嚴重,不利用攻下治療無法消除)。寒邪盛大,要用辛(散寒)、熱(回陽)的藥物治療,輔以苦甘(調和辛熱)的藥物,用鹹藥瀉下(傷寒大胃,就會成為裡熱的病。應該用鹹藥瀉下。李頻湖說:司天主宰上半年。天氣主宰這裡。所以,六淫所勝,上淫於下。所以說,用平和的方法治療,在泉主宰下半年。

地氣司之。故六淫謂之於內。外淫於內也。故曰治之。當其時反得勝已之氣者。謂之反勝六氣之勝。何以徵之如燥勝則地干。暑勝則地熱風勝則地動。濕勝則地泥。寒勝則地裂。火勝則地固是也)

白話文:

大地之氣統治一切。所以六種外邪對人體的侵犯,可以說是由於內因所致。所以說,治療這些外邪,應採用調節內因的方法。當六氣為人體所勝時,人體還能獲得勝利,這就是戰勝六氣的勝利。憑什麼證明呢?燥氣盛行,大地就會乾旱;暑氣盛行,大地就會炎熱;風氣盛行,大地就會震動;濕氣盛行,大地就會泥濘;寒氣盛行,大地就會開裂;火氣盛行,大地就會堅固等,都是憑證。

春不沉夏不弦。冬不澀秋不數。是為四塞(春弦。夏數秋澀。冬沉。脈之常也。若春至沉脈。盡去。夏至弦脈盡去。冬至澀脈盡去秋至數脈盡去。已雖專王。而絕去其母氣矣。是謂四塞五臟不相交通也)參見曰病。復見曰病。未去而去曰病去而不去曰病(一部之中參見諸脈狀。

白話文:

春天的脈象不沉靜,夏天的脈象不弦緊,冬天的脈象不澀滯,秋天的脈象不數。這是脈搏的正常情況。如果春天出現沉脈,全部消失,夏天出現弦脈,全部消失,冬天出現澀脈,全部消失,秋天出現數脈,全部消失。雖然專一地以一個脈象為王,但是拋棄了其它脈象。這叫做四種脈象全部消失,五臟之間不能相互交通。觀察之後說病情好轉,再次觀察又說病情好轉,病情好轉之後卻又說病情好轉,病情好轉之後卻又說病情沒有好轉。在同一個脈象上觀察各種脈象的症狀。

此乘侮交至也既見於本部復見於他部。此淫氣太過也。未去而去為本氣不足。來氣有餘。去而不去為本氣有餘。來氣不足)反者死(反謂春脈澀。夏脈沉。秋脈數。冬脈緩。反見勝已之脈。故死)

白話文:

這是病情加重的交替,已經出現在這個部位,又出現在其他部位。這是淫邪之氣太過。還沒有消失的,是本氣不足,邪氣有餘。已經消失的,是本氣有餘,邪氣不足。脈搏出現相反的規律,就會死亡。(反指春季脈搏澀,夏季脈搏沉,秋季脈搏數,冬季脈搏緩。相反,則看到自己被勝過的脈象,所以死亡。)

諸風掉眩。皆屬於肝(風類不一。故曰諸風掉搖。眩運也)諸寒收引皆屬於腎(收斂。引急也。腎主寒水之化。凡陽氣不達。則營衛凝聚。形體拘攣)諸氣膹(音憤)郁皆屬於肺(膹。喘急。郁不暢也)諸濕腫滿。皆屬於脾(腫者。腫於外。滿者。滿於中。痞脹是也)諸熱瞀瘛(抽掣)皆屬於火。

白話文:

所有的風疾眩暈,都與肝臟有關。(風類繁多,所以說諸風搖擺。眩運也是)所有寒症收縮牽引,都與腎臟有關。(收斂,引緊。腎臟主宰寒水的變化,凡是陽氣不通達,則營衛凝聚,形體拘攣。)所有的氣喘鬱結,都與肺臟相關。(膹,喘急。鬱不暢也)所有的濕症腫脹,都與脾臟相關。(腫脹的是腫於外面,飽脹的是滿在裡面,痞脹就是如此)所有的熱症抽搐,都與火臟相關。

諸痛癢瘡。皆屬於心(熱甚則瘡痛熱微則瘡癢心屬火化熱。故瘡瘍屬於心也)諸厥固泄皆屬於下(厥。逆也。固溲便閉也。泄。溲便不禁也。下謂腎也。腎居五臟下。兼水火之司陰精衰則火獨治而有熱厥。命門衰。則水獨治而有寒厥。腎開竅於二陰。其水虧火盛。則精液乾枯為熱結。

白話文:

所有的疼痛、瘙癢和瘡瘍都屬於心(熱度太高則造成瘡痛,熱度低則造成瘡癢。心屬火,生熱。所以瘡瘍屬於心)。所有的厥症和固澀洩瀉都屬於下(厥:逆的意思。固:小便和大便閉塞。洩:小便和大便失禁。下:指腎臟。腎位於五臟之下。兼主水火、陰精衰退則火獨治而產生熱厥。命門衰退則水獨治而產生寒厥。腎開竅於二陰。水虧火盛則精液乾枯,形成熱結)。

陰虛則無氣。致清濁不化為寒閉。腎家水衰。則火迫注遺為熱泄。命門火衰。則陽虛失禁為寒泄)諸痿(萎同)喘嘔皆屬於上(肺主氣。肺熱葉。焦則手足無以受氣。故有筋痿肉痿脈痿骨痿諸症。息氣急曰喘。病在肺。聲逆上曰。嘔病在胃口故皆上焦之病)諸禁鼓慄如喪神守。

白話文:

陰液不足就沒有陽氣,就會導致清氣和濁氣不能互相轉化,而成為寒冷閉阻的因素。腎元虛衰,就會使相火不能夠約束,因而出現熱泄的情況。命門火衰,就會使陽氣虛弱失去控制,而出現寒泄的情況。各種萎縮症、喘鳴症、嘔吐症都屬於上焦的病症(肺主氣,肺熱葉焦則手足無以受氣,所以會出現筋萎、肉萎、脈萎、骨萎等諸症。呼吸急促叫做喘鳴症,病位在肺。聲音逆行而上,叫做嘔吐症,病位在胃口,所以這些都是上焦的病症)。各種禁閉的疾病狀況,就會導致鼓慄恐懼,好像失去了主宰身體的精神。

皆屬於火(禁作噤咬牙也。鼓。鼓頷也慄戰也。神能御形謂之神守禁鼓慄而神不能支持。如喪失神守。皆火之病。若心火亢極。反兼水化制之。故為寒慄者火之實也若陰勝則為寒。寒則真氣去。去則虛。虛則寒搏於皮膚之間者。火之虛也○瘧氣之發。陽並於陰。則陰實而陽虛。

白話文:

這些都屬於火的疾病(不要把禁作噤,咬緊牙關的意思)鼓是鼓動下巴,也是發抖的意思。神可以控制形體,叫做神守。禁鼓慄而神不能支持,彷彿喪失了神守。這些都是火的疾病。如果心火亢盛到了極點,反而會兼有水來制約它,所以才會發抖。如果陰氣得勝,就會變成寒冷。寒冷,則真氣離開,離開則虛弱,虛弱,則寒氣搏擊在皮膚之間,這是火的虛弱症狀。瘧疾的發作,陽氣並於陰氣,則陰氣實而陽氣虛。

陽明虛。則寒慄鼓喘。又傷寒將解。其人本虛。邪與正爭而為戰汗故凡戰慄者。皆陰陽之爭也)諸痙項強皆屬於濕(痙。風強病也。此濕甚而兼風木之化)諸逆衝上皆屬於火(火性炎上)諸脹腹大。皆屬於熱(熱氣內盛者。在肺則脹於上。在脾胃則脹於中。在肝腎則脹於下。

白話文:

陽明經虛,就會感到寒冷、發抖和喘氣;還有傷寒即將痊癒時,病人本來就虛弱,邪氣和正氣互相爭鬥,所以出汗。所以凡是發抖的,都是陰陽相互爭鬥的結果。

各種痙攣和頸部強直的疾病,都歸屬於濕邪(痙攣是一種風強的疾病。這是濕邪嚴重而兼有風木的變化)。

各種逆氣衝上來的疾病,都歸屬於火邪(火性向上炎)。

各種腹部脹大、隆起的疾病,都歸屬於熱邪(熱氣在體內盛行,在肺部則脹於上,在脾胃則脹於中,在肝腎則脹於下)。

此以火邪所至。乃為煩滿也)諸躁狂越皆屬於火(躁。煩躁。狂狂亂。越乘越也。火入於肺則煩。火入於腎則躁。然氣交變大論曰。歲水太過寒氣流行□害心火。身熱煩心。陰厥謔妄之類。是為陰盛發躁成無已曰。雖躁欲坐井中。但欲水。不得入口是也)諸暴強直皆屬於風(暴猝也。

白話文:

這是由於火邪侵犯導致的,叫做煩滿。諸如躁狂放縱都屬於火(躁是煩躁,狂是狂亂,越是指超越。火氣進入肺部則會煩躁,火氣進入腎臟則會躁狂。然而《氣交變大論》中說:歲水過盛,寒氣流行,就會損害心火。出現身熱煩心、陰厥妄動的症狀,由此可判斷是陰盛導致躁狂且無法停止。即使躁狂發作時,只想坐在井中,只想喝水,卻喝不到也是這個原因)。諸如暴烈強直的症狀都屬於風(暴是突然的意思)。

強直筋病強勁也)諸病有聲(腸鳴)鼓之如鼓(鼓脹)皆屬於熱(為陽氣所逆。故屬於熱)諸病胕腫疼酸驚駭皆屬於火(浮腫者。陽實於外。火在經也。疼酸者。火甚制金不能平木。木實作酸也。驚駭者。君火甚也)諸轉反戾。水液渾濁。皆屬於熱(木勝協火。則筋引急。或偏引之。

白話文:

  1. 強直筋病,病勢強勁有力。

  2. 諸病有聲音(腸鳴),敲打腹部如鼓(鼓脹),皆屬於熱(為陽氣所逆。故屬於熱)。

  3. 諸病小腿腫脹疼痛酸楚驚嚇皆屬於火(浮腫者。陽實於外。火在經也。疼酸者。火甚制金不能平木。木實作酸也。驚駭者。君火甚也)。

  4. 諸病轉動反覆不順。水液渾濁。皆屬於熱(木勝協火。則筋引急。或偏引之)。

則為轉為反而乖戾於常。水液。小便也)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於寒(水液。上下所出水液也)諸嘔吐酸(火炎上也)暴注下迫皆屬於熱(腸胃熱。則傳化失常。故猝暴注泄。下迫。後重裡急迫痛也。)

白話文:

那麼就轉變成為跟常態不同的乖戾。水液。小便。各種疾病的水液澄清清冷。都屬於寒病(水液。上下排泄出的水液)。各種嘔吐酸水(火氣往上冒)。突然腹瀉下迫都屬於熱病(腸胃有熱。那麼傳化就會失常。所以突然腹瀉。下迫。後重裡急迫痛)。

寒者熱之。熱者寒之(此正治也)微者逆之。甚者從之,逆者正治(以寒治熱。以熱治寒逆其病者。謂之正治)從者反治(以寒治寒。以熱治熱從其病者。謂之反治)從少從多。觀其事也(從少。謂一同而二異從多。謂二同而一異)熱因寒用(熱藥冷服)寒因熱用(寒藥熱服)塞因塞用(如下氣虛乏。

白話文:

  1. 熱證以涼法治療,寒證以溫法治療(這種方法是正治)。

  2. 病勢輕微的,用與病勢相反的治療方法。病勢嚴重的,用與病勢相同的治療方法。

  3. 使用與病勢相反的治療方法,屬於正治。使用與病勢相同的治療方法,屬於反治。

  4. 根據疾病的具體情況,決定治療方法與藥物的多少。

  5. 由於寒邪引起的疾病,應用熱性藥物治療,並且需要冷服用。

  6. 由於熱邪引起的疾病,應用寒性藥物治療,並且需要熱服用。

  7. 對於熱氣不通暢的疾病,應用溫熱性質的藥物治療。

中焦氣壅。欲散滿則益虛其下。補下則滿甚於中。而先攻其滿。藥入或減。藥過依然乃不知少服則資壅。多服則宣通。疏啟其中。峻補其下。下虛既實。中滿自除)通因通用(如大熱內蓄。注泄不止。以寒下之寒積久泄以熱下之)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以上四治必隱伏其所主。

白話文:

中焦之氣,鬱積阻滯。想要散滿消中焦之氣,一定要益虛其下焦。補下焦則滿盛之氣會更甚於中焦,所以先攻其滿。服藥之後,如果症狀減輕,繼續服用,症狀又復發,就不知道少服了,致使氣血壅滯。多服藥物,則宣通中焦,疏通啓發中焦之氣。峻補其下,使虛弱的下焦充實,下虛既然充實,中焦的滿盛之氣自然消除。

通因通用,比如大熱內蓄,腹瀉不止,用寒藥治療,寒積久了,腹瀉改用熱藥治療。必須隱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以上四種治療方法,一定要隱伏其所主,先其所因。

而先求其病之由。是為反治也)論言治寒以熱治熱以寒。而方士不能廢繩墨而更其道也。有病熱者。寒之而熱(言以苦寒治熱。而熱如故)有病寒者。熱之而寒(言以辛熱治寒。而寒如故)二者皆在新病復起。奈何治日。諸寒之而熱者。取之陰(補陰以配其陽。則陰氣復而熱自退)熱之而寒者。

白話文:

首先要尋求疾病的根源,這就是反治。理論上說,治寒用熱,治熱用寒。但方士們不能廢棄法則,而改變常道。有發熱的病人,給他服用寒涼的藥物,反而熱度更甚(說的是用苦寒的藥物來治療發熱,但熱度卻依然如故);有怕冷的病人,給他服用辛熱的藥物,反而怕冷更甚(說的是用辛熱的藥物來治療怕冷,但怕冷卻依然如故)。這兩種情況,都會在新發作的疾病中出現。怎麼辦呢?凡是發熱是因為怕冷而引起的,就取用陰藥(用滋補陰液的藥物來補益他的陽氣,那麼陰氣就會得到恢復,而發熱就會自然退去);凡是怕冷是因為發熱而引起的,

取之陽(補水中之火。則陽氣復而寒自消)所謂求其屬也,服寒而反熱服熱而反寒。其故何也。曰。治其旺氣。是以反也(如治火旺用苦寒降陰則火愈盛。如治陰旺。用辛溫耗氣。則寒愈盛此皆專治旺氣。故其病反如此)不治旺而然者何也。曰。不治五味屬也。夫五味入胃。

白話文:

取太陽(補充水中之火的話,陽氣就會恢復,寒氣自然消失),這就是所謂的「取其屬」。吃寒涼的反而會燥熱,吃燥熱的反而會寒冷,這是為什麼呢?答曰:這是為了治療旺盛的氣。所以會出現相反的情況。(例如:如果要治療火旺,就用苦寒來降陰,則火氣會更加旺盛。如果要治療陰旺,就用辛溫來耗氣,則寒氣會更加旺盛。這些都是專治旺氣的,所以病症會因此而相反。)那麼,如果不治旺盛的氣,而是治療其他原因呢?答曰:這是因為沒有治療五味的屬性。五味進入胃中,

各歸所喜攻。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腎。久而增氣。物化之常也。氣增而久。夭之由也(五味各入其所屬如偏用久而增氣此物化之常。氣增。不已。則藏有偏勝而有偏絕矣。如生氣通天論曰。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味過於咸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

白話文:

不同的味道,歸向各自喜好的臟腑而攻入。酸味首先進入肝臟。苦味首先進入心臟。甜味首先進入脾臟。辛辣味首先進入肺臟。鹹味首先進入腎臟。長期食用增強了臟腑之氣,這是事物發展的規律。臟腑之氣增強而持久,是短命的根源。(五味各歸其所屬,如果偏用某味,久而增氣,這是事物發展的規律。臟腑之氣增強,如果不止,那麼臟腑就有偏勝和偏絕的現象了。《生氣通天論》中說,如果口味過於酸,則肝氣以津液的方式出現。脾氣則失去作用。如果口味過於鹹,則大骨之氣勞累,短肌心氣抑鬱。)

味過於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味過於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味過於辛筋脈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