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川

《針灸逢源》~ 卷二 (6)

回本書目錄

卷二 (6)

1. 素問刺咳論

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氣。邪氣以從其合也。其寒飲食入胃從肺脈上至於肺。則肺寒。肺寒。則外內合邪。因而客之。則為肺咳。五臟各以其時受病。非其時。各傳以與之,乘秋則肺先受邪。乘春。則肝先受之。乘夏則心先受之。乘至。陰則脾先受之。

白話文:

所有五臟六腑都會令人咳嗽,不只是肺,皮毛也是。因為肺與皮毛的關係密切,皮毛最容易受到外邪的侵襲。寒邪或外邪從胃中的食物進入肺脈,然後到達肺部,就會使肺部受寒。肺部受寒,加上外邪的侵襲,就會引起肺咳。五臟在各自的季節最容易受到疾病。在不是各自的季節,疾病也會傳染給其他臟腑。秋天,肺最容易受到外邪的侵襲。春天,肝最容易受到外邪的侵襲。夏天,心最容易受到外邪的侵襲。冬天,脾最容易受到外邪的侵襲。

乘冬則腎先受之。肺咳之狀。咳而喘息有音。甚則唾血。(肺絡逆也。)心咳之狀。咳則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狀。甚則咽腫喉痹。肝咳之狀。咳則兩脅下痛。甚則不可以轉。轉則兩胠下滿。脾咳之狀。咳則右胠下痛。陰陰引肩背。甚則不可以動。動則咳劇。腎咳之狀。咳則腰背相引而痛甚則咳涎。

白話文:

冬季之時先傷腎。肺咳的症狀是:咳嗽而且伴隨喘息,聲音中有痰音。嚴重時伴有咯血,(這是肺臟功能失常的結果)。心咳的症狀是:咳嗽時心痛,喉嚨的中央處,似乎有東西梗阻。嚴重時伴有咽喉腫痛。肝咳的症狀是:咳嗽時左右肋骨下面疼痛。嚴重時不能轉身。轉身時左右脅部以下的位置感覺漲滿。脾咳的症狀是:咳嗽時右側肋骨下面疼痛,疼痛常常延伸到肩背。嚴重時不能活動,活動時咳嗽更加劇烈。腎咳的症狀是:腰背的疼痛,咳嗽時加重。嚴重時咳嗽帶有痰液。

(腎為水藏。主涎飲也。)五臟之久咳。乃移於六腑脾咳不已。則胃受之。胃咳之狀咳而嘔。嘔甚則長蟲出。(蛔蟲居腸胃之中。嘔甚則隨氣而上出。)肝咳不已。則膽受之。膽咳之狀。咳嘔膽汁。(嘔苦汁也)肺咳不已。則大腸受之大腸咳狀。咳而遺失(甲乙經作遺矢。)心咳不已。

白話文:

腎主水,也主導唾液和飲品的消化。五臟久咳將轉移到六腑。脾臟持續咳嗽,會轉移到胃。胃咳嗽的症狀是咳嗽和嘔吐。嘔吐嚴重時,會吐出長蟲。(蛔蟲住在腸胃中。嘔吐嚴重時,會隨著氣往上而出。)肝臟持續咳嗽,會轉移到膽臟。膽臟咳嗽的症狀是咳嗽會嘔吐膽汁。(嘔吐苦汁)肺臟持續咳嗽,會轉移到大腸。大腸咳嗽的症狀是咳嗽時會遺失大便。(甲乙經寫作遺矢)心臟持續咳嗽,會轉移到三焦。三焦咳嗽的症狀是咳嗽、胸悶、心窩疼痛。

則小腸受之。小腸咳狀。咳而失氣。氣與咳俱失。(小腸之下。則大腸也大腸之氣。於小腸之化。故咳則下奔失氣。)腎咳不已。則膀胱受之。膀胱咳狀。咳而遺溺。久咳不已則三焦受之。三焦咳狀。咳而腹滿不欲食飲。此皆聚於胃關於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腫氣逆也。(陽明之脈起於鼻會。

白話文:

那麼,小腸就會受到影響,小腸咳嗽的症狀是咳嗽時漏氣,氣和咳嗽同時出現。(小腸的下方是,大腸,大腸的氣,在小腸中運化,所以咳嗽的時候,氣就會向下運行,出現漏氣的症狀。)腎臟咳嗽不止,那麼膀胱就會受到影響,膀胱咳嗽的症狀是咳嗽時小便失禁。長期咳嗽不止,那麼三焦就會受到影響,三焦咳嗽的症狀是咳嗽時腹部脹滿,不想吃東西喝水。這些都是由於肺胃積聚,導致人體多涕唾,面浮腫,氣逆的緣故。(陽明經脈起於鼻孔,匯聚於肺)

於面。出於口故令多涕唾而面浮腫。肺為臟腑之蓋而主氣。故令氣逆)治藏者治其俞。(肺太淵。心神門。肝太衝。脾太白腎太谿一作背上各藏之俞。誤。)治府者。治其合。(胃三里膽陽陵泉。大腸曲池小腸小海。膀胱委中三焦天井)浮腫者治其經。(脈之所行者為經。如經渠陽谿。

白話文:

浮腫,源自於臉部。出自口部所以導致流鼻涕、吐口水多,而臉部浮腫。肺臟是臟腑的覆蓋物,而主導氣。所以導致氣逆。治療臟的方法是治療其俞穴。(肺太淵穴、心神門穴、肝太衝穴、脾太白穴、腎太谿穴。創作者註解:一說是在背上各臟的俞穴,是錯的。)

治療腑的方法是,治療其合穴。(胃三里穴、膽陽陵泉穴、大腸曲池穴、小腸小海穴、膀胱委中穴、三焦天井穴。)

浮腫,治療其經絡。(脈絡通行的地方叫做經。如經渠穴、陽谿穴。)

解谿商丘等穴是也。諸咳之浮腫氣逆者。當各隨其所病之經刺之。)

2. 素問卒痛論

(舊作舉痛論。今從王氏吳氏)

經脈流行不止。環周不休。寒氣八經而稽遲,泣(音澀)而不行客於脈外則血少客於脈中則氣不通故卒(音猝)然而痛。寒氣客於脈外。則脈寒脈寒則縮蜷縮蜷則脈絀急。絀急則外引小絡。故卒然而痛得炅則痛立止。(蜷。不伸也。絀。屈曲也。炅。熱也。此其痛或卒然而止者。

白話文:

經脈運行不停,環繞周身不息。寒氣進入八經,血就不能運行,氣也就不暢,於是突然疼痛。寒氣在經脈外面,經脈就會寒冷,寒冷則收縮,收縮則瘀滯,瘀滯則牽拉小絡脈,所以突然疼痛。遇到熱氣,疼痛就會立即停止。(蜷:不伸展。絀:屈曲。炅:熱。疼痛的原因有的就是突然停止的。)

胃氣不得流通所致。故但得炅暖之氣。其痛則立止也。)因重中於寒則痛久矣。(此或痛甚不休者。寒氣重盛不易解散。故痛久)寒氣客於經脈之中與炅氣相搏則脈滿。滿則痛而不可按也。(薄摩蕩也。陽氣行於脈中而寒。襲之。則寒熱相搏。留而不行則邪實於經故脈滿此或痛甚不可按者也)寒氣稽留。

白話文:

胃氣無法順利流通所導致。所以只要獲得溫熱之氣。疼痛就可以立即停止。因為寒氣較重,疼痛就會持續很久。(這是指疼痛非常嚴重且不間斷的情形。寒氣過重且不易消散。所以疼痛持續很久)寒氣客留在經脈之中,與陽氣互相衝擊,就會導致脈搏滿盛。脈搏滿盛則疼痛且無法按壓。(按壓時有阻隔感。陽氣在脈中運行,寒氣來襲。則寒熱交相衝擊。停留無法運行,邪氣就會留在經絡中,因此脈搏滿盛。這是指疼痛非常嚴重且無法按壓的情形)寒氣停留在經絡中。

炅氣從上則脈充大而血氣亂。故痛甚不可按也。(炅氣從上。陽主升也。寒邪遏之。則脈充於內而二氣亂故其痛必甚此重明上文之意。)寒氣客於腸胃之間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絡急引故痛。按之則血氣散。故按之痛止。(膜。筋膜也。原肓之原也膜原之下皆有空虛之處。血不散而小絡滿。

白話文:

當炅氣從上時,脈搏就會變得充盈而混亂,因此疼痛會很劇烈,不能按壓。

原因在於炅氣從上,陽氣主升,寒邪遏抑陽氣,脈氣就會充盈在體內,氣血二氣混亂,所以疼痛才會十分劇烈。這一段是重申說明上文的意思。

寒氣客於腸胃之間,膜原之下,血不能散開,小絡緊急牽引,所以會疼痛。按壓之後,血氣會散開,所以疼痛就會停止。

則急引而痛。按之則寒氣可散。小絡可緩。此按之而痛止者也)寒氣客於俠脊之脈。則深按之不能及。故按之無益也。(俠脊者。足太陽經也。其最深者。則伏沖伏膂之脈。按之不能及其處。此按之無益者也。)寒氣客於衝脈。衝脈起於關元隨腹直上。寒氣客則脈不通。脈不通則氣因之。

白話文:

如果直接用力按壓,就會疼痛。按壓之後,寒氣可以消散,細小血管可以放鬆。所以按壓之後,疼痛就會停止。寒氣侵襲到俠脊脈(足太陽經),即使用力按壓也達不到深層,所以按壓不會起作用。(俠脊脈是足太陽經。足太陽經裡面最深的是伏沖脈和伏膂脈。用力按壓也達不到這裡。所以按壓不會起作用)。寒氣侵襲到衝脈,衝脈起於關元,沿著腹直肌向上走行。寒氣侵襲衝脈,經脈不通。經脈不通,氣就會受阻。

故喘動應手矣。(衝脈並足少陰腎經。夾臍上行。會於咽喉。而腎脈上連於肺。若寒氣客之。則脈不通。氣亦逆也。此喘動應手。氣為陽而主動也。)寒氣客於背俞之脈則脈泣。脈泣則血虛。血虛則痛。其俞注於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則熱氣至。熱氣至則痛止矣。(背俞。五臟俞也。

白話文:

因此喘動應該在手部(衝脈和足少陰腎經並行,夾著肚臍往上走,在咽喉會合,而腎的經脈向上連接著肺。如果寒氣侵入,那麼經脈就不通暢,氣也會逆行。這就是喘動,氣是陽性的,而它能主動)。寒氣侵入背俞的經脈,那麼經脈就會發泣。經脈發泣,那麼血就虛。血虛就會疼痛。它的俞穴注於心,所以互相牽引而疼痛。按壓它,熱氣就會到達,熱氣到達,疼痛就會停止(背俞,五臟的俞穴)。

皆足太陽之脈。循膂當心入散。故寒氣客之。則脈澀血虛。為心與背相引而痛。按之則熱至而痛止者。正以血虛故耳。)寒氣客於厥陰之脈。厥陰脈者絡陰器。繫於肝。寒氣客於脈中。則血泣脈急。故脅肋與少腹相引痛矣。(肝之脈循陰股入髦中。抵少腹布脅肋。故寒氣客之。

白話文:

皆屬太陽經脈。太陽經脈循著脊背直抵心臟而分散。所以寒邪之氣侵犯太陽經脈,就會脈搏澀滯,血虛,心臟與背部相互牽引而疼痛。按壓疼痛處就會有熱感,疼痛減輕,正是因為血虛的緣故。寒邪侵犯厥陰經脈。厥陰經脈聯絡著陰器,連繫於肝臟。寒邪侵犯厥陰經脈,就會血泣(即血凝結)脈絡急縮。所以脅肋與少腹相互牽引而疼痛。肝經絡脈循著大腿內側進入陰毛中,抵達少腹,分佈在脅肋。所以寒邪侵犯肝經,就會脈搏澀滯,血虛,肝臟與少腹相互牽引而疼痛。

脅肋與少腹相引而痛。)厥氣客於陰股。寒氣上及少腹。血泣上下相引。(舊本在下相引。此從吳注。)故腹痛引陰股。(厥氣。厥逆之氣也。或腹痛引陰股者。以足三陰衝脈皆行於少腹陰股之間也。)寒氣客於小腸膜原之間。絡血之中。血泣不得注於大經。血氣稽留不得行。

白話文:

脇肋與少腹互相疼痛。厥陰之氣侵入陰股。寒氣蔓延至少腹。血液在上下之間互相牽引。(舊版本寫在下相引。此根據吳版的註釋。)因此,腹痛牽引至陰股。(厥氣是指厥逆之氣。或腹痛牽引至陰股,因為足三陰衝脈都在少腹陰股之間運行。)寒氣停留在小腸膜原之間。絡血之中。血液瘀滯,不能注到大經。血氣滯留,不能運行。

故宿昔而成積矣。(宿昔成積者。寒氣凝結也)寒氣客於五臟。厥逆上泄。陰氣竭。陽氣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氣復反則生矣。(寒傷臟氣。則氣不得。降而厥逆。上泄。吐湧也。真陰暴竭。陽氣未能遽入。卒然痛死。必待臟氣復則生矣)寒氣客於腸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嘔也。

白話文:

因此,積聚而成的病症。積聚(是指寒氣凝結)。寒氣留滯在五臟之中。使氣逆亂上吐。陰氣耗竭。陽氣還沒有進入體內。所以突然劇烈腹痛,不省人事。如果元氣恢復,就會起死回生了。(寒邪損傷五臟之氣,所以氣不能降,反而逆亂上吐。真陰暴然耗竭。陽氣還未能迅速進入體內。就會突然劇烈腹痛,如果等五臟之氣恢復,就能起死回生了)寒氣留滯在腸胃之中,使氣逆亂上吐。所以腹痛而嘔吐。

(腸胃。言六腑也。水穀之在六腑。必自上而下。乃其順也。若寒氣客之。則逆而上出。此痛而嘔也。)寒氣客於小腸。小腸不得成聚。故後泄腹痛矣。(小腸為丙火之腑。而寒邪勝之則陽氣不化水穀不得停留。故腹痛而後泄也。)熱氣留於小腸。腸中痛。癉熱焦渴。則堅幹不得出。

白話文:

腸、胃是指六腑。水和穀物在六腑內,必定由上而下運行,這才順暢。如果寒氣侵襲六腑,就會逆而向上運行,因而產生疼痛和嘔吐。寒氣侵襲小腸,小腸不能正常運作,所以就會腹瀉和腹痛。小腸本屬丙火之腑,寒邪侵襲,陽氣不化,水穀不得停留,所以會腹痛腹瀉。熱氣積聚在小腸,腸中疼痛,口渴煩熱,糞便乾結而排不出。

故痛。而閉不通矣。(熱留小腸。是陽藏陽病也。故腹痛而閉不通。)視其五色。黃赤為熱白為寒。青黑為痛。(視面間分部。鼻謂之明堂。肺心肝脾之候也。其兩旁。六腑腎藏之候也。黃赤色者火動於經。故為熱白色者。陽氣衰微血不上榮。故為寒青黑色者血凝氣滯。故為痛。

白話文:

所以疼痛。而不通暢了。(熱氣滯留在小腸裏,陽經陽證。所以腹痛不通。)看臉色,黃赤色是熱,白色是寒,青黑色是痛。(看臉上的色澤。鼻子叫明堂,是肺、心、肝、脾的反應。鼻子的兩側,是六腑、腎臟的反應。黃赤色是火經脈活躍,所以是熱。白色是陽氣衰微、血氣上不去、氣血不榮,所以是寒。青黑色是血凝結了,氣滯住了,所以是痛。)

)視其主病之脈。(視面間五色之所主。)堅而血。及陷下者。皆可捫而得也。(堅而血。謂邪之聚。絡盛而起陷下。如沉伏之類。捫摸也。)

白話文:

)判斷患者的病脈及病所在。(並觀察面部五色的變化以判斷病竈。)堅而血燥,或陷下者,均可觸摸得知。(邪氣凝結,血燥所致,胞絡脹盛而陷下,如沉伏之類。捫摸觸探。)

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九氣不同。何病之生。(氣之在人。和則為正氣。不和則為邪氣。)岐伯曰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飧泄。故氣上矣。(怒動於肝。則氣逆。而上。氣逼血升。故嘔血。

白話文:

所有疾病都是由情志所引發的。生氣時,氣就會往上衝;高興時,氣就會舒緩;悲傷時,氣就會流散;恐懼時,氣就會往下沉;寒冷時,氣就會收斂;暑熱時,氣就會發散;受到驚嚇時,氣就會混亂;勞累時,氣就會耗損;思考時,氣就會鬱結。九種不同的情志,會導致各種不同的疾病。(情志作用於人體,和順則為正氣,不和順則為邪氣。)岐伯說:生氣時,氣就會逆亂,嚴重時,會嘔血和腹瀉。所以,氣是往上走的。(生氣會影響肝臟,導致氣逆而上,氣勢逼迫血液上升,所以會嘔血。

肝木乘脾。故飧泄。○及飧泄。甲乙作食而氣逆)喜則氣和志達。榮衛通利。故氣緩矣。悲則心系急。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榮衛不散。熱氣在中故氣消矣。(悲生於心。並於肺。故心系急。肺葉舉。上焦不通。榮衛不散。致熱傷氣也。)恐則精卻。卻則上焦閉。閉則氣還。

白話文:

肝屬木,木克脾土,所以會導致腹瀉。腹瀉時,甲乙木所產生的食物生氣逆而不通。喜悅時,氣血和順,志意通達,榮衛之氣流通順暢,所以氣滯舒緩了。悲傷時,心神緊迫,肺葉展開,上焦氣機不暢,榮衛之氣不散,熱氣在心中淤積,因此氣機消散了。(悲傷生於心,並影響肺,所以心神緊迫,肺葉展開,上焦氣機不暢,榮衛之氣不散,導致熱氣損傷氣機。)恐懼時,精氣脫離,脫離後導致上焦閉塞,閉塞後氣機還至胸腹,

還則下焦脹。故氣不行矣。(卻者退也。精卻。則升降不交。故上焦閉。上焦閉。則氣歸於下。病為脹滿而氣不行。故曰恐則氣下。○本神篇曰。喜樂者。神憚散而不藏。愁憂者。氣閉塞而不行。恐懼者。神蕩憚而不收。)寒則腠理閉氣不行。故氣收矣。(寒束於外。則表氣不能宣達也。

白話文:

恐懼則下焦脹滿,所以元氣運行不通暢。(恐懼意謂著意志退卻。如果是神志退縮,陰精畏縮,則陰陽精氣運行不暢,所以上焦閉塞。上焦閉塞,則元氣都集中在下焦,導致下焦膨脹,元氣不通暢,所以說恐懼則元氣下墜。中醫古籍《本神篇》說:「喜樂的人,精神難以收斂,所以不能儲藏精氣。憂愁的人,元氣閉塞不通暢。恐懼的人,精神不能安寧,不能收斂精氣。」)

寒冷則皮膚腠理閉塞,元氣不通暢。(寒冷侵襲身體外表,則表面的元氣不能宣達而出。)

)炅則腠理開。榮衛通。汗大泄。故氣泄矣。(陽從汗散故氣亦泄)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血氣分離)勞則喘息汗出。外內皆越故氣耗矣。(陽動則散。)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矣。(思之無已。則繫戀不釋。神留不散故氣結也。

白話文:

  1. 炅則腠理開。榮衛通。汗大泄。故氣泄矣。(陽從汗散故氣亦泄)

翻譯:如果人體過於炎熱,腠理就會打開,榮衛之氣就會通暢,汗液就會大量排出,因此,元氣就會被洩散。

  1. 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血氣分離)

翻譯:如果受到驚嚇,心神就會沒有依靠,神志就會無處歸依,思慮就會不定,因此,元氣就會混亂。

  1. 勞則喘息汗出。外內皆越故氣耗矣。(陽動則散。)

翻譯:如果過於勞累,就會氣喘吁吁,汗流浹背,外在和內在都受到損害,因此,元氣就會耗散。

  1. 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矣。(思之無已。則繫戀不釋。神留不散故氣結也。

翻譯:如果過度思考,心神就會有所牽掛,神志就會有所歸依,正氣就會留滯而不運行,因此,元氣就會凝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