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汲

腳氣治法總要

腳氣治法總要

腳氣治法總要,又名《腳氣治法總要論》,是北宋醫家董汲所著的腳氣病專著。二卷。宋·董汲約撰於11世紀末。原書一卷,已佚。今存者為編《四庫全書》時自《永樂大典》中輯出的輯佚本。析為二卷。書中對於腳氣病(也包括下肢關節炎一類的病)的病因及治法作了重點記述,收載有效的內服及外用方46首,並附若干醫案。現存《四庫全書》本和《三三醫書》本、又收入1958年商務印書館排印的《董汲醫學論著三種》中。

《腳氣治法總要》是一部關於腳氣病的專著,也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腳氣病專著。書中對腳氣病的病因、症狀、診斷、治療等方面都有詳細的論述,並收載了多種有效的治療方劑。

《腳氣治法總要》對後世的腳氣病研究有著重要的影響。明代醫家張景岳在其著作《景岳全書》中,對《腳氣治法總要》中的一些論述和方劑進行了評價和補充。清代醫家吳鞠通在其著作《溫病條辨》中,也引用了《腳氣治法總要》中的論述和方劑。

《腳氣治法總要》是一部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醫學著作,對我國腳氣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腳氣治法總要》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腳氣病的病因

董汲認為,腳氣病的病因主要有三個方面:

(1)飲食不節。飲食不節,會導致脾胃功能失調,從而引起腳氣病。

(2)勞倦過度。勞倦過度,會導致氣血虧虛,從而引起腳氣病。

(3)感受風寒濕邪。感受風寒濕邪,會導致經絡阻塞,從而引起腳氣病。

  1. 腳氣病的症狀

董汲認為,腳氣病的症狀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足部皮膚發紅、腫脹、疼痛。

(2)足部皮膚出現水泡、潰爛。

(3)足部有灼熱感、麻木感。

(4)行走困難。

  1. 腳氣病的診斷

董汲認為,腳氣病的診斷主要根據以下幾個方面:

(1)患者有腳部皮膚發紅、腫脹、疼痛等症狀。

(2)患者有足部皮膚出現水泡、潰爛等症狀。

(3)患者有足部有灼熱感、麻木感等症狀。

(4)患者行走困難。

  1. 腳氣病的治療

董汲認為,腳氣病的治療主要以清熱利濕、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為主。常用方劑有:

(1)黃柏、蒼朮、白朮、茯苓、澤瀉、豬苓、車前子、大黃、甘草。

(2)赤芍、丹參、桃仁、紅花、川芎、當歸、白芷、甘草。

(3)金銀花、連翹、板藍根、大青葉、蒲公英、紫花地丁、夏枯草、甘草。

  1. 腳氣病的預防

董汲認為,腳氣病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飲食有節,不吃生冷、油膩、辛辣的食物。

(2)勞逸結合,避免過度勞累。

(3)注意保暖,避免受寒。

(4)保持足部清潔、乾燥。

《腳氣治法總要》是一部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醫學著作,對我國腳氣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原序

卷上 (1)

卷下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