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鑾

《幼科類萃》~ 卷之二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3)

1. 論五臟伏敵喜傷主病

心所伏者腎所敵者肺所喜者若所傷者鹹鹵應三變八蒸之臟和則情性悅樂,疾主驚癇恐悸虛燥啼叫譫語狂煩涎流口角,痘主紅斑。

白話文:

人的思慮過度,腎就會受到傷害;感情過於放縱,肺就會受到影響;飲食偏鹹,脾就會受到影響。解決以上的情形就要調理臟腑陰陽平衡,這樣才能保持良好的情緒,以免產生驚嚇、癲癇、恐懼、悸動、虛燥、啼叫、胡言亂語、狂躁、流口水等症狀,痘疹也會出現紅斑。

肝所伏者肺所敵者脾所喜者酸所傷者辛辣應初變六蒸之臟和則魂壯意智生,疾主風攣搐搦眼目腫赤疼痛,痘主水疱。

白話文:

肝臟所剋制的是肺,肝臟所抵禦的是脾,肝臟所喜好的滋味是酸,肝臟所不喜歡的滋味是辛辣。肝臟應該要維持平衡,而不能初變成六種蒸氣的臟腑。當肝臟和諧,靈魂就會強壯,智慧就會產生。肝臟相關的疾病包括風寒濕痹、抽搐痙攣、眼睛腫痛疼痛,以及水痘。

肺所伏者心所敵者肝所喜者辣所傷焦苦應二變七蒸之臟和則喜歡氣夾神清魂強,疾主喘滿咳嗽傷寒作虛痰壅盛,痘主膿疱。

白話文:

肺所剋制的是心,心所對抗的是肝,肝所喜好的吃辛辣上火,所傷的是焦苦,應與肺臟保持和諧,也就是氣血調和精神清明魂魄強健,容易產生喘滿咳嗽傷寒虛痰壅盛的疾病,若出痘則膿皰明顯。

脾所伏者肝所敵者腎所喜者甜所傷者酸釅應四變九蒸之臟和則消穀氣美飲食,疾主嘔噦疳積虛痢痞癖潮熱不思乳食,痘主結痂。

白話文:

脾喜歡的食物是甜味,討厭的食物是酸味;肝討厭的食物是甜味,喜歡的食物是酸味;腎喜歡的食物是鹹味,討厭的食物是苦味。這四種味道應四季變化,九種蒸煮方法應交替使用。只要脾和胃協調,就能消化穀物,讓人精神飽滿,飲食正常。脾胃有病的人常嘔吐、腹瀉、消化不良、虛弱、腹痛、潮熱、厭食,痘瘡患者皮膚無法結痂。

腎所伏者脾所敵者心所喜有咸所傷者甘甜應五變十蒸之臟和主行坐嬉戲笑語,疾主崩沙黑齒截齒咬牙停耳膿汁,痘主黑陷。

白話文:

腎臟隱藏的東西是脾臟的敵人,而心臟喜歡的東西是鹹的,會被甘甜的東西傷害。應該順應五行變化,十次蒸煮,才能使臟腑和諧,使人能正常行走、坐臥、嬉戲、笑語。疾病會導致崩潰、沙啞、黑牙、斷齒、咬牙切齒、耳鳴、膿汁,痘瘡會變成黑色和凹陷。

2. 察小兒形色訣

全嬰方云:夫嬰兒未能言,有疾固難知也。惟察形色而已。蓋形色有五色,應其五臟。五色:青、黃、赤、白、黑。五臟:心、肝、脾、肺、腎。心赤、肝青、脾黃、肺白、腎黑。是五臟所主人,蘊其內必形其外。故小兒有病,先見於面部也。如形病不相應者,更切脈聽聲。

白話文:

全嬰方說:嬰兒不能說話,生病了很難知道。只能通過查看形色。形色有五種顏色,分別對應五臟。五種顏色:青、黃、赤、白、黑。五臟:心、肝、脾、肺、腎。心臟呈紅色、肝臟呈現青色、脾臟呈現黃色、肺臟呈現白色、腎臟呈現黑色。五臟主管理的部位,蘊藏在內部必然形於外部。所以小兒生病了,首先會表現在臉上。如果形狀和疾病不符,就要再切脈聽聲音。

3. 色脈論

丹溪云欲知其內者當以觀乎外,診於外者斯以知其內。蓋有諸內者形諸外也。苟不相參而斷其病邪之逆順不可得也。為功者當燭厥理,故望其五色以青黃赤白黑以合五臟之脈,窮其應與不應,切其脈急大緩澀沉以合其五臟之色,順與不順。誠察其精微之色,診其微妙之脈,內外相參以治之,則萬舉萬全之功可坐而致矣。

白話文:

丹溪醫學家說要了解內在的狀況,應先觀察外在的表現,診斷外在的症狀,就可以瞭解內在的病症。因為內在的病症會表現在外在的症狀上。如果把內在和外在的病症分開診斷,就無法正確判斷病情和病邪的順逆變化。因此,要成為一名好醫生,必須瞭解這個道理,所以要觀察病人的五色,即青、黃、赤、白、黑來推斷五臟的脈象,並仔細觀察病人的五色,判斷其是否相應,測定病人的脈搏的疾、緩、大、澀、沉等情況,以推斷五臟的病症,判斷病邪的順逆變化。如果能仔細觀察病人的微妙的顏色,診斷病人的微妙的脈象,將內在和外在的症狀結合起來治療,就可以取得萬無一失的效果。

素問曰:能合色脈可以萬全,其意如此。原夫道之二氣判而為陰陽,散而為五行,而人之所稟皆備焉。夫五脈者天之真行,血氣通陰陽以榮於身。五色者氣之華,應五行,合四時以彰於面。惟其察色按脈而不偏廢,然後察病之機,斷之以寒熱,歸之以臟腑,隨證而療之,而獲全濟之效者,本於能合色脈而已。假令肝色如翠羽之青,其脈微弦而急,所以為生。

白話文:

《素問》中說道:「能夠綜合觀察病人的臉色和脈象,就可以全面地瞭解病情,其道理就是這樣。」究其原因,無非是天地二氣分化為陰陽,擴散為金、木、水、火、土五行,而人體所稟受的氣血皆具備於此。五種脈象是人體天賦的自然運行,血氣流通於陰陽之中,以潤澤身體。五種顏色是氣的華光,與五行相應,隨著四季變化而顯現於面部。只有察看病人的臉色,按摸病人的脈象,而不偏廢任何一項,才能探知病情的機理,判斷是寒證還是熱證,歸屬於哪個臟腑,隨證而施治,而獲得全面治癒的效果,都基於能夠綜合觀察病人的臉色和脈象。比如肝臟的色澤如同翠鳥的羽毛那麼青翠,其脈搏微弱而有力,所以是健康的。

若浮澀而短,色如草滋者,豈能生乎?心色如雞冠之色,其脈多浮大而散,所以為吉。若沉濡而滑,色見如荇草力血者,豈能順乎脾?色如蟹腹之黃,其脈當中浮而大,所以為從。若微弦而急,色見如枳實者,豈能從乎肺?色如豕膏之白,其脈當浮澀而短,所以為吉。若浮大而散,色如枯骨者,豈能吉乎?腎色如烏羽之黑,其脈沉濡而滑,或來中緩而大,色見煤炲者,死。死生之理,夫惟診視相參,既以如此,則藥證相對,厥疾弗瘳者未之有也。

白話文:

如果它是漂浮的、粗糙的,而且短,並且顏色像草剛剛發芽時一樣。哪能讓它生長嗎?如果是心,顏色像雞冠,脈搏多半是浮、大而發散的,所以是好的。如果它是沉穩、濕潤和光滑的,顏色看起來像荷葉和血一樣。哪能讓它順暢呢?如果是肺,顏色像蟹腹的黃色,脈搏在中間浮動和大,所以是好的。如果它是微細的、緊繃的,並且短,並且顏色看起來像枳實一樣。哪能讓它順暢呢?如果是肝,顏色像豬油一樣白,脈搏應該浮動、粗糙和短,所以是好的。如果它是漂浮的、大而發散的,並且顏色像枯骨一樣。哪能是好的呢?如果是腎,顏色像烏鴉的羽毛一樣黑,脈搏沉穩、濕潤和光滑,或者出自中緩而大,並且顏色看起來像煤炭的灰燼一樣,則會死亡。生死的原因,只有診斷和觀察可以相互參照。既然如此,那麼藥方和證據是相對的,沒有治不好的病。

抑嘗論之,容色所見,左右上下各有其部,脈息所動,寸關尺中皆有其位。左頰者肝之部,以合左手關位。肝膽之分,應於風木,為初之氣。額為心之部,以合左手寸口。心與小腸之分,應於君火,為二之氣。鼻為脾之部,以合於右手關脈。脾胃之分,應於濕土,為四之氣。

白話文:

我常常研究,人體的容色、脈息都有相應的部位。左臉是肝臟的部位,與左手關脈相應,肝與膽的關係,應於風木,是最初的氣。額頭是心臟的部位,與左手寸口相應,心與小腸的關係,應於君火,是第二種氣。鼻子是脾臟的部位,與右手關脈相應,脾與胃的關係,應於濕土,是第四種氣。

右頰為肺之部,合於右手寸脈。肺與大腸之分,應於爍金,為五之氣。頤為腎之部,以合於左手尺下。腎與膀胱之分,應於寒水,為終之氣。若夫陰陽五行相生相勝之理,當以合之於色脈而推之。也是故脈要精微論曰:色合五行,脈合陰陽。十三難曰:色之與脈當參相應。然而治病萬全之功,苟非合於色脈者,莫之能也。

白話文:

右臉是肺的部位,對應右側的手寸脈。肺和大腸的界限,應該相應於爍金,是五行中的金氣。下巴是腎的部位,對應左側的手尺脈。腎和膀胱的界限,應該相應於寒水,是五行中的水氣。至於陰陽五行相生相勝的道理,應該通過結合面色和脈象來推斷。因此,《脈要精微論》說:「面色的變化和五行相合,脈象的變化和陰陽相合。」《十三難》也說:「面色和脈象應該同時觀察,相互對應。」然而,治療疾病達到圓滿的效果,如果不同時結合面色和脈象,是無法做到的。

其榮色也。夫脈大小滑澀沉浮,可以指按,可以目察。繼之以能合色脈可以萬全。夫赤脈之至也,喘而堅。白脈之至也,喘而浮。青脈之至也,長而弦。黃脈之至也,大而虛。黑脈之至也,堅而大。此先言五色,次言五脈。欲學之者,望而切之以相合也。厥後扁鵲明此述之曰:望而知之謂之神。

白話文:

中醫把人的面色與脈象作為診病的重要根據。人的面容色澤,可以反映體內正氣與邪氣盛衰變化。脈搏的大小、滑澀、沉浮,都可以通過手指按掐來探知,也可以通過眼睛觀察來發現。如果能夠把面色和脈象結合起來診斷,就可以做到萬全。

紅色脈象到來時,喘氣而且堅硬。白色脈象到來時,喘氣而且浮揚。青色脈象到來時,呼吸悠長而且弦緊。黃色脈象到來時,脈搏大而且虛弱。黑色脈象到來時,脈搏堅硬而且大。這先說了五種顏色,接著說了五種脈象。想要學習的人,要望聞切來互相配合。後來扁鵲解釋這個道理說:望而知之,叫做神。

切而知之謂之巧。深得內經之理。後世有立方者,目之曰:神巧萬全。厥有旨哉。按難經曰:五臟有五色,皆見於面。素問曰:神之變也,其華在面。視其五色,黃赤為熱,白為寒,青黑為痛。此所謂視而可見者也。錢氏云:左頰為肝,右頰為肺,額上為心,鼻上為脾,下頦為腎。

白話文:

*觀察而能夠知道病情,這種技巧稱為高明。完全理解了《內經》的道理。後世有人提出治療方法,稱它為「神巧萬全」。這句話是有道理的。

*《難經》說:五臟有五種顏色,都表現在臉上。《素問》說:神色的變化,表現在臉上。觀察五種顏色,黃赤色是熱,白色是寒,青黑色是疼痛。這些都是通過觀察就能看到的。

*錢氏說:左臉頰是肝臟,右臉頰是肺,額頭是心臟,鼻子上面是脾臟,下頦是腎臟。

赤者熱也,隨證治之。<p